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如果説有人問:現在中國混得最好的人是誰?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回立即回答:皇上!
當然,這個“皇上”肯定不是指龜縮在長沙和叔叔打內戰的那個南周小皇帝,而是威風八面,一天到晚叫囂着滅這個砍那個的大漢帝國皇帝陛下。
其實這個答案未必是正確的,至少不是老百姓想象中的那麼絕對。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林風説話是一言九鼎言出法隨,但如果到了一些特定的場合、針對對特定的人,那恐怕就未必有什麼用了。
這種人不是很多,皇后陛下吳阿珂就正是其中之一。
如果要從歷史上找個範例的話,那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林風在這一方面倒和昔年隋帝國的開國皇帝楊堅頗為相似,當然,如果要説個人才幹和歷史功業來看,兩個皇帝誰高誰低確實很難比較,以上這種比較純粹是從婚姻家庭角度出發,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意思。,在中國階梯狀的政治制度之中“皇后”這個機構的設置頗為耐人尋味。從政治角度來講,這個位置就真是正兒八經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算宰相也沒得比,若是當老皇帝去世、新皇帝年幼的情況下,甚至還可以以自身的名義代為行使皇帝職權;而從本土文化角度來剖析,這個玩意的設置也似乎能在黃老學説中找到據,大概的意思就是陰陽調和之類;而從最現實的角度的出發,那就是皇帝的老婆了——而且是大房。
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大漢帝國皇帝陛下並沒有資格區分什麼“大房”、“二房”之類,因為他就只有一房。當然在此之前,還有一個叫“寶龍梅”的女人得到了帝國朝野的私下承認,差不多已經在政治上給予了“皇貴妃”的待遇,唯一欠缺的就只是那一場程序上的名份而已,不過皇帝陛下本人和她有沒有發生過具體的實質生育合做那就不好説了。
其實針對這個問題,在很多時候皇帝本人是非常鬱悶的,要知道從皇帝這門職業的工作質來講,和許多籮莉、淑女、女等進行生育合做可以説是其職業本身的基本職能之一,從小了説能夠撫皇帝在繁重政務工作之後的焦慮的心情,從大了講也關乎到下一代國家領導的人提拔和使用。
但是這套很有現實意義的理論卻遭到了一個叫吳阿珂的女人的強烈反對,而更為可怕的是,在外面威風八面不可一世的皇帝陛下居然也對此無可奈何。
實際上皇帝在家庭事物上的失敗是從很早以前就已經註定了的,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林風發現了一個非常之令人惑的事情,那就是在這個時代,差不多幾乎所有的人都有點害怕他,而即使不害怕的人,那也多半是非常之欽佩或仰慕,但是他自己的老婆卻偏偏一點也沒有這個意思,恰恰相反,吳阿珂女士針對林風所做的一切事情——不論是橫掃天下也好、改革社會也好、稱王稱霸也,總之一概嗤之以鼻,並且既為鄙視。
譬如説,當年剛剛新婚之後,漢王殿下立即率大軍北上討伐東北八旗,其中刀光劍影艱難險阻血站連連最後終於取得巨大地勝利,消息傳來,全國人民一片歡騰,但到了她這裏,卻只有一句話:“又是狗屎運!”到了第二回,葛爾丹悍然南下,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林風拍案而起,奮然率軍西進抵抗,一番血站廝殺半年,最終將兇惡的侵略者逐出長城之外,神州上下人人熱淚盈眶,甚至就連於成龍都動得投降了,但到了王府之中,吳阿珂女士卻輕描淡寫總結為一句:“還不就是為了那個小狐狸?!”哪怕是林風登記為皇帝之後,吳阿珂女士也始終未改變鄙視林風的習慣,外人所添加的一切“英明睿智、天縱之才”耀眼光環到了她眼裏,通通都是狗,她的解釋就是:“咱們家阿風簡直就是個廢物,要不是運氣好,説不定早就…”當然這種話是萬萬不能傳出去的,一般那些宮女太監一聽到這種話就自己自動過濾了,實際上也説出去也沒什麼人會相信,要知道現在的皇帝陛下可是正兒八經一刀一槍殺出來的,本身既沒有背景也沒啥靠山,能有今天,全憑自己一手一腳掙扎。
這次國內掀起的一片批判狂,本來吳阿珂也不怎麼理會,公允的講,作為皇后來講,這方面阿珂女士的確是做得無可挑剔,雖然林風一直都非常尊重她的一切意見,但她卻似乎從來就對政治沒有半分興趣,而除了皇宮之內的繁瑣小事雜物之外,她也很少關心外面的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説有一次後宮干政的話,那恐怕就是昔在忻州大戰之後,皇后陛下對團結蒙古土謝圖部人民這一民族政策表示反對,而除此之外,就再無其他劣跡了。
不過現在她卻不得不再次出手了。
但是可以説明的是,這次皇后陛下干涉內政,應該可以算是清理之中。在這次全國範圍的大鳴大放大批判之中,有一大票之前的風雲人物被押上了歷史審判台,其中吳阿珂女士的父親吳三桂先生以及她母親陳圓圓女士正是其中的重點人物,其攻擊的火力之濃,批判的烈度之外,實在是令任何一個和此二人有關的人骨悚然。
相對來説,比較理智點的版本就是:阿桂和圓圓其實是真心相愛的,但是在有個叫劉宗的鐵匠突然跳出來橫刀奪愛之後,阿桂青年立即受到了心靈上的沉重打擊,於是奮然叛國當了漢,雖然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但鑄成的大錯卻已經無可挽回。
至於其他版本那就是形形五花八門了,總之要説起來很難在短時間內進行概括和介紹,大體上的分類主要有幾個題材和類型:其中接受度最高、傳播範圍最廣的是關於阿桂和圓圓的宮畫冊,老實説這個東西的出現帝國現任的皇帝陛下應該也要負一定責任,在之前搞臭偽清政權的政策影響下,這個東西目前已經在國內普遍蔓延開來,搞得現在一發不可收拾,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影響十七世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而其次的就是各種版本的小説和評劇,大體的線索發展還是傳統的“烽火佳人”系列,但可惜的是男女主角都不是好人,其中圓圓的形象變成了一個風騷女人,而阿桂則看上去象個隨時隨地都在發情的叫驢。
可以想象,當這些可怕的言論傳到皇后陛下耳中的時候是個什麼情形?!雖然阿珂本人對吳三桂的印象並不是很好,但怎麼説兩人也是婦女關係,而且吳三桂本人或許有些薄情,但對阿珂母女生活上的照顧也算得上是相當不錯,所以若説是一點情都沒有那也是不可能的。
實際上當這些言開始傳播的時候,帝國某些有經驗的官吏就覺非常不安,隱隱約約預到了今天皇后陛下的尷尬,但那時官場內的大風氣卻不是很好,其中皇帝陛下非常兇狠地鎮壓了整個官僚集團,因此大多數人都不敢在這個時候説話,免得一個沒在皇帝面前討到好,二個又被天下士林羣起而攻之。
現在局勢的發展差不多算是非常明朗了,大漢帝國在變漢周邊境早已集結了大票大批野戰軍團,各支部隊的部隊長對自己所需承擔任務早已是清清楚楚,沿着軍事對壘線一字排開,甚至就連對面的週週軍對此也是心照不宣,人人都在等待戰爭正式打響的哪一刻。
大周皇朝的命運自吳三桂死亡之後就已經註定了。這個類似於草台班子的朝廷似乎從一開始就從來沒有走入正軌過,總之除了少數比較有才能的軍事將領之外,政府內部大多數成員都是胡亂拼湊起來的不合格人員,其中一大部分是和吳氏家族有親屬或者友誼關係家族成員;而剩下的就是那些政治投機分子,如果僅僅是如此倒也罷了,歷史上也不乏用這種家族管理模式走向成功的王朝,但致命的就是,是這批人還喜歡內訌,彼此爭權奪利窩裏頭打得不可開。
這種可憐亦可笑的內訌除了給南周皇朝挖下滅亡墓之外,還給湖北、江西、湖南、廣西、貴州等行省的數千萬人民帶來了深重地災難。
就現在的情形來看,目前有佔據優勢地位的是總部設立在長沙吳世幡集團,在過去將近兩年的內戰之中,吳世幡依靠“大義”和“正統”的名分,獲得了南周皇朝內部大多數地方勢力和軍頭的支持,不論是從地盤上講還是從軍隊數量上看,都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而他的敵人,也就是他的叔叔吳應麒相對來説處境就越來越差,雖然現在他依然得掌握着吳三桂集團內戰鬥力最為彪悍的幾支軍隊,但卻終因為實力相差懸殊的原因,不得不步步退守,節節敗退。
説起吳應麒這個人,林風倒還真是沒有半分印象,不過這個事情倒也並不能怪他,要知道中國歷史課本上並沒有把這個傢伙收入進去,而且也沒有那次試考會給他一個填空或者選擇題的機會,甚至就連金庸先生也不肯在這個傢伙身上花費筆墨,所以他不知道倒也算得上是情有可原。
實際上在吳三桂的諸多兒子當中,能頂用的沒有幾個,唯獨只有吳應熊和吳應麒還算勉強是個人物。關於吳應熊的事情,大體上輿論給的評價還算不錯,雖然結局悽慘但在之前的京城鬥爭之中也算是着實放過一些光彩,因此雖然最後落敗砍頭,但大家提起他時都還會豎起大拇指,説一聲:是個狠角。
而吳應麒卻和他的哥哥大為不同,如果説吳應熊表現出來的才能更傾向於官場傾軋和宮廷陰謀的話,那吳應麒就是完完全全地繼承了他漢老爹的衣缽,是個相當有才能的軍事統帥。
昔吳三桂突然起兵,麾下的戰將除了本部十大外姓總兵之外,家族內部兵權最大、分量最重、軍事能力最強並且戰功最大的人,除了他本人之外,就是這個吳應麒了。
吳應麒之所以膽敢向吳三桂親口遺囑立下的皇太孫吳世幡叫板,憑藉的就是他本人的軍事才能,以及他在南周軍事集團之中的崇高威望。而就在當時皇太孫黨和親王黨在長沙烈內鬥的時候,南週一眾大臣明明都知道吳世幡是“正統”但卻依然不敢輕易表態,由此可見親王黨的勢力之強悍。
在皇朝中樞,宰相夏國相是吳應麒的人,在各地軍鎮,馬寶、楊溢之等是他的心腹舊將,昔皇儲之爭時,內外呼應,幾乎令吳世幡的皇太孫黨無可招架。
然而過去畢竟是過去,所謂一子落錯,滿盤皆輸,自從那長沙之變以吳應麒倉皇出逃結束之後,這個局勢幾乎就再也沒有辦法更改了,如果説一年前許多人還對吳應麒有着“靖難之役”的幻想外,那現在,這種幻想就早已完完全全的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