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戰況樂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元山支隊進攻西堡的時候,朔寧支隊也對東堡和中堡發動了攻擊。在更早些時候,第九旅團也對平壤城南發動了攻擊。
自從甲午清戰爭爆發以來,清軍在戰場上的表現頗為不堪,這給了朔寧支隊指揮官立見尚文很大的信心。
在立見尚文看來,只要軍拿出決死神,發起進攻全力一擊,清軍必然一潰千里。
這種驕傲自大的思想在軍內部已經氾濫成災,就在昨天晚上,第九旅團長大島義昌在給立見尚文的公文中有這樣的話:本旅團將以明午前八鍾時前後陷平壤,共握手於城中,以祝萬歲也。
用句後世的話説,大島義昌是得了一種叫做“不吹牛b就會死”的病。
第九旅團的攻擊方向是平壤城南部,從開戰到現在已經過去了近三個小時,第九旅團只攻下了清軍在土器店和水灣橋附近利用舊草屋加固而成的兩座堡壘,這還是毅軍主動放棄的。等軍攻到船橋裏的三個橋頭堡,第九旅團終於碰的頭破血。
守衞三個橋頭堡的是馬玉坤率領的毅軍和衞汝貴率領的三營盛軍,馬、衞二人均是從一介兵勇積功至能獨當一面的將領,作戰悍勇常人不及。開戰後,馬玉坤面對第九旅團的強大攻勢,指揮毅軍一營和盛軍三營浴血奮戰毫不退讓,戰後本國內媒體有如下描述:大小炮彈連發如雨,炮聲隆隆震天撼地,硝煙如雲湧起,遮於面前。在如此烈的炮擊下,原以為敵兵會立即潰散。然而,我軍前進一步,敵軍亦前進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時,除使炮擊更加猛烈外,亦別無他顧。戰爭愈來愈烈,乾坤似將為之崩裂。…軍將領早即聞馬玉昆驃悍之名,今始知果不虛傳。
戰鬥開始時,左寶貴尚在大同江北岸。天亮之後,左寶貴仔細觀察雙方戰況,發現軍不佔地利優勢,有機可趁,於是親率盛軍傳字正營兩哨過江作戰,儘管這兩哨人馬只有二百人,還是大大鼓舞了清軍士氣。戰中,軍第十一聯隊第二中隊長町田實義大尉與第二十一聯隊第二中隊長林久實人尉均被擊斃,隊副細井有順中尉及第一中隊副今井鍵中尉亦被擊斃。軍前衞司令官森祗敬少佐亦中彈負傷。
軍中央隊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見前衞危急,勵士兵上前救援。步兵第二十一聯隊第三中隊本來受命護衞炮兵,見情況緊急,也投入戰鬥。第十中隊長若月曾一郎大尉率隊實行突擊,曾攻進一座堡壘。但此壘甚大,中間修築有隔牆,將堡壘一分為二,軍與清軍各據其一,雙方距離不過十餘米,展開了一場生死搏鬥。最終,軍不敵撤退。
此時,江北岸清軍通過船橋不斷為江南堡壘守兵運送彈藥,而軍則彈藥殆暍,土氣更為低落。
又戰不過半響,炮兵第五中隊長山本忠知大尉、第六中隊長櫻本大尉及第二十一聯隊第二大隊長田上覺大尉相繼戰死。至此,第二十一聯隊中無一大隊長。就在此時,趁軍陷於混亂之際,馬玉昆和衞汝貴又下令發起反攻。二十一聯隊旗旗手大森少尉見情況危急,唯恐聯隊旗被清軍繳獲,於是命令護旗兵挖坑把聯隊旗埋起來,又命令護旗兵:“如果我戰死,就把我和聯隊旗埋在一起。”古有抬棺決戰,今有埋旗決戰,可見軍境況之艱難。
戰到此時,清軍愈戰愈勇,又派出一隊人馬繞軍後路,想從背後夾擊軍,大島義昌急調預備隊防禦,不想有彈飛來,擦着大島義昌的肋骨飛過,擊斃了站在大島義昌身後的翻譯。
此時的大島義昌,手邊再也沒有了可用部隊,連衞兵都被派了出去,身邊只剩下十幾個人。大島義昌只能淚滿面的高呼:“以一死報皇思,唯在此時而已”再也沒有“共握手於城中,以祝萬歲也”時的豪氣。
本人素來仰慕中國文化,但他們肯定沒有理解“驕兵必敗”的含義,或者是他們明白“驕兵必敗”的含義,但是不認為清軍有擊敗他們的能力。
中國人在本人面前一向是具有心理優勢的,從唐高宗時期開始,中原王朝和本手數次,除了元代的忽必烈三次遠征本均因“神風”本沒能上岸外,其餘的戰史均以中原王朝贏得勝利為終結。
鴉片戰爭之後,清國和以英吉利為首的西方國家連戰連敗,國門被迫打開。當時的清國國內,滿人逐漸式微,漢族官員的崛起已經不可逆轉,湧現出一批以曾國藩、左宗棠為首的漢族官員。這批漢族官員,雖然限於時代侷限沒能改天換,但也發起了洋務運動,為清國這個陳舊腐朽的王朝注入了一絲活力。
滿人初入中原,對於中國而言確實是歷史的倒退。但當時代進入18世紀,漢人官員在清國重新佔據主後,中國社會進步重回正軌。
洋務運動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清國國力漸漸增強,實力逐步增強。
進入清朝光緒年間之後,清國只和法國人打了一仗,雖然在戰後的談判桌上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能享受到勝利者的豐碩成果,但是在戰場上清軍並沒有吃虧。以劉永福為首的黑旗軍在中法戰爭中大發神威,多次擊敗法軍,得法蘭西人不得不放棄武力侵略,轉而在談判桌上贏得勝利,以至於出現法國“不勝而勝”清國“不敗而敗”的奇聞。
對於清國來説,中法戰爭雖然結局不慎完美,但是意義非常深遠。鴉片戰爭後,清國的對外戰爭一敗再敗,從來未嘗勝績,正是從中法戰爭開始,清國人重拾“天*朝上國”心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正在漸漸找回,對西洋各國從一無所知到敢於對抗的關鍵時刻。
對“洋大人”尚且如此,對於自古以來的小弟本人,自信心已經略顯膨脹的清國人還真沒放在心上,現在的清國人對於本人並沒有因後世的切膚之痛而恨之入骨,更談不上畏懼如虎。
在原本的歷史上,正是因為甲午清戰爭輸得太慘,把清國人剛剛凝聚起的那點可憐的“、氣、神”一掃而空,國人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心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爭雄。
現在情況已經有所不同,因為石雲開的到來,原本應該已經崩潰的玄武門防線固若磐石,原本應該已經以身殉國的奉軍統領衞汝貴已經得到妥善照顧。
會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