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不顧世人反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是以,她才特意多叫了些烤,讓小二送去了南宮香兒的房裏。
“遭了!”南宮香兒似乎想到了什麼不對。
“怎麼了,師父?”
“魏兒他生氣跑了,他不久前説過不去藥王谷了,我還以為他是小孩子脾氣在生我的氣呢?
現在看來可能他已經回去了,我們現在立即回玄女門去,希望魏兒在回去的路上沒有遇到什麼事才好。”南宮香兒的臉變了,變得很焦急,李魏的腦子有問題,可千萬別在路上出了什麼事才好。
“走,師父,我們現在立即回去找魏哥哥。”現在的姚瑤已經知道李魏要比她大上兩個月的時間,所以,也就改了口,她將李魏留在牀上的包裹拿在手裏,拉着南宮香兒向外跑去,天先着綿綿的細雨,可這點小雨本就不能阻擋主姚瑤和南宮香兒兩人的步伐。
傍晚時分,南宮香兒和姚瑤兩人一起回到了玄女門裏,可是,他們兩個將玄女門裏找了個遍,也沒有找到李魏,兩人幾乎都快急哭了“瑤兒,現在我們應該怎麼辦啊?魏兒會不會在路上遇到了壞人啊?不行,我一定要儘快找到魏兒。”
“魏兒,你在哪裏啊?快出來,別和師父鬧着玩,好不好?只要你出來師父以後什麼都答應你,你千萬別嚇師父啊。”南宮香兒再一次將玄女門裏所有地方找了一遍,最後,她終於絕望了,俏臉上滿了眼淚,她從來就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決會和李魏分開,她曾經也想過,等李魏和姚瑤成婚後再離開的。
可是,現在這一切發生得太突然了,讓她連一點心裏準備都沒有。
“師父,魏哥哥應該還在回來的路上,現在我們立即返回去找他,希望可以遇上他。”姚瑤也心急,昨天晚上自己才把身子給李魏,沒有想到今天他就不顧自己獨自離開了。
南宮香兒頹廢的坐在萬年寒玉牀上,就在這張萬年寒玉牀上,她與李魏兩人留下了太多的回憶,這些回憶可能她這一生之中都無法忘卻的。
“瑤兒,我想魏兒是故意避着我們兩個的,魏兒雖然腦子有點問題,可是,他並不傻,而且,還很聰明的,我記得當我第一次把玄女心經的口訣念給他聽時,他聽了一遍就全部記住了,現在,我想魏兒是不想見到我們了,他故意躲着我們兩個,那我們兩個想要找到他,可能就很困難了。”南宮香兒嘆了口氣,早知道事情會成現在這樣,她就不應該帶着李魏離開玄女門的。
“那師父,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辦啊?”姚瑤雖然比南宮香兒大,懂的事要多。
可是,這事一旦關己,她就有種手足無措的覺了,李魏的離開她比南宮香兒還要焦急,她的思想很保守的,當她將身子給李魏那一刻起,她在心裏就已經認定李魏將是上她這一生中唯一的男人了,女人從一而終的想法深深的固在她的心裏,從小的時候,她母親就給她講過女人應該三從四德的。
而她也一直在按照母親講的在做。
“我們出去找,就算找遍整個唐朝的土地,我也一定要找到魏兒,我們先到東京洛陽丐幫總壇去一趟,我師父與魯六幫主有情,丐幫在整個唐朝土地上都有人,他們的眼線多,希望可以藉助丐幫的能力盡快找到魏兒,事不宜遲,我們現在就走,只希望魏兒福大命大,千萬別遇上黃善那老傢伙就好了。”南宮香兒拉着姚瑤兩人又走去了玄女門,冒着風雨向丐幫總壇東都洛陽趕去,在這裏先不提南宮香兒與姚瑤兩人尋找李魏的事,我們把時光倒過來,繼續講李魏傷心離開南宮香兒後的事吧。
天寶四載(公元745年)十一月二十四,這一天,李魏因南宮香兒以後不想與他同牀共睡,獨自一人傷心的衝出了旅館,冒着細雨不分東西南北運足內力就這樣跑了。
直到天黑的時候,李魏才停下了腳步,此時的他渾身被雨水濕透,人也疲憊不堪,餓得不行,打幾隻麻雀,拔光羽後,就這樣生吃了起來,那樣子就象是個野人一樣,讓人看見了心寒。
吃完麻雀後,李魏呆呆的站在細雨裏,不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辦了?他也想過回玄女門去,可是,他現在卻不知道玄女門在什麼地方,無奈的他想到南宮香兒,蹲在地上失聲同哭起來,他知道,自己這一離開去,南宮香兒肯定會着急的。
可是,現在他卻沒有辦法按着原來的路再回去了,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一個穿着蓑衣帶着斗笠的人出現在李魏的身前,用手拍了拍李魏的肩膀道:“年輕人,怎麼一個人在這裏哭啊?
男子汗大丈夫,怎麼能輕易的哭呢?起來吧,你是不是有什麼傷心事,給我説説吧,也許,我能幫上你也説不一定。”
“大叔,我師父不要我了,所以,我就一個人跑了出來。”於是李魏將自己與南宮香兒之間的事給來人講了一遍,講完後一臉期盼的看着來人,希望他能夠給自己出個主意來。聽完李魏的故事後,來人嘆了口氣“年輕人,你是不能喜歡你師父的。
而且,更不能與你師父同牀共枕的,你知道嗎?這與倫理不合,三個多月前,唐玄宗李隆基冊立了自己的兒媳楊玉環為貴妃,讓整個唐朝為之大震,現在沒有想到我又遇到了一個有着相同際遇的人,看來這一切都是命啊!”***“年輕人,我問你,你喜歡你師父不?你師父美不?”
“喜歡,魏兒要永永遠遠的陪在師父的身邊,我師父當然美了,她是我見過最美麗的女人,可疼魏兒了。”李魏口裏喃喃自語道。
“那就成了,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要努力去爭取,是不是?你自己看看李隆基多帶種,把自己的兒媳楊玉環都敢上自己的龍牀,更何況,你和你師父本就沒有那種關係,你怕什麼啊?想我李白這一生放蕩不羈,自認為是風倜儻了。
可是,自從遇見李隆基後,才發現自己原本做人還是很失敗的,有很多事做起來顧頭縮尾的。”此人就是詩仙李白了,現年四十四歲,自從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夏秋離開長安後,就一個人在唐朝各地遊歷,説來他發現李魏也是一個意外,中午酒喝得有點過的李白隻身在庭湖畔雨中漫步,被李魏的哭聲給引了過來,才有了兩人這一段的淵源。
李白(公元701年至762年)字太白,生於碎葉(時屬安西都護府,今蘇聯吉爾斯北部)幼居四川,從二十五歲起漫遊各地,唐朝的盛世和祖國的山河,孕育出了這位傑出的漫主義詩人。
大約天寶元年秋天(公元742年)李白隻身一人來到了長安,當年四十二歲,李白拜見年老的太子賓客賀知章,賀知章見李白的詩篇,嘆曰:“子,謫仙也!”也就是賀知章的這句話,李白才被後世人稱為了詩仙,李白的詩淺顯易懂,廣泛被當時唐朝的人唱。
李白在長安的兩年時間裏並沒有見過楊玉環,可是,他卻以花比喻“傾國”美人楊玉環,熱情的讚頌了太真妃,也就是楊玉環,他的三首《清平調》讓楊玉環傳百世。
不得不説,因為李白這三首《清平調》的出現,讓楊玉環的美麗為世人所知,其中也隱傳了李楊情愛的熱烈,造成了一種社會輿論,讓李隆基知道了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的已經更為成,是以,在李白的三首《清平調》廣泛傳後,李隆基終於下定了決心冊立楊玉環為貴妃,不顧世人的反對,也成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神話。
其實早在李白進長安時,李隆基就已經在為此事做準備了,只是李白的詩給了他一個恰當的契機罷了,在冊立楊玉環十天前,李隆基給壽王李瑁另選了一位王妃,兩件喜事一先一後,經過了心的安排,就這樣楊玉環和李隆基真正的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