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五年計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七月的長安,驕陽似火,太陽彷彿要把整個長安從烤焦一般,毫無疑問,今年整個陝西又是乾旱居多,陝西水機器廠開足了馬力,全力全產各種型號的水機,運到各地抗旱。
在這種情況下,唐軍順利將明軍和大昌軍驅逐出廣西和雲南後,各級官員紛紛上表向皇帝祝賀,建議皇帝改元慶祝,也是為了討個口彩,希望改元后,老天能夠多下點雨,減輕一點旱災的情況,人力有時盡,若是長久不下雨,恐怕陝西的旱地作物也要乾死大半。
當然,大唐不用擔心乾旱會造成向崇禎朝那樣饑民四起,有了水機,起碼能確保黃河兩岸的莊稼收成,加上可以從旱災沒有那麼嚴重的湖廣、四川等地調運一部分糧食,這樣程度的旱災朝庭完全有能力承受。
只是以前崇禎朝天災不斷,大家都説是天子德行有虧,唐軍在伐明時也經常散佈這樣的消息,瓦解大明的民心,如今到了大唐,聖天子在位,老天爺卻絲毫不給面子,未免讓唐軍上下的官員有點臉紅,只能藉助大捷後,在改元方面動一點腦筋。
雖然唐軍正在盡辦普及各處天文知識,乾旱,下雨不過是正常的自然現象,完全和天子沒有必然聯繫,但這個普及需要時間,大多數百姓還是更相信數千年積下來的傳統知識,當然,天子聖明哪是沒得説,換了其他年月。大夥兒早就逃荒去了,如今家裏多多少少還有餘糧。
只是天災不假,即然天子德行無虧。那就就是有其他方面沒有做到,説不定天子面前有臣作祟,百姓地這種説法讓周鳳梧、宋獻策他們坐不住了。若説臣。除了皇帝下面三位宰輔有資格讓上天示警。還有誰能夠承擔,他們幾乎是哀求着讓皇帝改元,轉移一下百姓的視線。
李鴻基經不住大臣苦苦相勸,只得宣佈從自己登極那年算起,改為新唐年號,而西安作為首都改名為長安。大唐歷和新唐歷共同使用,現在是大唐歷一千零二十二年,也是新唐歷二年的七月底。
改元一宣佈,雖然旱災仍然沒有消減地現象。百姓們卻安心下來,上天示警,既然皇帝已經收到,並作了安排,明年或許就不會再有旱災了。
今天又是三天一次的朝會子,唐軍的重臣許多人天剛矇矇亮就迫不及待地就來到了承運殿,等待着參加朝會。
現在還是夏天,雖然白天已經慢慢縮短,可還是不到六點天就已發亮了,離朝庭升朝還有二個小時,李鴻基可沒有明朝皇帝天不亮就起牀上朝地覺悟,夏天上朝地時間定在早上八點半,冬天時乾脆定到了九點半。
剛開始時,那些從明朝投誠過來的大臣極不適應,往往天不亮就趕到了宮門,好在皇帝沒有定下那種宮門一入夜就落鎖的習裕,先到之後他們還可能到前面的承運殿休息,否則就得在宮門外等候了。
只是那些唐軍的重臣卻沒有養成那種天不亮就起牀的習慣,往往要等到差不多朝會前十來分鐘才趕到,那種明朝地降臣開始為顯忠誠,一直提早一兩個小間就來到殿外,只是皇帝對他們一直沒有什麼表示,而且新朝的朝會是三天一次,不上朝時他們也不能保證那麼早就起來,久而久之,眾人也就習慣了天亮之後再起牀,漱洗之後,還可以吃飽肚子再趕到宮中參加朝會。
可今天這麼多大臣同時早到,就有些不尋常了,一般都會是有大事發生,大臣們才可能早到後,先在承運殿商議,商議,這樣比起私下竄門即能有效利用時間,顯得自己無私,又能統一意見。
今天他們所議之事可不是什麼改元之類的事,改元已成為了過去,而是上次朝會時,皇帝突然要大臣們作出一個五年計劃,這可是前屬未有之事,五年計劃不難理解,只是以前從沒有做過,現在要拿出來,大家都有點無從下手的覺。
這個五年計劃當然不可能由一個人單獨做出來,而是牽涉到整個朝庭各個衙門,利用這三天時間,他們已經討論了無數次,如今就要呈給皇帝,為防有失,周鳳梧依然要大家在朝會之前集中再討論一個小時。
朝庭地五年計劃包羅萬象,又豈是一個三天就能做得完整,眾人七嘴八舌,果然又從那份厚厚的計劃書挑出了不少病,周鳳梧連忙匆匆修改口“咣、咣”的鐘聲響了起來,再過十分鐘早朝就要開始了,通往太和殿的大門正在開啓,已經沒有時間再容周鳳梧修改,周鳳梧嘆了一聲,只得合上了計劃書,邁步向太和殿走去。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卿平身”
“謝萬歲!萬歲!萬萬歲!”眾人依次行禮後,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周愛卿,朕給你的五年計劃完成的如何?”皇帝一坐定,果然就急不可待的問起了計劃書。
周鳳梧臉上有點郝然的表情,象一個沒有完成作業的小學生面對老師的檢查:“回稟萬歲,臣還沒有將計劃最後完成。”剛才的一番討論讓周鳳梧意識到這份計劃還有許多疏漏,使他不敢如此輕易的給皇帝。
“沒關係,愛卿做出多少,先給朕過目好了。”
“臣遵旨。”周鳳梧只好把那一疊厚厚的計劃書產給走下來的侍衞,轉呈給皇帝。
李鴻基接過之後,快速翻過周鳳梧的計劃書,周鳳梧的計劃書做得很詳細,裏面包涵了農業、工業、教育、軍隊、外、商業、税收,幾乎是李鴻基能夠想到地裏面都提到了。不由對手下文官的能力大為讚歎。
這種五年計劃以前並無先例可行,大明時,國家財政每年都入不敷出。從嘉靖時起,每年的年尾,嘉靖帝在宮內和大臣們一起撥拉着算盤。計算着當年地開支。每次都不得不挖東牆補西牆。才能做到平衡,別説是五年計劃,就是下一年度的計劃都無法做出。
到了崇禎時,國家財政更是到了崩潰的邊緣,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抵擋建奴東侵。崇禎只得挖補瘡,年年加徵賦税,到最後還是落得身陷伶仃地下場。
“不錯,這份計劃書能夠面面俱到。周愛卿和各位臣工辛苦了。”
“這是臣等分屬應當之事。”周鳳梧沒想到這份塗塗改改地五年計劃還能得到皇帝地讚賞,連忙謙虛。
李鴻基確實對這份計劃書比較讚賞,若讓他來做,恐怕一半也考慮不到,不過,這份五年計劃有大問題,李鴻基還是一眼可能看到。
“愛卿要在五年內修築六千里的鐵路,東西南北全面建設,是不是太過心急?”李鴻基用手指輕輕的敲着這份計劃書,好傢伙,這簡直是大躍進,從周鳳梧的計劃來看,每年都得築路一千二百餘里,所用鋼材六萬多噸,而人工達更是達到八十萬人之多。
周鳳梧回道:“啓稟皇上,臣已算過,以我軍的鋼材生產能力來講,每年只增產一成,就足夠應付。”
“鋼材有,那麼木材呢?愛卿可算過,一千二百里路,要用多少木材,朕可是在全國下達了伐令,每年的木材產量有限,愛卿從哪裏找到如此多地木材?”周鳳梧啊了一聲,他從來沒有考慮過木材之事,在他看來,木材到處都有,直接砍伐就是,只要鋼材能夠跟得上,他的築路計劃就可成,五年完成後,長安就和各地四通八達,如此才能重現漢唐這時的繁華。
“回稟萬歲,朝庭可否取消各地對築路木材的伐之令。”李鴻基堅決地搖頭:“伐令朕不會取消,朕還會下令子孫後代永遠不能取消伐令,若是沒有了森林,修再多的鐵路也彌補不了水土失的損失。”森林可以孕育水土,這在很早之前中國就有認識,只是森林太多,採伐的工具又有限,森林的減少不會讓人們對之有切腹之疼,只是長安卻是一個例外,長安作為千年的古都,以前的樹木都因為營造宮室被採伐一空,使得原先山清水秀之地變成了一個個黃土高坡,周鳳梧等人都同身受,才會支持皇帝的伐令。
“其實鐵路所用的木頭完全可以用鋼材來代替,所以朕的伐令不可能取消。”
“用鋼材代替?”大殿上頓時傳來了一陣嗡嗡的聲音,眾人幾乎以為自己的耳朵聽錯,現在的鋼材價格是木材的百倍還多,若用鋼材代替枕木,那一條鐵路的用鋼量要翻上數倍。
“其實各位愛卿也知道,朝庭的鋼材產量越來越多,木材產量因為朕的伐令,將會越來越少,所以鋼材的價格會越來越低,反之木材的價格會越來越高,到最後遠不會相差如此之大,而全部用鋼材來鋪設軌道,遠比木材經久耐用,這樣算下來,未必用鋼材就不合算。”
“皇上,可現在用鋼材的成本就要遠大於用木材,而且鐵路的修建速度不用木材,肯定要大大放緩。”周鳳梧一説完,眾臣都點頭。
“速度放緩並不要緊,朕以前説過,築鐵路的任務本來就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完成。”
“是。”周鳳梧只得虛心受教。
“而且愛卿這裏只列了築路的人工,如果照愛卿所列的修築速度,加上採伐樹木的人工,運輸的人工,還有各項配套人工,用工可能要突破二百萬人。朕先不説這二百萬人的吃、穿用度,以及工錢,一年每人至少要三十銀元,加起來就是六千萬銀元朝庭是否能夠負擔得起,單是調二百萬人力進行築路,對各行各業會有多大的影響,朕可不願被人指着鼻子罵暴君。”皇帝如此一説,周鳳梧、宋獻策、顧君恩等人都連忙跪了下來:“是臣等思慮不周,連忙累萬歲名聲受累,請萬歲治罪。”唐軍現在全年的財政收入只有一億銀圓,比起崇禎時已翻了一番,只是如何有可能每年花上六千萬銀圓只修築鐵路。
大臣們在制定這份計劃時,壓就沒有考慮工錢,以他們的看法,修路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自然得派遣猛役,這樣算下來,每個勞工一年只花上四五個銀圓的伙食費就可以,整個勞工成本不足一千萬銀圓,朝庭自然可以負擔,可是如此一來,真有可能讓皇帝背上好大喜功的謠言。
“諸位愛卿不用擔心,朕只是讓你們提計劃書而已,批不批還要過朕這一關,卿等自然無罪,平身吧。”
“謝萬歲!”周鳳梧等人起身後李鴻基才繼續道:“卿等回去後,可以將其他部份砍了,只保留長安到應天府的鐵路修築計劃,飯還是要一口一口的吃。”周鳳梧提出同時修建四條鐵路的計劃,沒想到一下之被皇帝砍掉了三條,不過,這也讓周鳳梧放下心來,這樣一來,不用擔心計劃會完不成。
其實周鳳梧開頭的計劃倒是沒有這麼寵大,只是眾人都知道皇帝對鐵路的比較看重,以為皇帝不會滿意太慢的速度,才被眾人層層加碼,結果就做成如此樣子。
皇帝如此一説,周鳳梧輕鬆下來:“是,臣回去後馬上修改。”李鴻基又從這份計劃中挑出不滿意的地方,例如教育的投入太少,可以適當增加,軍隊建設太注意於陸軍,海軍的軍費偏少,農業上管得太死,可以適當放寬,眾人將皇帝的意見一一記錄,沒等到皇帝將周鳳梧等人制出來的五年計劃一一挑刺完畢,已過去了五個多小時,大臣們都已是腹中如雷。
李娃連忙提醒皇帝:“皇上,該用膳了。”李鴻基抬頭看了看牆上的掛鐘,這才反應過,已是下午一點多鐘了,他連忙吩咐賜宴,大臣們就在大殿旁邊吃起了午飯。
一般的朝會往往只有不到二三個小時就會散場,若是過了中午還沒有散朝,宮中就會為大臣們準備膳食,大臣們已經習以為常。
匆匆吃完了午飯,君臣一起就重新開始了商談,直到天快黑,李鴻基才宣佈散朝,讓周鳳梧等人繼續修改,在下一個朝會再給皇帝過目。
走出太和殿,周鳳梧大為觸,對宋獻策、顧君恩等人道:“萬歲實仍天縱之才,我等縱然相加尚不及也。”宋獻策、顧君恩等人紛紛點頭稱是,完全沒想到李鴻基只是半吊子水,正是什麼都懂一點,卻什麼都不,用來挑錯還可以,讓他自己做,恐怕更是漏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