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碗兵臨城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鈺在宋遼邊境停留了不到一個時辰,就看到三撥遼國老攜幼湧入大宋境內。而引起眾人注意的一點是,這些難民中,很多都攜帶馬匹。遼人不是將馬匹列入管制了嗎?
回到歸化州府衙,王鈺召來知府,仔細一問方才得知。遼國朝廷雖將馬匹列入管制,但一來遼國國內動盪,戍邊將士疏於管轄,只扣留十匹以上的馬羣。對馱運貨物的馬匹,只要使幾個錢,還是能通過的。再者,遼國國內的瓷器,茶葉,原來都依賴大宋境內供給。現在幽雲十六州已屬大宋,這些生活必需口的來源就成了問題。於是商人便在邊境上走私馬匹,以換取瓷器茶葉等物。一匹成年好馬,價格約在二十兩白銀左右。
這個消息,對王鈺來講,無異於喜從天降。巡察完畢,回到幽州都管衙門後,即招吳用,周興等人到衙門議事。差去的人卻回來報説,周興染病在身,不能前來。王鈺心裏生疑,前兩天還好好的,怎麼就突然生病了?又請吳用親自前往,才把事情清楚。原來在歸化州時,周興害怕掃了王鈺面子,他會記恨在心,所以不敢到衙門。
“哈哈,你這人也太小心眼了。本官身負重傷,怎麼會因為這點小事就給你小鞋穿?再説了,以後要仰仗你的地方還多,來來來,坐下説話。”都管衙門花廳裏,王鈺親手將周興扶到座上。四周一望,吳用及林沖等九員戰將都在場。
回到上首坐下,王鈺開門見山的説道:“各位,今天召大家來,沒別的。咱們商量商量軍馬的事情。前些子,我巡察各地,在宋遼邊境看到那些事,想必大家心裏有數。今天咱們是議一議,戰馬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周興見王鈺不曾見怪,恩戴德,於是起身進言道:“都管相公,小民倒是有個對策,只是不知道能否有用?”在得到王鈺肯定後,又説道:“大宋急需戰馬,但幽雲各地的馬匹幾乎被遼人搶奪一空。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雙管齊下,一是遍尋種馬,母馬,設立馬場,繁殖馬駒。二是通過宋遼邊境,走私馬匹,這可解目前燃眉之急。”眾人聽罷,都表示贊同。王鈺也覺得有理,吳用此時説道:“大人,以下官愚見。民間走私,數目畢竟不多。朝廷一再催促練新軍,若不在半年之內將南府軍組建完畢,恐怕不好差。”
“那怎麼辦?總不能讓我都管衙門大規模向遼人買馬吧?”王鈺問道。
“下官有個主意,可召集幽雲各地馬商,在邊境上向遼國境內購買馬匹。經費由馬商自負,所需茶葉,瓷器等物品,都管衙門可以提供方便,從內地督運。購得馬匹後,我們都管衙門按官價收購。成年公馬,充作軍用,種馬母馬用以繁殖馬匹。這樣,由商人們出面,沒有官方背景,事情或許好辦得多。”吳用智多星的名號,當真不是吹出來的。廳中眾人,頻頻點頭,吳用這個辦法,的確可行。
王鈺採納吳用的辦法,當即命周興召集幽雲各地的馬商,依計行事。買,終於不能解決本問題,大宋必須要有自己的產馬基地。王鈺在得到朝廷批准後,下令各州各縣,將馬匹實行統一管制,鼓勵民間養馬,但不得私自買賣。每户人家,養馬五匹以上,可“九税一”十匹以上,可“十二税一”二十匹以上,可以免除徭役。馬匹成年後,可留作自用,也可以官價每匹二十兩的價格,賣給都管衙門。
此法一出,幽雲各地養馬之風大起。許多家資殷實的人家,一邊僱傭佃户種地,一邊大力養馬。以馬匹的數量來少賦税。馬匹成年後,又可以賣給官府,何樂而不為?
不到一年的時間,以周興為首的幽雲馬商,已經替大宋走私過來可供軍用的良馬,一萬餘匹。而他們,也以批量買入的優惠價格,再以官價二十兩賣給王鈺。買馬所需茶葉,瓷器等物品,又都由都管衙門出面,從內地大批運入,免去了長途運費這一節。是以,一年之內,周興等馬商賺得盆滿缽滿,大發橫財,個個家資鉅萬。當然,發了財,自然不會忘記王鈺。
而幽雲都管衙門,又在幽雲各州府衙下設馬監。尋水草豐盛之處,放養戰馬。內行都知道,用作軍事用途的馬匹,不能圈養,只能放養。一匹母馬,每胎只生一隻馬駒。馬駒子要長到三歲左右,才可供使用。
王鈺將走私所得馬匹以及幽雲各州購得的成年馬,挑選一萬五千餘匹,充作軍用。又在幽雲本地,招募體力健壯,身家清白,年齡在十八至二十八歲之間漢族男丁,組建南府軍。而王鈺在募兵過程中,第一次實行了政審。一定要是本地漢人,家世清白,從遼國境內過來的人,一律不要。南府軍分為四營,驍騎,龍襄,武衞。分遣關勝,薰平,秦明,呼延灼為四i以索超,楊志,徐寧,楊效祖四人副之。任命林沖為南府軍總教頭。四營直接歸都管衙門指揮,互不隸屬。
南府軍組建完畢,王鈺上報朝廷,趙聞訊大喜。下旨令武備庫挑選最好的盔甲器械,運至幽雲,裝備成軍。南府軍成分簡單,全部由本地青壯年農民組成,説愛國熱情強烈,恐怕有些不妥,畢竟被遼人統治了上百年。但幽雲就是他們世代居住的家鄉,保衞鄉土之心,卻比任何人都強烈。再加上王鈺一再強調,嚴肅軍紀,賞罰分明,那南府軍上下一心,每練,不敢怠慢。
王鈺是從二千零七年過去的“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他比宋朝每個人都明白。所以由都管衙門出資,在各地創辦書院,凡年滿十二歲,不論民族,都可入學。書院內,除普通的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外,都管衙門還經常從內地聘請名士到各州學院授課,大講內地繁華,中原文明,灌輸大中華認同。
時光如水,月如梭,轉眼王鈺到幽雲已經兩年。這個當初汴京街頭的小混混,愣是在吳用等人協助下,將偌大的幽雲十六州,治理得井井有條。雖不説路不拾遺,夜不閉户,但也基本解決百姓温飽問題,且每年可上朝廷賦税頭年僅為兩百萬貫,第二年便躍升到六百萬貫,足足長了三倍。且邊境貿易,空前繁榮,使幽雲各州,迅速滋生了大批富豪。這些人,都對王鈺恩戴德,實為王鈺的經濟後盾。
不過,雖然王鈺在幽雲政績卓著,朝廷屢次派來的欽差經過考查,回京之後都給出了極優的考評。但足足兩年,王鈺的官職不見升遷,仍舊是三品銜,只把食邑增加到了四千户。要知道,北宋一朝的食邑,不過是虛數,每户食邑每月只摺合二十五文錢,隨官俸一起發給。
這裏面,是有原因的。王鈺雖然是天子寵臣,封疆大吏,政績也非常不錯。但朝中經常有言官彈劾於他,或説其行為不軌,離經叛道,或説其重武輕文,不合祖制。趙雖然護着他,但也不得不對外做做樣子,是以兩年來,王鈺都不得升遷。
宣和四年,金兵攻陷遼國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城),遼帝耶律延禧棄京都逃往夾山。遼國權臣耶律大石另立耶律淳為帝,被封為西南路都統,總管軍事。金國一再遣使督促大宋履行盟約,夾攻遼國。趙眼見遼國滅亡在即,下定決心,派出童貫為幽雲路招討使,兼領兵馬大元帥,統兵二十五萬,集結幽雲,準備進攻遼國。王鈺的南府軍,也被劃入童貫麾下,統一指揮。
這一,王鈺攜帶黃金一萬兩,白銀十萬兩,前往幽州城外宋軍大營拜見童貫。出城五里,只見連營漫天,一眼望不到邊際。旌旗獵獵,戰鼓雷鳴,甲冑之士,穿梭其間,好一派威武的景象。
早有士卒報入軍中,童貫聽聞王鈺來見,大喜過望,親出中軍帳外接。
“下官王鈺,拜見恩相!”離中軍帳還有十數步,王鈺已經看到童貫高大的身形,嘴裏叫着,一邊快步上前,參拜下去。
童貫兩年未見王鈺,心裏也是十分歡喜,一把扶住,連聲説道:“免禮免禮,小寶啊,兩年不見,相煞老夫了。”兩人攜手進帳,諸路將官也都見過王鈺。寒喧已畢,自然先説公事。
“大人,我部南府軍一萬五千人,已經集結待命,只等恩相軍令一下,便直奔遼境,萬死不辭!”大戰在即,人人臉上都洋溢着一種異樣的動,王鈺自然也不例外。宋遼百年國仇,眼看雪恥在即,誰不興奮?
“好!朝廷數次遣欽差入幽雲,回京之後,備説南府軍之威猛。本帥來時,聖上一再待,藉此次大戰,檢驗南府軍戰力。王大人勿辭勞苦,今回去,便將政務於衙門通判大人,親率南府軍到大營,剋出征!”童貫聞言大喜,當即下了軍令。
公事説完,童貫遣散眾將,獨留王鈺一人。
待眾將走後,王鈺上前説道:“兩年不見大人,下官心中十分掛念。今特備薄禮,請恩相笑納。”説罷,遞上禮單。童貫連稱客氣,接了禮單,也不細看。這兩年,朝中權臣哪個沒有受過王鈺好處?所以,但凡有言官彈劾王鈺,朝中自然有大把的人替他説話。
“小寶,聖上是十分關心你和南府軍啊。我領軍出京時,聖上親自送出城外,再三待,立功的機會,一定要先讓南府軍去。前,我收到消息,遼國政變,宰相耶律大石擁立耶律淳為帝,被新帝授命,總管軍事,如今正率大軍十萬,屯兵上雄郡,意圖很明顯,他們也收到消息,知道大宋興兵的動機。”耶律大石?王鈺可是大大一驚,當年自己出使遼國,就知道這個耶律大石不是到,短短几年,他竟然成了遼**事統帥。上雄郡就在歸化州對面,他既然已經領軍到了上雄郡,那耶律南仙是不是也…
童貫見王鈺心有所思,連叫幾聲,方才回應。
“你肯定是在想當年出使大遼的事情吧?世事無常,誰又有料到,就比如説你,幾年前出使遼國時,不過是小小五品太常少卿,如今卻已經管着幽雲十六州,手下猛將如雲,十足的封疆大吏啊。”童貫話裏話外,有意無意的指着什麼。
王鈺一懍,心知童貫話有所指,趕緊拜道:“王鈺能有今天,都拜恩相所賜,絕不敢忘本。大人若有差遣,王鈺刀山火海,絕無二話。”童貫聽後,笑而不語,命人捧來一個鐵箱,對王鈺説道:“這是天子賜給你的,鎧甲一副,戰袍一領,金弓一把,銀槍一條。望你奮勇殺敵,早建大功。”王鈺拜領後,童貫又從身邊掏出一封書信,遞與王鈺。
“説來慚愧,老夫此生,就這麼一個獨女。如今這給情郎送信的差事,也攤到我身上了。”一聽是童素顏來信,王鈺心急,一把接過,當着童貫的面就拆開來看。
“自君走後,素顏夜思念,無時不在佛前祈禱,願佛祖庇佑,王鈺平安。今聞天子點兵,出征大遼,君亦帶甲軍中。萬望小心行事,早奏凱歌。嘗聞將有必死之心,而士無貪生之念,君勿以素顏為念,當奮勇殺敵…”讀罷,心裏甚為懷。想起以前在汴京時與素顏的種種來,嗟嘆不已。
“好了,如今大軍開戰在即,且先收起兒女私情,以國事為重。軍務繁忙,我也不留你,速回城中,割政務,領南府軍前來,明便啓程直奔邊境!”當下,王鈺辭別童貫,回到城中,將一切政務,都由都監守衙門通判大人打理。然後帶了吳用,趕往幽州校場點兵。
南府軍組建至今,不過一年。在林沖等人訓練之下,已經漸成氣候。當王鈺身穿御賜鎧甲,手提銀槍,騎着烏雲蓋雪寶馬趕到校場時,那四營騎兵,早已集結完畢。耳邊戰馬嘶鳴,聲入雲霄。眼前衣甲鮮明,戰旗飛舞。一萬五千南府將士,個個驍勇,人人威武。此時雖靜止不動,那四方陣中,殺氣沖天。
王鈺身後,一面大旗風招展,天子手書“大宋國寶”四字分外醒目。王鈺奔至陣前,勒住御馬。將士們見主帥到來,心中動不已。這卻是有緣故的。原來,林沖等人治軍,十分嚴厲。士卒若犯軍法,輕則杖擊,重則斬首。他們扮了黑臉,王鈺就扮白臉。時常到營中探視士卒,體恤有加,愛護士卒。是以軍中將士,對王鈺猶為敬重。
吳用在王鈺授意下,打馬上前,訓示道:“宋遼百年國仇,如今時機已到,你等大宋兒郎,當思忠君愛國,奮勇向前…”王鈺一聽,這話不對頭,連忙制止了吳用。親自策馬到陣前,從右至左,一一巡視。那將士們仰視着王鈺,心裏十分動。王鈺突然下馬,改作步行,親入陣中,替士卒整理披掛。替這個整整頭盔,又在那個口捶上一拳。
“將士們,我別的話沒有。令行止,不得違抗。有功,我重重賞你們,有過,我也絕對不會姑息。不管你想加官進爵,還是想金玉滿堂,都給我狠命的打,打出我南府軍的威風來。總之一句話,賞罰分明!你們想要的一切,戰場上都能得到!”聊聊數語,淺顯易懂,卻聽得南府軍將士熱血沸騰。內有一人,搶先大呼:“殺敵立功!殺敵報國!”其餘士卒,紛紛效仿,一時喊殺聲直入九天之上。吳用在旁,看得暗暗心驚,王鈺此人,年紀雖輕,卻是讓人捉摸不透。這些南府軍士卒,大多都是目不識丁的人,什麼家國天下的大道理,對他們來講沒用。要説就説實際的,打得好就賞,出了事就罰,這才是看得見,摸得着的。
當下,王鈺率領南府軍四營,開赴城外宋軍大營,與童貫大軍會合。宋軍此時共計二十六萬五千人,浩浩蕩蕩,殺奔上雄郡。
宋遼兩軍,人數對比十分懸殊,以二敵一,都還綽綽有餘。而且遼軍數敗於金人,鋭氣盡失,早已不復當年威武。幾乎所有的跡象都表明,童貫此次出征,那是必勝無疑。大宋百年國恥,就將在今朝得雪。
此時,無論是千里之外的皇帝趙,還是童貫營中這二十幾萬士卒,都是躊躇滿志,以為一戰定乾坤。從此扭轉大宋開國百年來的積弱局面,究竟是否如此,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