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紫萱起先只是深情款款地望着朱棣,未及對他那句算不上承諾的承諾多做動,朱棣卻忽覺耳畔生風,不由自主地回頭,搞清楚狀況之後臉立即變的難看起來。
紫萱順着他的目光望過去,也被入眼所見的情景嚇的驚叫出聲。
如果再給紫萱一次機會,她寧可不對朱棣説那一聲多餘的“謝謝”那樣朱棣便不會應時應景地説那個“即使”真的,有些東西就是這麼門,即便只是小小地假設一下,也有可能在你絕對想不到的地方變成狗孃養的現實。
飛來的長箭很好並狠狠地證明這一點。
對於紫萱來説,這個地方絕對是被詛咒的,一共來過兩次,卻兩次被人放箭攻擊,上一次的事情也是再很長時間以後才知道罪魁禍首是莫迪,這一次,從長箭的速度來看似乎並未打算給她分析放箭者是誰的機會,扁菱形的箭尖將晃眼的陽光滴水不漏地折進二人的眼睛,意圖很明顯,一箭雙鵰。
長箭來的太突然,雖然那一瞬間閃在朱棣腦海中的念頭是一定要保護紫萱,緊張之下卻忘了將她推開,反而本能地將她抱的更緊,從另一個角度契合了長箭的意圖。
眼看着長箭越來越近,這種情況下電影電視劇裏的慢鏡頭是不可能存在的,忽略空氣阻力和微小的地心引力,長箭幾乎是以一個固定的加速度向兩人襲來。躲在朱棣懷中的紫萱似乎也忘記了掙開朱棣,唯一剩在腦海中的念頭便是在斃命之前好好享受朱棣的懷抱所帶給她的絲絲温暖。
長箭飛奔而來,二人在一瞬間不約而同地閉上眼睛,除了嘴角掛出的一抹輕微的笑意之外再沒有任何多餘的動作,也沒有任何多餘的動作,任何多餘的聲音。
該記起的都記起了,該有的承諾也都給了,剩下的不甘放在無法逃避的死亡面前,幾乎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這一刻並沒有什麼撒狗血的大叫或者小馬哥附身似的大幅度動作,甚至沒有再多一條的海誓山盟,只是靜靜地相擁着,居然很享受。
紫萱覺得自己一定是瘋了!要麼…是這個世界瘋了!
所有的思緒只在一瞬之間,眼看着長箭就要穿透朱棣身體的時候,忽聽“咻”的一聲,察覺意外的二人不約而同地睜開眼睛,掛着不可思議的表情看到來自另一個方向的另一支長箭,以不可思議的手法躲過意圖將朱棣和紫萱一箭雙鵰的長箭的扁菱形金屬劍尖“刺啦”一聲烈的摩擦,走曲線將整木質箭身劈成兩半。
兩聲微不足道的悶響過後,一切塵埃落定。
紫萱這才看見正對面的一座山頭上似乎有人賊兮兮地探了探頭,又在一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可惡!”紫萱握緊雙拳,哪個不講究的這麼囂張,居然敢在大白天對他們放箭!出聲罵一句,挪步要追。
衣角卻被身後一人扯住,緊接着一個聲音沉着地勸道:“不用追了,他沒完成主人代的任務,不會有好果子吃!”出聲的當然不是朱棣,而是一個一襲米黃長袍,頭戴一頂灰布帽,從一身行頭可以推測大概是個尼姑,一眼看過去卻猜不出具體的年齡。這個女人一顰一笑有豆蔻女子的清純,勸阻紫萱的時候卻有雙十女子的沉着,一雙眸子卻有着歷盡滄桑的深邃,仿若早已過了不惑之年。
一個充滿悖論的女人,這是紫萱面對這個救命恩人的時候所給出的第一個定義。
張了張嘴巴,剛要説什麼,卻見朱棣一臉謙遜地拱手道:“救命之恩無以為報,若晚輩沒有看錯的話,前輩應是江湖中享有盛名的佐岸華裳師傅!”佐岸。華裳…
紫萱想起剛下凡時與莫言比武,被莫迪着耍一套小公主本尊所自創的什麼亂七八糟的掌法,當初是kao着比賽前一晚囫圇棗地瀏覽了莫蕭送來的字條才僥倖有的矇混,只想着掌法的口訣枯燥難記,便隨口附上了蘇軾的一首《明月幾時有》換下了口訣,被藍玉國皇帝問起出處的時候卻無從回答,好在東方翔不由自主地吐出一個“蘇軾”出來,莫蕭便趁熱打鐵地將“功勞”歸給了傳説中的佐岸華裳師傅。
據説小公主本尊曾在她手下學藝,可是自己不過是借了小公主身體的小紅娘,記憶庫裏並沒有佐岸華裳這一號人物,反而是朱棣這個理論上沒可能與她打過照面的大明燕王殿下,因為身體裏裝着莫蕭的靈魂而在第一時間認出了佐岸華裳。
呃,這樣説起來還是蠻混亂的。
朱棣見她發呆,暗中扯了扯她的胳膊,握着她的手腕柔聲道:“萱兒,快給師父行禮。”
“呃…徒兒,拜見師父!”由於之前所見的“江湖中人”少之又少,紫萱只得按着印象中武俠小説所描述的江湖中人見面時所用的禮儀與佐岸華裳打了個招呼。佐岸華裳聽了淡淡一笑,微微頷首道:“四皇子有禮了。”接着有意無意地瞥了瞥紫萱,隨意笑道:“我與她初次見面,她不認識我也是應該的。”紫萱與朱棣雙雙愣在原地,佐岸華裳這一席話似乎很耐人尋味,先叫朱棣這個本是初次見面的燕王一聲“四皇子”隨後又將紫萱這個本應是故人的徒弟歸到“初次見面”的類型。
換個驚悚的説法,佐岸華裳是穿過了眼前的兩個身體看透了身體內部的靈魂…超詭異。
一時不知該作何反應,又聽佐岸華裳開口笑道:“眼下情勢緊急,就不費時間細説我是如何得知二位身份的了,只説我這趟來的目的是告訴二位,建文帝的爪牙已經隨二位來到藍玉國,剛剛暗中放箭的那位便是其中一個,也就是説,二位現在的處境十分危險,最好不要在藍玉國多做耽擱,至於大明那邊,道衍師傅已經做好了差不多的準備,若建文帝一再迫,不得已只能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