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本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立石刻辭已經結束,齊人徐市等上書,説海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住在那裏。希望齋戒沐浴,和童男童女尋求三座神山。於是派遣徐市挑選童男童女數千人,到海中尋找仙人。
始皇返回的時候,路過彭城,齋戒祈禱,想要從泗水打撈周鼎。讓成千人潛入水中尋找,沒有找到。於是就向西南走去,渡過淮水,前往衡山、南郡。泛舟江上,來到湘山祭拜。遇上大風,幾乎不能渡水上山。始皇問博士説:“湘君是什麼神?”博士回答説:“聽説是堯的女兒,舜的子,死後埋葬在這裏。”於是始皇非常生氣,讓刑徒三千人把湘山上的樹木砍光了,全山
出紅
的土壤。始皇從南郡取道武關回到咸陽。
二十九年,始皇向東巡遊。到了陽武博狼沙,被強盜驚嚇了一場。追捕強盜,沒有抓獲,就命令全國大肆搜查十天。
始皇登上之罘,鐫刻石碑。碑文説:二十九年,在季第二個月的時候,天氣開始暖和起來。皇帝向東巡遊,登上了之罘,面對着大海。隨從的臣屬看到這美好的景
,回憶皇帝的豐功偉績,追念統一大業的始末。偉大的皇帝開始治理國家,制定了法律制度,彰明綱紀。對外教誨諸侯,普施教化,廣佈惠澤,闡明道理。六國諸侯
回
僻,貪婪乖戾,
壑無厭,殘
殺戮,永無休止。皇帝哀憐民眾,就調遣征伐的大軍,奮武揚威。進行正義的討伐,採取誠信的行動,武威耀,遠播四方,沒有不降服的。消滅了強暴的勢力,拯救了百姓,安定了天下。普遍推行嚴明的法律制度,治理天下,成為永久的準則。偉大啊!普天之下,都遵循皇帝的神聖意志。羣臣頌揚皇帝的功勳,請求鐫到在石碑上,記載下來永垂後世,作為永恆的法則。
東面台閣處的石碑刻辭説:二十九年,皇帝在天巡遊,視察遠方。到了海邊,就登上之罘,而對着初升的太陽。觀望遼闊而又秀麗的景
,隨從的臣屬都懷念往事,回憶走過的道路是非常光明的。英明法治最初施行的時候,就對國內的壞人壞事進行了清理,對外討伐強暴的敵人。軍威遠揚,四方震動,消滅了六國,俘獲了他們的國王。開拓領土,統一天下,消除了戰亂禍患,永遠停止了戰爭。皇帝聖德明智,治理國家,處理政務,毫不懈怠。創立重大的法律制度,明確設置統一的標準器用,都有一定的規則。有職之臣都遵守本分,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事情沒有疑猜之處。百姓發生了變化,遠處近處都制度統一,是自古以來最好的時代。每人已經確定了固定的職務,子孫後代循守舊業,永遠繼承這英明的政治。羣臣頌美皇帝的恩德,恭敬地讚揚他的偉大功業,請求在之罘山上立碑刻辭。
不久,就前往琅,從上黨回到咸陽。
三十年,沒有發生重大的事情。
三十一年十二月,把臘祭改名叫“嘉平”賞賜百姓每裏六石米,兩隻羊。始皇易服出行咸陽,有四個武士隨從。夜間出來時,在蘭池遇上盜賊,被盜賊所困。武士殺死了盜賊,在關中大肆搜查了二十天。糧價一石達到一千六百錢。
三十二年,始皇前往碣石,派燕地人盧生訪求羨門、高誓。在碣石城門上刻辭。摧毀城郭,挖通堤防。城門上的刻辭説:於是調遣軍隊,誅伐無道,為暴作逆的人被消滅了。用武力平息暴亂,用文治保護無罪的人,全國上下人心歸服。加恩論敍有功人員的功勞,連牛馬都得到了賞賜,恩惠潤澤了大地。皇帝奮武揚威,依靠正義的戰爭兼併了諸侯,第一次統一了全國,天下太平。拆毀六國的城郭,挖通河堤,剷平險阻。地面上各種軍事障礙已經夷平,百姓不再服事徭役,天下安定。男的高興地耕種他的土地,女的從事她的家庭手工業,各項事業井然有序。各項生產都蒙受皇帝的惠澤,當地的農民和外來的農民,無不安居樂業。君臣頌揚皇帝的功績,請求鐫刻這一石碑,為後世垂示規範。
派韓終、侯公、石生尋訪仙人求取長生不死的靈藥。始皇巡行北方邊境,從上郡回到咸陽。燕地人盧生被派人海中尋找仙人回來了,因為向始皇報告鬼神之事,就藉機獻上抄錄的圖書,上面説“滅亡秦朝的是胡”始皇就派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向北攻胡人,略取河南地帶。
三十三年,徵發曾經逃亡的罪犯、入贅別人家的男子、商人攻取陸梁地區,設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把有罪應當徙的人派去戍守。在西北方驅逐匈奴。從榆中沿着黃河住東,直至陰山,(在這一地區)設置三十四個縣,在黃河附近修築要
。又派蒙恬渡過黃河攻佔高闕、陽山、北假地帶,修築亭障來驅逐戎人。遷徙罪犯,安排到剛剛建立的縣邑中。
止民間祭祀。彗星出現在西方。三十四年,貶斥那些聽訟斷獄不公平的官吏,讓他們去修築長城和戍守南越地區。
始皇在咸陽宮擺酒設宴,七十個博士上前敬酒祝壽。僕周青臣頌揚説:“從前秦國的地域不超過一千里,依靠陛下神靈聖明,平定了天下,驅逐了蠻夷,太陽和月亮所能照到的地方,沒有不降服的。把各國諸侯的領土置為郡縣,人人安居樂業,沒有戰爭之憂,這功業可以
傳萬世,從遠古以來沒有人能趕得上陛下的威德。”始皇很高興。博士齊人淳于越進諫説,“我聽説殷周稱王天下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和功臣,作為自己的輔助勢力。現在陛下擁有天下,而子弟卻是平民百姓,偶然出現田常、六卿一樣的臣屬,無人輔佐,靠什麼來挽救呢?事情不效法古代而能長久不敗的,我沒有聽到過。如今青臣當面阿諛,來加深陛下的過錯,實在不是忠臣。”始皇把他們的建議
下去討論。丞相李斯説:“五帝的制度不互相重複,三代的制度不互相因襲,各自都得到治理,不是後代一定要與前代相反,這是時代變化的緣故。如今陛下開創了偉大的事業,建立了萬世不朽的功勳,本來不是愚蠢的讀書人所能理解的。況且淳于越説的又是三代的事情,有什麼可效法的?從前諸侯競爭,用優厚的待遇招攬遊學之士。現在天下已經平定,頒佈統一的法令,百姓在家則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和家庭手工業,士人則學習法律
令。如今這些讀書人不向現實學習,而去模仿古代,來指責現行的社會制度,惑亂百姓。我丞相李斯冒着死罪説:古代天下分散混亂,不能統一,所以諸侯同時興起,人們的言論都稱道古代,損害現行的政策,文飾虛言空語,攪亂事物的本來面貌,每人都以為自己的學説是最完善的,非議君主所建立的制度。現在皇帝兼併了天下,分辨是非,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人們仍在)私自傳授學問,一起批評國家的法令教化,聽到法令下達,就各用自己的學説去議論,回家時在心裏非難,出來時街談巷議,在君主面前自我吹噓,以此來沽名釣譽,標新立異,認為超人一等,帶着下面的一羣信徒編造誹言謗語。這種情況不加以
止,上則君主的權威下降,下則形成黨徒互相勾結。
止出現這種情況才是合適的。我希望史官把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燒掉。不是博士官所主管的,國內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都要送到郡守、郡尉那裏焚燬。有敢相互私語《詩》、《書》的,在鬧市處死示眾。以古非今的要殺死全族。官吏知情而不檢舉的,和他同罪。命令下達三十天不燒掉書籍,就在臉部刺上字,成為刑徒城旦。所不燒燬的,有醫藥、卜筮、農林方面的書籍。如果想要學法令,可以到官吏那裏學習。”始皇下達命令説:“可以照此辦理。”三十五年,開闢道路,通過九原,直達雲陽,挖山填谷,修建一條筆直的大道連接起來。始皇認為咸陽人口眾多,先王的宮廷狹小,聽説周文王建都豐,武王建都鎬,豐鎬之間,是帝王的都城所在。於是就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興建朝宮。首先建造前殿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堂上可以坐一萬人,殿堂頂下可以豎立五丈高的旗幟。周圍環繞着架起閣道,從殿下直達南山。在南山的山頂上修建標誌,作為門闕。在空中架設道路,從阿房宮渡過渭水,與咸陽相連接,以此象徵天下閣道越過天河直至營室。阿房宮尚未完工;完工後,想另外選擇一個好的名字稱呼它。在阿房建造宮殿,所以天下稱它阿房宮。隱官刑徒七十多萬人,分成幾批營造阿房宮,或修建麗山工程。挖運北山的石頭,輸送蜀地、荊地的木材,都集中到這裏。關中共計宮殿三百座,關外四百多座。於是在東海附近朐縣境內樹立石碑,作為秦國的東門。遷徙三萬户居住麗邑,五萬户居住雲陽,都免除十年的徭役。
盧生勸始皇説:“我和其他人尋找靈芝奇藥以及仙人,常常遇不上,好像有東西傷害它們。仙方中要求,君主時時隱蔽行跡。來躲避惡鬼,躲避了惡鬼,真人就來到了。君主居住的地方,臣屬知道了,就會妨礙神仙。真人沒入水中不會被水浸濕,進入火中不到熱,凌雲駕霧,與天地一樣長壽。現在您治理天下,不能恬靜無慾。希望您居住的宮殿不要讓人知道,然後長生不死的仙藥大概可以找到。”於是始皇説:“我羨慕真人,自稱‘真人’,不稱‘聯’。”就命令咸陽附近二百里內的二百七十座宮殿,用空中架設的道路和地面上的甬道連接起來,把帷帳、鐘鼓、美人安置在裏面,各種佈置不得移動。所臨幸之處,如果有人把地點説出去,罪當處死。始皇帝臨幸梁山宮,從山上看見丞相隨從車騎眾多,很不以為然。宮中侍從把這件事告訴了丞相,後來丞相減少了隨從的車騎。始皇非常生氣地説:“這是宮內的人
漏了我的話。”審問後沒有人認罪。這時,下令逮捕當時在他身邊的人,全部殺掉。從此以後沒有人知道他的行跡在什麼地方了。聽理國政,羣臣受命決斷事情,都在咸陽宮。
侯生、盧生一起商量説:“始皇為人天生的剛愎暴戾,自以為是,從諸侯中興起,併了天下,萬事稱心如意,為所
為,認為自古以來沒有人能趕上自己。專門任用治獄的官吏,治獄的官吏受到寵幸。雖然有博士七十人,只是充數人員,並不信用。丞相和大臣都是接受已經決斷的公事,一切依賴皇帝處理。皇帝喜歡採用刑罰殺戮來確立自己的威嚴,天下人害怕獲罪,只想保持祿位,沒有人敢竭盡忠誠。皇帝不能聽到自己的過失,
益驕橫,臣下恐懼而屈服,用欺騙來取得皇帝的歡心。
據秦朝的法律,一人不能兼有兩種方伎,方伎不靈驗,就處以死刑。然而觀察星象雲氣預測吉凶的人多至三百人,全都學問優秀,(但對皇帝)畏忌阿諛,不敢正面指出他的過錯。天下之事不論大小都取決於皇帝,皇帝甚至用秤來稱量文書,一天有一定的額數,不達到額數不能休息。貪戀權勢至於這種地步,不能給他尋找仙藥。”於是就逃走了。始皇聽説侯生、盧生逃走的消息,就非常氣憤地説:“我以前收取天下書籍,不合時用的全部燒燬。招集了很多文學方術之士,想要使國家太平,這些方士打算煉丹得到奇藥。現在聽説韓眾離去後一直不來複命,徐市等人耗費鉅萬,最後還是沒有得到仙藥,只是每天傳來一些為
謀利的事情。我對盧生等人很尊敬,賞賜豐厚,如今誹謗我,來加重我的不仁。在咸陽的一些儒生,我派人察問,有的製造怪誕
説來惑亂百姓。”於是派御史審問儒生,儒生輾轉告發,就能免除自己的罪過。觸犯法
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在咸陽活埋,使全國都知道這件事,藉以警戒後人。更多地調發徒隸去戍守邊境。始皇長子扶蘇勸告説:“天下平定不久,遠方百姓尚未安輯,儒生都學習和效法孔子,現在您用嚴厲的刑罰繩治他們,我擔心天下動亂。希望您明察此事。”始皇很生氣,派扶蘇到北方的上郡監視蒙恬。
三十六年,熒惑接近心宿。有一顆星墜落在東郡,到了地面變為石頭,百姓中有人在這塊石頭上刻寫説“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聽到了,派御史挨個審問,沒有人認罪,把在石頭附近居住的人全部抓起來處死,就用火燒燬這塊石頭。始皇悶悶不樂,讓博士創作《仙真人詩》,等到巡視天下所至之地,傳令樂工彈唱。秋天,使者從關東來,夜裏經過華陰平舒地方,有人拿着壁玉攔住使者説:“替我送給滈池君。”又趁機説:“今年祖龍死去。”使者問他什麼原因,這個人忽然不見,留下他的壁玉走開了。使者向始皇獻上壁玉,講述了事情的全部經過。始皇很長時間沉默無語,後來説:“山野的鬼怪只不過知道一年之內的事情。”退朝後又説:“祖龍是人們的首領。(‘今年祖龍死’,説的難道是我嗎?)”讓御府看這塊壁玉,竟然是二十八年出行渡江時沉入水中的那塊璧玉。於是始皇使人占卜吉凶,卦象是巡遊遷徙就會吉利。遷徙到北河、榆中三萬家。賜給爵位一級。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外巡遊。左丞相李斯隨從,右丞相馮去疾留守。始皇的小兒子胡亥很羨慕,要求跟着去,始皇答應了他。十一月,走到雲夢,朝九疑山方向望祭虞舜。浮江而下,觀覽籍柯,渡過江渚。途經丹陽,到達錢唐。在浙江岸邊,看見波濤兇險,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從江面狹窄的地方渡了過去。登上會稽山,祭祀大禹,又望祭南海,樹立石碑,到辭頌揚秦朝的功德。碑文説:皇帝建立了豐功偉績,統一了天下,德惠深遠。三十七年,親自巡行全國,周遊觀覽遙遠的地方。於是登上會稽山。視察風俗習慣,百姓都很恭敬。羣臣頌揚皇帝的功德,回顧創業的事蹟,追溯決策的英明。秦國偉大的皇帝君臨天下,開始確定了刑法制度,明白地宣佈過去的規章。首次統一了處理政務的法則,審定和區分官吏的職掌,藉以建立長久不變的制度。六國的諸侯王獨斷專行,違謬無信,貪婪乖張,傲慢兇猛,擁眾稱霸。他們暴縱恣,倚仗武力,驕狂自大,屢次挑起戰爭。做間諜的使者暗中互相聯繫,進行合縱抗秦,行為
僻放縱。在內偽飾陰謀詭計,對外侵略秦國邊境,因而帶來災難。皇帝出於正義,用武力去討伐他們,平息了暴亂。消滅了亂賊。聖德宏大而深厚,天地四方,蒙受了無限的恩澤。皇帝統一天下,聽理萬機,遠近都政清民靜。運籌和治理大地間的萬物,考察事物的實際情況,分別記載它們的名稱。不論是尊貴的人還是卑賤的人,都
察他們的活動,好事壞事都擺在面前,沒有隱瞞的情況。糾正人們的過錯,宣揚大義,有了兒子而改嫁他人,就是背棄死去的丈夫,不守貞
。把內外隔離開來,
止縱慾放蕩,男女要潔身誠實。做丈夫的和別人的
子通姦,殺死他也沒有罪,這樣,男人才能遵守道德規範。做
子的跑掉另嫁,兒子不能認她作母親,這樣人們都會被廉潔清白的風氣所
化。進行大規模地整頓,滌盪不良的風俗習慣,天下百姓接受文明的社會風尚,受到了一種良好的治理。人們都奉規守法,和睦平安,敦厚勤勉,沒有不服從國家法令的。百姓德修品潔,人人高興地遵守統一的規定,歡樂地保持着太平的局面。後世認真地奉行法治,就會無限期地長治久安下去,車船不傾,(國家安穩。)隨從的大臣頌揚皇帝的功業,請求鐫刻這一石碑,使這美好的記載光垂後世。
返回時經過吳縣,從江乘渡江。沿着海邊北上,到達琅。方士徐市等人到海中尋找神藥,幾年都沒有找到,耗費了很多錢財,害怕受到譴責,就欺騙始皇説:“蓬萊的神藥是可以得到的,然而常常苦於鯊魚的襲擊,所以不能到達蓬萊,希望派一些擅長
箭的人和我們一起去,鯊魚出現就用連弩
死它。”始皇夢中與海神
戰,海神像人一樣的形狀。詢問占夢的博士,博士説:“水神是看不到的,(它的到來,)是以大魚和蚊龍為徵候的。現在陛下禱告和祭祀周到而又恭謹,卻出現了這個兇惡的海神,應當把它剷除,然後善良的神物就能到來。”於是讓到海中去的人攜帶捕獲大魚的用具,而自己使用連弩,等待大魚出現時
死它。從琅
往北到達榮成山,沒有見到大魚。到了之罘,看見了大魚,
死了一條。於是沿海西行。
到了平原津就病了。始皇厭惡説死,羣臣沒有人敢提到死的事情。始皇的病益加重,於是就寫了一封蓋有皇帝璽印的詔書送給公子扶蘇,説:“回來參加我的喪禮,一起在咸陽埋葬我。”詔書已經加封,放在中車府令趙高代替符璽郎掌管印璽符節事務的地方,還沒有送給負責傳遞的使者。七月丙寅,始皇死於沙丘平台。因為始皇死在外面,丞相李斯怕始皇那些兒子以及國內百姓有人造**,就封鎖了消息,不舉辦喪事。把棺材裝在輥涼車中,原來親近的宦官陪乘,所到之地,照舊送上飯食。百官和過去一樣上奏國事,宦官就從輼涼車中批准他們所奏之事。只有始皇的兒子胡亥、趙高和五六個親近的宦官知道始皇已經死去。趙高過去曾經教胡亥學習文字和刑獄法律,胡亥私下對他很親近。趙高就同公子胡亥、丞相李斯搞陰謀詭計,毀掉了始皇封好送給公子扶蘇的詔書,而另外詐稱丞相李斯在沙丘接受始皇遺詔,立兒子胡亥為太子。又另寫了詔書送給公子扶蘇、蒙恬,列舉他們的罪狀,命令他們自殺。這些事情都記載在《李斯傳》中。胡亥等人繼續前進,於是從井陘到了九原。正趕上暑天,始皇的輼涼車散發出臭味,就命令隨從官員每車裝載一石鮑魚,用來混淆始皇屍體的臭味。
胡亥等人從直道回到咸陽,宣佈了始皇死亡的消息。太子胡亥繼位,為二世皇帝。九月,把始皇埋葬在酈山。始皇剛即位時,就在酈山開山鑿,等到統一了全國,把天下各方的七十多萬刑徒送到酈山,把隧
一直挖到見水的地方,用銅封錮,然後把棺材安放在裏面,仿製的宮殿、百宮和各種珍奇寶物都徙置其中,藏得滿滿的。讓工匠製造帶機關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時就會自動
向目標。拿水銀作成千川百溪和江河大海,使用機械互相灌注
通,墓中上面各種天象齊備,下面有地上景象萬千,利用人魚的脂肪作蠟燭,估計很長時期不會熄滅。二世説:“先帝后宮的姬妾沒有兒子的,放出宮去不太合適。”(於是)都讓她們殉葬,死去的非常多。已經把始皇埋葬了,有人説工匠製造機關,奴隸們都知道,奴隸人數眾多,就會
漏出去。葬禮結束,已經封藏了墓室的隨葬品,又關閉了當中的墓道,放下了最外面一段墓道的大門,把工匠和奴隸全部關死在裏面,沒有一個逃出去的。在墳上種植革木,像山一樣。
二世皇帝元年,二世二十一歲。趙高為郎中令,掌握處理國家事務的權力。二世發佈詔令,增加始皇陵廟的祭牲,以及對山川等各種祭祀的禮數,讓羣臣討論怎樣尊崇始皇廟。君臣都跪在地上磕着頭説:“古代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太祖廟)即使是萬世之後也不廢除。現在始皇為極廟,四海之內都獻上本地的產品,增多祭牲的數量,祭禮都很完備,沒有什麼可增加的了。先王廟有的在西雍,有的在咸陽。按天子的禮儀來説,應當親自手持酒爵祭拜始皇廟。自襄公以下各廟都廢除。所設祖廟共有七座。羣臣按照禮儀進行祭祀,尊崇始皇廟為秦國皇帝的祖廟。皇帝還是自稱‘朕’。”二世和趙高商量説:“我年齡小,即位不久,百姓還沒有歸附之心。先帝巡行郡縣,來顯示力量的強大,用武威壓服天下。現在安然不動,不去巡遊,就顯得軟弱無力,這樣是沒有辦法統治天下的。”天,二世向東巡行郡縣,李斯隨從。到達碣石,沿海而行,向南來到會稽,又在始皇所立刻石上全部刻寫了文字,石碑旁刻上隨從大臣的名字,用來顯示先帝取得的功績和隆盛的德業。(石碑旁刻寫的文字是:)皇帝説:“這些金石刻辭都是始皇帝鐫刻的。現在我繼承了皇帝的稱號,而這些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等到天長
久,好像後來嗣位的人刻寫的,這同始皇帝取得的功績和隆盛的德業是不相稱的。”丞相大臣李斯、大臣馮去疾、御史大夫大臣德冒着死罪説:“臣下請求把詔書全部刻在石碑上,這樣就清楚了。臣下冒着死罪來提出這一要求。”二世下令説:“可以。”二世到遼東後就返回了。
這時二世採納趙高的建議,申明法令。私下和趙高商量説:“大臣不順服,官吏也還勢力強大,那些公子們一定和我爭奪權力,該怎麼辦呢?”趙高説:“我本來就想説,但沒有敢説。先帝的大臣,都是出自幾代負有名望的權貴之家,累世功勳,代代相傳,為時已久。我趙高一向卑微低賤,如今陛下親近抬舉我,使我的官品居上,掌管宮中事務。大臣們怏怏不樂,只是表面上順從我,實際上他們心裏並不服氣。現在您外出巡行,何不趁這個時機,查究郡縣守尉有罪的就處死他,上則威震天下,下則剷除您平生所不滿的人。當今這個時代,不能師法文治,而是武力決定一切,希望陛下順時從勢,不要猶豫不決,而羣臣還來不及策劃造**。您這英明的君主可以收攬起用遺民,低賤的使他高貴,貧窮的使他富有,疏遠的親近他,那就會上下輯睦,國家安定。”二世説:“很好。”於是殺戮大臣和那些公子們,假借罪名互相株連,來逮捕地位較低的近侍之臣和三署郎官。沒有一個人能夠保住他的官位,把六個公子處死在杜縣。公子將閭兄弟三人被囚在宮中,最後審議他們的罪行。二世派使者對將閭下令説:“你不像大臣的樣子,按所犯罪行應當處死,法官將給予法律制裁。”將閭説:“宮廷的禮儀,我未嘗敢不服從司儀人的指揮;朝廷上的位次,我未嘗敢違背禮節;承命回答問題,我未嘗敢辭語差錯。為什麼説我不像大臣的樣子呢?希望知道我的罪行之後再死去。”使者説:“我不能參預謀劃,只是奉詔辦事。”於是將閭仰面連聲大呼蒼天,喊着説:“天啊!我沒有罪!”兄弟三人都涕淚俱下,拔劍自殺。宗室為之震動,恐懼不安。羣臣進諫的都認為是誹謗朝廷,大臣拿着俸祿,諂媚討好,百姓驚恐。
四月,二世回到咸陽,他説:“先帝因為咸陽宮廷狹小,所以興建阿房宮。殿堂還沒有建成,碰上先帝逝世,停止了工程,去酈山覆土築陵。酈山的工程大體已經結束,如今放棄阿房宮不去完成,就是表明先帝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又開始修建阿房宮。對外安撫四方夷狄,和始皇的策略一樣。把健武的士卒五萬人全部調來駐守咸陽,讓人教習御。這些人加上畜養的狗馬禽獸,要吃糧食的很多,估計儲存的糧食不夠吃的,就向下面的郡縣調用,把糧食草料運送到咸陽,運送的人都自帶糧食,咸陽三百里以內的百姓不能食用這批糧谷,(拿去解決咸陽的缺糧問題。)執法更加嚴厲苛刻。
七月,屯戍的士卒陳勝等人在過去的荊她起兵造**,建立了張楚。陳勝自封為楚王,住在陳縣,派遣將領攻城略地。山東郡縣的青年人苦於秦朝官吏的統治,都殺死了他們的守尉令丞起來造**,響應陳涉,相互推立為諸侯王,聯合起來向西進軍,以討伐秦朝為名,造**的人多得無法計算。謁者出使東方回來,把叛亂的事情報告了二世。二世非常氣憤,把謁者給了獄吏治罪。後面的使者回來了,二世問他情況,使者回答説:“是一羣盜賊,郡守郡尉正在追捕,現在全部抓獲了,不值得擔憂。”二世很高興。武臣自封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為齊王。沛公在沛縣起義。項梁起兵於會稽郡。
二年冬天,陳涉所派遣的周章等將領西進,到達戲水,有幾十萬軍隊。二世大為震驚,和羣臣商量説:“怎麼辦呢?”少府章邯説:“盜賊已經來到這裏,兵眾勢強,現在調發近處縣城的軍隊為時已晚。酈山刑徒很多,希望赦免他們,發給兵器,讓他們出擊盜賊。”於是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為將領,打垮了周章的軍隊,周章逃走,章邯在曹陽殺死了周章。二世又增派長史司馬欣、董翳協助章邯進攻盜賊,在城父殺死了陳勝,在定陶打垮了項梁,在臨濟消滅了魏咎。楚地盜賊的有名將領都已經死了,章邯就向北渡過黃河,在鉅鹿進攻趙王歇。
趙高勸告二世説:“先帝統治天下的時間很長,所以羣臣不敢為非作歹,向先帝提出説。現在陛下正是年輕的時候,剛剛即位,怎麼能和公卿大臣在朝廷上決議事情呢?如果事情有了差錯,就把自己的短處暴
給羣臣了。天子自稱朕,本來羣臣就不應該聽到天子的聲音。”於是二世常常住在宮中,和趙高決斷各種政務。從此以後公卿大臣很少有朝見的機會,盜賊越來越多,關中士卒被調發向東去攻打盜賊的一批接一批。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進諫説:“關東成郡的盜賊一塊兒起來造**,秦政府出兵討伐,殺死了很多,然而盜賊還是沒有被平息。盜賊這樣多,都是因為屯戍邊地、水路運載、陸路轉輸和土木興作等各種雜泛差役使百姓太勞苦,賦税也過於沉重。希望停止阿房宮的興建,減少四方邊境的屯戍和運輸任務。”二世説:“我從韓子那裏聽説:‘堯、舜的櫟木屋椽不加整治,茅草屋不加修葺,吃飯用土碗,喝水用瓦盆,即使是供給看守城門的吃食和用品,也不儉薄到這種程度。禹開鑿龍門,使大夏暢通,修治河道,疏導積水,引入大海,親自拿着築牆的杵和挖土的鍬,(兩條腿整天泡在泥水裏,)小腿上的
都掉光了,奴僕的勞苦程度也不比這更厲害。’凡是尊貴而掌握了天下的人,應該隨心所
,為所
為,主要着重宣明法治,下面的臣民不敢胡作非為,以此來統治天下。像那虞、夏的君主,貴為天子,親自處於窮苦的狀況,來順從百姓,這還有什麼法治可言?我尊為萬乖之君,卻沒有萬乘之實,我要製造一千乘車駕,設置一萬乘的隨從徒眾,來符合我的萬乘之君這一名號。而且先帝起於諸侯,兼併天下,天下已經安定,對外抗禦四方夷狄,使邊境安寧,興修宮殿,以顯示自己的得意之情,你們看到了先帝功業的開端和發展。如今在我即位的兩年之間,成羣的盜賊同時並起,你們不能加以
絕,又想廢除先帝所做的事情,這是對上無以報答先帝,其次也是不給我盡忠竭力,憑什麼處在現在的職位上?”把馮去疾、李斯、馮劫
給獄吏囚
,審查追究他們的其他各種罪行。馮去疾、馮劫説:“將相不能身受侮辱。”自殺而死。李斯最後被監
獄中,遭受了各種刑罰。
三年,章邯等人率領他們的軍隊包圍鉅鹿,楚國上將軍項羽帶領楚國士卒前往援救鉅鹿。冬天,趙高做了丞相,徹底審查李斯,殺死了他。夏天,章邯等人在戰爭上屢次退卻,二世派人斥責章邯,章邯心裏恐懼,派長史司馬欣請示事情。趙高不肯接見,又不信任他。司馬欣很害怕,就逃走了。趙高派人追捕,沒有追上。司馬欣見到章邯説:“趙高在朝廷中縱大權,將軍有功也要被殺,無功也要被殺。”項羽迅速地攻打秦軍,俘虜了王離,章邯等人就率軍投降了各路諸侯。八月己亥,趙高想要作亂,害怕羣臣不肯服從,就預先做了一個試驗,拿一隻鹿獻給二世,説:“這是一匹馬。”二世笑着説:“丞相錯了吧?把鹿説成是馬。”趙高問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緘默不語,有的説是馬,來阿諛
合趙高。有的説是鹿,趙高就假借法律暗中陷害那些説是鹿的人。後來大臣們都很懼怕趙高。
趙高以前多次説“關東的盜賊不會有什麼作為”等到項羽在鉅鹿俘虜了秦軍將領王高等人,繼續向前推進,章邯等人的軍隊屢次退卻,上書請求增加兵員,燕、趙、齊、楚、韓、魏都自立為王,從函谷關以東,差不多都背叛了秦朝官吏,響應各路諸侯,諸侯們率領自己的軍隊向西推進。沛公率領幾萬人屠毀了武關,派人私通趙高,趙高害怕二世發怒,遭到殺身之禍,就推説有病,不去朝見。二世夢見白的老虎咬他駕車的左邊的那匹馬,最後馬被咬死了,二世心裏悶悶不樂,
到奇怪,就去問占夢的人。占夢的人占卜説:“徑水的水神在作祟。”於是二世在望夷宮齋戒,打算祭祀涇水的水神,沉入水中四匹白馬。派使者以有關盜賊的事情去指責趙高。趙高很恐慌,就暗中和他的女婿咸陽令閻樂、他的弟弟趙成商量説:“皇帝不聽勸告,如今事已危急,想要嫁禍於我們的家族。我打算廢掉二世,另立公子嬰做皇帝。公子嬰仁愛儉約,百姓都聽信他的話。”趙高派郎中令作內應,欺騙説有一大羣盜賊來了,命令閻樂叫來官吏發兵追擊,又劫持閻樂的母親,安置在趙高的家裏,(
迫閻樂不能三心二意。)趙高派閻樂帶領吏卒一千多人來到望夷宮殿門,把衞令僕
捆綁起來,説:“盜賊跑進這裏,為什麼不加阻止?”衞令説:“四周牆垣內的廬舍設有士卒,防衞非常嚴謹,盜賊怎麼敢闖入宮內?”閻樂就殺了衞令,帶領吏卒直入官內,一邊走,一邊
箭,郎官和宦者大為驚慌,有的逃竄,有的上前搏鬥,搏鬥的人都被殺死,死了幾十人。郎中令和閻樂一起進入二世住處,用箭
向二世坐息的帷帳。二世大怒,叫來了左右侍從人員,左右侍從人員都惶恐紛擾,不上前搏鬥。身邊有一個宦官,陪侍着二世,不敢走掉。二世逃入室內,對陪侍的宦官説:“你為什麼不早告訴我?(現在)竟到了這種地步!”宦官説:“我不敢説,所以能保住
命。假如我早説了,就已經被殺死,哪裏會活到現在?”閻樂上前來到二世面前,列舉他的罪狀説:“你驕橫縱恣,屠殺吏民,無道已極,天下百姓一起背叛了你,你自己作打算吧。”二世説:“我可以見見丞相嗎?”閻樂説:“不可以。”二世説:“我希望得到一個郡,去做一郡之王。”閻樂不答應。又説:“我願做萬户侯。”閻樂仍不答應。二世説:“希望和
子兒女成為平民百姓,和那些公子們一樣。”閻樂説:“我受命於丞相,替天下百姓處死你,雖然你説了很多話,我不敢向丞相報告。”閻樂指揮他的士卒向前進擊。二世自殺。
閻樂回來報告趙高,趙高就把所有大臣和公子都召集起來,告訴他們殺死二世的情況。趙高説:“秦本來是諸侯王國,始皇君臨天下,所以號稱皇帝。現在六國又都各自建立了政權,秦國地域益縮小,竟仍然稱帝,空有其名,這是不可以的。應該像過去一樣稱王,這樣比較適宜。”就立二世哥哥的兒子公子嬰為秦王。用百姓的禮儀把二世埋葬在杜縣南面的宜
苑中。趙高讓子嬰齋戒,到宗廟參拜祖先,接受秦王印璽。齋戒了五天,子嬰和他的兩個兒子商量説:“丞相趙高在望夷宮殺死二世,害怕羣臣誅伐他,就假裝以大義為名,立我為王。我聽説趙高和楚約定,由他消滅秦國宗室,在關中稱王。現在讓我齋戒,拜見祖廟,這是想要趁我在祖廟的時候殺死我。我就説有病不去,丞相一定親自來我這裏,來時就殺死他。”趙高好幾次派人去請子嬰,子嬰不去,趙高果然親自來了,説:“國家大事,你怎麼不去?”子嬰就在齋戒的宮室裏刺死了趙高,全部處死趙高家的三族,在咸陽示眾。子嬰做了四十六天秦王,楚將沛公打垮了秦軍,進入武關,來到霸上,派人去讓子嬰簽約投降。子嬰就用絲帶繫着脖子,白馬素車,捧着天子的印璽和符節,在軹道旁投降。於是沛公進入咸陽,封閉官室府庫,回軍霸上,過了一個多月。各路諸侯的軍隊到了,項羽為請侯聯軍的領袖,殺死了子嬰和秦公子的宗族。屠毀咸陽,焚燒宮室,俘虜了秦國子弟和婦女,把珍寶財物搜刮在一起,諸侯們共同瓜分了。消滅了秦國以後,把它的土地分為三部分,(封立三個王,)名叫雍王,
王、翟王,號稱三秦。項羽為西楚霸王,負責分封天下諸侯王,秦朝最後滅亡了。過了五年,漢朝統一了全國。
太史公説:秦國的祖先伯翳,曾在唐、虞之際建立了功勳,獲得了土地,被賜予贏姓。到了夏、殷之間,勢力衰微分散。及至周朝沒落,秦國興起,在西垂建築了城邑。從繆公以來,漸漸蠶食諸侯,統一事業最後由始皇完成了。始皇自認為功勞超過了五帝,疆域比三王還廣闊,恥於和三王五帝相提並論。賈生的論述非常好。他説:秦兼併了各個諸侯國,山東三十多郡,繕治津渡和關口,佔據險隘和要,訓練軍隊,加以防守。然而陳涉率領幾百個散亂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乾一類的兵器,只用鋤、櫌、木
,(軍無存糧,)走到哪裏,吃到哪裏,橫行天下。秦人有險阻而不能固守,有關口橋樑而不能封鎖,有長乾而不能刺殺,有強弩而不能發
。張楚的軍隊深入腹地,在鴻門作戰,連越過籬笆一樣的困難都沒有。於是山東大亂,諸侯同時並起,豪傑俊士互相椎立為王。秦派章邯率軍東征,章邯在外利用自己統率的軍隊相要挾,獵取私利,圖謀他的君王。羣臣不講信用,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了。子嬰立為王,最終也沒有醒悟。如果子嬰具有一般君主的能力,只要得到中等才能的輔佐大臣,山東雖然叛亂,秦國故地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祭祀不會斷絕。
秦地被山帶河,地勢險固,是四面都有屏障和要的國家。從繆公以來,至於秦王,有二十多個君主,常常稱雄於諸侯。難道秦國世世代代都是賢明的君主嗎?那是它的地理形勢所造成的。而且天下曾經同心協力進攻秦國。在這個時候,賢人智者會集,優秀的將領統率指揮軍隊,賢明的宰相互相
彼此的謀略,然而被險峻的地形所困阻,不能前進。秦就給他們敞開關門,引誘敵人深入,進行
戰,於是六國百萬之眾敗逃,土崩瓦解。這難道是武力和智慧不足嗎?是地形不利,形勢不便的緣故。秦國把小聚邑合併成大城市,在險阻要
駐軍防守,高築營壘,不去
戰,封鎖關口,佔據險隘,持戟把守這些地方。諸侯都是從平民百姓中起來的,以利相合,沒有素王那樣的德
。他們的
誼並不親密,他們的下屬還沒有誠心歸服,表面以滅秦為名,實際上圖謀私利。他們看到秦國地勢險阻,難以侵犯,必然撤軍。秦使百姓休養生息,等待諸侯的衰敗,收養貧弱,扶持疲睏,來向大國諸侯發號施令,不怕不得意於天下。貴力天子,富有天下,而自己被抓去成為俘虜,是因為他挽救敗亡的策略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