第五章太后大婚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順治不知道歷史上有沒有過一個皇上比自己更加悲哀,比此刻的自己更加恥辱無奈,比自己的此刻更加悲憤失聲,目瞪口呆。他到這一刻才知道,原來多爾袞那麼賣力地説服自己出宮,為的,就是密謀這樣一件大事。
丹陛之下,羣臣朝拜,雖然他們的膝蓋是軟的,可是他們的背脊是直的,雖然他們的用詞謙卑,可是他們的聲音洪亮,他們的口中,那麼理直氣壯地説出最大逆不道的言語,那麼道貌岸然地陳述着最『亂』倫悖行的理由,並要將這些理由強加在自己身上,以天子之名使它們成為一道旨意,一道布行天下穢『亂』後宮的聖旨。
此刻,大學士洪承疇仍在鼓其巧舌如簧振振有詞:"聖母皇太后獨居已久,寂寂寡歡,非為皇上以孝治天下之道。皇上既以睿親王為皇父攝政王,問天下豈有父母分居之理呢?依臣等愚見,何不請皇父與皇母合宮同居,以盡皇上孝思,誠為百姓之幸。《詩經》有云: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聖母皇太后『』甚賢淑,皇父攝政王謙謙君子,實天作之合…"順治於金鑾寶座上居高臨下地俯視着文武羣臣,俯視着大明降將洪承疇,忽然想起那個傳已久的秘聞,那個發生在三官廟的桃『』疑案——洪承疇本是大明朝數一數二的大將,戰功顯赫,威名凜凜。於崇德六年松錦一役中兵敗被俘,解送盛京,囚於三官廟中,每望着大明的方向磕頭叩拜,絕水絕食,以明心志。皇太極先後派了數位文武大臣前去勸降,許他高官厚祿,又抓了他的母親和女兒威『』相脅,均不能使之動搖。然而莊妃娘娘向皇太極請命前往勸降,只不過進入三官廟裏小談半,便讓這座冰山為之融化,心甘情願地投降了大清。在他剃髮易服的那,許多八旗官兵都覺得可惜,不明白這位鐵骨錚錚的英雄怎麼忽然就降了,當真就降了。
為了慶賀洪承疇的歸降,皇太極特地舉行了盛大的封賞禮,並釋放了洪老夫人和洪小姐讓他們一家團圓。洪承疇跪地謝恩,而那位老母親卻當着八旗眾官兵的麪杖打親兒,戟指發誓:從今往後,寧可討飯為生,也絕不吃這不孝子的半碗水一餐飯。而那只有六歲的小女孩洪妍,毫無畏懼地一直走到父親身邊,清楚明白地質問:爹,你真的降了嗎?從小你就教導我要忠君愛國,寧死不屈,現在你竟然背叛了大明,你還是我的爹嗎?
那一天,大清的滿朝文武都看到了,往昔威風凜凜鐵骨錚錚的洪承疇是怎樣跪在他母親的面前,被罵得狗血淋頭的。他磕着頭,着淚,一言不發。是那麼萎縮,那麼怯弱,哪裏還有一點點馳騁沙場時的英武剛烈?當他看着年邁的母親拉着六歲的女兒一步步走遠,那灰敗的樣子,真像是一條狗。
她們沒有再回頭,彷彿當洪承疇已經死了,再不須看他一眼。
人們自動為洪老夫人和洪小姐讓出一條路來,眼看着她們走出大清宮殿,沒有一個人阻攔。八旗勇士敬的是忠肝義膽的好漢,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對這一老一小兩個女人表示了最大的敬意。
那悲壯的一幕,順治雖未親見,卻一再聽到八旗將士津津樂道地提起。人們都説,有那樣的母親,那樣的女兒,怎麼竟會有一個這樣的將軍呢?人們紛紛猜測那天在三官廟裏,到底發生了什麼詭異的事件,而莊妃娘娘又究竟是用了什麼法寶使得這位連死都不怕的將軍竟在一夜之間失守變節?他們一直在想方設法地勸降洪承疇,説破了三寸不爛之舌,許遍了天花『亂』墜之恩,卻始終不見奏效。怎麼一夜之間,他就降了呢?
順治知道,在那些人舌底下壓着一句沒有説出口的話:與其説洪承疇是皇太極的手下敗將,倒不如説是莊太后的裙下孌臣。如今,這個孌臣,這個太后的『』夫,竟要改行做皮條客,為太后撮合另一項『』情嗎?
這大清的後宮裏,是何等的污穢?何等的『』『亂』?雖説滿人不比漢人那麼多規矩,可是也不能如此招搖無行肆意妄為呀。難怪漢人要罵滿人是蠻夷,寧死都不肯剃髮,不肯臣服清廷呢。
順治握住椅柄的手越握越緊,越握越緊,終於忍無可忍,騰地站起身,拂袖而去。讓大臣們竊笑嘲議去吧,讓多爾袞在自己的身後投以怒目吧,讓太后娘娘然大怒地教訓他不孝吧——不孝,總比不倫好。
宮牆聳立如叢林,而順治疾行宮中,宛如受傷的幼獸在山林中逃竄。
不,他其實是無處可逃的,皇宮深似海,他有什麼地方可去?洪承疇的奏摺如檄文,而文武百官的朝拜便是千軍萬馬,敵人已經兵臨城下,自己卻有何妙計全身而退?當退無可退時,是降,還是戰?
朱閣成灰,雕樑橫藉,順治驀然止步,發現自己不知不覺竟然走到了已成火場的乾清宮前。當年,崇禎皇帝朱由檢就是在這裏砍殺了自己的愛妃幼女,然後親自撞響最後一次朝鐘召集百官,然而,卻沒有一個人應聲前來。稱孤道寡了一輩子,到這時,崇禎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孤家寡人"。最後,他只得帶着近侍太監王承恩來到萬壽山萬壽亭前,跣足披髮,縊死於海棠樹下,宣告了歷時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至此滅亡。遙想那時崇禎帝的心情,也是像此刻的自己一樣悲憤莫名,走投無路吧?雖然貴為皇帝,生前坐擁四海,可是在他最彷徨最軟弱的時候,卻沒有一個大臣的心向着他。當他親自撞響大明的喪鐘而無人應援時,他是不是覺得枉為君主,生不如死?
而大順王李自成,敗於吳三桂的遼東軍和滿清八旗的夾擊下,只在皇宮裏住了沒幾天便要退走陝西,臨行前,他將宮中財寶裝滿了幾十輛車子,然後放一把火,讓華美壯麗的乾清宮一夜成灰,他那時又在想些什麼?他對自己從來不曾真正擁有過的帝位與皇宮毫不珍惜,自己保不住,也不要留給清朝廷,是這樣嗎?可以戰,可以降,可以帶着大堆的金銀財寶逃跑,也可以將所有帶不走的宮殿樓閣燒掉,那時的他,可比崇禎擁有的選擇多得多了,因此,他也決斷得多,乾脆得多,痛快得多,甘心得多。
崇禎不降。崇禎寧可一死。死的時候,不帶走一磚一瓦,連帝冠也放棄,連襪履也卻,卻仍放不下黎民百姓,要留血書於前,將罪過一肩挑起。他是個亡國之君,卻也是個愛民之君呀。李自成可以燒宮,他不能燒;李自成可以逃走,他也不能逃。因為,他愛惜這紫城,他捨不得!
順治踽踽獨行,渾不覺墜西山,暮『』四合。他撒目四望,慨萬千地看着這乾清宮殿,彷彿清楚地看到了在這裏上演過的一幕幕亡朝慘劇。這乾清宮主人的位子,朱由檢沒能保住,李自成沒能得到,自己呢?自己會有一天堂堂正正地住進乾清宮,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清皇帝嗎?崇禎退到了萬壽亭,李闖退到了西安城,自己,難道可以退回盛京,退回永福宮,退回去做沒有稱帝前的九阿哥嗎?
天邊的星星次第亮起,越來越多,是個明朗的月夜呢。烏鴉的翅膀悄無聲息地從月光下滑過,在土坷間留下一道比它自身大出許多倍的剪影。蛐蛐開始鼓譟,把紫城的夜抻拉得格外幽深。
順治徘徊在乾清宮的廢墟中,在這幽靈出沒的時刻,紫城深邃寂靜,比任何時候都更像是一座巨大的墓羣。走在宮殿與宮殿之間,也就是走在墳墓與墳墓之間。他聽到蛐蛐的叫聲。漢人中間傳着一種説法:蛐蛐是死人的靈魂寄託,是不瞑者的亡靈歌聲。紫城裏積聚着那麼深重那麼堂皇的怨氣,於是紫城裏蛐蛐的叫聲也格外響亮,聲若洪鐘,有帝王氣。
蛐蛐是明王朝的亡靈,烏鴉卻是滿人的祖先,烏鴉和蛐蛐在紫城的夜裏遙遙對恃,一個盤踞着天空便自以為君臨天下,一個雄霸着大地猶抱着復辟夢想。如果有一天蛐蛐還了魂,把烏鴉趕出紫城的天空,蛐蛐是不是會飛起來,變成另一種什麼禽鳥昆蟲呢?
順治站在那帝宮的廢墟間,大聲背誦起自己六歲登基大典上的詔書來:"我太祖武皇帝,受天明命,肇造丕基,懋建鴻功,貽厥子孫。皇考大行皇帝,嗣登大寶,盛德深仁,弘謨遠略,克協天心。不服者武功以戡定,已歸者文德以懷柔,拓土興基,國以滋大。在位十有七年,於崇德八年八月初九上賓,今諸伯叔兄及文武羣臣,鹹以國家不可無主,神器不可久虛,謂朕為皇考之子,應承大統。乃於八月二十六即皇帝位,以明年為順治元年。朕年幼衝,尚賴諸伯叔兄大臣共襄治理。所有應行赦款,開列於後。佈告中外,鹹使聞知。"一口氣背完,順治已淚滿面,父皇打下的一片江山,難道要丟在自己的手上嗎?便在這時,身後忽然傳來一個輕柔的聲音:"皇上果然在這兒。"順治猛地回頭,説話的竟然是長平公主。只見她衣袂飄飄地站在圍牆缺口處,空『蕩』『蕩』的袖管被風吹得擺來擺去,她悉一切的眼神裏透『』出智慧的靈光,温婉地説:"吳良輔説宮裏到處找不見皇上,他以為皇上去了雨花閣,原來是在這裏。"
"仙姑怎麼知道朕會在這裏?莫非真會神機妙算?"順治看到長平倒有一點高興,他剛剛正想着崇禎朝的典故,而長平便是這朝代最切身的見證人。這使他覺得在這一刻他們的心思是相通的,只有長平會了解他的傷痛,也只有長平不會恥笑他的悲哀。如果這世上還有一個人可以讓他毫無保留地傾吐心事煩惱,這個人,只能是世事明而又遺世獨立的長平公主、慧清禪師。他自己也説不清為什麼,在這千絲萬縷的國愁私恨中,他竟忽然想起最細枝末節的一件小事,口問道:"仙姑收到朕命吳良輔送去的海棠花了麼?"
"收到了,這些子皇上理萬機,總不得閒往雨花閣來,還未來得及面謝皇上。"長平飄然地走在那些碎石瓦礫間,如履平地,嘆息説:"這梁雖然燒得看不清面目,可是這麼大,應該是大殿正樑了,當初袁貴妃就是在這樑上上的吊,可是不知怎麼繩子斷了,袁貴妃沒能死成,給摔了下來。我父皇聽見她呻『』,知道她沒有死,便提着劍從她腦後猛砸了一下,將她打昏,又在身上連刺了兩三劍…"她説的是世上至傷至痛的一件慘事,可是她的語氣舒緩安詳,就好像在介紹一種新的沏茶方法。然而平靜的聲音裏自有一種異樣的魔力,讓人彷彿在她的講述裏可以看得到活生生的事實。剛才還荒蕪殘破的宮殿廢墟在月光下還魂一般地華麗起來,動着幽然的浮光,彷彿在為長平的敍述做着無聲的註腳。
"那天,父皇親手砍了我一劍,我疼得昏死過去,不知隔了多久才醒過來,看到旁邊橫七豎八躺着許多屍體,有皇額娘,有袁貴妃,還有許多其他的嬪妃,我妹妹昭仁公主壓在我身上,她的一隻小手裏還緊緊地握着我剛送她的蘭草香囊,眼睛睜得大大的,口上開着一個血窟窿,血已經凝了,但是好像還有温度一樣,我動了一下,她的身子和手還都是軟的。我想把她從我身上移開,可是這時候我才發現自己少了一隻臂膀,原來,原來父皇竟然將我的胳膊斬斷了…"長平的聲音發起抖來,彷彿又重新經歷了一次那骨相殘的斷臂之痛。她舉起自己僅餘的那條胳膊,專注地端祥着自己的手掌,接着説:"我又驚又疼,再次昏了過去。重新醒來的時候,已經回到自己的殿閣中了,阿琴阿箏她們幾個跪在我榻邊啼哭,説大明皇宮已經易主,現在是大順的天下了,那闖王李自成,李自成他…"長平説到這裏,不知為何,臉上又微微泛起紅暈。
順治以為她太過動,並不在意,安道:"這些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仙子如今已經出家為尼,遠離俗世煩擾,大可不必再為這些前塵舊事傷心了。"長平點點頭,問道:"那麼,皇上卻又是為了什麼樣的俗世煩擾在這裏獨自傷神呢?"
"我叔叔要和我額娘成婚,你聽説過這種事嗎?"順治衝口而出。長平一直給他一種亦師亦友的覺,而且,她是大明公主,他是大清皇帝,他們的身份都是上天給予的,是世間至尊至貴之人。既使她只是一個落魄的公主罷,可他也是一個無能的皇上呀。因此,他對長平一直有種言之不清的知己之。而且,她又是一個化外之人,沖淡平和,微天機,彷彿無所不知而又置身事外,這就更令他覺得放心,覺得在她面前毫無猜忌隔閡,對着別人無法啓齒的煩惱,對着她卻可以不假思索地合盤托出。"此前我早已聽説過許多關於皇額娘與攝政王叔不軌的傳聞,可是他們既是長輩,又掌握執政大權,我也只好裝聾作啞,不聞不問便是。但是現在,大臣們竟然明目張膽地在朝堂上奏章,稟請叔嫂通婚,這真是成何體統?將禮義道德皇家體統置於何處?又將我這個皇上的顏面置於何處?"順治一拳砸在一燒得只剩半邊卻還巍然屹立的圓柱上:"權臣專政,穢及後宮,公主博古通今,可聽説史上有哪個帝王,如朕這般悲哀麼?"長平將袖子拂去斷碣上塵灰,端然坐下,微微地笑道:"宮廷史上權臣專政的並不罕見,至於穢及後宮麼…我雖孤陋寡聞,也聽説滿人有"兄終弟及"的規矩,做小叔的娶哥哥的遺孀並不違背道德傳統,反而是合情合理的,是這樣嗎?"順治悻悻道:"的確是這樣,原來你也知道了。他們就是拿着這條祖宗規矩來壓我,『』我認王叔做太上皇。"長平道:"這麼着,大臣奏請攝政王與太后通婚,也就沒什麼不對了。我聽説在朝堂上,大臣們都管攝政王叫皇叔父王,古往今來,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稱謂封號,可謂獨一無二;倒是他如今要做太上皇,還聽着順耳些,總好過皇叔父王那麼蹊蹺古怪。皇上又為什麼不同意呢?"順治一愣,若有所悟,抬頭問:"仙姑的意思是説——我應該準了這道奏摺?"長平道:"貧尼才疏學淺,不敢替皇上『亂』出主意。不過皇上即使不允,只怕他們也不會放棄,倒得騎虎難下,勢成水火,後果不堪設想——輕則母子反目,君臣不合;重則同室『』戈,天下大『亂』。到那時,皇上又將何以自處?我方才聽皇上説到什麼"不服者武功以戡定,已歸者文德以懷柔",倒不知攝政王算是"不服者"還是"已歸者",又應當"武功以戡定"、還是"文德以懷柔"呢?"順治聽了,心驚意動,默然不語。
長平抬頭望着一天星辰,彷彿在辨別北斗七星的方向,半晌嘆道:"我父皇親手斬斷我臂膀前,曾經望着我的眼睛説過一句話,他説:好孩子,你惟一的過錯,便是不該生在帝王家。生在帝王家,是我不由自主的選擇,這選擇決定了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活着,而必須成為朝代與政治的犧牲品。皇上貴為天子,最大的榮耀也就是最大的負擔。倘若皇上不能忍一時之忍,痛一己之痛,便會驚動天下,烽煙再起,甚或江山易主,風雲變『』,那又豈是皇上的本意?"順治至此已經動搖,卻不能一時之間便下決斷,踟躕道:"可是我若準了他們的奏摺…"長平不等他説出為難理由,截口道:"皇上若是準了大臣們的奏摺,皇父攝政王便成了名副其實、名正言順的太上皇,便不能再與皇上平起平坐,可是也不能再與兒子搶帝位了,那麼,從此父慈子孝,子承父位,便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了。"順治頓時恍然大悟,答禮道:"多謝仙子點化,一言驚醒夢中人。"長平笑道:"貧尼不過只是説了幾句現成話兒讓皇上舒心罷了,何必言謝?真正擁有點石成金本領的人不是貧尼,而是太后娘娘。貧尼的心思才略,不及太后娘娘之萬一,不過是體會得出她老人家的用心良苦、用意所在罷了。太后娘娘才華蓋世,遂有皇上的鴻福齊天,皇上只知道自己為難,卻不知太后娘娘做出這樣的決定,才更是為難呢。皇上不要辜負了太后的一番苦心才是。"莊妃皇太后端坐在慈寧宮正殿鳳榻上,任憑哲哲坐在一旁冷嘲熱諷地追問,吳良輔跪在地上喋喋不休地請罪,都只是不聞不問,呆若木雞。哲哲無奈,只得打罵着吳良輔,把問了八百遍的問題又顛三倒四地重新問過:"皇上到底是什麼時候不見了的?侍衞們都找過哪些地方?就沒一個人跟着他嗎?"吳良輔磕頭如搗蒜,鼻涕一把眼淚一把地回稟:"當時洪大學士的奏摺才剛唸了一半,誰都還沒來得及聽明白,皇上忽然站起身摔了一下袖子就走了。等到奴才反應過來緊跟着出去,已經不見皇上的影兒了,召集了侍衞來詢問,也都説沒見着。奴才連建福花園都問過了,也説沒見。"大玉兒聽到這一句,卻忽然有了反應,驀地問道:"皇上常到建福花園去嗎?"吳良輔自知説溜了嘴,嚇得忙又磕一個頭,抖着膝蓋回道:"也不是常去,去過一兩次,探訪慧清大師,講些禪理佛法。"大玉兒暗自不悦,難怪他近言談常常涉及禪宗,好像對佛教很興趣的樣子,原來私下裏還偷拜着師傅呢,難為瞞得緊,自己竟一點風兒也不知道。因變『』説道:"吳良輔,你是這宮裏的老人兒了,比我們早在這裏呆了二十幾年,宮裏一草一木都瞞不過你的眼去,哪個犄角旮旯藏着哪些牛鬼蛇神,可比我們清楚得多了。你每天早晚服侍皇上,對他的起居住行最是瞭解,到底還瞞着我多少事情?"吳良輔嚇得磕頭回道:"不敢欺瞞太后娘娘,皇上每起行居止,都在起居錄上清楚寫着呢。只有這建福花園一事,因皇上恐太后多心,命老奴不許在太后娘娘面前多嘴,便不曾提起。"大玉兒道:"那麼你現在給我説個清楚,皇上到底去了建福花園幾次?都是什麼時候兒去的?找慧清禪師談些什麼?還有什麼人在旁邊?説少一樣,你的腦袋也不必再扛着費事了。"哲哲不耐道:"這會子都火燒眉『』了,只管問這些沒要緊的做什麼?到底皇上這會兒去了什麼地方?倘若就此走了,那可不成了大饑荒?也不用等多久了,要是明兒早朝還不見皇上回來,大臣們就得起噪,那時連皇上都沒了,你我這皇太后可不成了空頭文章?你好了,做不成皇太后還可以做攝政王福晉,我可只好去死,要不,也搬了去建福花園,同那個什麼大明公主慧清大師做伴兒當姑子去。"大玉兒聽了姑姑這幾句不陰不陽的話,直覺一股酸氣上衝,憋得眼圈通紅,氣咽鼻,卻一句話也説不出來。她一生不知經歷過了多少大風大,然而從來沒有一個時候像現在這般孤苦無助。因為以往,身邊至少還有一兩位親人陪伴安,至少還有福臨這個親生兒子做伴,可現在,最不理解她、怨恨她、躲着她、被人當成話柄兒來攻擊她的,恰恰是這個視若『』命的皇帝兒子。他竟然連朝也不問,摔袖而去,躲得人影兒不見。倘若他就這樣從此撒手去了,遠離皇宮,自己的一番心血又為了誰呢?皇上生氣了可以耍脾氣玩失蹤,姑姑生氣了可以對自己冷言冷語,可是自己也有一腔悲苦無限鬱悶,卻又向誰訴苦,衝誰撒氣呢?當初先皇駕崩,諸王爭帝,自己用了多少心機才將福臨扶上皇位,繼承大統;然而能做到這些,表面看去,出力最多的人卻不是自己,而是多爾袞。
是多爾袞自願輔政,推立幼主,併為大清入關立下汗馬功勞,這些年來,他百戰百勝,每一次的勝利都使他更接近皇位一步。是多爾袞第一個打進北京城的,也是多爾袞第一個入主武英殿,升朝問政的。如果他要搶了皇位來坐,那真是裏應外合,易如反掌。可是這些年來,多爾袞雖然已經盡得天時地利人和,也常常以皇帝自居,獨權專斷,卻始終沒有真正提出要福臨遜位,所顧忌的不就是與自己的私情纏綿,以及看在福臨本就是他親生兒子的份上嗎?然而現在多爾袞立了嘉臘氏為側福晉,新婚燕爾,風得意,他的心已經離自己越來越遠了,來慈寧宮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倘若他有一天不再留戀自己,又或是和那嘉臘氏生下一男半女,到那時他還會顧念舊情繼續對福臨禮讓輔佐嗎?除非自己嫁給他,讓他成為福臨真正的阿瑪,做理所當然的太上皇。否則,更有什麼辦法可以阻止他向福臨奪位?
可是這番心事,卻能同誰説起?哲哲一副冰清玉潔貞『婦』烈女的架勢,恨不得自己賞自己一座貞節牌坊,她怎麼可能理解自己改弦再嫁的苦衷?至於福臨,如果自己告訴他説他的皇位是靠額娘用身子換來的,是自己與多爾袞通『』才生下了他,他接受得了嗎?有些事情可以説,卻不可能真正做到;但也有些事情可以做,卻不可以説。
忠君愛國是大臣們成天掛在嘴邊來説的,古往今來卻有幾人做到?果然做得到,大清的朝堂上也沒那麼多前明降臣了;而皇太后下嫁護皇權這件事卻是隻能切實去做,理由可是不足為外人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