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地理四o劍南道東西道九嶺南道五管十△劍南道成都府隋蜀郡。武德四年,改為益州,置總管府,管益、綿、陵、遂、資、雅、嘉、滬、戎、會、松、翼、巂、南寧、昆、恭十七州。益州領成都、雒、九隴、郫、雙、新津、晉原、青城、陽安、金水、平泉、玄武、綿竹等十三縣。又置唐隆、導江二縣。二年,分置邛、眉、普、榮、登五州,屬總管府。又置新都、什邡二縣。三年,罷總管,置西南道行台。仍分綿竹、導江、九龍三縣立濛州,陽安、金水、平泉三縣立簡州,割玄武屬梓州。又析置德陽、新繁、萬三縣。九年,罷行台,置都督府,督益、綿、簡、嘉、陵、眉、犍、邛十州,並督巂、南寧、會都督府。貞觀二年,廢濛州之九隴、綿竹、導江來屬,仍改萬為温江。六年。罷南寧都督,更置戎州都督,屬益州。八年,兼領南金州都督。十年,又督益、綿、簡、嘉、陵、雅、眉、邛八州,茂、巂二都督。十七年,置蜀縣。龍朔二年,升為大都督府,仍置廣都縣。咸亨二年,置金堂。儀鳳二年,又置唐昌、濛陽二縣。垂拱三年,分雒、九隴等十三縣置彭、蜀二州。其年,又置犀浦縣。聖歷三年,又置東陽縣。天寶元年,改益州為蜀郡,依舊大都督府,督劍南三十八郡。十五載,玄宗幸蜀,駐蹕成都。至德二年十月,駕回西京,改蜀郡為成都府,長史為尹。又分為劍南東川、西川,各置節度使。廣德元年,黃門侍郎嚴武為成都尹,復並東、西川為一節度。自崔寧鎮蜀後,分為西川,自後不改。舊領縣十六,户十一萬七千八百八十九,口七十四萬三百一十二。漢朝蜀郡,户二十六萬八千二百七十,口一百二十四萬。天寶領縣十,户十六萬九百五十,口九十二萬八千一百九十九。在京師西南二千三百七十九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一十六里。
成都漢縣,屬蜀郡。漢朝成都一縣,管户一萬六千二百五十六。蜀,三代之時西南夷國,或臣或否。至秦惠王既霸西戎,廣其地,乃令其相張儀、司馬錯伐蜀。取其地,立漢中、巴、蜀三郡。蜀王本都廣都之樊鄉,張儀平蜀後,自赤裏街移治於少城,今州城是也。蜀城,張儀所築華陽貞觀十七年,分成都縣置蜀縣,在州郭下,與成都分理。乾元元年二月,改為華陽。新都漢縣,屬廣漢郡新繁漢繁縣,屬蜀郡。劉禪時加“新”字犀浦垂拱二年,分成都縣置雙漢廣都縣地,屬蜀郡。隋置雙縣廣都龍朔三年,分雙置,取隋舊名郫漢縣,屬蜀郡。隋置濛州,大業省為郫縣。温江漢郫縣地,魏蜀郡治於此。隋為萬縣。貞觀元年,改為温江靈池久視元年,分蜀縣置東陽縣。天寶元年,改為靈池。
漢州上垂拱二年,分益州五縣置漢州。天寶元年,改為德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漢州。領縣五,户六萬九千五,口三十萬八千二百三。至京師二千二百里,至東都三千一百一十六里。
雒漢縣,屬廣漢郡。後漢置益州,治於雒。晉置新都郡,宋、齊為廣漢郡。垂拱二年,置漢州。皆治雒縣也德陽後周廢縣。武德三年,分雒置什邡漢縣,屬廣漢郡。後周改為方寧。武德三年,改為什邡。雍齒侯邑,在縣北四十步。綿竹漢縣,屬廣漢郡。隋開皇二年,置晉熙縣。十八年,又改為孝水縣。大業三年,改為綿竹。武德三年,屬濛州。州廢,來屬之金堂咸亨二年,分雒縣、新都置,屬益州。垂拱二年,來屬。
彭州上垂拱二年,分益州四縣置彭州,天寶元年,改為蒙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彭州。領縣四,户五萬五千九百二十二,口三十五萬七千三百八十七。至京師二千三百三十九里,至東都三千一百六十九里。
九隴州所治。漢繁縣地,宋置晉壽郡,古城在縣西北三里。梁置東益州。後魏為天水郡,仍改為九隴。初於縣東三里置濛州,大業省。武德三年,復置濛州,領九隴、綿竹、導江三縣,置彭州之名也。三縣置,屬益州。垂拱二年,屬彭州。長壽二年,改為周昌。神龍初復置濛陽儀鳳二年,分九隴、雒、什邡三縣置,屬益州。垂拱三年,來屬導江蜀置都安縣,後周改為汶山。武德元年,改為盤龍,尋改為導江。三年,割屬濛州。州廢,屬益州。舊治灌口城,武德元年,移治導江郡。垂拱二年,來屬。
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四縣置。天寶元年,改為唐安郡。乾元元年,復為蜀州也。領縣四,户五萬六千五百七十七,口三十九萬六百九十四。至京師三千三百三十二里,至東都三千一百七十二里。
晉原漢江源地,屬蜀州。李雄立江源郡,晉改為多融縣,又改為晉原。鶴鳴山,在西北十里青城漢江源縣地。南齊置齊基縣,後周改為青城。山在西北三十二里。舊“青”字加水,開元十八年,去“水”為“青”唐安本漢江源縣地,後魏於此立犍為郡及僰道縣。隋省。武德元年復置,改為唐隆。長壽二年,為武隆。先天元年,改為唐安新津漢武陽縣,屬犍為郡。後周改為新津,屬益州。垂拱二年,屬蜀州也。
眉州上隋眉山郡之通義縣。武德二年,割嘉州之通義、丹稜、洪雅、青神、南安五縣置眉州。五年,省南安。貞觀二年,置隆山縣。天寶元年,改為通義郡。乾元元年,復為眉州也。舊領縣五,户三萬六千九,口十六萬九千七百五十五。天寶,户四萬三千五百二十九,口一十七萬五千二百五十六。至京師二千五百五十里,至東都三千二百八十九里。
通義後漢置通義縣,屬齊通郡。梁改為青州,後魏改為眉州。後改通義為安洛,又復通義。隋初為廣通,尋改為通義。武德元年,於縣置唐眉州也彭山漢武陽縣地,屬犍為。晉於郡置西江陽郡。後魏增置隆山郡,以界內有鼎鼻山,地形隆故也。隋改為陵州隆山縣。先天元年,改為彭山也丹稜本南齊齊樂郡,後周改為洪雅縣。隋改為丹稜,屬嘉州。武德二年,來屬也洪雅後周洪雅鎮,隋改為縣。武德九年,置犍州。貞觀初,州廢,屬眉州也。
青神漢南安縣,屬犍為郡。縣臨青衣江,西魏置青衣縣。本治思蒙水口,武德八年,移於今治,屬眉州也。
綿州上隋金山郡。武德元年,改為綿州,領巴西、昌隆、涪城、魏城、金山、萬安、神泉七縣。三年,分置顯武、龍安、文義、鹽泉四縣。七年,省金山縣。貞觀元年,又省文義縣。舊領縣九,户四萬三千九百四,口十九萬五千五百六十三。天寶領縣九,户六萬五千六十六,口二十六萬三千三百五十二。至京師二千五百九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五十九里。
巴西漢涪縣,屬廣漢郡。晉置梓潼郡,西魏置潼州。隋改為綿州,煬帝改為金山郡。隋改涪為巴西縣也。
涪城漢涪縣地,東晉置始平郡。後魏改為涪城及潼縣。隋改潼為涪城。
昌明漢涪縣地,晉置漢昌縣,後魏為昌隆。先天元年,改為昌明。舊有顯武縣,神龍元年,改為興聖。開元二年廢,併入昌明,仍分巴西、涪城、萬安三縣地置興聖縣。二十七年廢,地各還本屬。
魏城隋置羅江漢涪縣地。晉於梓潼水尾萬安故城置萬安縣。後魏置萬安郡,隋廢。天寶元年,改萬安為羅江。廉泉、讓水,出縣北平地也。
神泉漢涪縣地。晉置西充國縣,隋改為神泉,以縣西泉能愈疾故也。
鹽泉武德三年,分魏城置也。
龍安隋金山縣。武德三年,復置,改為龍安。
西昌隋金山縣。隋末廢。永淳元年,復置,改為西昌也。
劍州隋普安郡。武德元年,改為始州,領縣七。聖歷二年,置劍門縣。先天二年,改始州為劍州。天寶五年,改為普安郡。乾元元年,復為劍州也。舊領縣七,户三萬六千七百一十四,口十九萬九十六。天寶領縣八,户二萬三千五百一十,口一十萬四百五十。至京師一千六百六十二里,至東都二千五百六十里。
普安漢梓潼縣,廣漢郡治也。宋置南安郡,梁置南梁州,又改為安州。西魏改為始州,兼置普安郡。武德元年,復為始州。皆治於普安也。
黃安梁分梓潼縣置梁安縣,尋改為黃安。
永歸隋分梓潼縣置。
梓潼漢縣。蜀先分廣漢置梓潼,西魏改為潼川郡,隋為梓潼縣。後魏自涪縣移梓潼郡於今縣,屬始州,仍改郡為縣也。
陰平晉人入蜀,於縣置北陰平郡。山北有十八隴山,山有隴十八也。
武連漢梓潼縣地。宋置武都郡及下辨縣,又改下辨為武功。後魏改為武連也。
臨津漢梓潼縣地。南齊置相厚縣,隋改為臨津也。
劍門聖歷二年,分普安、永歸、陰平三縣地,於方期驛城置劍門,縣界大劍山,即梁山也。其北三十里所,有小劍山。大劍山有劍閣道,三十里至劍處,張載刻銘之所。劍山東西二百三十一里。
梓州上隋新城郡。武德元年,改為梓州,領郪、洪、鹽亭、飛烏四縣。三年,又以益州玄武來屬。四年,又置永泰縣。調元年,置銅山縣。天寶元年,改為梓潼郡。乾元元年,復為梓州。乾元後,分蜀為東、西川,梓州恆為東川節度使治所。舊領縣七,户四萬五千九百二十九,口二十四萬八千三百九十四。天寶領縣八,户六萬一千八百二十四,口二十四萬六千六百五十二。至京師二千九十里,至東都二千九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