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安嶽漢犍為、巴郡地,資中、牛鞞、墊江三縣地。李雄亂後,為獠所據。梁招撫之,置普慈郡。後周置普州,隋省。武德二年,復置,安嶽為治所。
安居後周柔剛縣,屬安居郡。隋改柔剛為安居。柔剛山,在縣東二十步。舊治柔剛山,天授二年,移理張柵也。
普康後周永唐縣,隋改為永康,移治伏強城,尋改為隆康。先天元年,改為普康也。
崇龕後周隆龕城,隋隆龕縣。舊治整瀨川,久視元年,移治波羅川。先天元年,為崇龕。隆龕山,在縣西三里也。
陵州中隋隆山郡。武德元年,改為陵州,領仁壽、貴平、井研、始建、隆山五縣。貞觀元年,割隆山屬眉州。天寶元年,改為仁壽郡。乾元元年,復為陵州也。舊領縣四,户一萬七千四百四十一,口八萬一百一十。天寶領縣五,户三萬四千七百二十八,口一十萬一百二十八。至京師二千五百一十里,至東都三千四百八十四里。
仁壽漢武陽縣東境,屬犍為郡。晉置西城戍,以為井防。後魏平蜀,改為普寧縣。後周置陵州,以州南陵井為名。隋改普寧為仁壽,所治也貴平漢廣都縣之東南地,屬蜀郡。後魏置和仁郡,仍立平井、貴平、可曇三縣。舊治和仁城,開元十四年,移治祿川也井研漢武陽縣地。東晉置西江陽郡。魏置蒲亭縣,隋改為井研。武德四年,自擁思茫水移治今所也始建漢武陽縣地。隋開皇十年,於此置始建鎮。大業五年,改鎮為始建縣。舊治擁思茫水,聖歷二年,移治榮祉山。籍梁席郡,一名漢陽戍。永徽四年,分貴平置。
資州上隋資陽郡。武德元年,改為資州,領盤石、內江、安後、普慈、安居、隆康、資陽、大牢、威遠。其年,割大牢、威遠屬榮州。二年,分安居、隆康、普慈、安嶽四縣屬普州。貞觀四年,置丹山縣。天寶元年,改為資陽郡。乾元元年,復為資州。乾元二年正月,分置昌州,尋廢也。舊領縣八,户二萬九千三百四十七,口十五萬二千一百三十九。天寶,户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口十萬四千七百七十五。至京師二千五百六十里,至東都三千五百一十里。
盤石漢資中縣,屬犍為郡。後周於今簡州陽安縣移資州於漢資中故城為治所。仍改資中為盤石,今州治資陽後周分資中置縣,在資水之陽也牛鞞漢資中縣為盤地。隋分置牛鞞縣。漢有牛鞞縣,屬犍為郡,此非也。洛水,一名牛鞞水內江漢資中縣地,後漢於中江水濱置漢安戍。其年,改為中江縣,因其北江,乃雲中。隋改為內江。漢安故城,今縣治也月山資中地,義寧二年置龍水資中地,義寧二年置銀山資中地,義寧二年置丹山漢資中地,貞觀四年置。六年,併入內江。七年,又置。
榮州中隋資陽郡之大牢縣。武德元年,置榮州,領大牢、威遠二縣。貞觀元年,置旭川、婆、至如三縣。二年,割瀘州之隆越來屬。六年,自公井移州治大牢,仍割嘉州資官來屬。八年,又割瀘州之和義來屬。廢婆
、至如、隆越三縣。永徽二年,移州治旭川。天寶元年,改為和義郡。乾元元年,復為榮州。舊領縣六,户一萬二千二百六十二,口五萬六千六百一十四。天寶,户五千六百三十九,口一萬八千二十四。至京師二千九百七十二里,至東都二千七百四十九里。
大牢漢南安縣,屬犍為郡。隋置大牢鎮,尋改為縣。武德元年,割資州之大牢、威遠二縣,於公井鎮置榮州,取界內榮德山為名。又改公井為縣。貞觀六年,自公井移州治於大牢縣也公井漢江陽縣,屬犍為郡。後周置公井鎮。武德元年,鎮置榮州,改為公井縣。貞觀六年,漢移於大牢也威遠漢安縣地,屬犍為郡。隋於舊威遠戍置縣。武德初,屬資州。其年,割屬榮州也旭川貞觀元年,分大牢縣置資官漢南安縣地,晉置資官縣。武德初,屬嘉州。貞觀六年,來屬和義漢安縣地,隋置和義縣。
簡州隋蜀郡之陽安縣。武德三年,分益州置。天寶元年,改為陽安郡。乾元元年,復為簡州。舊領縣三,户一萬三千八百五,口七萬五千一百三十三。天寶,户二萬三千六十六,口十四萬三千一百九十。在京師西南二千七百里,至東都三千六百里。
陽安漢牛鞞縣,屬犍為郡。後魏置陽安縣,又分陽安、平泉、資陽三縣置簡州,取界內賴簡池為名金水漢新都縣,屬廣漢郡。晉將硃齡石於東山立金泉戍。後魏立金泉郡,分置金泉、白牟二縣。隋改為金潤,屬蜀郡。武德初,為金水。三年,屬簡州。縣有金堂山平泉漢牛鞞縣地,後魏置婆潤縣。隋移縣治於賴黎池,仍改為平泉縣,縣之旁地湧泉故也。
嘉州中隋眉山郡。武德元年,改為嘉州,領龍游、平羌、夾江、峨眉、玉津、綏山、通義、洪雅、丹巂、青神、南安五縣置眉州。貞觀六年,改資官,屬榮州。上元元年,以戎州之犍為來屬。天寶元年,改為犍為郡。乾元元年,復為嘉州。三月,劍南節度使盧元裕請升為中都督府。尋罷。舊領縣六,户二萬五千八十五,口七萬五千三百九十一。天寶領縣八,户三萬四千二百八十九,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一。至京師二千七百二十里。至東都三千五百里。
龍游漢南安縣地,屬犍為郡。後周置平羌縣。隋初,為峨眉縣,又改為青衣縣。隋伐陳時,龍見於江中引舟,乃改為龍游縣也,州臨大江為名平羌後周置也峨眉漢南安縣。隋置峨眉縣,取西山名也夾江漢南安縣地。隋分龍、平羌三縣,於涇上置夾江縣。今北八十里,有夾江廢戍,即涇上地也。舊治涇上,武德元年,移於今治也玉津漢南安縣。隋置玉津縣,江中出璧故也綏山隋招致生獠,於榮樂城置綏山縣,取旁山名也羅目麟德二年,開生獠置沐州及羅目縣。上元三年,俱廢。儀鳳三年,又置,治沲和城,屬嘉州。如意元年,又自峨眉縣界移羅目治於今所也犍為本漢都,因山立名。舊屬戎州。上元元年,改屬嘉州。
邛州上隋臨邛郡之依政縣。武德元年,割雅州之依政、臨邛、臨溪、蒲江、火井五縣,置邛州於依政縣。三年,又置安仁縣。顯慶二年,移州治於臨邛。天寶元年,改為臨邛郡。乾元元年,復為邛州。舊領縣六,户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六,口七萬二千八百五十九。天寶領縣七,户四萬二千一百七,口十九萬三百二十七。在京師西南二千五百一十五里,至東都三千三百七十一里。
臨邛漢縣,屬蜀郡。邛水,出嚴道邛來山,入青衣江,故云臨邛。晉於益州唐隆縣置臨邛縣。後魏平蜀,自唐隆移臨邛縣治於漢臨邛縣西,立臨邛郡。隋罷郡,移臨邛縣於今所治。有火井、銅官山也依政秦蒲陽縣。漢臨邛縣。梁置蒲口鎮及邛州。後魏改為蒲陽郡,置依政縣。隋改為臨邛郡,治依政。梁、魏邛州,在今縣西南二里,後周移治於今所,後移治於臨邛安仁秦臨邛縣地。武德三年,置安仁縣。貞觀十七年廢。咸亨初,復置大邑咸亨二年,分益州晉原縣置也蒲江漢臨邛縣地。後魏置廣定縣,隋改為蒲江,南枕蒲水故也臨溪後魏分臨邛縣置也火井漢臨邛縣地。周置火井鎮,隋改鎮為縣也。
雅州下都督府隋臨邛郡。武德元年,改為雅州,領嚴道、名山、盧山、依政、臨邛、蒲江、臨溪、蒙陽、漢源、火井、長松、靈關、楊啓、嘉良、大利、陽山十六縣。其年,割依政、臨邛、蒲江、臨溪、火井五縣置邛州;漢原、陽山二縣置登州。二年,置榮經縣。六年,省嘉良、楊啓、大利、靈關、蒙陽、長松六縣。九年,廢登州,還以陽山、漢源來屬。貞觀二年,又以陽山、漢源屬巂州。八年,又置百丈縣。永徽五年,以巂州漢源來屬。儀鳳四年,置飛越、大渡二縣。大足元年,又割漢源、飛越二縣置黎州。神龍三年,廢黎州,漢源、飛越屬雅州。開元三年,又割二縣置黎州,又置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盧山郡。乾元元年,復為雅州,都督羈縻一十九州也,舊領縣五,户一萬三百六十二,口四萬一千七百二十三。天寶,户一萬八百九十二,口五萬四千四百一十九。在京師西南二千七百二十三里,至東都三千五百一里。
嚴道漢縣,屬蜀郡。晉末大亂,夷獠據之。後魏開生獠,於此置蒙山郡,領始陽、蒙山二縣。隋改始陽為嚴道,蒙山為名山。仁壽四年,置雅州,煬帝改為嚴道盧山漢嚴道地。隋置盧山鎮,又改為縣。盧山,在縣西北六十里章盧山下,有山硤,口開三丈,長二百步,俗呼為盧關。關外即生獠也名山嚴道縣地。魏置蒙山縣,隋改為名山也百丈漢嚴道縣地,在漢臨邛南百二十里。有百丈山。武德置百丈鎮。貞觀八年,改鎮為縣榮經漢嚴道縣地。武德三年,置榮經縣。縣界有邛來山、九折坂、銅山也雅州都督一十九州,並生羌、生獠羈縻州,無州縣嘉梁州東石孔州西石孔州林波州涉邛州汶東州金林州費林州徐渠州會野州雉州中川州鉗矢州強雞州長臂州楊常州林燒州當仁州當馬州皆天寶已前,歲時貢奉,屬雅州都督。
黎州下雅州之漢源縣。大足元年,割漢源、飛越二縣及巂州之陽山置黎州。天寶元年,改為洪源郡。乾元元年,復為黎州,領羈縻五十四州也。領縣三,户一千七百三十一,口七千六百七十八。至京師二千九百五十里,至東都三千七百里。
漢源越巂郡之地。隋漢源縣。長安四年,巡察使奏置黎州,後使宋乾徽奏廢入雅州。大足元年,又置黎州。神龍三年廢。開元三年,又置黎州,取蜀南沈黎地為名,州所治飛越儀鳳四年,分漢源於飛越水置縣,屬雅州。大足元年,屬黎州。長安二年,廢大渡縣,併入。神龍三年,屬雅州。開元三年,又屬黎州也通望舊陽山縣,屬巂州。大足元年,屬黎州。神龍二年,又屬巂州。開元元年,卻屬黎州。天寶元年,改為通望也黎州,統制五十四州,皆徼外生獠。無州,羈縻而已。羅巖州索古州秦上州輒榮州劇川州合欽州蓬州柏坡州博盧州明川州肔皮州蓬矢州大渡州米川州木屬州河東州諾莋州甫嵐州昌明州歸化州象川州叢夏州和良州和都州附樹州東川州上貴州滑川州比川州吉川州甫鏚州比地州蒼榮州野川州邛陳州貴林州護川州牒琮州彌州郎郭州上欽州時蓬州儼馬州橛查州邛川州護邛州腳川州開望州上蓬州比蓬州剝重州久護州瑤劍州明昌州。
瀘州下都督府隋瀘川郡。武德元年,改為瀘州,領富世、江安、綿水、合江、來鳳、和義七縣。武德三年,置總管府,一州。九年,省來鳳。貞觀元年,置思隸、思逢、施陽三縣。仍置涇南縣。又省施陽縣。十三年,省思隸、思逢二縣。十七年,置溱、珍二州。儀鳳二年,又置晏、納、奉、浙、鞏、薛六州。載初二年,置順州。天授元年,置思峨州。久視元年,置淯州。二年罷州。並屬瀘州都督,凡十州。天寶元年,改為瀘川郡,依舊都督。乾元元年,復為瀘州。舊領縣六,户一萬九千一百一十六,口六萬六千八百二十八。天寶,户一萬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萬五千七百一十一。在京師西南三千三百里,至東都四千一百九十六里。
瀘川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梁置瀘州,故以江陽為瀘川縣,州所治也富義隋富世縣。貞觀二十三年,改為富義縣。界有富世鹽井,井深二百五十尺,以達鹽泉,俗呼玉女泉。以其井出鹽最多,人獲厚利,故云富世江安漢江陽縣地。晉時,生獠攻郡,破之,又置漢安縣。隋改為江安也合江漢符縣地,屬犍為郡。晉置安樂縣,後周改為合江也綿水漢江陽縣地,晉置綿水縣,當綿水入江之口也涇南貞觀八年,分瀘川置,在涇水之南瀘州都督十州,皆招撫夷獠置,無户口、道里,羈縻州納州儀鳳二年,開山置。天寶元年,改為都寧郡。乾元元年,復為納州,領縣八,並與州同置羅圍播羅施陽都寧羅當羅藍都闕胡茂薛州儀鳳二年,招生獠置。天寶元年,改為黃池郡。乾元元年,復為薛州也。領縣三,與州同置枝江黃池播陵晏州儀鳳二年,開山
置。天寶改為羅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晏州也。領縣七,與州同置。思峨柯陰新賓扶來思晏多岡羅陽鞏州儀鳳二年,開山
置。天寶改為因忠郡。乾元元年,復為鞏州也。領縣四,與州同置。多樓波員比求播郎順州載初二年置,領縣五,與州同置。
曲水順山靈巖來猿龍池奉州儀鳳二年置,領縣三,與州同置。柯理柯巴羅蓬思峨州天授元年置,領縣二,與州同置。多溪洛溪能州大足元年置,領縣四,與州同置。長寧來銀菊池猿山淯州久視元年置,領縣四,與州同置。新定淯川固城居牢浙州儀鳳二年置,領縣四,與州同置。浙源越賓洛川鱗山茂州都督府隋汶山郡。武德元年,改為會川,領汶山、北山、汶川、左封、通化、翼針、川、翼水九縣。其年,割翼針、左封、翼水三縣置翼州,以
川屬松州。三年,置總管府,管會、翼二州。四年,改為南會州。七年,改為都督府,督南會、翼、向、維、塗、冉、穹、炎、徹、笮十州。貞觀八年,改為茂州,以郡界茂濕山為名。仍置石泉縣。天寶元年,改為通化郡。乾元元年,復為茂州也。舊領縣四,户三千三百八十六,口五萬三千七百六十一。天寶,户二千五百一十,口一萬三千二百四十二。至京師西南二千七百九十四里,至東都三千一十四里。
汶山漢汶江縣,屬蜀郡。故城在今縣北二里,舊冉駹地。晉汶山郡,宋廣陽縣。周為汶州,置汶山縣。隋初,改為蜀州,又改為會州。貞觀八年,改為茂州汶川漢綿皦縣地,屬蜀郡。晉置汶山縣,後周移汶川於廣陽縣齊州置,即今治也。玉壘山,在縣東北四里。石紐山,亦在縣界。永徽二年,廢汶川縣併入石泉漢岷山縣,屬蜀郡。貞觀八年,置石泉縣也通化漢廣柔縣地,屬蜀郡。後周置石門鎮,陳改為金山鎮,尋改為通化也茂州都督府,羈縻州十。維、翼兩州,後進為正州。相次為正者七,今附於都督之下。
翼州下隋汶山郡之翼針縣。武德元年,分置翼州。六年,自左封移州治於翼針。咸亨三年,置都督府,移就悉州城內。上元二年。罷都督,移還舊治。天寶元年,改為臨翼郡。乾元元年,復為翼州也。舊領縣三,户一千六百二,口三千八百九十八。天寶領縣二,户七百一十一,口三千六百一十八。在京師西南二千九百三十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七十八里。
衞山漢蠶陵縣,屬蜀郡。故城在縣西,有蠶陵山。隋改為翼針縣,治七頃城。貞觀十七年,移治七里溪。天寶元年,改為衞山縣翼水漢蠶陵縣,隋置翼水縣也溪川昭德二縣開生獠新置。
維州下武德元年,白苟羌降附,乃於姜維故城置維州,領金川、定廉二縣。貞觀元年,羌叛,州縣俱罷。二年,生羌首領董屈佔者,請吏復立維州,移治於姜維城東,始屬茂州,為羈縻州。麟德二年,進為正州。尋叛,羌降,為羈縻州。垂拱三年,又為正州。天寶元年,改為維川郡。乾元元年,復為維州。上元元年後,河西、隴右州縣,皆陷吐蕃。贊普更圖蜀川,累急攻維州,不下,乃以婦人嫁維州門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內應,城遂陷。吐蕃得之,號無憂城。累入兵寇擾西川。韋皋在蜀二十年,收復不遂。至大中末,杜忭鎮蜀,維州首領內附,方復隸西川。舊領縣三,,户二千一百四十二,無口。天寶領縣二。户二千一百七十九,口三千一百九十八。至京師二千八百三十里,至東都三千五百六十三里。
薛城漢已前,徼外羌冉駹之地。蜀劉禪時,蜀將姜維、馬忠等,討汶山叛羌,即此地也。今州城,即姜維故壘也。隋初,蜀師討叛羌,於其地置薛城戍。大業末,又沒於羌。武德七年,白苟羌酋鄧賢佐內附,乃於姜維城置維州,領金川、定廉二縣。貞觀元年,賢佐叛,罷郡縣。三年,左上封生羌酋董屈佔等,舉族內附,復置維州及二縣。薛城,在州西南二百步也小封咸亨二年,剌史董招
生羌置也。
塗州下武德元年,臨塗羌歸附,置塗州,領端源、婆覽二縣。貞觀二年,州縣俱省。五年,又分茂州之端源戍置塗州也。領縣三,與州同置端源臨塗悉憐户二千三百三十四,口四千二百六十一。至京師西南二千六百八十九里。
炎州下貞觀五年,生羌歸附,置西封州。八年,改為炎州。領縣三,與州同置:大封慕仙義川領户五千七百,無口數。在京師西南三千三百七十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