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一一八章兵甲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孫乾來到旁邊,笑道:“公子,我這可是有從青州捎帶來地信函跟一件披風。”袁尚愣了一下,隨即明白是貂蟬捎帶來了東西,在幾個月裏這是很常見的事。他跟幾人笑談一會就回了州牧府。

漢代節例行的活動少不了祭祀,正旦祭祀更是重要,雖然不情願但袁尚還是跟着袁紹進行了一系列繁瑣的祭祖儀式。之後的宴請跟走訪更是持續了三。不過這也是跟袁紹嫡系人馬拉攏聯絡情的好時機。

正旦過後,各地郡縣就開始忙碌準備播,還有徵討公孫瓚的事宜。袁尚也被領了個都督“司金”的職務,説白了就是監督兵器的製造和銅鐵的冶煉。而擔任“司金中郎將”地正是以剛正聞名的審配。

對於兵器的製作袁尚還是稍有了解地,但這時他重新考量起冀州匠作的能力來,不僅是監製供給北伐公孫瓚的兵器,如果有好的工匠跟工藝,他也想推廣到青州。

這時的工房其實極其簡陋,工匠們地位也不高。鍊鋼的工匠們頂着凜冽地寒風,着上身不斷淬火捶打。

負責的工頭看到審配、袁尚等人來到,趕緊取來賬簿給他們核查。審配查對賬簿,袁尚則在一旁取出一些造好的兵器親自檢驗。冀州的冶煉工藝在這個時代還是很先進的,灌鋼法、百鍊鋼都很普及。

冀州的弓弩製作業繼承發展了列國時秦人、韓人地工藝,手弩、蹶張弩、車弩的製造都很發達。在袁尚的周旋下,審配、袁紹答應派遣部分工匠前去青州傳授技藝。

最後。在審配陪同下袁尚來到打造鎧甲地工房。袁尚將一套甲地製作過程看了遍。這才發現鎧甲的工序當真是繁瑣而嚴謹,打造好甲片還是很糙地一環。隨後的編綴、上漆、水磨、鑲嵌裏襯外層更加是細活計。

審配對袁尚説道:“札甲造作簡易,而魚鱗甲造作就繁瑣費力了。庫房裏有幾件新近打造出來的上品鎧甲。公子要不要去瞧瞧?”袁尚來了興趣,跟審配來到庫房。工頭取出幾件製作良的鎧甲,分別介紹到:“這是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環鎖鎧。”袁尚對“明光鎧”

“兩當鎧”特備興趣。

“明光鎧”是這個時代地名甲,從前在洛陽看大將軍何進披過。其實“明光鎧”是一般魚鱗甲的緻版。不僅工藝做工更加湛,褪裙、護頸、護膊一應俱全,還在前後背安上明亮亮的“護心鏡。”也因此得“明光”這個稱號。

“公子喜歡的話,可向袁公討要一兩件,大將上陣良駒、利刃、堅甲皆不可少。”審配笑道。

袁尚道了聲謝,但他只是對明光甲興趣而已,要是在還未普及的情況下披上陣去,那麼明顯的目標當真是眾矢之的。

而“兩當鎧”是以後騎兵的制式鎧甲,只是這時生產工藝還達不到大量生產的水平。

“兩當鎧”配上“具裝鎧”就是標準的重騎兵了。經過一番查看,袁尚果然發現幾套“具裝鎧”他想到“馬甲”一詞,不輕笑了出來。

“公子為何發笑?”審配問道“此具裝鎧有問題?”

“沒有。我只是想問這具裝多少時可打造出一件?”工頭很是驕傲地稟報道:公子,不是在下吹噓,放眼整個大漢,此時能產具裝鎧地只有咱們冀州了。不過現今能打造具裝鎧的工匠不多,每月能產兩三具吧。”袁尚失望地暗中搖頭,本來還想整一批具裝鎧回去。裝備一支重騎兵。但看這庫府裏的存儲,不過幾十件,即便全部裝備了也形不成戰力。

“讓那些工匠傳授出造作具裝地工藝,再給他們以重賞,勵他們趕造具裝。”袁尚吩咐道。

工頭點頭答應,審配則問道:“這具打造起來裝費時費力,難道公子認為它能在沙場上出奇制勝?”袁尚點點頭“正南先生不懂戰事可能不知,如能建起一支幾千騎的甲騎具裝那放眼天下已無戰陣能阻擋我軍。”審配半信半疑。也吩咐那個工頭按袁尚説的做。其實袁尚要求實在過高。此時不像具裝鎧工藝成的南北朝時期,那時的騎兵大都是重甲騎兵。而歷史上官渡之戰時。袁紹上萬騎兵,也僅有三百多件馬甲。

“我軍兵甲齊備,再一月多就要討伐公孫瓚了吧,公子建功立業的時機到了。”審配説道。

“呈您貴言。”袁尚拱手道,他看着庫府裏那些“兇器”意識到新一輪兼併征伐即將掀開帷幕。幽州漁陽。

雖然已經開,但北風依然呼嘯凌厲。村落裏一片平靜,鄉民們在家中安享着播前最後地空閒時光。突然地,紛亂嘈雜的馬蹄聲由遠及近,號角聲胡哨聲漸漸包圍住整個村落。

“胡人來啦!”

“快躲起來啊!”一時間村裏亂成一片。逃跑時跑不過胡人四條腿的,鄉民們只能躲進預先準備的逃難場所。

一隊隊的烏桓騎兵湧進村落裏,他們結隊下馬開始排查搜略民宅。鄉民如有抵抗就會被亂刃砍死,但幽州民風彪悍,村裏男人們組織的鄉勇漸漸聚集在一起,靠着預先設好的地勢,將村落中央幾個院落守住。但是趕不及逃到村落中央的村民就遭了殃,女人的哀嚎聲,男人地廝殺聲零星地響起。

烏桓兵將那些鄉民來不及帶地糧食和錢都裝上戰馬。因為出現抵抗,殘殺**的事也開始發生。但是烏桓兵在狹窄地村落裏展不開,面對據高險而守的村民,不想多加傷亡的他們也一籌莫展。

騎在戰馬上的烏桓兵頭目吆喝一聲,用烏桓話呼喝道:“古力奇,帶你的人給我衝進去。加緊,要是漢兵趕來就是白忙活一場。”那個烏桓兵頭目剛呼喝完,示警的號角聲大作,接着廝殺聲傳來,村口的烏桓兵被擠進來。

“漢兵來啦!”

“是公孫瓚的漢兵!”烏桓兵紛紛叫喊呼喝起來。

那個頭目打幾聲響鞭,喊道:“給老子停下來,都從左邊出了這裏,到外頭列隊再打那些漢兵!”一眾烏桓兵剛要撤退,但村子四周都湧進公孫瓚軍步卒。步卒們不給烏桓兵上馬馳騁的機會,紛紛貼身近戰。前面的公孫瓚軍騎兵則堵住村口,使烏桓兵不得不跟那些步卒混戰一起。

整場戰鬥雖然不大,但也持續了半個時辰,除了烏桓兵頭目帶着百多人逃出外,公孫瓚軍共殲滅烏桓兵近三百。

村長跟一些有頭臉的人都來到公孫瓚軍一個青年頭領面前,道謝稱讚聲不斷。

村長嘆氣道:“田大人,雖然您事先要俺們做防備,但還是死了不少人。這個仇你得替俺們報啊!”那個青年將領就是被調到漁陽,協助漁陽太守鄒丹抵禦烏桓鮮卑的田豫,他來到漁陽後,就提出一系列防備胡人的措施,並親自下到個村鎮安排預警跟人手。

田豫安眾人道:“大夥不要慌,我已建議鄒太守遷徙附近的村鎮到安全的地方了,大軍也屯駐不遠,要是胡人敢再來,定不放過一個回去。”田豫口上這麼説,但在漁陽做主的不是他,漁陽郡的情況比他想的要複雜,公孫瓚又強徵錢糧和民力,使得民怨不斷。公孫瓚雖然佔據幽州各大城縣,但其實已經走到一個十分危險的地步。

漁陽郡北。

一個龐大的營地就駐紮在離漁陽四十多里外。營地內外都是高鼻深目的鮮卑烏桓人,但偶爾也能見到一些漢人的身影。

大帳內,出兵討伐烏桓、鮮卑的頭目將領匯聚一堂。坐在最上首的是現任烏桓大人蹋頓,還有一個漢人打扮的中年漢子。

一個烏桓將領進到大帳,對着右邊一個鮮卑兵頭目罵道:“素利,你那些人怎麼回事,搶了我的馬料!”叫素利的鮮卑將領冷笑一聲,用蹩腳的漢話説道:“都是從公孫瓚那搶來的,算什麼你的我的,誰下手先就是誰的。”聽到這話蹋頓臉陰沉,而旁邊的漢人終於開口道:“大家自己兄弟,為這點糧草馬料值得麼?要取就去漁陽城裏去,那裏多得你拿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