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雙烈祠北端,是邢台縣(順德府的附廊縣)所經管的卑田院,收容有四五十名孤寡殘疾的貧民。
團頭是一個年近古稀,斷了一條右腿的老丐邢老乞。
縣裏派來照料的院主叫古風,本身也有花甲年紀。
徵調來的四名役夫,忙得要死經常缺一兩個。
所供應的衣料食物不足,得由院民自己行乞解決。
經費不足,無可奈何。
輔助照料的人,由城內東北隅的開元寺主導,西南隅的通真觀贊助。
開元寺派了一位老僧,以及請來一男一女,照料這些無依無靠的孤殘男女。
通真觀為善也不落人後,派了一位老道照料。
卑田院原稱悲田院,是官府的建制救濟機構,源遠長。
漢代佛院東傳,按佛典普渡眾生的宗旨,接管了民間的乞食管,用佛教三福田的悲田名義,正式名取悲田院,收容貧苦無依的孤寡殘疾。
佛典中的三福田,指供父母的思田、供佛僧的敬田、供貧窮的悲田。
悲田的意思是:當悲憫苦貧窮之境界,向此境界惠施,得無量之福,故名悲田。
信眾們向寺廟捐贈田地,稱之為福田。
因此眾寺廟的廟產,足以稱為大地主。
但和尚們是不能親自耕種的,變相租給家主耕種。
佛門比丘為資自己的身而乞食求佈施,稱為清淨的正命,自作種種生業而生活,稱為命。
所以僧尼們乞齊化緣求佈施,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們自己絕不會親自去耕種這些福田的,以免淪為命。
到了唐代,官府又將悲田院收回,撥公費辦理收容救濟,正式收容乞丐。
久而久之,悲訛成卑,不是慈悲的悲,變成現在的救濟院。卑田院成了歷史名詞。
卑田院的丐頭俗稱院主,也稱團頭,後來的花子幫幫頭,就是由此而來的,在地方上頗具權勢。
南關卑田院這位古院主,就是地方蛇鼠的眾頭頭之一,綽號稱賽鐵枴,骨子裏是大爺旋風虎羅天雄的眼線地頭神。
可是,賽鐵枴這位明的眼線,對府城的蛇鼠活動了如指掌,卻忽略了身邊的事務。
開元寺是本城的第一大寺,派來照顧的老僧法本和尚,帶來的一男一女僱傭,負責照料那些行動不便的人。
女貧丐有七位。僱來的小村姑十分巧勤快,裏裏外外整理得井然有序,治理衣食縫縫補補任勞任怨。
小村姑叫餘小燕,十六七歲眉目如畫,可惜皮膚不健康,穿的大棉襖大棉褲,青布包頭,顯得單薄瘦弱。
她來了兩個月,誰也沒留意這位臉上有病容的貧家小姑娘。
小村姑是開元寺僧人僱用的,開元寺經營的卑田院的救濟金,乞丐們不敢過問,也就不管派來照顧的人是何來路,反正有吃有穿,照料得當就心滿意足。
賽鐵枴每天一跳一跳在外面鬼混,完全忽略院中這位不起眼的小村姑。
陰陽雙怪躲在封山託庇的消息,不斷向南北悄悄傳出,令北天君的人大不安,派了不少人追查謠傳的來源,毫無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