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蝸牛拜託狂人覓姐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目標用人,當走進入明清之後直至民國,江湖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進入其極盛期,尤其是在清代和民國,江湖秘密組織分為以天地會系統為核心的江湖秘密幫會和以白蓮教系統為核心的民間秘密宗教組織,它們構成一張無形的大網覆蓋着中國大片土地直至海外,幾乎等於與正統社會相對的另一個地下王國,江湖的名聲和威勢在這時達到了極致。收藏*頂點~小説~網在清代唯一能與天地會洪門系統分庭起抗禮的江湖幫會是青幫,到民國時青洪兩幫呈合趨勢共同主宰着江湖王國,例如我們所悉的舊上海灘的三大亨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就是這個幫派的大佬,他們盛極時與當時的國民政府總統蔣介石先生可以稱兄道弟,其勢力可見不一般。
但不管什麼樣的幫會和宗教它們做為江湖組織,都具有以下幾個共同的結構要素:一是宗旨,二是儀式,三是職位和輩份的規定,四是幫規戒條,五是聯絡手段,六是謀生手段。
近代江湖幫派所從事的特種行業有如下幾方面:一是煙毒保險,二是信詐財,三是販賣人口,四是佔碼頭,五是開碼頭,六是收陋規,就是收保護費;七是包攬事件,八是包做人,就是包辦殺人。
而我們所講的江湖人物都有江湖道義的,即所謂盜亦有道,盜亦有道的道這個成語還是出自於盜匪的祖師爺柳下蹠,據説當年孔子去見他亦被其罵為偽君子,孔子無奈,在他的威勢之下**而逃了。
柳下蹠曾對其手下兄弟道:天下哪裏沒有道義原則?對我們江湖人來説能猜出敵人藏在哪兒?這叫英明;攻擊時帶頭往裏衝捨身忘死,這叫勇敢;撤退時主動斷後掩護同伴敢於冒險,這叫義氣;能看出成功的把握有幾層不盲目蠻幹,這叫明智;分配東西時務求平均輕財重義,這叫仁義;不具備上面這五點卻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江湖人物?天下決不會有這種事!
所以説盜亦有道表明江湖人物也有自己的道義原則,它是江湖人物立身行事的基本準則,也是江湖組織抱成一團的基本凝聚力量,而一般人們悉的江湖上的共同原則就是:朋友義氣。
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都是以一種形象的方式,表達了義氣這一最高的江湖神,例如桃園結義的故事就是人人皆知的,而《水滸傳》則將結義的範圍擴大到一百零八個人的身上了。
所以,從古到今大英雄大豪傑非常講義氣,把朋友的事兒放在第一位,犧牲生命財產都在所不惜。
在江湖幫會供奉的眾多神靈中,最具有代表的就是關羽了,江湖上把關帝聖君作為忠義的化身,江湖人物供奉關公是因他的重義輕利忠誠不二的品格,這是江湖神的義所在,故義氣仍然是幫會最基本的凝聚力,即使在佛教中關公亦被奉為神,是佛教眾神中唯一的中國籍的護法天王,他和韋駝一樣同是護法天王之首。
另江湖上還有很多的語言,人們稱黑話或切口,一般外人是聽不懂的,只有屬於江湖人物或本幫會的人才能聽明白並。
例如按江湖“點”看,做官的他們叫“冷子點”好的人他們叫“臭子點”**她們叫“庫果”哥哥他們叫“上排琴”刀叫“青子”槍叫“噴子”空子是“江湖人以外人”而江湖人他們則叫“老海”等等。
江湖隱語對江湖組織來説亦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天地會的隱語,入會叫“入圈”會員叫“香”青菜叫“青苗”借錢叫“力助”去叫“遊”和尚叫“念三”等等。
就拿現在香港的三合會來講,它依然沿用了大量天地會的隱語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黑話,例如鞋叫“踩街”槍叫“狗”電話叫“輪”刀叫“青”黑社會人物叫“羊牯、老襯”警探叫“車”血叫“爆江”坐牢叫“受把”打架叫“開片”入獄叫“入冊”出獄叫“出冊”一萬元叫“一盤或一墳”等等。
提到江湖,人們自然想起目前社會上廣泛傳的一種特殊文學形式,我們稱其是成年人的童話,它就是武俠小説,金庸大俠的鉅作、古龍先生的大作、梁羽生的傑作我看了好幾遍了,不光消磨了時間還享受了樂趣,更重要的是讓我從中學到許多中華文化的髓。
而武俠小説的歷史有四個階段:一是秦漢遊俠傳記到隋唐武俠傳奇,二是明清公案俠義小説,三是現代舊派武俠小説,四是現代新派武俠小説;舉例説按順序來它們有:《遊俠列傳》、《虯客傳》等《水滸傳》、《三俠五義》等、《江湖奇俠傳》《鷹爪王》等,《龍虎鬥京華》、《白髮魔女傳》、《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盜楚留香》,《絕代雙嬌》等等。
上面所説的就是江湖了,我這只是揭開了江湖的一個小角而已,真正的江湖是深不可測的,哈…”海冬青的長篇大談聽得三個兄弟如痴如醉,見海冬青停下來,他們三人異口同聲地問道:“冬哥,沒了?”海冬青笑着道:“先講這兒吧,以後有機會再聊,你們沒事時多看看書就會明白許多的事兒。”三個人聽了都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嘿嘿直傻笑。
蝸牛笑過後直問海冬青:“冬哥,俺上個月看了一本書,上面提到“痞子”這個詞,今天聽你講江湖人物中也沒這種人物,那痞子算什麼呢?
海冬青點起一支煙了一口略一思索後道:“王朔你們知道吧,他的幾部小説都有這個痞子氣,以及《廢都》、《北京人在紐約》等亦都是人痞事痞心也痞,充滿了痞風痞氣,以至於現在老百姓們私下都説先富起來的人大部分是痞子。因中國的經濟並不完善法制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而痞子膽大故先發了。
“痞子”一詞出於元曲,其意思是頑皮詭巧甚至欺詐之意,作為用方言湖南湖北人最喜歡用痞字了。
痞子是在秋末年至戰國時代出現的,只不過那時叫賴民,受**之辱的韓信在《漢書》卷34中記錄的就是一個痞子無賴的行徑。
當然還有許多經奮鬥後從一布衣做了帝王的人物,年青時都是痞子,如南朝開國皇帝劉裕曾在賭場大耍氓手段痞氣十足。
後來在盛康時代痞子們開始有了自覺的社會角認同意識,他們以無業為榮以無賴為榮,貪圖享受進而巧取豪奪等。
從那時起痞子們開始紋身刺字了,表示一不怕官二不怕死,反映了與社會秩序勢不兩立的頑痞氣概,但惡痞們如碰上真正的江湖人物也往往變成縮頭烏龜了。
所以説所謂的痞子就是人們所説的坊間惡少,他們並不屬於真正的江湖人物,也配不上江湖客這個稱號。
可以説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到宋朝時,基本已形成了一個以氓閒人為主的痞子階層了,例如《水滸》中的高毬就是這麼一個人,到了元代不光有一般痞子還出現了兵痞,他們更惡劣。
痞子們謀財的手段往往是騙詐為主。
但是到了明朝痞子們可倒黴了,由於朱元璋的經歷故他建國後全力打擊痞子們,導致痞子們的兇橫氣焰得到了一定的抑制。
可是從清朝起痞子氓活動又猖獗了,尤其是鴉片戰爭後痞子們更是活躍,一直至民國時,如魯迅筆下的阿q就是一個標準的痞子。
在中華歷史上以痞出身而終成帝王者,恐怕只有漢高祖劉邦的表現最突出了,另後面的梁太祖朱温後周太祖郭威宋朝開國皇帝趙匡瀛早年也是很有無賴痞氣的。
歷史上也有相當一部分將帥原來就是無賴痞,例如金朝代的完顏白撒,宋朝的王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