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二十五章洪承疇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兩天後,李鴻基帶着秦王朱存樞來到了牢房,洪承疇這兩天已經打定的主意要一死以全名節,心中倒也坦然,給吃就吃,給喝就喝,只是沒有見到賊首,不能當面罵他一頓有點不甘心,他知道賊首早晚會來看自己,那時自己就可以破開大罵,怒賊首殺了自己,自己也可在史書上濃重記上一筆,所以不再想自殺的事了。

伴承疇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人。出身望族後裔,是武榮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孫,屬東軒五房,書香門第。到了他的曾祖父輩,已是家道中落,並不富裕。

伴承疇童年入溪益館讀書。因家境貧寒,11歲輟學,在家幫母做豆乾,每清晨還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賣豆乾。當時西軒長房的才子洪啓胤在水溝館辦村學,洪承疇叫賣豆乾之餘,常在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啓胤發現洪承疇極有天份且抱負不凡,免費收洪承疇為徒,重返校門。

伴承疇學習用功,博覽羣書。啓胤老師的《史記》、《資治通鑑》、《三國志》、《孫子兵法》等書都被他借來認真研讀,從小就表現了治國平天下的願望,甚得洪啓胤賞識。洪啓胤曾在洪承疇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

伴承疇在水溝館讀了五年書後,又到泉州城北學館讀書。

萬曆四十三年(1615),23歲的洪承疇赴省參加鄉試,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舉人。次年,赴京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

伴承疇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歷員外郎、郎中等職,在刑部任事6年。明?;天啓二年(1622年)擢升浙江提學僉事,以才高識士,所選人才皆俊奇,為朝廷所器重,2年後升遷兩浙承宣佈政左參議。

天啓七年(1627年),升陝西督道參議。

崇禎二年(1629年),農民軍王左掛、苗美率兵進攻韓城。陝西總督楊鶴手中無將,情急之下,令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洪承疇斬殺敵兵三百人,解了韓城之圍,頓時名聲大噪。

崇禎三年(1630年)六月,洪承疇被任為延綏巡撫。作為楊鶴手下干將,本該支持上司的“招撫政策”可是洪承疇沒有,他反而大力剿匪。而且不僅剿匪,並且“殺降!”當時被其殺掉的投降“賊軍”多達數萬。

崇禎四年(1631年),因朝廷無力養活大批饑民,已就撫者,紛紛再起。三邊總督楊鶴為此被罷官入獄,洪承疇繼任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改楊鶴的“邊剿邊撫”為“全力清剿”、“以剿堅撫,先剿後撫”方針,集中兵力進攻陝西農民軍。

崇禎五年(1632年)天,一股農民軍由於頂不住闢軍的壓力,向慶陽突圍。洪承疇親赴慶陽,指揮會戰。雙方在西澳戰數十次,農民軍損失慘重,首領杜三、楊老柴被斬殺。此戰一掃多年官軍之頹氣,被朝廷稱為“西澳大捷。”此時的洪承疇剛過四十,正是壯年,官運正旺,如果沒有李鴻基,他將作為朝庭剿匪的一員干將,能一直做到兵部尚書,總督關外五省軍務。薊遼總督,崇禎十四年,洪承疇才在松山被清軍所俘,投清後成為清朝重臣,一直活到七十三歲。

伴承疇被關的地方正是秦王設的私牢,李鴻基給了他最好的一間,而且每天還好吃好喝的招待,洪承疇自然知道賊軍的用意,要勸降自己的可能很大,此時他正在牢中發呆,洪承疇生愛潔,這雖然是最好的牢房,但氣味還是太難聞。

若是以前,這樣的牢房他一刻也呆不了,但此時只得儘量捂住鼻子,身上的衣裳也數天沒換,頭髮也無法梳洗,他還是儘量讓自己看起來整潔一點,免得失禮於人,聽到牢房門響,連忙將自己整理了一下,盯着牢門,若是匪首進來,馬上就可以正氣凜然地對他痛罵一頓,最好讓賊軍羞愧不已,惱羞成怒之下把自己殺了。

進來的人卻讓洪承疇一呆,竟然是秦王,他還以為秦王是剛抓到,也要關在這裏,馬上跪下道:“王爺,是下官無能,末能守住西安,讓王爺受累了。”朱存樞對洪承疇很是惱怒,若他能讓自己提前知道西安守不住,自己早帶家財走了,也不會讓闖軍將家財全部收繳,那是數百萬兩銀子啊,想起來現在還痛,恨不得痛打洪承疇一頓,再扒了他的皮,但上次勸降馬科不成功之後,李鴻基已警告過他,若再不能勸降洪承疇,他就休想回北京了,只得收起怒意道:“愛卿請起,闖王的軍隊豈是人力可抗,你守不住也不怪你。”伴承疇一愣,秦王什麼時候變得如此通情達理了,見秦王不説賊軍,而説是什麼闖軍,心知不妙,反應過來,這秦王莫不是降了賊軍,回道:“下官沒能守住西安,還讓王爺失陷敵手,自己也成了階下之囚,只求一死,以報皇恩浩蕩,王爺天潢貴胄,綱常所繫,惟當自受,萬勿失身自辱。”朱存樞一聽,自己還沒勸降,他反倒勸自己找死,大怒道:“爾食朝庭俸祿,不能抵敵,連累孤王失陷,不知悔改,還敢要孤王一死,真是不忠不義,反了你。”李鴻基在身後咳了一聲,朱存樞反應過來,改口道:“如今本王也不追究了,李愛卿本是我大明官員,只是那曹文詔仗勢欺人,縱兵如匪,李愛卿老父慘死在他手下後,曹文詔不但包庇兇手,還利用權勢讓李愛卿辭官丁憂,李愛卿才不得已起兵,只要誅殺了曹文詔,李愛卿還是會忠心朝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