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的失敗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陳友諒陷入了絕望,不但是軍事上的絕望,也是人生的絕望,一直以來的行為模式告訴他,只要心黑手狠就能獲得一切,但事實就擺在眼前,看上去不堪一擊的洪都守了三個月,看上去柔弱不堪的張子明居然不怕死。
難道我錯了?
不,不可能,這只是意外,我不會錯的但是之後的事情,卻讓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他手下的左右金吾將軍帶領自己的軍隊投降了朱元璋陳友諒聽到這個消息後,憤怒掩蓋了他所有的理智,他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將領,就地處決!
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後,卻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陳友諒軍的俘虜,一律好好對待,然後放走。
這兩道命令的發佈徹底斷送了陳友諒的軍心。士兵們對陳友諒極其不滿,紛紛逃亡陳友諒在西岸等待了很久,與朱元璋大戰三十餘天,也沒有等到任何機會,相反,他的士兵卻是不斷的減少,將領們也不再為他效忠。
八月二十六,他終於做出了決定:逃跑!
他最後看了一眼這片寬闊的湖面,一統天下的夢想和雄心壯志就這樣破滅,來時的龐大艦隊和六十萬軍隊,如今只剩下敗卒殘兵,這對於梟雄陳友諒而言,其實並不算什麼。兵沒有可以再招,艦船可以再造,讓他不理解的是,自己為什麼會失敗?
我不缺乏駕馭手下的謀略,沒有婦人之仁,我敢於殺掉所有阻擋我前進的人,而不畏懼人言,這是常人無法做到的,我比所有的人都心黑手狠,為什麼會失敗?我已經擁有了最強的軍隊和戰爭機器,我的部下為什麼會背叛我?
陳友諒是永遠找不到答案的,因為答案就在他的行為模式中,從他殺害自己的兄弟和首領的那一刻開始,他的將領們已經充分理解了他的準則,那就是誰有力量,誰更狠毒,誰就能控制一切!仁義、道德、誠信都是不存在的。當這些行為被他的將領們當成*人生的信條後,他的軍隊就成為了千萬個狠毒的陳友諒的集合體。這樣的集合體就類似金庸小説裏的星宿派,一旦陳友諒倒黴,每個人都不會繼續效忠於他,而是上去狠狠地踩上一腳,落井下石當然,失敗後的陳友諒對他們而言也不是毫無價值,至少他的腦袋還是很值錢的陳友諒陰險毒辣,他的將領們比他還要陰險毒辣。陳友諒信暴力統治一切,他的將領們比他更信暴力。
當他的生存基礎…暴力,被人掀翻後,他也就沒有任何底牌了,等待他的只有滅亡飽經風霜的張學良曾經用他一生的經歷對本的年輕人説:不要相信暴力,歷史已經證明,暴力不能解決問題。
我相信,這就是陳友諒失敗的本原因。
陳友諒率領軍隊希望能夠撤退,他選擇的突破口是湖口,但此時的陳友諒不是原來的陳友諒了,他拚死作戰,損失慘重,才勉強打開湖口通道。
此時他才鬆了一口氣,但朱元璋不會放過他朱元璋被陳友諒敲打多年,對他早已深惡痛絕,必置之於死地,率領十餘萬大軍追來,陳友諒聞訊,親自出來站在船頭指揮作戰,也就在此時,一支冷箭來,穿透了他的頭顱。
一切就此結束了不對,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我做錯了嗎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他將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和陳友諒的屍體搶回,並帶回了武昌。
至此,歷時三十六天的鄱陽湖之戰,以朱元璋的全面勝利,陳友諒的全面失敗而告終。
這一戰奠定了朱元璋問鼎天下的基礎。鄱陽湖之戰也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而載入史冊。
對於朱元璋的勝利,生活在周圍的老百姓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解釋,由於決戰的地點在康山,老百姓認為陳友諒失敗的本原因在於地點選得不好“豬(朱)見糠(康),喜洋洋。”所以陳友諒才失敗。如果陳友諒泉下有知,只怕會氣活過來。
朱元璋並沒有放過陳友諒的後代陳理,即使他本不可能給朱元璋帶來任何威脅。斬草固然是重要的,順便除個也是必須的。
至元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親自趕往陳理所在地,陳友諒的最後地盤武昌督戰,主帥張定邊不愧是抓住時機的老手,眼看形勢不妙,就帶着陳理投降了。
朱元璋終於戰勝了這個中國大地上他最頭疼的敵人,陳友諒。
“天下足定矣!”值得一提的是張定邊,他把對陳友諒的忠誠保留到了最後,部分履行了他當年結拜的諾言,他拒絕了朱元璋的任用,去幹了朱元璋原先幹過的工作,出家當了和尚。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似乎要和朱元璋鬥氣,一口氣活到永樂十五年(1417)才死,年一百歲,朱元璋死後,他還活了二十年。也算是給陳友諒報了仇。諸位可以借鑑,遇到恨透一個人,想要拿刀去砍人的時候,用張定邊的事蹟勉勵一下自己,不要生氣,修身養,活得比他長就是了。
我們回頭來看陳友諒的一生,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價毫無疑問,陳友諒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但在那個亂世裏,他的行為法則卻是當時通用的選擇。如果要生存下去,這似乎又是必然的選擇,他的錯誤在於將這種法則發展到了極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信暴力,不講基本的信義,使他喪失了人心。
但他又是一個真正的梟雄,他壞事作盡,卻又敢作敢當(後來的朱元璋也沒有能夠做到),具有極強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反抗元朝統治,能夠自始至終,從來沒有向元朝妥協,堅持到了最後。
從這個角度看,他也是條好漢。
可惜,在這個亂世裏,他只是個梟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