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一呼百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帶的獨輪車和板車不夠的,阿虎便帶人進城去買,隨便添置了足夠的乾糧和水,費了兩個時辰,所有的東西才算整裝完畢,船上的大條幅和旗幅都到了車隊裏。
喜清歡和尹氏走在最前面,徐三少、錢二少、阿虎、柳來福都分散到了整個隊伍中。憑着朱之梵的那個令牌,他們很順利的通過了城門口的檢查,這麼長的隊伍這麼大的動靜,早就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這麼多人,幹什麼的?”
“那不是寫着嗎,送糧隊,這是給前線將士們送糧草的!”
“喜,那是護國公喜家的送糧隊!”喜清歡看着兩邊夾道觀望的人羣,忍不住有些不自在,倒是她身邊的尹氏坦然自如。
“小四,你這會兒可得拿出氣勢來哦,讓他們看看我們喜家的兒女是不是好樣的。”尹氏察覺到喜清歡的有些緊張,不由輕笑着低語道。
“拿出什麼樣的氣勢?”喜清歡眨了眨眼,可不自覺間她已下意識的直了
桿兒。
“總之,不能怯了場,現在這樣就很不錯。”尹氏瞟了她一眼,笑盈盈的點頭。
就在這時,前面急急的抬來一個轎子,前後開路的都是衙役。那轎子裏坐的人是誰。不用猜也知道了。
“讓隊伍停下來。”尹氏低低説道。她當然也能喊停,可她覺得,這次小四才是送糧的主事,她得為小四立立威。
“停!”喜清歡停了下來,抬起了右手朗聲喊道。
“停!”身後的隊伍立即停下,並傳來越來越遠的通報聲。
前面的轎子這時也停了下來,轎簾打開,出來一個大腹便便身穿官袍的中年人。
“看袍服應該是定康縣的縣太爺。”尹氏瞧了一眼便低聲提醒喜清歡。
“那我們現在怎麼辦?”喜清歡皺了皺眉。
“自然是要上前行禮的。”尹氏微微頜首。
喜清歡明白了。立即走上前去,尹氏落後半步跟着,到了那人幾步遠處,喜清歡和尹氏雙雙行禮,卻沒有跪下磕拜。
那位大人也不在意,微微一笑,問道:“來的可是南林王府上九小姐?本官收到朱先生的飛鴿傳書,已在此恭候數了。”原來是朱先生安排的,喜清歡立即道了謝。
“驛館已經備下酒菜,還請九小姐移步。休整一夜再上路不遲。”這位縣太爺倒是客氣,笑眯眯的沒有一點兒架子。
“多謝大人盛情。只是,送糧之事不敢懈怠,待民女回程,再設宴答謝大人。”喜清歡可不想待在這兒,能早一時是一時,她現在都巴不得馬上飛到那邊去了,怎麼可能還在這兒住一晚。
“九小姐,眼見今天
微變,只怕夜間會有大雨,此時趕路不宜啊。”縣太爺指了指晴空萬里的天,語重心長的勸道。
“如此…”喜清歡抬頭瞧了瞧,事實上,今早下船時便聽梁成提醒過今天可能會有雨,只是,這會兒還沒下不是?一晃眼,她看到尹氏在邊上微微搖頭,她立即説道“如此還得勞煩大人指點一下何處有賣雨具?”縣太爺見她這樣堅持,心裏微惱,想他堂堂一個縣太爺,要不是看着朱先生的面子上,他何必對着一個小姑娘這般卑躬屈膝?
“來人,帶九小姐去置辦雨具。”想到這兒,縣太爺乾脆招過一個捕頭,讓捕頭去心這些事,自己則對喜清歡點點頭,坐轎回去了。
送走了縣太爺,喜清歡招呼了阿虎過來,讓他跟着捕頭一起去置辦雨具。
這時,邊上有人喊了一聲:“於捕頭,我鋪子裏還有二十件蓑衣,願捐於這位姑娘。”
“於捕頭,我鋪子裏還有兩匹剛剛制好的油布,可作於遮蓋糧食之用。”另一邊也冒出來一個老頭子。
“我家還有十頂斗笠…”一時,不斷有人冒了出來,把捕頭團團圍住。
“敢問這位姑娘是護國公的什麼人?”喜清歡的左邊方向大步走來一位花白頭髮的老者,身後跟着十個鏢師打扮的壯漢,別看人有些年紀,可瞧他神奕奕聲如洪鐘,走到喜清歡面前抱了抱拳,朗聲問道。
這一問,頓時讓身邊一下子靜了下來,眾人皆好奇的看着喜清歡,等着她的回答。
“護國公,是我的爺爺。”喜清歡含笑回答。
“那…姑娘是六將軍的女兒?還是大公子的女兒?”老者大喜,打量了喜清歡一番,又猶豫的問。
“家父喜守業。”喜清歡也有些驚訝,可見這位老者對她家的事還是清楚的“老伯認識我爹?”
“老將軍是我的救命恩人,他有幾個兒子幾個女兒,我自是一清二楚,只是,不曾見過,當年車雲國之戰,我們都聽説大將軍、二將軍、四將軍、五將軍殞了,而大將軍的女兒如今算起來也有三十多歲了吧?故此,我猜姑娘是六將軍的女兒,或是大公子的女兒。”老者解釋道。
“我爹和我大哥如今都在三峪關,待我見到他們,定向他們轉達老伯的好意。”喜清歡以為他只是來認親的,便笑着説道。
“姑娘,你們是給六將軍送糧的?”老者點點頭問道。
“是。”喜清歡沒有多解釋什麼。
“此去三峪關山路重重,若喜姑娘不嫌棄,我等願盡綿薄之力,護送你們過山。”卻不知,老者竟是來自告奮勇的。
“啊?”喜清歡一時驚愕不由愣住了。
“當年,是護國公在邊城救下我雷中英一命,我雷中英才有了今,當年,喜家各位將軍為了我們百姓紛紛戰死,今
,喜家餘下的各位將軍又為我們百姓重披戰甲。”老者有些
動,衝着人羣便喊了起來“你們説,我們是不是應該為喜家軍做些事情?”
“沒錯,護國公是好人,是我們的好將軍。”
“我們別的做不了,送點兒糧食還是可以的。”
“我願捐糧十擔…”
“我願捐衣百件…”人羣又紛亂了起來,喜清歡看了看尹氏,一時之間,竟不知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