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零五咆哮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宋天子趙與莒,如今已經是一個二十七歲的男人,雖然他打六歲起便與“幼稚”、“輕浮”之類的詞無關,不過,每次見到他的時候,崔與之在心底深處,還是隱隱會有驚歎。
究竟是什麼原因才會誕生如此沉穩而又英姿發的天子?
他自然不會知道,這是胡人四百年肆與外夷二百年侵凌下的悲慘,才有如此天子誕生來挽回國運。
趙與莒見着他們時,雖然面上還是謙和帶笑,可眉宇間有着一種抹不去的憂慮。崔與之時常與他打道,便是沒有政務時,也喜歡往皇宮裏走,陪同皇子公主們玩耍,也與皇帝説説閒話,因此很容易便發現了趙與莒的隱憂。
見過禮之後,崔與之帶頭問道:“陛下召臣等來,不知是有何事?”
“十九之前,朕接着近衞軍龍騎兵參領王啓年的奏摺。”趙與莒向內侍示意,內侍將一份奏摺的抄寫本趕緊給了四人。崔與之聽得“近衞軍龍騎兵”時心中便是一沉,原本他以為是少壯派的軍軍官出了問題,可現在才知道發起者竟然是近衞軍。
但仔細看過奏摺內容之後,崔與之便意識到自己之前的猜想都錯了。
在王啓年的奏摺當中,只是對整個事件源源本本地記錄,連那個倚仗着力大從煤廠裏逃出來的唐十力,如今被他徵募入伍的事情也都説了,但對事件本身並沒有做任何評價。折中自然免不了請罪,他以軍隊做了原是護軍做的緝拿事情,實是有違律,只是當時情形緊急,故此不得已為之。
“朕收到這奏摺時還不大相信,認為情況未必有如此嚴重,但是後來派了人去暗查,兩個鐘點前。那人的奏摺傳了回來---若是朕猜得不差,這已經是他的遺奏了。”聽得遺奏二字,崔與之四人都是一驚,天子自然不會差個病得要死的去調查此事,好端端的使者死在調查過程之中,這意味着什麼事情。他們四人心中都有數。
“真是膽大包天,膽大包天!百姓他們可以欺凌害,官吏他們可以收買賄賂,就連朕派出的使臣,他們也敢欺瞞,見欺瞞不過,便殺了滅口!”趙與莒地怒火剎那間膨脹起來。象是一顆爆炸地炮彈。崔與之四人都是變了顏。天子之怒。血千里。伏屍百萬。這豈是小事!
“朕與諸卿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食不甘味寢不安枕。為地是什麼?朕地忠勇將士前線廝殺犧牲。為地是什麼?莫非是為了這些羊狠狼貪之輩躺在金山銀山上做着美夢?莫非就是這些****污吏升官發財?”
“這才是兩年。兩年!無論是諸卿舉薦地官員。還是朕自求調來地官員。或者是留用地原先金國官吏…竟然都勾結在一起了。欺下瞞上官商勾結橫行不法。這是謀逆。是造反。是要革朕和文武百官地命!是要將朕地子民為盜賊。是要將朕放在火爐上燒烤。是要食朕之寢朕之皮!”狂風暴雨般地怒火傾瀉出來。崔與之四人慌忙跪倒請罪。
“你們有什麼罪。若是有罪。朕早着付有司前往緝拿。還要召你們來做甚?”趙與莒冷笑了一聲:“朕要地不是你們請罪。是你們替朕尋出個解決方法!朕對這等事情。零容忍。零容忍!”
“零容忍”這個詞。眾臣雖然是初次聽到這詞。顧名思義。卻也知道這是天子表明要對那些****污吏和不法商重懲。
“朕要你們做三件事。”趙與莒又道:“第一,刑部與大理寺組成朕合處置使,朕要你們從快,從嚴查處此事,所有官員,一律不得自京西、河東兩省調。朕不想這些蛀蟲再次壞了朕的大事!”刑部尚書趙葵與大理寺正卿袁韶都是躬身領命。
“第二。吏部必須儘快擬出大宋官吏律令條文,澄清吏治。不可姑息養,官員任免方式,朕也要變動…如今朕還只是有個想法,只是與你説一聲,但是,鄒卿,自古王朝更替,莫不與吏治敗壞相關,我大宋善待士大夫,官吏薪俸之厚,遠勝於漢唐,可那些貪腐蛀蟲仍是成片成片地出來…這吏治不得不改,你須給朕擬出約束官員的章程,官吏薪俸既是勝於以往,那麼官吏若是違法亂紀,其受到的處罰也應勝於以往才是。”
“必須加大那些狡官胥吏的亂紀成本,他們貪上一文,便要讓他們吐出十文,他們禍害一方,便要叫他們一代不得安生,其餘罪衍不宜株連,但這貪瀆腐化,非株連不可止。官吏貪瀆所得,多供其自身與兒子女揮霍,既是如此,他兒子女也須得為此受重懲!”
“給朕在吏部衙門前立一副對聯,上聯便寫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上天難欺,下聯是汝權汝職,國器國利,私心可有,國法怎逃”
“其三,崔卿,你牽頭坐鎮,設立一個由吏部、刑部、大理寺聯合人組成的新官署,這個新官署名字便叫廉政司,專門負責督查百官…御史台地那些大嘴巴,每只管盯關朝官吃飯喝水,卻不肯去關注地方上的民生疾苦,你替朕訓斥他們,告訴他們朕這朝堂之上,不養只吃閒飯不幹活的牲口!”趙與莒對文臣百官,向來是寬容優厚,對等御史諫臣,更是禮敬有加,總是説他們是文人之骨,當禮敬三分。可這次他真是氣急了,連“只吃閒飯不幹活地牲口”都説了出來,口不擇言,讓崔與之心中苦笑。
若只有他們君臣二人,他還有轉圜的餘地,但是當着鄒應龍等人的面,這事情就有些難辦了。
“這三件事,須得給朕辦好,要快,特別是第一件聯合處置使,三之內人員必須調齊。要年輕踏實勤懇廉潔的,五之內必須出發,十五內須得抵達河東珙桐縣,便給朕從珙桐查起,朕從近衞軍中調五百火槍手護衞,從軍情司調一百軍法官聽令執法。以合律制。”在最後關頭,趙與莒終於從氣憤中稍稍冷靜,他自親政以來,便努力使得司法獨立,到現在為止已經略有成效,至少在地方上,提點刑獄司和護軍已經從地方行政主官的控制下獨立出來。若是他為了今之事不顧一切,讓軍隊去執法,那麼後軍權必定擴張。武人干涉司法之事便會屢見不鮮了。
聽完趙與莒的咆哮之後,崔與之心中有些不以為然,貪腐之事。歷朝皆有,豈是一朝一夕能絕得了的,皇帝為此如此暴怒,實在是有失平裏的鎮定,即使不是小題大作,也應該算是失態了。
不過大宋如今御史諫官確實處在一個異常尷尬的局面,自從趙與莒親政之後,對於中樞官員地控制非常緊密,數年間也未曾聽聞有貪賄者。而除此之外言官對於百官的監督,幾乎沒有意義。相反,地方官員特別是邊遠之地的地方官員缺乏有效監督,雖然司法獨立使得貪賄之行為有所收斂,可還是難以杜絕,增加一個監督地方官員的機構,從現有的官署中調冗員組成,這樣既不至於增加冗員,又有助於澄清吏治。倒是一個好主意。
“陛下除此之外呢?”見趙與莒神情平靜下來,崔與之問道。
“還嫌少了?”趙與莒愣了愣,這次河東省的事情,對他來説是一個打擊,但同時也是一個機會,長期以來,地方官員地相對獨立,使得“天高皇帝遠”他們缺乏監督。因此為所為。趙與莒上次將司法權從地方官員手中分離。只是改革地方吏治的第一步,而現在廉政司的設立。則又在制度上為這些地方官員套上了一個圈圈。再加上户部地經濟管轄,吏部的人事任免,地方zf的膽大妄為將受到空前強大的約束。這當然不可能除**,但可以最大限度上增加**成本,至少象王啓年奏摺中説的那種地跨兩省、牽連數以十計的州縣地貪腐瀆職之事,便難以再發生。
“臣劾近衞軍參領王啓年,以武職干預地方政務,以軍隊擅行執法,實是目無法紀。”崔與之大聲説道:“武人干政,為我朝之大忌,王啓年得知此事,當奏明聖上,再行處置,而不應擅自抓捕,陛下另不罰之,安知他後世子孫之中,無有不肖之人挾兵權以自重,行天下不忍之事?”趙與莒剛剛按下去的怒火騰的又揚了起來,他盯着崔與之正要發作,轉念一想,卻又覺得驚奇。
此前崔與之便是要勸諫,也都是極委婉地,多是選擇在二人相處之時,而不會在其餘臣子面前。這次他勸諫,為何會如此失態?
想到這裏,趙與莒按捺住怒火,看了看大氣也不敢地袁韶等人,他有些不耐煩地擺了擺手:“崔卿留下,你們退了吧。”袁韶三人恭聲領命,迅速退了下去,出了博雅樓之後,三人相對苦笑,自他們入閣以來,皇帝便一直是和藹可親的,可突然間發一回怒,便是袁韶這樣年逾七旬地老人,也不覺得心底發寒。
趙葵更是頭上冒出了冷汗,在他還未調入中樞就任刑部尚書之前,他坐鎮長安,雖是軍區都督,實際上當時陝西行省處在軍事管制之下,對於那邊的情形更為了解,他的一些軍部將,更是與那些行不法之事的傢伙們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心中暗生警惕,今天子的怒火是如此明顯,自己那些原先地部將們,只怕少不得有一些要倒楣了。
“崔相公這次…”鄒應龍張開嘴只説了一句,然後搖了搖頭:“二位,我們快去辦事吧。”袁韶與趙葵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這個時候天子正在氣頭上,崔與之卻一反常態,當面彈劾天子信重的近衞軍將領,實在是不智之極。以崔與之的老臣滑,怎麼也不應該玩出這樣一手,除非…崔與之還打着其他的盤算。
在他們離開之後,博雅樓中,趙與莒盯着崔與之許久,崔與之則笑眯眯地看回來,兩人對視許久,趙與莒終於沒有這老兒的耐,先開口道:“崔卿,你今為何與往常不同?”
“陛下今為何與往常不同?”崔與之笑道。
趙與莒不一愣,確實,今他覺得崔與之與往不同,可若是從崔與之的立場來看,自己今大發雷霆,是否也與往常不同?
他皺起眉,自從朝堂大改組特別是將史彌遠拎出來刺了一次眾臣之後,大宋政務軍務都是一帆風順,難道説正是因為順利久了,當出現自己意料之外的大規模貪腐事情時,自己的耐心就變弱了?
“崔卿有話就直説。”想到這裏,趙與莒心中隱約有些懊惱,他催促崔與之道。
“陛下往常,凡事必三思而後行,臣這個丞相,只要能協調好陛下與諸臣的關係即可,上有明君下有賢臣,臣落得可以偷懶。但今陛下急躁暴怒,臣若還與往常時一般應付,只怕有所不宜了。”崔與之收斂起面上地笑容,正道:“臣有幸得遇明主,陛下不以臣老邁不才,簡拔臣於草莽,臣驟得高位,常懷憂思,自古以來為相者,庸碌方可全身而退,忠直多以抑鬱而終,臣是庸碌而退,亦或抑鬱而終,皆在陛下一念之間。”這次崔與之説得便不是那麼客氣了,雖然還是有些委婉,卻很明確地告訴趙與莒,以前他表現得是個深謀遠慮耐心十足的英明之主,所以崔與之看上去庸碌無為以保全君臣間的關係,但若是趙與莒總是象今這般暴躁亦怒,那麼崔與之少不得也要做耿介之臣,哪怕因此得罪於天子抑鬱而終也在所不惜。趙與莒默然半晌,面有愧,良久之後起身向崔與之行了一禮:“崔相公,朕謹受教。”崔與之哪敢當他的禮,慌忙避了開來。
“陛下,今陛下暴怒之時,言辭辱及言官,臣恐明御史言官,多有稱病請退者。臣以為,陛下不妨下旨,詔令御史言官盡數進入廉政司,且責且撫,方為天子執政之道。”
“此事依卿。”
“臣劾王啓年之事,雖是出於公心,可有面辱陛下之嫌,陛下宜詔告羣臣,罰臣俸祿,以護天子之威。”崔與之又道。
趙與莒啞然失笑,指着崔與之道:“你這老兒,恁地猾,分明是要朕處置王啓年,卻拿自己説事…王啓年擅自拘捕百姓,雖不是武人干政,確屬越權,念在事情緊急,他又行事有度,朕就不罰不賞,只斥責了事如何?至於卿,朕也不賞你進諫之善,不罰你面辱之過,不罰不賞,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