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083章學成返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德志不好意思説,大家也不怎麼問了,大概猜出**不離十,那就是德志沒有上衞生間。

德志的早上三部曲,其中一個就是要上廁所大解,要排毒不累計毒素在體內,這個習慣已經養成很多年了。因德志以前排便沒有規律,總是不舒服,怎麼治也治不好,德志只好自己想辦法來解決這個比較**的問題。定時排便是最好的辦法。

德志坐車,尤清仁不敢讓宋來駕駛,因今天要進城,怕被警捉住,罰款不説,就是名聲不好聽了。永清基金會的車牌是三資企業的,黑是,比較顯眼,為了不給機構和外資企業臉上抹黑,宋想過過開車的癮也不能,這是關鍵時候,當然,如果行走在曠野或者在返回途中,完全可以由宋來代駕。

德志昨晚睡得較晚,今天又走得急,在車上不知不覺的就睡着了。等醒來時,車已經進了城。説是城,其實就是小縣或者市裏的一個區,規模不大,房子不高,街道也不寬,也規劃得不算好。城市的空氣裏瀰漫着二氧化硫的味道,行人中有的戴着口罩。街道的設計,在大路兩邊,大都是橫平豎直,到了小巷裏,就比較自然了。

德志看到車已經拐進了一條較窄的街道,然後在一處上寫着免費圖書室門前停下來。這裏就是永清基金會陽直辦事處。樓上樓下共兩層,一樓是圖書室,二樓是辦公室和電腦室,那裏集中着陽直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他們辦公都在縣城裏,很少下鄉,大多數在城裏處理問題,開會是例會,每個禮拜一次。

德志的首要任務是要上廁所。剛才在車上,已經脹得不行了,下車後,他等不得楊志勇的一一介紹,説:“不好意思,我內急,一會兒再見,請問廁所在哪裏?”楊志勇告訴他廁所的位置。德志就衝進去了。裏面很乾淨,並且有淡淡的香味兒,女化十足的廁所,裝扮得主調就是粉紅的,讓人不知不覺地容易陷入非分之想之中。德志離開老婆有一段時間了,看到這些,就容易想家“小弟弟”就又不老實了,硬邦邦的,甚至道口出清清的水,那絕對不是。但德志不敢多想,馬上要開會了,趕快收心,準備發言。

德志從廁所出來,身上輕鬆許多,他拐進了圖書室,大家圍坐在一圈,留了個空缺在大白板處,好給講者講課用。楊志勇看看人來得差不多了,就開始向大家介紹德志。他也分別向德志介紹了他們的人,德志記不住,只記住了來自美國的郎夫,他們是美籍華人,郎是醫生,他的子是律師。有自己的事業,也有一大片農場。

他們為了黃土高原上的醫療以及其他農村生計項目,漂洋過海地來到中國,舍小家顧大家,着實讓人動。不知道他們要繼續為中國服務多少年,也不知道是否把中國當成了自己永久的家園。德志在他們面前,不敢多説什麼。只是把自己在前線的工作情況向大家做了説明,大家也問了一些問題。

他們的特殊背景,使政府不容許他們住在村裏,只能住在縣城。他們的負責人經常要向公安安全部門進行溝通工作,這就使得他們的工作和我們不同。德志他們可以住在村裏,和村民接觸,瞭解村民的需求,他們卻不能,即便了解,也是來自村幹,早已失去了真實和全面了。想來,德志他們也算比較幸運,遇到開明的縣政府,否則也會和他們一樣,被困在縣城裏,被人矇騙了。

郎醫生介紹説:“有愛心團體來參觀我們的項目,開車下鄉,沒有進村,遠遠地一指,説是我們的項目,大都可以通過驗收。”德志心想,這就是遙指杏花村了。杏花村很出名,這些偏僻的村莊可沒杏花村幸運。下鄉看項目,不和村民接觸怎麼知道項目的始末呢?看來,愛心人士確實很相信愛心工作者來做項目了。

德志沒忘了簡單介紹一下劉小姐給他們做的培訓內容,看得出來,大家對此到很新鮮。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德志無非是拿來現學現賣罷了。即便賣,也有很多賣點,對於從事社會工作的人來説,怎麼説都是經驗,是書上學不來的東西。

會議進行一個多小時,最後在歌聲和禱告聲中結束。

完了之後,德志和宋被請到樓上辦公室來了解一下他們的項目。目前,他們在國內ngo裏做得比較成功,許多人慕名而來。在德志來之前,dashing基金會的領導劉小姐和香港辦的負責人曾來看過一次,大家都有着濃厚的興趣來合作項目。

永清基金會的分部辦公室在大原。在辦公室聽完介紹後,德志和宋被邀請上車,到大原去看看分部。

從陽直到大原大概需要四十分鐘。德志坐的車很拉風,連警察看了都要敬個禮,看來,永清基金會和省公安廳廳長的關係非常好,不然,就不會擁有這樣的車牌。其實,車不咋地,就是牌子值錢,是身份的象徵,一般的小警察是不敢馬虎的。

想象中的分部應該是一幢大樓,實際到了現場一看,就傻了眼,原來只是一套三室一廳的公寓。這裏竟然是分部辦公室,連陽直的辦公室的一半都沒有。好歹陽直那裏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樣樣俱全。這裏完全像是大的房,不如偏房或者二的房間漂亮。

大家進去參觀一下,德志發現他們所定的目標很宏大,就是服務全國,但目前來看,離目標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在內地想要有大的發展,非常困難,要想在內地做強做大,必須依託香港。讓更多的人貧,是所有ngo的目標。

中午他們請吃飯。不錯,很豐盛的午餐。

下午,德志宋返回基地。

,德志跟隨郎醫生下鄉,看看鄉村醫生跟進的嬰孩護理項目的進展。同樣,德志在車上睡着了。等醒來後,車已經到了村裏。大家下了車,進入一家剛滿月的寶寶家裏,鄉村醫生拿出隨身帶着的稱,將孩子稱重並做了記錄,代寶寶的母親要注意的事項。

到了另一個村莊,是欠債的農户。基金會有一個項目,是小額借貸的,有些農户經營不善,或者天災**,或者認為基金會面善好欺,就故意賴賬不還了。沒辦法,楊志勇和尤清仁他們經常開着吉普下鄉討債。無功而返的居多。實在沒辦法,拉走苞谷抵債的也有不少,雖説有些殘酷,他們説這實在是無奈之舉。

第二個禮拜,由宋來講課。他會畫畫,通過這種方式講課,更容易懂。他講的都是在黃石的綜合項目,沒有什麼新的東西。看來,他並不在項目上用心鑽研。會後,德志和宋被邀請進入到郎醫生夫家裏。郎醫生家有三個兒子,都在中國出生,但拿的是美國的津貼。因為孩子是美國人。郎醫生家裏有電子琴,偶爾彈一彈,孩子們玩一玩。孩子們都説美語,不會用中文,現在正在基金會辦的學校裏學習漢語。郎醫生會烤麪包,家裏有一台烤麪包機,每天的飲食都離不開面包,否則,就像沒吃飯一樣。

郎夫人會教孩子們做餅乾,做出各種造型的餅乾,孩子們動手能力很強,這和中國孩子的依賴有着天壤之別。郎夫人一邊教孩子們做餅乾,一邊和德志談,有沒有人願意到西部教書的志願者?基金會資助的學校急需老師,但是就是找不到老師,荊楚如果有,可以去試試。

午餐在郎醫生家吃的,很簡單,但很好吃,中西結合,營養豐富。

恩節到了。大原、陽直和平遠等項目點的工作人員都集中到陽直,包了一間餐廳,自己準備火雞等西餐,在那裏慶祝美國的恩節。實際上是自助餐的形式,大家吃得都很開心。特別是孩子們,大多數都是基金會學校的學生,也是工作人員的在中國的子女,老外居多,在這裏過恩節,和在美國過是一樣的。大原大超市裏賣的東西都還全面。不像以前,要買火雞,大原沒有,只有託朋友從京都買,然後空運到大原,麻煩的。

德志和宋在走之前去參觀的圖書送下鄉的項目,通過麪包車,將圖書送到孩子們手中,再把孩子們看過的書收回來,給其他學校的孩子們看,藉此來豐富孩子們的業餘生活。德志看到孩子們都喜歡看書,心想,要説成功的項目,這也算其中一個吧。

説實話,村裏的條件真的很差,教室裏只有一個蜂窩煤爐子,室內的煙囱,鐵皮鏽開了,冒煙,嗆人,教室裏讓人呆一會兒都難受,不知道孩子們怎麼呆得住?孩子爭先恐後地拿了書,回到座位上立馬看起來,他們知道,只有動圖書室到學校的那一刻,孩子們最自由,最開心,最釋放。老師此時也不怎麼管孩子了,明智的很。

從學校回來,德志和宋就要結束這次大原陽直的學習。晚上,種豬基地特地買了大草魚,知道來自南方的德志和宋喜歡吃魚和米飯,就做了準備。但不會做,宋請纓,掌勺做了一頓美味的晚餐。

臨走,燒鍋爐的王師傅竟然從家裏拿來了一袋葵花籽送給德志,不知道德志哪裏討得了他的喜歡。德志推卻不掉,只得收下了。

一早,尤清仁早早地安排他舅舅開車來接,直接送德志和宋去大原火車站。尤清仁將二人送上車,等到喇叭催促送親友的下車時他才走,在這人情往來上,尤清仁確實做得不錯。

列車緩緩開動,德志心裏渴望車開得快一點,再快一點,他希望早到家。德志就這麼點出息,想到這,他不由得笑了。

廣大書友光臨閲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