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阿巴泰的逃竄和周延儒的畏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皇帝見周延儒事事報備,從不自作主張,心中也是欣。也因此,當週首輔報告説已經斬十餘高賊的首級之後,他心中雖然惱怒,卻隱忍不發。崇禎看來,
寇總歸是
寇,戰鬥力自然無法同金兵相比。
金人被斬首十餘級還可以忍受,但奏章上説同高原大戰,卻這點戰績,這不是忽悠嗎?
或許,周大人本就沒出擊,十萬大軍壓
連營盤都沒出過。
但皇帝覺得,周延儒老成持重,通州實在太重要了,只要他能呆在那裏將京城門户給我守住也算是一件大大的功勞。
也如此,皇帝也不同他計較了,並讓兵部將周首輔報上的有功勞將士記錄在案,以備朝廷財政情況好轉時再行賞賜。
不過,周延儒彈吳三桂的奏章讓崇禎徹底怒了。
京營不堪使用已是朝廷諸公的共識,要想徹底擊敗高原大軍,唯一的指望就只有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對小吳將軍皇帝籠絡還來不及,哪裏還肯得罪。
可就在這個時候,吳三桂的大軍突然調頭回山海關去了。這下崇禎皇帝知道不好,他以為是周延儒這份彈劾奏章惹的禍事,立即派出兩撥使者。一路奔山海關,封吳三桂為平西伯,進京勤王。雖然歷史已經因高原的出現而變得面目全非,但吳三桂還是隨着歷史的慣被封為平西伯。
其中還出了點意外,封賞吳三桂沒任何問題,但調吳三桂入京勤王一事情卻讓內閣眾人大打了一番口水仗。吳三桂全軍入衞,若寧遠丟了,責任誰負?內閣如常封駁了皇帝的聖旨。先後凡兩次,搞得皇帝很沒面子。最後,皇帝終於崩潰地説,寧遠若丟了,責任聯自己承擔。若京城丟了,責來誰負?
眾臣只得從命。
另一路使者去了通州大營,使者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隨行的還有侯方域。曹公公説。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周大人這次彈劾吳將軍所為哪般?還是解釋解釋吧。
周延儒心中苦澀,只説他也是心中着急,希望吳將軍早點過來幫忙。
後來。他也是聽侯公子説了其中原委才明白是怎麼回事,二人以前關係就好,侯公子好象也很得曹公公信任的樣子。
侯方領域私下悄悄對周延儒説:“閣老糊塗了。若寧遠丟了,這個黑鍋誰背?”周延儒嘆息道:“我也是受了唐通地慫恿。你也知道他們以前在錦州時就有些過節。”侯公子:“閣老現在應該立即改口,吳三桂不能來京城。”
“多謝朝宗了。”看到侯方領域風得意的模樣,周大人心中
嘆,這個侯朝宗還真是無處不在呀!
因為涉及到寧遠四城,周大人也知道其中的厲害,立即改口説吳將軍必須回寧遠去,京城這邊有十萬京營就夠了。
可曹化淳很不以為然地一翻白眼:“真的嗎。我聽説高賊很剽悍的。你真能對付他?”
“那是自然。”周延儒硬着頭皮回答。
“那好,明找幾個人帶我去前線看看。”
“這…”第二。周延儒點了兩百
鋭騎兵,由唐通帶隊,引好奇的內相曹公公去陳留軍的前線一探究竟。
路上,唐通遇到了五個陳留軍探馬。這五人也是瘋子,見到兩百明軍居然不怕,一邊擊一邊劈殺,居然將這隊明軍趕鴨子一樣驅趕着跑了十多里路。
到最後,唐通和曹公公身邊只剩十幾個護衞,其他人都被打散了。
因為這場戰役實在太小,加上唐通和曹化淳也是便裝,那五個陳留騎兵也沒覺得有什麼異樣,闢殺一通之後累了,大笑着回了大營,也沒通知高原。
但這事對曹公公和唐通心理上的打擊卻是非常嚴重地。
受此驚嚇,曹公公也再沒有實地考察的興趣,回營之後就發起燒了。他本就是個六十多歲地老人,服侍過三個皇帝,這一病就倒下了,滿口都在説胡話:“高賊,高賊來了…”一行人只得驚慌地回北京去了。
等曹化淳的病好上一些,侯公子悄悄地跑到曹公公面前説:“公公,我聽人説高賊有三十多萬人馬,皆剽悍驍勇,比那辮子軍還厲害些!”
“哎喲,那卻如何是好,咱家心中好亂…”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曹化淳自回京城不表。
那周延儒送走曹公公之後,心中也是不安。他本是個政治老手,知道這回皇帝召吳三桂勤王已經顧不得其他,難得地主動地攬過了丟寧遠四城的責任。若自己還不識趣,只怕自己地政治生命就算是走到盡頭了。
他又上了一份奏章,奏章上義正詞嚴地説:“寧遠關係重大,臣未聞有棄遼西而獨存山海關的道理。遼西在,山海關在,山海關在,京城在…”反正,吳三桂不能來北京。周大人算是將自己摘清了,前一段時間他還力主讓吳三桂帶兵勤王,現在又是另外一套説詞,讓人慨,周大人翻臉何其之快也!
曹化淳是送走了,皇帝那邊自己也表明了態度,但唐通那邊卻不得不有所代。畢竟彈劾吳三桂是他的主意,自己又想要籠絡這個京營主將,就不得不解釋一番。於是,周延儒將唐通請到自己中軍大帳將事情地來龍去脈一一説得分明,二人很快達成了共識。
可就在這個罕見的大霧天上午,在通州大營西面地寬約十里的背面,後金大軍全面出擊,又是放火,又是砍殺。
看到那些殺神腦袋上的辮子,明軍亡魂出竅,再無戰心。一時間,京營全面崩潰,十數萬人哭着喊着炸了營,滾滾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