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十一章討明檄文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宋獻策道“皇上,那就是起草檄文,明庭貪官污吏橫行,民生凋敝,在面對滿人時多次喪師失地,正是薄西山之時,反觀我朝,政清人和,上下一心,我朝伐明正是以有道伐無道。

文王伐商,百姓簞食壺漿,以王師,漢未十八家諸候天南地此,齊聚虎牢關討董,無他,檄文之功也,今我軍以堂堂正正之師伐明,若有檄文相助,百姓簞食壺漿,以王師並非無可能,可大大減少我軍伐明的阻力。”眾人都恍然大悟,李鴻基拍了一下自己的頭:“不錯,差點把此事忘了,我軍伐明也沒有隱瞞的必要,正需要一遍檄文傳遍天下,歷數一下明廷的腐敗無能,讓百姓能認清形勢,只是明天就要出師,誰能一晚寫出一遍好的檄文來。”在場的除了周鳳梧,宋獻策,顧君恩三人,其他人都是和大老差不多,盧象升連伐明都不願意參與,自然也不會寫什麼檄文,李巖雖然有才,剛才已經表現過,也不願自己太過搶眼。

看眾人都默不作聲,周鳳梧向宋獻策笑道:“即如此,一客不煩二主,那是請侍中大人代勞了吧。”宋獻策苦笑,怎麼沒想到這裏絕大多數都是大老,早知如此,前幾天提出來也不會如此匆忙了,他以前做文章還可以,只是幾次‮試考‬連個秀才也沒有撈到,就徹底丟下那些詩詞文章。要他在一之間寫出一篇能煽動人,言情並茂地檄文來,也真夠為難的了。

宋獻策暗暗後悔。

提得不是時候,只得一咬牙道:“好吧,我儘量寫好。”看到宋獻策為難的樣子。李鴻基已考慮到他可能不善長。若是勉強做出來。那還不如不做,心中一動道:“宋愛卿理萬機,不用費神在這類小事上,我心中已有寫檄文地人選,各位退了吧。”宋獻策鬆了一口氣,眾人見檄文之事沒有落到自己頭上。也不去追問,明天就要出征,今天要做的事太多,跪下謝恩後。一個個都退出了大殿。

李鴻基心目中檄文的人選自然是陳貞慧,他平時就是負責記錄整理唐王地各項命令,又廣有才名,是最適合寫檄文之人。

陳貞慧是男子,為了避嫌,李鴻基登極後他就搬出了改成皇宮地唐王府,李鴻基另外給他賜了一座宅子,他作為隨軍長史,地位並不高,這樣地會議不是他能參加的,李鴻基退朝後,就命侍衞將陳貞慧找來。

在唐軍中耳聞目睹二年多,陳貞慧早已不是當初一心想要替明庭效力的書生了,朝庭和唐軍越來越拉大的差距,讓他意識到唐代明已是大勢所趨,非他個人的力量所能擋,在痛苦過一段時間後,就徹底效力唐軍。

聽了李鴻基的要求,陳貞慧並沒有考慮多久,馬上回道:“皇上放心,臣明天一定出讓皇上滿意地檄文。”第二天,陳貞慧的檄文果然上來,李鴻基展開一看,拍手叫好,檄文開遍寫道:“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當今大明太祖,本起於桑澤之間,驅除胡虜,恢復中華,是以享國詐有二百餘年。

然後世子孫,不遵祖訓,廢壞綱常,失君臣之道,有帝嘉靖者,百姓皆曰:“家家皆盡是也,有帝萬曆者,三十年不臨朝,至天啓,宦官當道,四海億兆之民,皆治於一宦官之手,有此三帝,大明當亡,不亡者,仍太祖驅夷狄之功也。

當今天子,本有所為,初誅魏閹,四海歸心,然刻薄毖恩,實非明主,國之幹臣,袁宗煥者,凌遲而死,致使東虜叩邊,陷我百姓於水火。嗟爾明朝,大數已終,嚴刑重斂,民不堪命。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誕我聖主,體仁好生,義旗一舉,海宇歸心。渡草原削平蒙夷,入東北盡滅滿狄,安官撫民,設將防邊,大業已定,此功可比明之太祖也,當以天下擔之。

今我大唐皇帝,自長安領大兵五十萬,當救百姓之水火,親伐中原,為先牌諭文武官等,刻時度勢,獻城納印,早圖爵祿;如執相拒,許爾紳民縛獻,不惟倍賞,且保各處生靈,如官兵共抗,兵至城破,玉石不分,悔之何及?”李鴻基看完,又將檄文傳給宋獻策等人,眾人都點頭稱善,這遍檄文中多用到大明太祖的北伐檄,正因如此,才能顯示大明失德,天道循環,當亡於唐軍之手。

李鴻基看過後,命令加緊傳抄,讓賀珍的情部部門在各地發佈,務要使軍隊未到,檄文先到。

檄文傳看遠畢,李鴻基就要在三軍面前朗讀,李鴻基坐上特製地天子車駕,那車駕雕龍附鳳,上面放前一張龍塌,龍塌背後是黃的傘扒,斧銷,木瓜等燦燦生輝,車駕的上面還刻着“光照月”四個大字。

李鴻基讓人駕着馬車,從金碧輝煌的皇宮來到了端履門外,那裏有三萬名近衞軍等着他,兩旁數十名侍衞衣甲明亮,將皇帝的車駕團團圍在當中,文武百官齊跟在後面,看到皇帝的車駕出來,三萬名近衞軍全都嘩啦啦的跪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聲音洪亮有力,彷彿將天都要震下一個大窟窿來,兩旁看熱鬧的百姓也慌忙跪倒,不過他們歡呼的聲音就不免參差不齊了。

李鴻基站在車上,展開了檄文,開始宣讀,每當皇帝讀完一段停下時,官兵和百姓都三呼萬歲,到檄文讀完,萬歲的呼聲更是響徹雲霄。

陳貞慧見自己的檄文得到了皇帝的認同,又是歡快又是擔擾,歡快的當然是會得到皇帝的賞識,只是如果自己的父親知道自已先是假裝投靠到如今真心為唐軍效力,還寫出伐明檄文時,會不會氣得吐血。

當然他更是擔擾此次皇帝親征伐明,自己的家人會不會受到傷害,雖然皇帝答應他可以派出情報人員先將他家人接出來,只是陳貞慧自己知道,父親是絕不會跟着走的,反而有可能將唐軍接他的人員抓進官府,只好拒絕了皇帝的好意。

讀完檄文,皇帝在三萬名近衞軍的簇湧下,向西安城外行去,離西安城十里,那裏還駐紮着從各地調的八萬名鋭野戰軍,一路上看到皇帝的車駕,西安的居民都跪地相送,留守文武官員送到十里開外的軍營才返回。

李鴻基當着八萬野戰軍的面,又重讀了一遍檄文,皇帝的聲音再大,也傳遍不了八萬人的軍營,李鴻基每讀一句,都要等人一遍遍傳下去,直到每個人都聽到,才讀下一句,這短短四百多字的一篇文章,李鴻基整整讀了小半個時辰。

讀完檄文,李鴻基就命令全體撥營起程,唐軍匯聚了八萬野戰軍,三萬近衞軍,後面還跟了十萬民夫運送糧草彈葯,總共二十一萬大軍向山西前線出發。

陳貞慧檄文上講五十萬大軍,那是文人的通病,喜歡誇耀,唐軍除非放棄地盤,盡起境內的大軍,否則那來五十萬人,不過,李鴻基也沒有讓他改,明朝雖然有百萬大軍,恐怕也擋不得自己十一萬大軍一擊,又何必再改。

唐軍一路浩浩蕩蕩,大軍排成十里長的隊伍,出潼關,過黃河,花了十時間,到達了山西前線,此時已到了三月初,雖然寒意還未完全散去,各處卻可以看到青青的小草發出的綠意,枝頭上也冒出了綠牙。

這正是暖花開的季節,各地的農民都正在耕種,山西去年大災雖然沒有,小災卻不斷,有了可以在旱地耕種的作物,加上山西免税,百姓尚可以温飽,見到自己的隊伍,大路兩邊的百姓絲毫沒有懼意,唐軍的關係和百姓處理的極好,碰到災害天氣,地方的守備軍最重要的任務都是幫百姓救災。

許多百姓都從家裏拿出東西,往唐軍行軍的戰士手裏,唐軍沒有接戰,先在自己的領地裏受到簞食壺漿的待遇,見到皇帝的車駕,所有人都跪了下來,真心實意的磕頭。

百姓是恩的,山西被明軍和唐軍各佔一半,對比明軍治下的百姓,同樣的年份,那邊也有許多人種上了旱地作物,收成雖然也有,但辛苦種出來的糧食,大部分卻給了地主壕紳,自己只能掙扎在死亡邊沿,每天都有一些百姓冒着生命危險從明軍那裏逃過來,相比他們,自己無疑是生活在天堂,這邊即使是無地之人,種出來的糧食拿大頭的還是自己。

李萬成已經遵照李鴻基的命令,收復了晉中,對太原作出了攻擊的姿勢,李鴻基的部隊一到來,山西明軍的前線驟然緊張,唐軍在山西的正規軍一下子變成了十五萬大軍,孫傳庭大為叫苦,只得將兵力全部集中在太原,作出誓保太原的決心,採人緊急向楊嗣昌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