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高宗中宗諸子o燕王忠原王孝澤王上金許王素節孝敬皇帝弘裴居道附章懷太子賢賢子邠王守禮懿德太子重潤庶人重福節愍太子重俊殤帝重茂高宗八男:則天順聖皇后生中宗、睿宗及孝敬皇帝弘、章懷太子賢,後宮劉氏生燕王忠,鄭氏生原王孝,楊氏生澤王上金,蕭淑妃生許王素節。
燕王忠,字正本,高宗長子也。高宗初入東宮而生忠,宴宮僚於弘教殿。太宗幸宮,顧謂宮臣曰:“頃來王業稍可,非無酒食,而唐突卿等宴會者,朕初有此孫,故相就為樂耳。”太宗酒酣起舞,以屬羣臣,在位於是遍舞,盡而罷,賜物有差。
貞觀二十年,封為陳王。永徽元年,拜雍州牧。時王皇后無子,其舅中書令柳奭説後謀立忠為皇太子,以忠母賤,冀其親己,後然之。奭與尚書右僕褚遂良、侍中韓瑗諷、太尉長孫無忌、右僕于志寧等,固請立忠為儲後,高宗許之。三年,立忠為皇太子,大赦天下,五品已上子為父後者賜勳一級。六年,加元服,制大辟罪已下並降一等,大酺三。其年,王皇后被廢,武昭儀所生皇子弘年三歲。禮部尚書許敬宗希旨上疏曰:“伏惟陛下憲章千古,含育萬邦,爰立聖慈,母儀天下。既而皇后生子,合處少陽。出自塗山,是謂吾君之胤;夙聞胎教,宜展問豎之心。乃復為孽奪宗,降居籓邸,是使前星匿彩,瑤嶽韜峯。臣以愚誠,竊所未喻。且今之守器,素非皇嫡,永徽爰始,國本未生,權引彗星,越升明兩。近者元妃載誕,正胤降神,重光融,爝暉宜息。安可以茲傍統,叨據温文?國有諍臣,孰逃其責!竊惟息姑克讓,可以思齊;劉強守籓,宜遵往軌。追跡太伯,不亦休哉?踵武延陵,故常安矣。寧可反植枝幹,久易位於天庭;倒襲衣裳,使違方於震位?蠢爾黎庶,雲誰繫心?垂裕後昆,將何播美?”高宗從之。顯慶元年,廢忠為梁王,授梁州都督,賜實封二千户,物二萬段,甲第一區。其年,轉房州刺史。
忠年漸長大,常恐不自安,或私衣婦人之服,以備刺客。又數有妖夢,常自占卜。事發,五年,廢為庶人,徙居黔州,囚於承乾之故宅。麟德元年,又誣忠與西台侍御上官儀、宦者王伏勝謀反,賜死於所,年二十二,無子。儀等伏誅。明年,皇太子弘表請收葬,許之。神龍初,追封燕王,贈太尉、揚州大都督。
原王孝,高宗第二子也。永徽元年,封許王。三年,拜幷州都督。顯慶三年,累除遂州刺史。麟德元年薨,贈益州大都督,諡曰悼。神龍初,追贈原王、司徒、益州大都督。
澤王上金,高宗第三子也。永徽元年,封巳王。三年,遙授益州大都督。乾封元年,累轉壽州刺史,有罪免官,削封邑,仍於澧州安置。上金既為則天所惡,所司希旨,求索罪失以奏之,故有此黜。永隆二年二月,則天矯抗表巳王上金、鄱陽王素節許同朝集之例,義陽、宣城二公主緣母蕭氏獲譴,從夫外官,請授官職。以上金為沔州刺史,素節為嶽州刺史,仍不預朝集。嗣聖元年,上金、素節,義陽、宣城二公主聽赴哀。文明元年,上金封畢王,素節封為葛王。又改上金封為澤王、蘇州刺史,素節許王、隆州刺史。垂拱元年,改陳州刺史。永昌元年,授太子左衞率,出為隨州刺史。載初元年,武承嗣使酷吏周興誣告上金、素節謀反,召至都,繫於御史台。舒州刺史、許王素節見殺于都城南驛,因害其支黨。上金恐懼,自縊死。子義珍、義玫、義璋、義環、義瑾、義璲七人並配顯州而死。神龍初,追覆上金官爵,封庶子義珣為嗣澤王。
先是,義珣竄在嶺外,匿於傭保之間。及紹封無幾,有人告義珣非上金子,假冒襲爵。義珣不能自明,複於嶺外。開元初,封素節子璆為嗣澤王,繼上金後。十二年,玉真公主表稱義珣實上金遺胤,被嗣許王瓘兄弟利其封爵,謀構廢之。今上由是削璆王爵,復召義珣為嗣澤王,拜率更令。因是,諸宗室非本宗襲爵,自中興已後繼為嗣王者,皆令歸宗,削其爵邑也。
許王素節,高宗第四子也。年六歲,永徽二年,封雍王,尋授雍州牧。素節能誦古詩賦五百餘言,受業於學十徐齊聃,勤不倦,高宗甚愛之。又轉岐州刺史。年十二,改封郇王。
初,則天未為皇后也,與素節母蕭淑妃爭寵,遞相譖毀。六年,則天立為皇后後,淑妃竟為則天所譖毀,幽辱而殺之。素節尤被讒嫉,出為申州刺史。乾封初,下敕曰:“素節既舊疾患,宜不須入朝。”而素節實無疾。素節自以久乖朝覲,遂著《忠孝論》以見意,詞多不載。時王府倉曹參軍張柬之因使潛封此論以進,則天見之,逾不悦,誣以贓賄,降封鄱陽郡王,仍於袁州安置。儀鳳二年,錮終身,又改於嶽州安置。永隆元年,轉嶽州刺史,後改封葛王。則天稱制,又進封許王,累除舒州刺史。天授中,與上金同被誣告,追赴都。臨發州,聞有遭喪哭者,謂左右曰:“病死何由可得,更何須哭!”行至都城南龍門驛,被縊死,年四十三,則天令以庶人禮葬之。中宗即位,追封許王,贈開府儀同三司、許州刺史,仍以禮改葬,陪於乾陵。
素節被殺之時,子瑛、琬、璣、易等九人併為則天所殺,惟少子琳、瓘、璆、欽古以年小,特令長雷州。神龍初,封瓘為嗣許王。開元初,封琳為嗣越王,以紹越王貞之後。璆為嗣澤王,以繼伯父澤王上金之後。琳,官至右監門將軍,卒。瓘,開元十一年為衞卿。以抑伯上金男不得承襲,以弟璆繼之,遽譴瓘為鄂州別駕。於是下詔絕其外繼,乃以故澤王上金男義珣為嗣澤王,江王禕為信安郡王,嗣蜀王褕為廣漢郡王,嗣密王徹為濮陽郡王,嗣曹王臻為濟國公,嗣趙王琚為中山郡王,武陽郡王繼宗為澧國公。瓘累遷邠州刺史、秘書監、守太子詹事。璆仁厚謹願,居家邕睦,朝廷重之。天寶六載卒,贈蜀郡大都督。瓘晚有子,命璆子益為嗣。及卒,有解、需二子,皆幼孺。十一載,益襲封許王。十四載,解娶楊銛女,乃襲許王。璆初為嗣澤王,降為郢國公、宗王卿同正員,特封褒信郡王。進《龍池皇德頌》,遷宗正卿、光祿卿、殿中監。天寶初,重拜宗五卿,加金紫光祿大夫。璆友弟聰,聞善若驚,宗子中有一善,無不薦拔,故宗枝居省闥者,多是璆之所舉。九載卒,贈江陵大都督。
孝敬皇帝弘,高宗第五子也。永徽四年,封代王。顯慶元年,立為皇太子,大赦改元。弘嘗受《秋左氏傳》於率更令郭瑜,至楚子商臣之事,廢卷而嘆曰:“此事臣子所不忍聞,經籍聖人垂訓,何故書此?”瑜對曰:“孔子修《秋》,義薦褒貶,故善惡必書。褒善以示代,貶惡以誡後,故使商臣之惡,顯於千載。”太子曰:“非唯口不可道,故亦耳不忍聞,請改讀餘書。”瑜再拜賀曰:“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子回車。殿下誠孝冥資,睿情天發,兇悖之跡,黜於視聽。循奉德音,實深慶躍。臣聞安上理人,莫善於禮,非禮無以事天地之神,非禮無以辨君臣之位,故先王重焉。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請停《秋》而讀《禮記》。”太子從之。龍朔元年,命中書令、太子賓客許敬宗,侍中兼太子右庶子許圉師,中書侍郎上官儀,太子中舍人楊思儉等於文思殿博採古今文集,摘其英詞麗句,以類相從,勒成五百卷,名曰《瑤山玉彩》,表上之。制賜物三萬段,敬宗已下加級、賜有差。總章元年二月,親釋菜司成館,因請贈顏回太子少師,曾參太子少保,高宗並從之。
時有敕,徵邊遼軍人逃亡限內不首及更有逃亡者,身並處斬,家口沒官。太子上表諫曰:“竊聞所司以背軍之人,身久不出,家口皆擬沒官。亦有限外出首,未經斷罪,諸州囚,人數至多。或臨時遇病,不及軍伍,緣茲怖懼,遂即逃亡;或因樵採,被賊抄掠;或渡海來去,漂沒滄波;或深入賊庭,有被傷殺。軍法嚴重,皆須相傔。若不及傔,及不因戰亡,即同隊之人,兼合有罪。遂有無故死失,多注為逃。軍旅之中,不暇勘當,直據隊司通狀,將作真逃,家口令總沒官,論情實可哀愍。《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伏願逃亡之家,免其配沒。”制從之。
咸亨二年,駕幸東都,留太子於京師監國。時屬大旱,關中飢乏,令取廓下兵士糧視之,見有食榆皮蓬實者,乃令家令等各給米使足。是時戴至德、張文瓘兼左庶子,與右庶子蕭德昭同為輔弼,太子多疾病,庶政皆決於至德等。時義陽、宣城二公主以母得罪,幽於掖庭,太子見之驚惻,遽奏請令出降。又請以同州沙苑地分借貧人。詔並許之。又召詣東都,納右衞將軍裴居道女為妃。所司奏以白雁為贄,適會苑中獲白雁,高宗喜曰:“漢獲硃雁,遂為樂府;今獲白雁,得為婚贄。彼禮但成謠頌,此禮便首人倫,異代相望,我無慚德也。”裴氏甚有婦禮,高宗嘗謂侍臣曰:“東宮內政,吾無憂矣。”上元二年,太子從幸合璧宮,尋薨,年二十四。制曰:“皇太子弘,生知誕質,惟幾毓。直城趨賀,肅敬著於三朝;中寢問安,仁孝聞於四海。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顧惟耀掌之珍,特切鍾心之念,庶其痊復,以禪鴻名。及腠理微和,將遜於位,而弘天資仁厚,孝心純確,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茲結,舊疾增甚。億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無徵,俄遷上賓之駕。昔周文至愛,遂延慶於九齡;朕之不慈,遽永訣於千古。天之重,追懷哽咽,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夫諡者,行之跡也;號者,事之表也。慈惠愛親曰‘孝’,死不忘君曰‘敬’,諡為孝敬皇帝。”其年,葬於緱氏縣景山之恭陵。制度一準天子之禮,百官從權制三十六降服。高宗親為制《睿德紀》,並自書之於石,樹於陵側。初,將營築恭陵,功費鉅億,萬姓厭役,呼嗟滿道,遂亂投磚瓦而散。
太子無子,長壽中,制令楚王諱繼其後。中宗踐祚,制祔於太廟,號曰義宗,又追贈妃裴氏為哀皇后。景雲元年,中書令姚元之、吏部尚書宋璟奏言:“準禮,大行皇帝山陵事終,即合祔廟。其太廟第七室,先祔皇昆義宗孝敬皇帝、哀皇后裴氏神主。伏以義宗未登大位,崩後追尊,至神龍之初,乃特令升祔。《秋》之義,國君即位未逾年者,不合列昭穆。又古者祖宗各別立廟,孝敬皇帝恭陵既在洛州,望於東都別立義宗之廟,遷祔孝敬皇帝、哀皇后神主,命有司以時享祭,則不違先旨,又協古訓,人神允穆,進退得宜。在此神主,望入夾室安置,伏願陛下以禮斷恩。”詔從之。開元六年,有司上言:“孝敬皇帝今別廟將建,亨祔有期,準禮,不合更以義宗為廟號,請以本諡孝敬為廟稱。”於是始停義宗之號。
裴居道,絳州聞喜人,隋兵部侍郎鏡民孫也。父熙載,貞觀中為尚書左丞。居道以女為太子妃,則天時,歷位納言、內史、太子少保,封翼國公。載初元年,為酷吏所陷,下獄死。
章懷太子賢,字明允,高宗第六子也。永徽六年,封潞王。顯慶元年,遷授岐州刺史。其年,加雍州牧、幽州都督。時始出閣,容止端雅,深為高宗所嗟賞。高宗嘗謂司空李勳曰:“此兒已讀得《尚書》、《禮記》、《論語》,誦古詩賦復十餘篇,暫經領覽,遂即不忘。我曾遣讀《論語》,至‘賢賢易’,遂再三覆誦。我問何為如此,乃言愛此言。方知夙成聰,出自天。”龍朔元年,徙封沛王,加揚州都督、兼左武衞大將軍,雍州牧如故。二年,加揚州大都督。麟德二年,加右衞大將軍。咸亨三年,改名德,徙封雍王,授涼州大都督,雍州牧、右衞大將軍如故,食實封一千户。上元元年,又依舊名賢。
上元二上,孝敬皇帝薨。其年六月,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尋令監國。賢處事明審,為時論所稱。儀鳳元年,手敕褒之曰:“皇太子賢自頃監國,留心政要。撫字之道,既盡於哀矜;刑綱所施,務存於審察。加以聽覽餘暇,專墳典。往聖遺編,鹹窺壺奧;先王策府,備討菁華。好善載彰,作貞斯在,家國之寄,深副所懷。可賜物五百段。”賢又招集當時學者太子左庶子張大安、洗馬劉訥言、洛州司户格希玄、學士許叔牙成玄一史藏諸周寶寧等,注范曄《後漢書》,表上之,賜物三萬段,仍以其書付秘閣。
時正議大夫明崇儼以符劾之術為則天所任使,密稱“英王狀類太宗”又宮人潛議雲“賢是後姊韓國夫人所生”賢亦自疑懼。則天又嘗為賢撰《少陽政範》及《孝子傳》以賜之,仍數作書以責讓賢,賢逾不自安。調二年,崇儼為盜所殺,則天疑賢所為。俄使人發其陰謀事,詔令中書侍郎薛元超、黃門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與法官推鞫之,於東宮馬坊搜得皂甲數百領,乃廢賢為庶人,幽於別所。永淳二年,遷於巴州。文明元年,則天臨朝,令左金吾將軍丘神勣往巴州檢校賢宅,以備外虞。神勣遂閉於別室,令自殺,年三十二。則天舉哀於顯福門,貶神勣為疊州刺史,追封賢為雍王。神龍初,追贈司徒,仍遣使其喪柩,陪葬於乾陵。睿宗踐祚,又追贈皇太子,諡曰章懷。有三子:光順、守禮、守義。
光順,大授中封安樂郡王,尋被誅。
守義,文明年封犍為郡王。垂拱四年,徙封永安郡王,病卒。
守禮本名光仁,垂拱初改名守禮,授太子洗馬,封嗣雍王。時中宗遷於房陵,睿宗雖居帝位,絕人朝謁,諸武贊成革命之計,深嫉宗枝。守禮以父得罪,與睿宗諸子同處於宮中,凡十餘年不出庭院。至聖曆元年,睿宗自皇嗣封為相王,許出外邸。睿宗諸子五子皆封郡王,與守禮始居於外。神龍元年,中宗纂位,授守禮光祿卿同正員。神龍中,遺詔進封邠王,賜實封五百户。景雲二年,帶光祿卿,兼幽州刺史,轉左金吾衞大將軍,遙領單于大都護。先天二年,遷司空。開元初,歷虢、隴、襄、晉、滑六州刺史,非奏事及大事,並上佐知州。時寧、申、岐、薛、邠同為刺史,皆擇首僚以持綱紀。源乾曜、袁嘉祚、潘好禮皆為邠府長史兼州佐,守禮唯弋獵、伎樂、飲謔而已。九年已後,諸王並徵還京師。
守禮以外枝為王,才識猥下,尤不逮岐、薛。多寵嬖,不修風教,男女六十餘人,男無中才,女負貞稱,守禮居之自若,高歌擊鼓。常帶數千貫錢債,或有諫之者曰:“王年漸高,家累甚眾,須有愛惜。”守禮曰:“豈有天子兄沒人葬?”諸王因內宴言之,以為歡笑。時積陰累,守禮白於諸王曰:“晴。”果晴。愆陽涉旬,守禮曰:“即雨。”果連澍。岐王等奏之,雲:“邠哥有術。”守禮曰:“臣無術也。則天時以章懷遷謫,臣幽閉宮中十餘年,每歲被敕杖數頓,見瘢痕甚厚。雨,臣脊上即沉悶,晴,即輕健,臣以此知之,非有術也。”涕泗沾襟,玄宗亦憫然。二十九年薨,年七十餘,贈太尉。
子承宏,開元初封廣武郡王,歷秘書員外監,又為宗正卿同正員。廣德元年,吐蕃凌犯上都,乘輿幸陝。蕃、渾之眾入城,吐蕃宰相馬重英立承宏為帝,以於可封、霍環等為宰相,補署百餘人。旬餘,賊退,郭子儀率眾入城,送承宏於行在,上不之責,止於虢州。尋死。承寧,天寶初,授率更令同正員,嗣邠王。承寀,至德二載,燉封為煌郡王,加開府儀同三司。與僕固懷恩使回紇和親,因納其女為妃,冊為毗伽公主。回紇著勳,承寀甚遇恩寵。乾元元年六月卒,贈司空。
唐法,嗣郡王但加四品階,親王子例著緋。開元中,張九齡為中書令,奏請寧、薛王男並賜紫,邠王三男衣紫,餘二十人衣緋,官亦不越六局郎,王府掾屬仍員外置。十五載,扈從至巴蜀,依例著紫。
中宗四男:章庶人生懿德太子重潤,後宮生庶人重福、節愍太子重俊、殤帝重茂。
懿德太子重潤,中宗長子也。本名重照,以避則天諱,故改焉。開耀二年,中宗為皇太子,生重潤於東宮內殿,高宗甚悦。及月滿,大赦天下,改元為永淳。是歲,立為皇太孫,開府置官屬。及中宗遷於房州,其府坐廢。聖歷初,中宗為皇太子,封為邵王。大足元年,為人所構,與其妹永泰郡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竊議張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宮中,則天令杖殺,時年十九。重潤風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既死非其罪,大為當時所悼惜。中宗即位,追贈皇太子,諡曰懿德,陪葬乾陵。仍為聘國子監丞裴粹亡女為冥婚,與之合葬。又贈永泰郡主為公主,令備禮改葬,仍號其墓為陵焉。
庶人重福,中宗第二子也。初封唐昌王,聖歷三年,徙封平恩王。長安四年,進封譙王,歷遷國子祭酒、左散騎常侍。神龍初,為韋庶人所譖,雲與張易之兄弟潛構成重潤之罪,由是左授濮州員外刺史,轉均州,司防守,不許視事。景龍三年,中宗親祀南郊,大赦天下,人並放還。重福不得歸京師,尤深鬱怏,上表自陳曰:“臣聞功同賞異,則勞臣疑;罪均刑殊,則百姓惑。伏惟陛下德侔造化,明齊月,恩及飛鳥,惠加走獸。近者焚柴展禮,郊祀上玄,萬物沾愷悌之仁,六合承曠蕩之澤。事無輕重,鹹赦除之。蒼生並得赦除,赤子偏加擯棄,皇天平分之道;固此乎?天下之人,聞者為臣涕。況陛下慈念,豈不愍臣恓惶?伏望舍臣罪愆,許臣朝謁。儻得一仰雲陛,再睹陛聖顏,雖沒九泉,實為萬足。重投荒徼,亦所甘心。”表奏不報。
及韋庶人臨朝,遽令左屯衞大將軍趙承恩以兵五百人就均州守衞重福。俄而韋氏伏誅,睿宗即位,又轉集州刺史。未及行,洛陽人張靈均進計於重福曰:“大王地居嫡長,自合繼為天子。相王雖有討平韋氏功,安可越次而居大位!昔漢誅諸呂,猶代王,今東都百官士庶,皆願王來。王若潛行直詣洛陽,亦是從天上落,遣人襲殺留守,即擁兵西據陝州,東下河北,此天下可圖也。”初,景龍三年,鄭愔自吏部侍郎出為江州司馬,便道詣重福陰相結托。至是又與靈均通傳動靜,亦密遣使勸重福構逆,預推尊重福為天子,温王重茂為皇太弟,自署為左丞相。重福乃遣家臣王道先赴東都,潛募勇敢之士,重福遽自均州詐乘驛與靈均繼進。
王道始至東都,俄有其謀者,洛州司馬崔知捕獲其黨數十人。經聞重福至,王道等率眾隨重福徑取左右屯營兵作亂,將至天津橋,願從者已數百人,皆執持器仗,助其威勢。侍御史李邕先詣左掖門,令閉關拒守。又至右屯營號令雲:“重福雖先帝之子,已得罪於先帝,今者無故入城,必是作亂。君等皆委質聖朝,宜盡誠節,立功立事,以取富貴。”有頃,重福果來奪右屯營,堅壁不動,營中矢如雨。便趣大臣掖門,擬取留守,遇門閉,遂縱火以燒城門。左屯營兵又來之,重福度數窮,出自上東門而遁,匿於山谷間。明,東都留守裴談等大出兵搜索,重福窘迫,自投漕河而死,磔屍三,時年三十一。詔曰:“集州刺史譙王重福,幼則兇頑,長而險詖。幸託體於先聖,嘗通於巨逆。子而不子,自絕於天。有國有家,莫容於代。往者頗不含忍,長令幽縶。自大行晏駕,韋氏臨朝,將肆屠滅,尤加防衞。洎天有成命,集於朕躬,永懷猶子之情,庶協先親之義。所以開置僚屬,任隆刺舉,冀其悛改,以怙恩榮。而詿誤有徒,狂狡未息。便即私出均州,詐乘驛騎,至於都下,遂逞其謀。先犯屯兵,次燒左掖,計窮力屈,投河而斃。雖人所共棄,邦有常刑,我非不慈,爾自招咎。且聞其故,有惻於懷。昔劉長既歿,楚英遂殞,以禮收葬,抑惟舊章,屈法申恩,宜仍舊寵。可以三品禮葬。”節愍太子重俊,中宗第三子也。聖曆元年,封義興郡王。長安中,累授衞尉員外少卿。神龍初,封衞王,拜洛州牧,賜實封千户,尋遷左衞大將軍,兼遙授揚州大都督。二年秋,立為皇太子。重俊雖明果,未有賢師傅,舉事多不法。俄以秘書監楊璬、太常卿武崇訓併為太子賓客。璬等皆主婿年少,唯以蹴鞠猥戲取狎於重俊,竟無調護之意。左庶子姚珽數上疏諫諍,右庶子平貞慎又獻《孝經議》、《養德傳》以諷,重俊皆優納焉。
時武三思得幸中宮,深忌重俊。三思子崇訓尚安樂公主,常教公主凌忽重俊,以其非韋氏所生,常呼之為奴。或勸公主請廢重俊為王,自立為皇太女,重俊不勝忿恨。三年七月,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李思衝、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矯制發左右羽林兵及千騎三百餘人,殺三思及崇訓於其第,並殺黨與十餘人。又令左金吾大將軍成王千里分兵守宮城諸門,自率兵趨肅章門,斬關而入,求韋庶人及安樂公主所在。又以昭容上官氏素與三思姦通,扣閤索之。韋庶人及公主遽擁帝馳赴玄武門樓,召左羽林將軍劉仁景等,令率留軍飛騎及百餘人於樓下列守。俄而多祚等兵至,突玄武門樓,宿衞者拒之;不得進。帝據檻呼多祚等所將千騎,謂曰:“汝並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歸順,斬多祚等,與汝富貴。”於是千騎王歡喜等倒戈,斬多祚及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於樓下,餘黨遂潰散。重俊既敗,率其屬百餘騎趨肅章門,奔終南山。帝令長上果毅趙思慎率輕騎追之。重俊至雩縣西十餘里,騎不能屬,唯從奴數人。會暮憩林下,為左右所殺。制今梟首於朝,又獻之於太廟,並以祭三思、崇訓屍柩。
睿宗即位,下制曰:“朕聞曾氏之孝也,慈親惑於疑聽;趙虜之族也,明主哀而望思。歷考前聞,率由舊典。重俊,大行之子,元良守器。往罹構間,困於讒嫉。莫顧鈇鉞,輕盜甲兵,有此誅夷,無不悲惋。今四凶鹹服,十起何追,方申赤軍之冤,以紓黃泉之痛。可贈皇太子。”諡曰節愍,陪葬定陵。一子宗暉,開元初封湖陽郡王。初,重俊被害,宮府僚吏莫敢近者,永和丞甯嘉勖解衣裹重俊首號哭,時人義之。宗楚客聞而大怒,收付制獄,貶為平興丞,尋卒。睿宗踐祚,下制曰:“寧嘉勖能重名節,事高欒、向,幽塗已往,生氣凜然。靜言忠義,追存褒寵。可贈永和縣令。”宗暉,天寶中為衞尉員外卿。十一載,王鉷反,宗暉以賣宅與鉷,貶涪川郡長史,量移盧陽長史。至德元年,追赴行在所,授特進、鴻臚卿。宗暉無他才,以外族之親,受恩顧轉隆。太常員外卿卒。
殤皇帝重茂,中宗第四子也。聖歷三年,封北海王。神龍初,進封温王,授右衞大將軍,兼遙領幷州大都督,未出閤。景龍四年,中宗崩,韋庶人立重茂為帝,而自臨朝稱制。及韋氏敗,重茂遂遜位,讓叔父相王,退居別所。景雲二年,改封襄王,遷於集州,令中郎將率兵五百人守衞。開元二年,轉房州刺史。尋薨,時年十七,諡曰殤皇帝,葬於武功西原。
史臣曰:前代以嬖婦孽子破國亡家者多矣,然未如大帝、孝和之甚也。高宗八子,二王早世,為武后所斃者四人,章懷以母子之愛,穎悟之賢,猶不免於虎口。況燕、澤、素節異腹之胤乎!覆載胡心,產茲鴆毒,悲夫!孝和母囂,婦傲女暴,如置身羣魅之中,安有保其終吉哉!天將滌盪昏氛,非重茂所能枝也。
贊曰:父子天,嬖能害正。宜臼、申生,翻為不令。唐年鈞德,章懷最仁。兇母畏明,取樂於身。
部分譯文燕王李忠,字正本,後宮劉氏生,高宗的長子。高宗初當太子的時候,劉氏生李忠,並在弘教殿宴請宮僚。祖父唐太宗親臨,環視宮臣們説道:“近來王業漸振興,儘管酒食準備不周,還是冒昧地請卿等赴宴,乃因朕有了孫兒,故請大家一起樂一樂。”太宗酒酣起舞,又屬目羣臣,於是羣臣遍舞,盡而罷,凡參加宴樂者均有所賜。貞觀二十年(646),李忠封為陳王。
永徽元年(650),李忠任雍州牧。當時,王皇后無子,其舅中書令柳。。勸説王皇后謀劃立李忠為太子,因李忠母出身下賤,希望李忠能親己,後來同意了。柳。。與尚書右僕褚遂良、侍中韓瑗婉言相告於太尉長孫無忌、左僕于志寧等,堅持請求立李忠為太子,高宗同意了。永徽三年(652),立李忠為太子,大赦天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的賜勳一級。永徽六年(655),加冠,下旨凡死刑罪以下的並降一等,賜臣民飲酒作樂三。
那年,王皇后被廢,武則天所生的皇子李弘才三歲,禮部尚書許敬宗合上意上疏道“:伏惟陛下法制,典章千古,含育萬邦,立皇后,母儀天下。既而皇后生子,合處東宮為太子。而今之太子,素非嫡子。。”認為是反植枝幹,倒襲裳衣。高宗看了,同意他的意見,顯慶元年(656),高宗廢李忠太子,封為梁王,授梁州都督,賜實封千户,五綢二萬段甲北一區。那年又轉任户州刺史。
李忠年齡漸大,常常驚恐不自安,有時偷偷穿婦人的衣服,來防備刺客。又經常有妖夢,常常自己占卜。後來事發,顯慶五年(660),被廢為庶人。遷徙到黔州居住,囚於承乾的故宅。麟德元年(664),又誣告李忠與西台侍郎上官儀、宦官王伏勝謀反,賜死於黔州住所,死時年僅二十二歲,無子。上官儀等伏法受誅。第二年,皇太子弘上表請收葬李忠骸骨,得到同意。神龍初年(705),追封燕王,贈太尉,揚州大都督。
許王素節,蕭淑妃生,高宗第四子。永徽二年(651),年六歲而受封為雍王,受雍州牧。素節能誦古詩五百餘言,授業於學士徐齊聯,勤好學不倦,高宗很愛他。後又任岐州刺史,年十二歲,改封郇王。
當初,武則天還不是皇后,與素節的母親蕭淑妃爭寵,相互譖毀。永徽六年(655),武則天立為皇后後,蕭淑妃被武則天譖毀,幽侮辱而被殺。素節尤其被武則天嫉妒並時時向高宗進讒言,調為申州刺史。乾封初年(666),高宗下敕“:素節既有舊疾病,宜不須入朝。”但素節實際上並無疾病。素節自己因長久未去朝見,於是寫了《忠孝論》來表意。當時王府會曹參軍張柬之便暗將《忠孝論》進上,武則天見了,更加不高興,誣陷素節受賄,降封鄱陽郡王,還是在袁州安置。儀鳳二年(677),錮終身,又改遷到嶽州安置。永隆元年(680),轉任嶽州刺史,後又改封葛王。武則天臨朝,又晉封許王,任舒州刺史。天授年中(691),他與澤王上金同被誣告,追赴京都。臨啓程時,素節聽有遭喪哭啼的聲音,他對左右的人説:“病死都難得到,何須哭!”行至京都南龍門驛,被縊死,年四十三歲,武則天命令以庶人禮安葬。中宗即位,追封許王,贈開府儀同三司、許州刺史,以禮改葬,陪於乾陵。
素節被殺時,他的兒子李瑛、李琬、李璣、李王易等九人併為武則天所殺,只有少子琳、馞、霮、欽古因年小,特令長期閉在雷州。中宗復唐,在神龍初年(705),封馞為嗣許王。開元初年(唐玄宗,713)封琳為嗣越王,以繼越王之後;封霮為嗣澤王,以繼伯父澤王上金之後。
孝敬皇帝李弘,是高宗的第五個兒子,武則天生。永徽四年(653),封為代王。顯慶元年(656),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改元。李弘曾從率更令郭瑜學習《秋》、《左傳》,講到楚子和商臣的事,掩卷嘆道:“這種事臣子所不忍聽,本來經籍是聖人的垂訓,怎麼會記下這些事呢?”郭瑜答道:“孔子修《秋》,義存褒貶,所以善惡必書。褒揚善來向後代示範,貶斥惡來向後代警戒。所以使商臣之惡,顯千年萬載。”太子道:“這種事不僅是口不可道,就是耳也不忍聞,請改讀其他的書。”郭瑜二拜而賀道“:里巷名為勝母,曾子不入;到名為朝歌的縣邑,墨子回車。殿下實在是天生的孝心,情出自天然,兇悖之跡,不視不聽,循奉德音,實在很值得慶賀。臣聞安於上理的人,莫有什麼能比禮更好的,非禮無以事天地之神,非禮無以辨君臣之位,所以先代的帝王都重視禮,孔子説:‘不學禮無以立。’請停《秋》而讀《禮記》。”太子聽從。
龍朔元年(661),命令中書令、太子賓客許敬宗、侍中兼太子右庶子許圉師、中書侍郎上官儀、太子中舍人楊思儉等到文思殿博採古今文集,摘出其中的佳詞美句,分類編輯,彙集成五百卷,書為《瑤山玉彩》,呈報皇上,皇上賜五綢三萬段,許敬宗以下加級,賜有等。總章元年(668)二月,舉行入學的釋樂禮,建成學館,因此請求贈顏回太子少師,曾參太子少保。高宗都同意了。
當時有命令,凡應徵到遼邊境的軍人中逃亡者在限期不自首以及其後的逃亡者,一律處斬,家口沒官。太子上表提意見道“:我聽説有司對背逃之軍人,長時不出自首,家口都將沒官。然而他們中有的是限期內出來自首,未經斷罪,被各州囚的,人數極多;有的是臨時生病,未能歸隊,聽到這一命令,懼怕逃亡的;有的是因砍柴,被敵人抄掠的;有的是因渡海來去,漂沒於滄海中的;有的是深入敵境,被殺傷的。由於軍法極嚴,士卒不因戰亡的,同隊之人,兼受牽連有罪。於是有無故死亡或失散的,多註明為逃亡。軍旅之中,又無法一一核查。直據下面的報告,都做真逃,家口都要沒入官。論情實可哀憫。《尚書》道‘:與其殺無辜,寧可失不經。’伏願逃亡者之家,免其配沒。”咸亨二年(671),高宗到東都洛陽,留太子在京中監管國政。當時正遇大旱,關中飢乏,太子下令取廊下兵士糧食,見有的吃的是榆皮蓬實,於是命令主管倉谷飲食的太子家令發足廊下士卒的糧食。這時戴至德、張文馞兼右庶子,與右庶子肖德昭一同輔弼太子,太子多疾病,一般政務都由戴至德等定奪。當時,義陽、宣城二公主因母親獲罪,幽於掖庭,太子看見很是同情,便上奏請放出她們。又請求以同州沙苑地分借給窮人。高宗都同意了。高宗又下旨太子到東都洛陽,娶右衞將軍裴居道之女為妃。有司上奏獲得罕見的白雁作為贄禮,高宗大喜道:“漢獲朱雁,遂為樂府;今獲白雁,得為婚贄,彼禮但成謠頌,此禮便首人倫,異代相望,我無慚愧。”裴氏很守婦禮,高宗曾對侍臣説:“東宮內政,我無憂矣。”上元二年(675),太子從幸合璧宮,不久去世,享年二十四歲。高宗很是悲痛,因太子慈惠愛親足以稱得上孝,死而不忘君足以稱得上敬,故諡號為孝敬皇帝。那一年,太子葬於緱氏縣景山的恭陵,葬制以天子之禮,百官三十六穿喪服。高宗親自做《睿又德紀》,並自己書寫,刻在石上,樹立於陵側。
章懷太子李賢,字明允,是唐高宗的第六子,武則天生。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封為潞王。顯慶元年(656),遷任岐州刺史。那一年,又加官職為雍州牧、雍州都督。此時,他才開始到封地就職,容顏舉止,端莊典雅,很為高宗嗟賞。高宗曾對司空李責力説:“這個孩子已經讀了《尚書》、《禮記》、《論語》,背誦古詩賦十多篇,一看就能領會,也不忘記。我曾叫他讀《論語》,他讀到‘賢賢易’,就再三誦讀。我問為什麼反覆讀,他説自己內心特別愛這句話。這才知這孩子本就聰,出自天。”龍朔元年(661),徙封沛王,加揚州都督,兼左武衞大將軍,仍任雍州牧。龍朔二年(622),加揚州大都督。麟德二年(665),又加右衞大將軍官職。咸亨三年(672),他改名李德,徙封雍王,授涼州大都督、雍州牧、右衞大將軍,實封一千户。上元元年(674),又依舊名賢。
上元二年(675),孝敬皇帝死。那年六月,賢立為太子,大赦天下,不久就讓他留守京城監國。賢處理政務明審,被眾論所稱揚。儀鳳元年(676),唐高宗親筆下詔表揚賢:“皇太子賢,自留守監國以來的不長時間內,留心政務,撫愛百姓,在憐憫愛護上盡心;在刑法所施細審詳察上用力。再加之政務之餘,專心研聖人經典,都能領會深意;先王所藏書冊,都能研討華。好善正直,是國家的希望,深副我所懷。可賜雜絹五百段。”太子賢又招集當時學者太子左庶子張大安,洗馬劉納言,洛州司户格希元,學士許叔牙、成玄一、史藏詰、周寶寧等注范曄《後漢書》,書成上呈,其書存放在秘閣收藏。
當時,正議大夫明崇儼憑符咒之術被武則天所任用,密稱“英王外貌很像唐太宗”宮中人又私下議論:“太子賢是皇后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賢自己也懷疑恐懼。武則天又曾為太子賢撰寫了《少陽政範》及《孝王傳》來賜給他,還多次寫文來責備太子賢,賢更加不自安。調二年(680),明崇儼被盜所殺,武則天懷疑是太子賢所為。不久便使人揭發這一陰謀事件,下詔令中書侍郎薛元超、黃門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與法官來審訊太子賢,並在東宮馬坊搜得白十甲數百領,這樣就把太子賢廢為庶人,幽於別所。永淳二年(683),李賢被遷到巴州。文明元年(684),唐睿宗登位,武則天臨朝垂簾聽政,令左金吾將軍丘神責力往巴州檢查李賢的住宅,來防備發生不測的事件。丘神責力把李賢關閉於一室,令他自殺。李賢當時三十三歲。武則天在顯慶門舉哀,貶丘神責力為疊州刺史,追封李賢為雍王。唐中宗李顯登位,神龍初年(705),追贈李賢司徒,並遣使到巴州回李賢的靈柩,陪葬於乾陵。唐睿宗登位,又追贈李賢為皇太子,諡號章懷。李賢有三子,李光順、李守禮、李守義。光順在天授年間封安樂郡王,不久被殺害。守義文明二年(685),封為犍為郡王,垂拱四年(688),徙封永安郡王,不久病死。守禮授太子洗馬,封嗣雍王。
懿德太子重潤,韋氏生,中宗長子。本名重照,為了避武則天之諱,所以改為重潤。開耀二年(682),中宗為皇太子,生重潤於東宮殿內。祖父高宗很是高興,到滿月,大赦天下,改元為永淳。這一年,重潤立為皇太孫,開府置官屬。到中宗被其親母武則天遷到房州,重潤府也廢除。聖歷初年(698),中宗又為皇太子,重潤封為邵王。大足元年(701),被人誣陷構罪,罪名是與他的妹妹永泰郡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私下議論張易之兄弟何得恣意出入內宮,被武則天杖殺,死時年僅十九歲。重潤風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既死於非罪,大為當時人們所悼惜。中宗即位,追贈皇太子,諡號曰懿德,陪葬乾陵,又聘國子監丞裴粹亡女為冥婚,與重潤合葬。又追贈永泰郡主為公主,下令備禮改葬,仍稱她的墓為陵。
庶人重福,為後宮生,中宗第二子。初封為唐昌王。聖歷三年(699),改封平恩王。長安四年(704),晉封譙王,歷任國子祭酒、左散騎常侍。神龍初年(705),中宗復唐,重福被韋庶人所誣陷,説重福與張易之兄弟私謀,構成兄重潤的罪名,因此降為濮州員外刺史,轉到均州,設虛位,不許視事。景雲三年(712),中宗親自到南郊祭祀,並大赦天下,放人都放還。但重福不準歸京都,他很是憂鬱,上表自陳説:“臣聞功相同賞相異,則勞臣疑;罪相等刑相異,則百姓惑。伏惟陛下德等天地生光,明與月一樣,恩及飛鳥,惠加走獸。近來,焚柴展札,郊祀上天,萬物皆被仁愛,六合均承恩澤,犯事無論輕重,都赦免。蒼生並得赦除。只有您的兒子卻加擯棄,皇天平分之道,本來就是這樣的嗎?天下之人,聽到這種情況都為臣涕;況陛下慈念,哪有不憐憫臣忄西惶的呢?伏望赦臣之罪,允許臣朝謁。倘得一仰雲陛,再見聖顏,雖死九泉,實為萬足。重投荒境,亦所甘心。”表奏未能上報。
到韋庶人臨朝掌權,就令左屯衞將軍趙承恩帶兵五百人到均州看守重福。不久,韋氏伏誅,睿宗即位,又轉任集州刺史。未上任,洛陽人張靈均向重福獻計説“:大王是中宗的嫡長子,自應即天子之位。相王雖有討平韋氏的功勞,怎麼可以越位居上呢!過去漢誅諸呂代王;今東都的百官士庶,都希望王來。王若暗中去東都洛陽,如從天而降,派人殺掉留守,就領兵西據陝州,東下黃河,這樣天下可圖。”當初,景龍三年時,鄭忄音從吏部侍郎外調江州司馬,便去找重福,暗中勾結。到此時鄭忄音又與張靈均溝通信息,也秘密派人勸重福造反,準備推尊重福為天子,温王重茂為皇太弟,自任為左丞相。重福就遣家臣王道先趕到東都,暗中招募勇士。重福就從均州假稱乘驛與靈均進發。
王道到東都不久,陰謀就有人漏,洛州司馬崔知捕獲他的黨羽數十人。不久聽説重福到了東都,王道等率眾隨重福徑直取左右屯營兵叛亂,將到天津橋時,跟從的人已有數百人,都手拿武器,助其威勢。侍御史李邕先到左掖門,命令閉關拒守,又到右屯營中號令:“重福雖然是先帝之子,已得罪於先帝,現在無故入城,必是作亂。君等皆受職聖朝,應盡誠節,立功立事,以取富貴。”過了一會兒,重福果然來奪右屯營,右屯營堅守不動,營中箭矢如雨。重福又趨左掖門,準備攻取留守,但門緊緊關閉,他又縱火燒城門。此時左屯兵又來救護,重福計盡,出上東門而逃遁,躲藏在山谷中。第二,東都留守裴談等出兵搜索,重福窘迫,自投漕河而死,被碎屍示眾三,時年三十一歲。睿宗下詔,説重福自絕於天,但屈法申恩,因兄弟情,以三品禮安葬。
節愍太子李重俊,後宮生,中宗第三子。聖曆元年(698),封義興郡王。長安年中,授衞尉員外少卿。神龍初年(705),封衞王,拜洛州牧,賜實封千户,不久遷任左衞大將軍兼任不親自到職的揚州大都督。神龍二年(706)秋,立為皇太子。重俊情雖明白果斷,但沒有賢德的老師教導,舉止多不法。又因為秘書監楊王敫、太常卿武崇訓一起做太子賓客,楊王敫等都是主上的女婿,年少,只會以踢毽等無聊的玩耍來取樂於重俊,竟無調教維護之意。左庶子姚王廷多次上疏提意見,右庶子平貞慎又獻《孝經議》、《養德傳》來教化動他,重俊都不放在心上。
當時,武三思在宮中得寵,很是忌諱重俊。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娶安樂公主為,常常教公主凌辱戲耍重俊,因他不是韋氏所生,常喊他為奴。有人勸公主請皇上廢重俊為王,自立為皇太女。重俊不勝忿恨。三年七月,重俊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軍李思衝、李承況、獨孤。。之、沙吒忠義等,假託朝令調動左右羽林兵及千騎三百餘人,殺武三思和武崇訓於他們家中,同時殺其黨羽十餘人。又命令左金吾大將軍成王千里分兵把守宮城所有城門,親自率兵趕到肅章門,斬關而入,尋找韋庶人和安樂公主,又以昭容上官氏一向與武三思通姦,扣閣索求。韋庶人及公主就護着皇帝奔向玄武門樓,召左羽林軍將軍劉仁景等,命令他率領留軍飛騎及百餘人在樓下列守。不一會兒,李多祚等的軍隊到來,想衝上玄武門樓,宿衞的士兵堅守,不能進。中宗在樓上據檻向李多祚所帶領的千騎喊話:“你們都是我的衞士,為什麼反叛?如果能歸順,斬李多祚等,我給你富貴。”在這種情況下,千騎王歡喜等倒戈,斬李多祚及李承況、獨孤。。之、沙吒忠義等於樓下,餘黨於是潰散。重俊既敗,率領百餘騎奔肅章門,逃向終南山。皇上令長上果毅趙思慎率輕騎追趕。重俊到。。縣西十餘里,部下不從命,只有奴數人跟隨,此時正暮,他們在林中休息,被左右的所殺。皇上令梟首級於朝,又獻於太廟,並以重俊的首級祭武三思、武崇訓的靈柩。
睿宗即位,下令:“歷考前聞,率由舊章。重俊,本是大行皇帝之子,皇太子。過去被讒言嫉妒所困惑,連斧鉞也不顧,輕盜甲兵,才造成誅夷,實令人悲痛惋惜。今四凶俱服,正應申赤軍之冤,來解黃泉之痛。可贈皇太子。”給重俊諡號為節愍,陪葬定陵。一子宗暉,開元初年唐玄宗封他為河陽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