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二章修改5到8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最近無事,對前面的幾章,再次修飾了一下,雖然還是糙,但老亮以後有空,就做些修改,希望若干年後,能把本書,整體都修改好吧。)(這是老亮的第一本書,當中的問題,估計是要用車載斗量來形容,因此發現不對的地方,漫罵我就好了,千萬別累及家人,謝謝)推薦:《涼州馬超》絕對比這本強了無數倍的。

第5章浩天之志在嚴白虎離去後,沈鷹忍不住走到那兩個儒生席前,施禮道:“在下吳郡沈鷹,拜見二位先生,不知二位先生能否容某一坐?”坐着的那兩人,見沈鷹以禮相見。剛才又是談吐不凡,見識更是料得,也忙站了起來,施禮一番。左邊留短鬚的人,首先介紹開口道:“在下姓吾名傑,字孔休。”然後又指着傍邊的人説道:“這位是在下好友,姓顧名雍:字元嘆。”沈鷹一聽是吳郡的兩名賢士,當下又重新見禮,道:“二位先生大名,浩天如雷灌耳。今能夠一見,可謂是平生之幸。”吾傑笑道:“沈公子客氣了,今能認識公子如此人物,也是我等之幸,如不嫌棄的話,請上坐喝上幾杯。”這時顧雍卻推辭道:“孔休今我恐怕不行了,你也知道我有要事在身,多喝恐耽誤事情。”沈鷹見顧雍説話的語氣,因該是遇到什麼麻煩事了,當下問道:“元嘆兄莫非遇到什麼難事了,如要什麼幫忙請儘管説出來,看在下是否能幫上一些忙。”顧雍見沈鷹如儀表堂堂,談吐也是彬彬有禮,當是可信任的正人君子,遂答道:“實不相瞞,在下師出當朝議郎蔡邕,只因家師剛正不阿,在朝堂説話得罪了當今朝權臣張讓,現已貶回故里,故想北上看望家師。”沈鷹聽到這裏,腦海中也記的,歷史上是似乎真有這麼一回事。當下道:“元嘆兄如此遵師,真是我輩楷模。蔡先生更是當今名士,又是為百姓説話受累,應當前去。”

“不過…”沈鷹説了半,卻忽然停了下來,改口道:“此事應從長計議,如二位先生不嫌棄,我們到江邊一談如何。”二人也知道這不是説話的地方,當下點頭贊同,沈鷹拿出銅錢結完帳後,便出了客棧沈鷹等人僱了一輛馬車直抵長江碼頭,在江邊又僱一條舒適的大船後,沈鷹等人先後登船,選了一個靠江的艙而坐,沈鷹率先開口道:“元嘆此去看望令師,難道看看就回來了嗎?”顧雍嘆的説道:“我此去願長伴家師,在身邊盡些許孝道。”沈鷹一眾聽後,都對顧雍的這種神暗暗心折。

沈鷹雖是佩服但心裏確想道: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我要是錯過了,一定會遺恨終生的。顧雍這樣的才子對自己將來成大事,當大有幫助。現在又怎能白白放過,更有蔡大美女在,那就更加不能錯過了。

想了一會,沈鷹笑道:“元嘆此去如是這番想法,那就不妥了;現今天下紛亂,令師年邁,你又是一書生,若在太平年間,當可活的自在。可如今這世道,你要想在北方生存恐怕是很難了。”吾傑也贊同道:“浩天説的有理,如今北方盜賊四起,極不太平。又有黃巾作亂,要想太平的生活,也確實困難重重啊!”沈鷹又接口道:“現今天下黃巾起義不過是推動天下大勢的開始而已,往後的子恐怕是不會有好子過了。除非朝中宦官臣能夠拔除,否則以後的起義和各地的諸侯又豈會服從朝廷調譴。如各地各自為政,朝中不能集權,當今這天下將更不得安寧。”沈鷹一席話説的雖不是至理那也是事實了。

顧雍等人聽後,又見現在難民四起,難免不會再有幾次黃巾之亂,也都沉思起來了。

略一思索,顧雍問道:“浩天見識不凡,當知道天下大勢以後的走向,總不能永遠都處在混亂之中吧!”沈鷹見顧雍終於走進了自己的佈下的套子,當下沉重的説道:“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也是天理尋常之事。如今天下要結束以後的大亂,當需一英雄人物雄踞一方,整兵厲馬,以待天時。揮軍征討四方,當可四海終歸於一。”沈鷹一番慷慨發言,直讓船上眾人聽的熱血沸騰,都恨不的現在就能提劍大戰疆場,而此刻的沈鷹完全是一種平靜的表情,反而給人一種完全可以的信服的氣勢。

善於查言觀的吾傑,當下恭敬的喊道:“浩天有此志氣,我等願意追隨左右,效犬馬之勞。”小夥伴潘璋和淩統也跟着喊了起來,表示願意追隨。這時沈勇也明白自己的侄兒原來真的是長大了,而且剛才説的話別人不知道是假,他是知道沈鷹可是本沒有什麼消息,説白了就是信口開河。

不過他當然不知道沈鷹是現代人的事情了,為了造勢沈勇自然也跟了下去,凌見兒子朋友都認主了也跟着表示了追隨之意,考慮了一下的顧雍也就跪了下來認了沈鷹為主。沈鷹見事情已經搞定,但也要再讓他們心服,當下又説道:“各位都是沈鷹長輩,以後無須行此大禮;叫我一聲浩天就好了。”吾傑見自己的一番心血沒白費,而沈鷹還真的是志於天下,自是大

沉思半晌,沈鷹道:“既然我們都有志救黎民於水火,沈鷹當仁不讓,自是要與大夥一起努力。現下我們的出路我也想好了,那就是吳郡境內的難民,他們將會成為我們的中堅力量。”眾人聞言,也覺有理,這會沈鷹對顧雍道:“元嘆此去北上,可盡力説服蔡先生回居江南,等朝廷平靜後,再回歸也不遲。”當下揮筆寫了幾句詞給顧雍,上書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然後説道:“令師乃非常人,當以此詩的意思勸他先回江南。”顧雍見此,隨道:“請浩天放心,我定當勸服家師。”沈鷹笑了笑道:“元嘆有此決心,我放心的很啊!我們就此一別吧!望早東歸。”沈鷹一眾下了船後,沈鷹對着船頭的顧雍説道:“元嘆保重!”顧雍此刻的心終於在沈鷹一遍一遍的關心下,在船頭下拘禮道:“浩天放心,元嘆必不負你的信任和託付。”船漸漸的離開了碼頭,沈鷹卻看着遠去的船,久久沒有離開,直到船身淹沒在江霧之中,沈鷹驀然想起後人的一句古詩,不由的郎聲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

吾傑見好友已經北上,也不由的生出了一絲惆悵,這時聽到沈鷹唸的詩詞當下喊道:“好詩,真的説到心聲裏了。”沈鷹心裏不由起了一絲愧疚,想到這些可都是後人的傑作啊!希望他們不會怪罪,想着幸虧剛才寫的沒有給拿出來看,不然自己還真成了文學大盜了。

沈鷹笑了笑道:“我們回去商量一下,該這麼行動吧!”翌,沈鷹就拉着小叔找到了父親沈雲,沈鷹當下把自己取了名字的事,告訴了父親。沈雲也是明事理的人,自是道:“名字不錯,我兒好生氣派嘛。”沈鷹恭敬的道:“父親,孩兒和小叔經過一夜的商量,希望父親能夠拿出一部份錢財出來,救濟街上的災民。這樣的做法我們當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得到吳郡境內老百姓的擁戴,二也可以免除了吳郡內災民過多,而引起的暴動。”沈父聽後笑道:“鷹兒如此年紀就有報國安民之心,我沈家有後了;既然是做好事父親就答應你,錢財方面你可以和你潘伯商量。為父也去郡府和太守説一下,希望他能夠貼出告示,這樣就可以免去不必要的麻煩。”沈鷹是知道父親和太守關係非同一般,如此舉能得官府首肯就更好了。沈鷹和沈勇笑了笑説道:“一切搞定了。”沈鷹和沈勇於是就來到了帳房。找到潘伯説明了來意,並希望他明可以搭粥棚先讓難民安頓下來。以後的事情再商量,潘伯也表示知道了。

當天晚上,沈父也帶來了好消息,因太守這些天也在擔心難民太多,恐怕會鬧事,現聽沈家願意安民,當下許諾沈鷹舉了孝廉。

經過幾天的官府的告示和難民之間的相互傳送,沈鷹的安民之事,已經是名傳吳郡的各個角落了,難民都把沈鷹當着了大善人來看待,沈鷹也每天都去粥棚和難民們談,沈鷹和善的態度,更是讓難民們都把沈鷹當着了自己的神來看待了。

而這時的沈鷹也陷進了困境,因經過七八天的收攏,每天二十幾個粥棚的難民多達五萬人次,再這樣吃下去,別説銀山,就是沈家有金山也會吃沒了。

住在府內的吾傑見浩天煩惱,也在窮思着法子。這時剛進門的潘璋一句話驚醒了沈鷹,原來潘璋這幾天也聽到父親在説每天消耗的銀子太多的事情,看到沈鷹坐在那一幅沒主意的樣子,就説了一句“在這樣下去我們都得去山上落草去了。”沈鷹聽後沉思了一下,高興的説道:“潘爺今你立一功。”只説的潘璋有些莫名其妙,接着沈鷹道:“孔休可知道吳郡境內那個山谷能住人,又能練兵。”吾傑聽後搖頭道:“沒有聽説過。”沈鷹見此,只得道:“明我們就去找一個那樣的地方,然後上山落草去。”吾傑聽到要落草,不由有些傻眼了,剛想反對。

這時沈勇帶着兩個人進來了,沈鷹一見,眼前不由一亮,忙走了過去笑道:“嚴兄大駕光臨,歡啊!”嚴白虎身旁的漢子,長的與他有幾分相似,讓人一人就能看出,此二人必然是對兄弟。

“拜見公子。”嚴白虎兄弟二人,一見沈鷹卻行起禮來了。

沈鷹一見上前道:“嚴兄何必如此,有話起來説就是!”嚴白虎道:“請浩天允許我們兄弟追隨左右,我等願意效犬馬之勞。”沈鷹聞言,先是一愣,隨後笑道:“嚴兄請起,以後你我自是一家人了。”原來是沈勇一早就在路上碰到他們兄弟,並説了那分別後的一些事情,嚴白虎當下就表示願意跟隨沈鷹一起打天下。

當天沈府大擺宴席,為嚴白虎、嚴興的到來表示慶賀。酒過三旬後,沈鷹道:“嚴兄可知吳郡境內有什麼地方可以安下幾萬百姓的山林呢?”嚴白虎想了想,回道:“有是有這麼一個地方,但不知浩天做何用處?”

“呵呵,嚴兄説出來便是。”沈鷹神秘的一笑。

嚴白虎見此,遂道:“離此一百八十里的一個地方,那裏方圓幾百裏都是山谷丘陵,東靠太湖,南靠吳縣、北接吳江,西邊是山崖峭壁。除了水路就只有一條山路進山了,我們都叫那地為虎山。”沈鷹聽後,大喜道:“如果真有此險地,當可屯民了。”當天眾人吃喝一番後,就各自休息了,經過吾傑、凌等人十天的探察,大家一致決定把百姓遷居虎山內安定下來。沈鷹也在這些天之內做通了老百姓的工作,官府方面也以正當的遷移手續辦妥了。

三天後,凌、嚴白虎、嚴興四人帶領着四萬百姓前往虎山。吾傑、潘伯、帶着一些人購買了各種農具等用品,隨後用馬車送往了虎山給百姓們使用。

沈鷹也結合一些後代的農業知識,和屯兵制的方法;另在其中選出三千青壯年做練兵之用,並讓其中有手藝的人,可仍然做從事手藝工作,也要作重培養一些鐵匠等事情寫了一封信,讓小叔沈勇到營地,沈鷹着手的第一支武裝力量,正在秘密中誕生了。(修改完畢)第6章浩天拜師蒼茫的黑夜,籠罩着大地。沈鷹從夢中驚醒後,披衣起身走到了窗前,望着窗外黑暗的世界,想起自己這十幾年平靜的生活,正在自己一手的策劃下,就要徹底結束了,他也不知道自己成立軍隊,去爭取天下之事,究竟是對是錯?

雖然對於前路充滿惘,但沈鷹想起白天從虎山營地送來的信箋時,想着在自己一手創立的營地中,所發展起來的成果時,他還是到興奮的。

虎山營地中的數萬難民,從吳郡遷徙到虎山後,在吾傑等人帶動下,開墾農田,種植稻穀,經過這幾月的奮鬥,糧食終於豐收了,總算是能夠自給自足,再加上其中的手工業者帶來的技術,給百姓們還帶來了金錢上的收入。

而組建的三千民軍,在凌,嚴白虎等人,結合沈鷹新式的訓練方法下,也是有所成就,成為了一支能戰的軍隊。

而沈鷹安頓民的善舉,也是深得吳郡境內百姓的稱道,此刻少年沈鷹的任俠好義的名聲,在吳郡之內,可謂是無人不知。

初冬的長江江面,雲霧環繞,朦朧一片,再加上綿綿雨;呼呼的北風吹刮之下,彷彿能夠穿透衣服,讓人有一種從心低發出的冷意。

風而站的沈鷹,左手撐着油傘,眼睛緊緊的盯着江面上來往的船隻,期待着自己期盼的船隻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