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駐防錦州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經過王賓三天的仔細斟酌後終於確定了第一混成協的軍官名單。
王賓準備把鄧及的一營要過來,依舊是管帶一職。
至於對馬自楷四人的安排王賓準備在一協成立一個專門負責一協的士兵文化學習至於負責人王賓就選定了顧晨。
剩下的一個步營炮營還有騎兵營王賓準備讓馬自楷擔任騎兵營的管帶。
徐大軍擔任步營的管帶,林浩則負責炮營。
至於下面的軍官王賓準備讓王英楷推薦一批。
而炮營王賓則拜託王英楷從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調一些優秀的學員。
王英楷看在王賓的面子上倒也答應了這件事,馬上安排了一些軍官還把自己的一個親戚安排了進來,看在都是親戚的份上王賓也就答應了。
在一協建立一週之後朝廷終於發下了三萬兩白銀作為軍費,在拿到三萬兩白銀后王賓便不在拖延,開拔前往錦州,到達錦州之後已經是二月五號了。
此時距離王賓記憶中俄戰爭只剩下了三天的時間了。
在面對東北局勢的益緊張袁世凱在國內的壓力之下不得不派遣一支部隊出關進駐錦州。
另一方面為了不刺俄國人嚴令王賓不得進入新民,不然的話萬一刺到了俄國人還沒和本人開戰呢先把你袁世凱給打了豈不是冤枉死了。
但現在的局勢已經不是所有人所能掌控的了,但是也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
俄矛盾的表面化和公開化是一直以來就存在的矛盾。
早在1894年甲午中戰爭爆發時,本在戰爭中一舉擊潰了清政府後,並強迫其簽定了《馬關條約》,意獨佔遼東半島。
然而,沙俄在遠東擴張的同時,早已把中國東北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於是俄國便聯合德法兩國照會本,強迫本還遼東半島。
本視此為“奇恥大辱”誓要“卧薪嚐膽”以雪前恥。之後三國干涉還遼,俄國是以“還遼功臣”自居而肆無忌憚地攫取其野蠻利益。
此後沙俄在東北極力擴張,不僅與本發生了尖鋭的衝突,與英國也產生了對抗。
俄國出兵佔領東北地區也損害了美國的利益。於是在英、美等國的外壓力下俄國不得不簽訂了歸還東三省的條約,被迫同意分三期撤兵,1年半撤完。
當然俄國並沒有完全撤軍於是俄間的衝突越來越大。
為了獲得戰爭藉口,本遂於1903年9月與俄直接談判。
然而“所謂談判已不過是戰爭的前奏”雙方都沒有什麼誠意,拒絕對各自方案妥協。
本希望獨佔朝鮮並且將滿洲納入其勢力範圍。
可是俄國則力圖將本勢力排除於滿洲之外,並且有限度地承認本對朝鮮的利益。
雙方未能就朝鮮及滿洲問題達成一致。這樣一來,和平解決矛盾已經不可能。
王賓在到達錦州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向俄國人發電告訴俄國人:我這次到錦州是因為遼西之地只是為了彈壓地面請教匪患而已,並沒有向東面去的意思。
其實就是告訴俄國人我對東邊沒什麼想法,你們啊該和本打就和本人打我是不會妨礙你們的。
王賓嘴上雖然這麼説但是心底一直都沒放鬆警惕,畢竟俄國是一個老牌的強國。
而王賓只是一個小小的統領而已不得不把姿態放的低一些,但是必要的防守還是要有的。
錦州北依松嶺山脈,南臨渤海遼東灣,位於著名的“遼西走廊”東端,自古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可以説錦州是遼西走廊的前沿只要守住了錦州才能守住遼西走廊。
而錦州更是貫通了京奉鐵路(這個時候好像叫關內外鐵路吧)。
是一個通大動脈,因此錦州的重要便體現了出來,在近代戰爭當中所拼的不僅僅是雙方的實力還有雙方的後勤保障能力。
鐵路的存在便極大的提高了戰爭後期的後勤補給能力,反之的話如果沒有足夠的後勤保證,打起仗來便會有諸多的不便。
可以這麼評價錦州,只要守住了錦州就可以守住遼西走廊。
只有在守住了遼西走廊之後才有可能進軍東北。
而一旦錦州失守,那麼敵人就可以從錦州一馬平川的直接到達山海關下,所以正因為錦州的重要,才不得不駐防錦州。
再加上錦州在歷史上三面環山城前更是有着小淩河這個天然的防線因此錦州歷來易守難攻所以在通。
地形結合在一起之後錦州便成了戰略要地。
所以該有的防守不能丟下,於是王賓仔細查看了錦州的地形。
在觀察過地形之後王賓準備在北普陀山和筆架山構築炮兵陣地形成外圍了火力支撐,並沿着小淩河的渡口布置步兵陣地在佈置陣地的同時王賓還在松山鎮佈置了陣地以留退路。
即便如此王賓還是覺兵力有所欠缺不得不放棄了部分陣地。
至於俄國佬會不會打過來,在歷史上俄國人從未南下。
王賓認為現在也不會南下因為馬上俄國佬和本人就要開戰了至於防禦工事的構築王賓只是為了以防萬一。
袁世凱從未駐軍關外的歷史已經被王賓所改變,所以王賓也不敢保證俄戰爭會不會把王賓也牽扯進去。
萬一王賓這隻小蝴蝶一不小心扇了下翅膀導致俄國人南下了怎麼辦?
所以王賓在到達錦州之後首先是告訴俄國人自己不會去東面,然後就是讓部隊就地防守。
反正先把防守做好了,免得到時候俄國人認為自己存在危險,在和本人開戰之前先把自己給滅了。
至於開戰後的事情那就不是俄國人所能把握的了。
後世本人不宣而戰後把俄國人打了個措手不及,俄國人對付本人還來不急呢哪有功夫來對付王賓。
於是王賓準備在俄開戰後就好好的渾水摸魚了。
但是現在王賓還是要好好的履行自己的本職那就是彈壓地面清除匪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