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十六章明月痴纏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三月初,泉州下了一場傾盆大雨,接連下了十天十夜,每天天剛亮,關關就忍不住想到湖邊看看湖水的高度,許多有經驗的老百姓甚至已經開始打包家當,準備逃難去了。

以往接連下這樣的大雨,泉州會有一半泡在水裏,但是今年的河水並沒有氾濫成災,雖然有許多農田裏頭積了些水,沒有順利排出去,不過情況並不嚴重。

雨水一停,百姓歡欣鼓舞,有人上廟寺裏燒香謝佛,有人在自己門口膜拜,老天為泉州送來一個好官,雲青不在泉州,但泉州百姓的歌功頌德卻往京裏傳了去。

消息傳進京城的時間和雲青收到信的時間差不了太多,關關在信裏告訴他,人工湖的調節功能已經得到證實,最近有許多人在私底下詢問商業區的店鋪,她估計,等雲青回泉州後,剩下的鋪面會很快賣出去。

隨信而來的是一張圖,湖裏的荷花已經芽長葉,湖邊移植過來的垂楊柳,經歷過雨水滋潤,長得分外茂密,除商業區的鋪面以外,關關又沿着湖邊立起一座座新棚子,她打算以低廉的價錢租給平頭百姓,讓百姓也能在那裏做點小營生。

這個想法,關關得到雲青的大力支持。

三月底,會試發榜,雲豐考上了,在關關收到來信報喜的第三天,雲青進了御書房覲見皇帝。

那次他在皇帝跟前待了將近一個時辰。

皇帝問道:“那場雨,泉州附近的幾個州縣都受了災殃,上漲的河水沖垮堤防、淹沒民宅,為何泉州平安無事?”雲青不慌不忙地提到人工湖的挖建,皇帝聽得嘖嘖稱奇,原來除了築堤外還有更好的防澇法子,對於大燕有這樣一個賢臣,皇帝心滿意足,而居中牽線的燕靜,更是得到皇帝的大力讚揚,誇獎他為朝廷舉薦良材、一心為國。

覲見過皇帝后,雲青便準備行囊,想早點回泉州。

因為關關又來信了,她説附近州縣許多災民蜂擁而來,關關有先見之明,想在城外施粥濟米,但是她出頭沒用,本沒有人願意理會她,非要杜主簿出頭,才有本事敲開富户家大門,請他們出錢賑災。

關關寫信的口氣很酸,她寫着:我猜杜主簿肯定又從中間撈走不少油水,因為最近他走路很有風,是兩袖金風的風,他還一面走、一面哼歌,幸福得很有鬼。

看着信,雲青心想,信上雖然寫得雲淡風輕,她肯定急得火冒三丈。

但皇帝傳話,讓他在京裏多待些子,他只好回信給關關:不要急,讓他好吃好睡、有鬼地幸福着,等我回去再好好收拾他。

這話,關關看明白了,五皇子沒打算保下他,杜主簿只能尋求自保。

因此杜主簿笑、她也笑,而且是出自真心的歡暢笑意,她耐心等待雲青回來,好把一整鍋老鼠屎全給端了。

雲青還寫:路邊的野花我沒采,種在深宅大院裏的家花我沒看,便是皇帝后宮裏的那朵奇葩,我也是想盡辦法閃,我的標準沒有降低過,而萬綠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高深武功,我已經練就。

下一封信裏,關關道:張誠很得用,但農田未成災,泉州百姓紛紛回家種田去,可是商業區的鋪子如火如荼蓋着,不能沒有工人。

我想,既然災民那麼多,商家的賑款又被掉一大半,我便決定以工換糧,讓張誠從災民當中挑選數百個身強體健的男子,來替咱們蓋鋪子,這些人很盡心,當中有幾成積極想在泉州尋找一份新生活,我想同你商量,讓他們有優先權,承租湖邊的棚子。

他的反應當然是點頭如搗蒜。

雲青很想看看商店街和自己想象中的相不相同,但皇帝的命令在,他不得不乖乖待在京裏,至於燕靜,更是每隔幾天就來尋他,拉他參加一些大大小小的宴會。

雲青是個情圓融温和的人,他對誰都好,儘管心底不苟同,面上仍然客氣帶過,這樣的人不易豎敵,且容易建立新關係。

在一次的筵席中,他遇見前世登基為帝的七皇子燕昭,雲青並未對他表現出特別親近熱絡,就像對待其他人一樣,但燕昭卻反倒對他很熱絡,逮到機會就湊到他跟前,追問他一堆問題。

是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用築人工湖的方法,來減少水災發生?怎麼會想到印參考書、幫助在家自學的清寒學子?商業區的概念是從哪裏來的?挖那片湖,投下的資金會不會讓他傾家蕩產?

看着燕昭閃閃發亮的眸子,雲青心底想着:前世二十一歲的自己雖然是五品知府,卻沒這等機遇走到皇帝、皇子們跟前,他怎麼都沒想到,最後得勝的不是強勢的二、三皇子或受皇帝看重的五皇子,反而是不爭不奪、名不見經傳的燕昭,當時他的想法是,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但如今看來,燕昭本就是一顆金鋼鑽,只是善於隱藏。

重生後,許多事情已悄悄改變,雲青不敢確定兩年後宮之事會不會發生、燕靜會不會倖存,而燕昭能不能登基成為下一任新皇,但燕昭禮賢下士、不恥下問的態度,與前世一模一樣。

四月中,皇帝又召見雲青兩次,他們細細詳談商業區的經營。

這些事他和關關早已討論過無數次,因此在皇帝面前,他侃侃而談,不過還是隱瞞了一些事,比方,他沒説早在買地築人工湖之前,就有了商業區的想法。

而是對皇帝説:“第一次挖掘湖泊,微臣並不確定會不會成功、會不會在汛期來到時,氾濫了湖邊土地,於是便把五皇子向微臣買參考書的銀錢全投進去,買下附近千畝田地,免得為禍百姓身家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