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三章南行北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Ⅰ杭州臨安府開城投降,就形式上而言,宋朝至此已經亡國。

這是史上空前未有之大事。江南首次淪落至漢族以外之異族王朝統治。伯顏深知自己所完成的使命有多麼重大,但是卻一點都不驕傲。他派遣呂文煥至臨安府重新佈置警戒,並且透過他向宋朝之宮廷傳話——“三宮早晚都必須由臨安府遷往大都。請先做好心理準備。”所謂的三宮,指的是——幼帝(歷史上稱為恭帝)餘太后(幼帝之母、度宗皇帝之皇后)謝太后(幼帝祖母、理宗皇帝之皇后)這三位。

實質上代表宮廷的謝太后,目前已經年過六十了。她已有覺悟,一旦前赴大都,此生就再也不可能回到臨安府了。

謝太后被軟在皇宮的一室之中,不但衣食住行都不得自由,甚至連服侍身旁之宮女出入都受到限制。此時門扉忽然打開,一名武將進到了室內。謝太后緊張地不由得從椅子上站了起來,不過那人並非蒙古人。

“別來無恙啊,謝太后。”

“喔,這不是程鵬飛嗎?你此次進宮有何貴幹?”程鵬飛原本是宋朝將領,鎮守鄂州之地,然而卻在伯顏大軍殺到之時,毫無抵抗地不佔而降,還一路引領元軍來到臨安府。他就是這樣的人。他只微微地行了個禮便冷冷地開始放話。

“我是奉丞相伯顏之命,前來參見太后,目前在各地的州城,縣城尚有許多不願意降服天朝,仍然繼續從事着無謂抗爭的愚蠢之人。為了讓這些人從妄中醒悟,勸服他們投降,所以必須取得太后之詔書。”

“這…”

“請你立刻將詔書寫好。”那種過分的高壓姿態,令謝太后憤怒地全身顫抖。

“程鵬飛,你也不想想前不久過身受宋朝俸祿,竟然敢如此出言不遜。這種強迫的態度休想我寫下詔書!”程鵬飛裝模作樣故作驚訝狀。

“你我個不識好歹的老太婆。”

“你、你説什麼…”

“大宋已經亡國了。你現在和我一樣都是歸順天朝之臣子,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念在你是無用老太婆的分上,所以我才好言相向,你可別得寸進尺啊!”謝太后一陣暈眩,只得以雙手扶着書桌,勉強將身體穩住。

“伯顏丞相若是知道了你的無禮,一定會對你嚴加懲罰的。”

“到了這個地步,你也只有指望丞相一途了吧。我看你還是早認清自己的身份,連連將詔書擬好為上。否則的話,誰都不敢保證將來會不會有什麼不測發生。只要幼帝還活着的一天,伯顏丞相絕對不會再對你多加煩擾的。”

“…”

“寫是不寫,就看你自己的決定了!”此時只除了寫,還能怎樣。謝太后在幾近昏闕的極度憤怒以及難以忍受的挫敗之下,以華老之手提起了筆,開始寫下詔書。等不及墨跡乾燥,程鵬飛便暴地將詔書奪走,留下了誇耀般之勝利笑聲,其身影隨着地板上之腳步聲消失於門外。

“唉,真是悲哀。莫非這就是亡國的滋味?就連大宋三百餘年之榮耀,也要在這種狀態之下被踐踏羞辱嗎?”在嘆息聲中,謝太后的視線慢慢模糊了起來,接着便跌坐在座椅之上。剛進到屋裏的宮女見狀,立刻高聲呼叫太醫。

伯顏並沒有讓元軍進駐臨安城。他只任命呂文煥一人,讓他和他麾下之部隊進入城內維持治安,同時清點朝中之財寶、公文紀錄、文書等等的加以沒收,並且將宋朝殘存之部隊解除武裝。臨安的正式名稱也從此改為“兩浙大都督府”忽必然的徵宋人選可説是完全正確。想要在不血的情況下,讓臨發開城投降,這點只要手中握有大元百萬雄兵之威勢,或許任何人都能夠做得到也説不定。然而在開城之後,尚能毫不引起混亂地接收皇宮與官衙,在維持治安的前提下,改變改治體制,這點卻非一般將領之能力所及。在伯顏的周慮思考之下,臨安府的百姓們完全看不到元兵冑甲。關會(紙幣)和筒錢仍然可依宋朝舊制使用,市場也越來越熱鬧,惟一稱得上改變的地方,大概就是多了不少北方商人之醒目身影。

覺好像終於把元軍趕走了一樣呢。不管經過多久應該都不會再有戰爭發生了,對吧!”有些人甚至悠閒地談論起這樣的事情。

接到呂文煥之報告,伯顏滿足地點着頭。和平與繁榮,只要能夠保持這兩項條件,杭州的百姓就絕對不會抗拒元朝統治。

二月八

奉謝太后之命,五名重臣以“祈請使”之名目,被派遣至忽必烈汗所在之大都。這五名重臣分別是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餘慶、樞密使謝堂、參知政事家鉉翁,以及同為參知政事之劉益。

他們的任務就是以宋之全權大使身份,向忽必烈正式提出受降之請求,並且處理戰後之一切事宜。只不過,這些全部是表面形式而已。伯顏的目的就是藉由形式之便,將宋朝大臣們和平地護送至大都。

既然祈請使們為宋之全權大使,那麼在形式上就必須慎重地予以對待。當然了,為了防止逃所佈下的監視絕對是極為嚴密。衣食住之自由完全不受影響,人身安全也保證無虞,但是四周隨時都有元兵包圍。

包括五位祈請使大內,具有地位的朝臣共有二十餘名。他們的秘書官和隨從等等共計三百餘名。負責運送他們行李以及呈獻給忽必烈之貢品之人員,總計達三千名。除此之外,還有理所當然圍繞在四周之數萬名嘈雜元兵。

文天祥也在這一行人當中。因為伯顏打算將他帶到大都去謁見皇帝忽必烈。求材若渴的忽必烈,必定能夠正確地察出文天祥這位人物的價值才對。而且對於態度仍舊強硬執的文天祥來説,或許在見過忽必烈之後,能夠因此解開對蒙古人之偏見,因而願意在天朝為官也説不定。

一行人之旅程所走的並非陸路而是水路。目前由杭州到大都之間,長達二千三百里之大運河,已歸屬元朝支配,船隻已經能夠直達通行。

文天祥被帶往了大運河之港口。水面上大約停泊了千艘之多的大小舟艇,人們逐次登船,而貨物也一一地被搬運到船上去。左右包夾着元兵,正在等待自己順序的文天祥,忽然見到兩名男子突圍而來,對着他深深地行上了禮。

“原來是你們二位啊!”文天祥驚喜地發出招呼。站在他面前的是杜滸和金應二人。這兩位都是文天祥最信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