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隔夜夢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斷斷續續説寒温,虛虛實實作假真***北魏皇帝元詡從有記憶以來,便一直生活在至尊至上、眾人仰慕的環境中,必然造就出唯我獨尊、狂妄自大的格來。隨着時間的增長,小魏主越來越大,也就難容別人在自己面前指手劃腳。
元叉是慣於捉摸別人的,更用心於摸索小皇上的一切。他深知皇上的心裏特點,覺得小皇上很好對付。重要的是實現自己夢想,還有很多障礙,最大障礙是滿朝文武沒辦法一下子全都換掉。至於各地暴亂、邊陲戰事,什麼長安危急,六鎮丟失…都不在話下。現在的山河還不是自己,是他元詡的。在他看來,國家越亂,越説明皇上無能,自己取而代之的條件越成。元叉按這種想法,對小皇帝也漸疏遠,用這樣的辦法來孤立皇上,在亂中看小皇帝的熱鬧,同時也是為了躲避責任。
於是,他整天沉於享樂之中,放任於婬穢之行。此外,他竟然放肆到在宮廷大內之中設立自己的珍寶倉庫,他的高車駟馬可以任意馳騁於宮院之中。在他的車中還專門地放着一些濃妝豔女,興奮的時候,就是在車上也肆意地行婬事。有時把那女人赤地暴出車外,故意讓人看見,而宮廷上下無人敢管。
有個被元叉迫害,逃往南朝的皇族叫元樹,在南方被冊封為鄴王。他給北魏朝庭寫了封書信,中間説道:“叉本名夜叉,叉弟名羅剎,兩鬼食人,非遇黑風,事同飄墮。鳴呼魏境!羅此二災,惡木盜泉,不息不飲,勝名梟稱,不入不為;況昆季此名,表能噬物,暴久矣,今始信之。”很快,這封信在朝野上下傳甚廣,元叉也看到了書信原文,自知自己乾的不法之事太多,臭名遠揚,但他不思悔改,仍然我行我素如故。
元叉明知朝野上下對自己有敵意的人很多,已經引起眾怒,將來無法收拾殘局。便決定孤注一擲,拼它一下,也許能奪得山河。只要自己能當天子,那時,將是“勝者王侯,敗者賊”一切輿論也就平息了。
於是他與兄弟等人暗暗準備兵馬,並告訴他們:“一旦咱們的兵馬夠用,就預期舉事,到那時,我將獨霸天下,你們都是有功之臣。”這個時期的朝綱,正像史書中對北魏朝庭當時情況所寫那樣:“綱紀不舉,州鎮多非其人,於是天下逐亂矣。”小皇帝已經十五六歲,漸漸懂得國家政務。他見朝庭首尾難顧,混亂不堪,也急得抓耳撓腮。他在自己心中無主,又有些身邊的人向他説起神龜年間何等昌盛的時候,小皇上才想起,只有母親大人可以為自己分憂。
公元524年秋季,北魏敗亂局面趨嚴重。小皇帝元詡乘着元叉不在宮中的時候,把胡太后請到嘉福殿。一些大臣知道皇上請了太后,也跟着進殿。
元詡為母親擺好座位,讓母親坐好,自己首先向母親跪拜,然後起來與母親對面坐下説:“皇兒不孝,這些年讓母親受罪了。”太后説:“你能看看我,我就心滿意足了。”元詡猶猶豫豫地説:“近來朝中不寧,邊關紊亂,國家無安詳之,實在無暇省視母親,請母親能夠理解做兒子難處。”胡太后説:“見皇上更加成,我心寬解不少。”元翊説:“皇兒希望太后助我一臂之力。”胡太后低下頭去,沉思着説:“現在我們母子隔絕,朝庭不允許我們互相往來,我還能有什麼用途呢?我早已經有個打算,現在你已經能夠自立,我就要準備離開宮殿,去蒿山閒居寺出家修行,今相見也算是一別吧。”胡太后説完,吩咐宮女取出帶來的剪刀。她接過剪刀就要剪自己的頭髮,執意要剃度去出家。元詡和在場的官員們見狀,慌忙跪地,苦苦哀求胡太后留在宮中。太后不聽他的話,拉開自己的髮髻就要動剪子。
元詡見狀,急忙上前死死拉住太后的袖口,跪在地上,連連磕頭,痛哭地求母親不要出家。劉思逸等人見狀也上來相幫,眾人好不容易奪下太后手中的刀剪。小皇上已經累得汗滿面,扶着太后哭泣。眾官員都齊齊地跪在地上,請求太后安坐靜息。直到暮,眾官又請皇上元詡留住太后,與母親一起吃晚飯。
夜間,閒雜人員退出之後,只留劉思逸一人侍候,由鄭儼作為衞兵看守殿門。母子兩個才安靜下來,胡太后向兒子細細地談起國事。
元詡説:“當今,元叉專權誤國,堵賢路,綱紀混亂,民眾叛離,內外擾困。”這時,站在一旁的劉思逸跪地稟報説:“奴才聽説一件確鑿大事,不知可否奏稟?”皇上説:“講。”劉思逸進奏道:“元叉曾派弟弟元洪業與武州人姬庫,偷偷買了很多戰馬和兵器,由元洪業在北方置辦軍隊,準備起事。”太后説:“元叉殘酷殺戮,包藏禍心,若不及早制止,恐怕你這皇帝寶座不久是他人之物了。”元詡越聽越覺得膽寒,逐與太后密謀罷黜元叉,母子兩人一直淡到深夜。
***第二天,皇上沒有上早朝,派人跟元叉説自己要在宮中玩兩天。因小皇上做這樣的事已經習以為常,所以元叉並不在意,更沒有把自己往危險上面想。小魏主竟然在北宮中一連住了好幾天,表面上是為了玩,實際上是在密謀政事。
從心裏説,元詡雖然到元叉危險,但仍覺得幾年來,姨父一心輔政,不見元叉造反的端倪不應該罷黜他,更不能殺掉他。就這樣,小皇上猶猶豫豫地又過了好幾天時間,也沒有拿定最後的主意。
時間一久,元叉得知皇上在後宮與胡太后在一起,心中難免產生懷疑。他專程來到後宮找魏主,對小皇上説:“臣多不見皇上,十分思念,來看看皇上有沒有需要臣的地方,臣願為皇上肝腦塗地。”元詡知道元叉不會輕易離開自己,想了想後對他説:“太后想去蒿山出家修行,這不明罷着是丟朕的臉嗎?”皇上説完這句話,裝作很不理解的樣子,看着元叉的反應。元叉一時也不清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也不好回答皇上。這句話,皇上在一天之內竟連續對元叉説了四遍,得元叉反問皇上道:“皇上如何回答?
皇上説:“朕當然不能同意。母后還説,要是朕不接見母后,就到顯陽殿來找朕,請求放她出去。”元叉忙説:“那就讓太后到顯陽殿吧。”其實元叉是希望太后能到顯陽殿説服元詡,去出家修行。而小皇上則利用了元叉這個説法,讓母親常來顯陽殿坐坐。
這樣,胡太后就有機會,在後宮與顯陽殿之間來往。每鄭儼總在她的身邊隨行,阻止那些想靠近太后的人,胡太后也不再受衞兵和那些爪牙們的刁難了。這樣,太后和皇帝之間可以經常往來,有些事情也可直接商量了。
一次,母子倆正在談論事情,元叉進入殿中,胡太后立即把話頭轉到元法僧身上説:“逃到南方的元法僧又造輿論了。”這才叫那壺不開提那壺,元叉因自己推薦的這個人叛國投敵,早已在國人面前丟盡了臉。現在聽見皇上和太后也在談這個人,心中自覺尷尬,紅着臉退了出去。
在太后幫助下,魏主重新調整邊關策略,對北方柔然汗國以撫為主,利用他們與其它汗國的矛盾,分解他們的反魏聯盟。委任章武王元融為大都督,率兵討伐汾州胡人反叛。任命安豐王元延明為東道行台,臨淮王元為都督去收復彭城,任命在西路討伐的京兆王元繼為太尉。這些調度雖然為保住大魏的安定起了一些作用,但是因民心已經喪失,各地賊勢已成燎原之火,要想立即得到整治成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過去幾年中,朝庭派出的官員多不得力,特別是有些人名為官吏,實際上不如賊寇。稍微好點的人也是終飽私囊,徇私舞弊,如:蕭寶寅等人攻佔一個地方,便肆意收取民間美女和財物。使魏朝百姓的心中到,朝庭和匪患一樣都是不講誠信,只知害民,靠不住的。百姓往往見了盜匪不躲,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什麼怕搶的了。見了官兵反倒躲得遠遠的,因官家不像盜匪那樣一時為害,而官家還會給他們再施加別的災難。得各地反叛之勢如燎原烈火,忙得朝庭四顧不暇,只靠刀劍維持政權,眼見着北魏皇權已經岌岌可危。
公元525年二月,胡太后藉故帶着魏主到洛水遊玩,實際是想到高陽王元雍的府邸商量事情。元雍是三朝元老,多年來,不管朝庭風向怎麼變,都能保持自己的位置。不單是因為他比較靈活,也是因為在他身上很難找出政治中的病。這次,他本是在家休閒,突然報知皇上和太后一起到洛水,要路過他的府衙。他先是到誠惶誠恐,不知所措,但隨後他就明白過來,一定是胡太后要有所舉動才這樣的。
元雍急忙穿起官服,奔出府門接皇上和皇太后的車駕,他故意跪在路上堵住皇上和皇太后的道,待皇上車隊停下後,他以個人的名義邀請皇上和太后幸臨自己府上。
這樣,太后和皇帝表面上是受其邀請,才隨其自然地進入高陽王府。元雍忙令人擺出家宴慶賀,為皇上和皇太后接風。已經升為統制的鄭儼又以廳室狹窄為由,把所有隨從人員都留在外面大廳招待酒菜。只留幾個親隨跟着進到裏面。利用這個機會,皇上、皇太后和元雍三人在內室制定了收拾元叉的計劃。
數後,太后和皇上同在顯陽殿時,元叉獨自走進殿來,元雍隨後也進了殿,偏巧殿中再無其他雜亂外人。
沒等元叉開口,元雍便起奏説:“元繼、元叉父子同時在朝庭為官,權位過重,又有皇太后為內親,此種現象前朝從未有過,請皇上三思。”太后轉臉對元叉説:“我雖不問朝政,但皇上之母無法改變,元郎若效忠朝庭沒有反心,何不辭去領軍將軍之職,以其它的官職輔政?”元叉看這三人架式,又看身後站着按劍怒視的鄭儼,心中沒底。再看左右並無自己的親信在場,身上不僅冒出了冷汗,很害怕。當時就摘下帽子,主動請求解除自己領軍將軍之職。
於是魏主宣詔:“免去元叉領軍將軍職,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令、侍中。由元叉的親戚候剛任中領軍將軍。”元叉因候剛是自己親黨,以為這樣的安排對他不會有害,也就不懷疑什麼了。他雖然痛恨元雍説了這番話,可還認為不過是朝中常事,沒把它當成一回事。
***小魏主第一步順利過去,心中高興,來到宣光殿對太后説:”太后英明,決斷之事不出所料,請從今天起還臨朝執政。”太后説:“我已無心問政,只圖助你一臂之力,安保國家太平,使你穩坐皇位,我心足矣。”魏主又説:“朝中人心離崩,我尚在學識之中,母親不幫我,誰還能幫我?當今正是多事之秋,母親能袖手旁觀嗎?”太后説:“我若再臨朝,你會到老太婆擋道礙眼的。”皇上説:“太后明明是不放過我的錯誤了。過去是我沒有想到,今後我一定百倍恭敬您老人家,太后陛下敬請放心。”説着還向母親躬了一恭。
太后無奈地説:“我已老朽,不中用了。”皇上竟然跪地指天説道:“我要宣喻天下,為人為政的道德,要以孝敬父母為先。為表示鄭重此事,我用實際行動尊敬母親,以作示範。”皇上當即命人秘密擬出詔書,從現在開始,準備更改年號。年號要突出一個“孝”字,並且準備接太后臨朝執政。太后無法,只好應允自己的兒子,答應等把元叉一夥人處理之後,再出來幫助皇上理政,否則只能速而不達。
魏主元翊為表示孝心,又立胡太后的堂侄女、自己的堂表妹為皇后。因為皇后長相不人,緊接着又自作主張地納了一個叫潘外憐的女子為充華。
這潘充華雖然家資一般,但姿美麗、容顏驚人,很得魏主歡心。
元翊從此常常不再理會朝政,只等母親出來承擔重任,每天都是泡在潘充華的懷裏,享那人間不盡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