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卷一百三十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冕,纘國朝政事,撰《會要》四十卷,行於時。弁聚書至二萬卷,皆手自刊校,至今言蘇氏書,次於集賢秘閣焉。貞元二十一年,卒於家。

袞自贊善大夫貶永州司户參軍,敕:“蘇袞貶官,本緣弟連坐。矜其年暮,加以疾患,宜令所在勒回,任歸私第。”袞年且七十,兩目無見已逾年。以弁之故,竟未停官。及貶,上聞之哀憫,故許還家。尋卒。

初,冕既坐弁貶官,或有人言冕才學,上悔不早知。業已貶出,又復還袞,難於再追冕,乃止。

陸質,吳郡人,本名淳,避憲宗名改之。質有經學,尤深於《秋》,少師事趙匡,匡師啖助。助、匡皆為異儒,頗傳其學,由是知名。陳少遊鎮揚州,愛其才,闢為從事。後薦於朝,拜左拾遺。轉太常博士,累遷左司郎中,坐細故,改國子博士,歷信、台二州刺史。順宗即位,質素與韋執誼善,由是徵為給事中、皇太子侍讀,仍改賜名質。

時執誼得幸,順帝寢疾,與王叔文等竊權柄。上在宮,執誼懼,質已用事,故令質入侍,而潛伺上意,因用解。及質發言,上果怒曰:“陛下令先生與寡人講義,何得言他?”質惶懼而出。未幾病卒。質著《集註秋》二十卷,《類禮》二十卷,《君臣圖翼》二十五卷,並行於代。貞元二十一年卒。

馮伉,本魏州元城人。父玠,後家於京兆。少有經學。大曆初,登《五經》秀才科,授秘書郎。建中四年,又登博學《三史》科。三遷尚書膳部員外郎,充睦王已下侍讀。澤潞節度使李抱真卒,為吊贈使,抱真男遺伉數百匹,不納。又專送至京,伉因表奏,固請不受。屬醴泉闕縣令,宰臣進人名,帝意不可,謂宰臣曰:“前使澤潞不受財者,此人必有清政,可以授之。”遂改醴泉令。縣中百姓多猾,為著《諭蒙》十四篇,大略指明忠孝仁義,勸學務農,每鄉給一卷,俾其傳習。在縣七年,韋渠牟薦為給事中,充皇太子及諸王侍讀。召見於別殿,賜金紫。著《三傳異同》三卷。順宗即位,拜尚書兵部侍郎。改國子祭酒,為同州刺史。入拜左散騎常侍,復領太學。元和四年卒,年六十六,贈禮部尚書。

子藥,進士擢第,又登制科,仕至尚書郎。

韋表微,始舉進士登第,累佐籓府。元和十五年,拜監察御史。逾年,以本官充翰林學士。遷左補闕、庫部員外郎、知制誥。滿歲,擢遷中書舍人。俄拜户部侍郎,職並如故。時自長慶、寶曆,國家比有變故,凡在翰林,遷擢例無滿歲,由是表微自監察,六七年間,秩正貳卿,命服金紫,承遇恩渥,盛於一時。卒,年六十。

表微少時,克苦自立。著《九經師授譜》一卷,《秋三傳總例》二十卷。

子蟾,進士登第,鹹通末,為尚書左丞。

許康佐,父審。康佐登進士第,又登宏詞科。以家貧母老,求為知院官,人或怪之,笑而不答。及母亡,服除,不就侯府之闢,君子始知其不擇祿養親之志也,故名益重。遷侍御史,轉職方員外郎,累遷至駕部郎中,充翰林侍講學士,仍賜金紫。歷諫議大夫、中書舍人,皆在內庭。為户部侍郎,以疾解職。除兵部侍郎,轉禮部尚。卒,年七十二,贈吏部尚書。撰《九鼎記》四卷。

弟堯佐、元佐,堯佐子道,並登進士第,歷官清顯。

贊曰:積學成功,開談辨治。儒道玄機,聖人雅旨。出必由户,行跡其軌。邈有其人,光乎信史。

部分譯文徐文遠,洛州偃師縣人,陳朝司空徐孝嗣的玄孫,其先祖從東海郡遷家於此。父親徐徹,梁朝秘書郎,娶梁元帝女兒安昌公主為而生文遠。當時正遇江陵淪陷,被擄掠到長守,家境貧寒無法自給。文遠的哥哥徐休賣書度。文遠每天都到書店去翻閲書籍,廣泛閲覽《五經》,尤其通《秋左氏傳》。當時有個大儒生沈重在太學講經,聽講的常常達到一千多人。文遠到太學去問問題就正於沈重,幾天後就離去了。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快就告辭而去?”他回答:“聽他所講的,都是些書本上的話,我先前已全部記誦知道了。至於文中深奧藴藉的境界,反倒好像沒見到。”有人把他的話告訴沈重,沈重便把他找去討論問題,共有十多次。沈重對他大為歎服。

文遠為人方正純厚,有儒士的風範。竇威、楊玄、李密等人都曾由他傳授過學業。隋文帝開皇年間,升任太學博士。奉詔命到幷州去,為漢王楊諒講授《孝經》、《禮記》。到諒反叛後,文遠被除名。隋煬帝大業初,禮部侍郎許善心舉薦文遠與包愷、褚徽、陸德明、魯達為學官,便被提拔授官國子博士,包愷等人一併為太學博士。當時的治學之人稱文遠的《左氏秋》、褚徽的《禮記》、魯達的《詩經》、陸德明的《易經》,都是一時之最。文遠講解闡釋經書,多創立新義,前代儒者有分歧的議論,他都能判定是非,然後詰難駁斥諸家,又能自出己意,淵博而明晰,聽講的人忘其倦怠。

後來越王楊侗徵召他為國子祭酒。當時洛陽城發生饑荒,文遠出城打柴採野菜,被李密的軍隊所俘虜。李密讓文遠面朝南面而坐,自己執弟子禮節向北面拜見他。文遠説:“老夫在過去的子裏,幸虧以先王的治世之道傳授給將軍。世事經歷興衰更替,轉眼已過了很久。如今將軍正處風雲際會之時,為眾望所歸,權傾萬物、威震四海,還能屈身施禮以弘揚尊禮的道義,這是將軍的德行,也是老夫的幸事。既然蒙如此厚禮,哪能不盡言盡責,只是還不明將軍的意旨!若願做伊尹、霍去病扶持即將傾覆的社稷,我雖已遲暮之年,仍願竭盡全力;如果像王莽、董卓一樣乘人之危竊奪大位,那麼老夫的確是老了,沒有能力做什麼了。”李密叩拜道:“昨奉朝廷命令,蒙授任上公,希望能竭盡我一切平庸弱小的力量,以匡輔奉濟國難。之所以還沒有進京朝見,是因為不瞭解城內人心向背。而且想先征討化及,待報仇雪恥,立功贖罪,然後凱旋而歸,進京朝拜。這就是我李密的本意,請先生教正。”文遠道:“將軍是名臣之子,屢次顯揚忠誠節義,前番被楊玄所誤,於是才使家聲暫時受挫。所行途不遠,而回過頭來複歸正路,最終實行忠孝,以使家國安康,這是天下民眾有望於將軍的。”李密又叩頭説道:“謹聽您的吩咐,請容奉命周旋。”到征討化及回來,王世充已經殺了元文都等人,掌握了兵權獨斷專行。李密又向文遠詢問計謀,文遠答道:“王世充也是我的門人,我與他很悉。這個人很殘忍,心又狹窄,既然達到如此權勢,必定有所圖謀。將軍先前的計劃已經不妥了。非擊敗王世充,不能進京朝見君主。”李密説:“我曾認為先生是一介儒生,不悉軍旅戰爭的事,今運籌大計,卻可見很有英明的韜略。”李密失敗後,文遠重又進入東都,王世充供給他官倉糧食,而文遠對世充卻很恭敬,見到王世充就先行拜禮。有人問他:“聽説您跪坐着見李密,卻又禮敬王公,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説:“李密,是君子,能接受酈生一類人的行揖;王公,是小人,有殺害故人的意思。察看時機而動,難道不是這樣嗎?”後來王世充自立稱帝,又任命他為國子博士。後因出城打柴,被羅士信所獲,送到京城,重被授官國子博士。武德六年(623),唐高祖親臨國子監,觀看祭奠先師的儀式,命文遠闡發《秋》題旨,眾儒生設難,質詢如蜂起,文遠隨書寫問題的木板出示應口對答,都不能挫敗他。封爵東莞縣男。七十四歲時,逝世於任上。撰有《左傳音》三卷、《義疏》六十卷。孫子徐有功,另外有傳。

陸德明,蘇州吳縣人。最初從師受學於周弘正,善於談論玄理。陳朝太建年間,太子徵召四方有名儒生,在承光殿講解經典,德明剛滿二十歲便前去參與其事。國子祭酒徐克開堂講經,憑藉位尊縱論,眾人沒有敢於鋒的,只有德明與他抗衡論爭,全朝人對他讚歎不已。入仕任始興王國左常侍,轉任國子助教。陳朝滅亡,他回到故鄉。隋煬帝即位,任用德明為秘書學士。大業年間,廣為徵召通曉經書的士子,四方前來應召的人很多。讓德明與魯達、孔褒都在門下省會齊,相互詰難質詢,沒有人比得上德明。授官國子助教。王世充篡位稱帝,封他的兒子為漢王,擬請德明為師,準備到德明家中行拜師的禮節。德明以此事為恥,便服用了巴豆散,卧牀於書房中。王世充的兒子進房後跪在牀前,德明當着他的面拉痢,竟不與他答話。於是因病遷移到成皋,謝絕一切世事。

王世充剷平後,唐太宗徵召德明為秦府文學館學士,命令中山王李承乾跟德明從師受業。不久補官太學博士。後來高祖親臨國子學祭奠先師的儀式,當時徐文遠講授《孝經》,沙門惠乘講授《波若經》,道士劉進喜講授《老子》,德明詰難這三個人,各依不同學術的主要意旨,隨事端而自立其義,眾人都被他所折服。高祖稱讚他,賜給他綢五十匹。貞觀初年,拜官國子博士,封爵吳縣男。不久去世。撰有《經典釋文》三十卷、《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一併傳於世。太宗後來曾經閲讀德明的《經典釋文》,很稱讚這部書,賞賜給他家二百段束。兒子陸敦信,高宗龍朔年間官做到左侍極,同東、西台三品官。

曹憲,揚州江都縣人。在隋朝任官做秘書學士。常常聚集生徒傳授學業,有弟子數百人。當時公卿以下官員,也多向他從師受業。曹憲還通各家文字學書籍,從漢代杜林、衞宏以後,古文幾乎泯滅絕跡,由曹憲文字學得以復興。隋大業年間,煬帝命他與眾學者撰寫了《桂苑珠叢》一百卷,當時人稱他博學多識。曹憲又解説註釋張揖所撰寫的《博雅》一書,分為十卷,煬帝命令將此書收藏於秘書閣。唐代貞觀年間,揚州長史李襲譽上表推薦曹憲,太宗徵召為弘文館學士,曹憲因年老而沒上京就任。於是又派遣使臣到他家去授予官職,任朝散大夫,學者都引以為榮。太宗又曾於讀書中遇到難字,字書上也查不到的,就抄錄下來問曹憲,曹憲替這些字都一一注音、解説,並加以清楚明晰的引證,太宗對此異常驚奇。一百零五歲去世。所撰寫的《文選音義》,很為當時所推重。當初,江淮域研究《文選》的學者,全都以曹憲的學問為本,又有許淹、李善、公孫羅等人相繼以《文選》傳授學業,由此其學説大興於當時。

許淹,是潤州句容縣人。年少出家為和尚,後來又還了俗。博識多知,尤其通於訓詁學。撰有《文選音》十卷。

李善,揚州江都縣人。方正文雅清秀拔,有士君子的學者風度。明慶年間,升任太子內率府錄事參軍、崇賢館直學士,兼沛王侍讀。曾註釋解説《文選》,撰書六十卷,上表進奉皇帝,賜絹一百二十匹,詔令收藏於秘閣。授官潞王府記室參軍,轉任秘書郎。乾封年間,出京任經城縣令。因與賀蘭之過從密切而獲罪,放到姚州。後遇赦免得以返回,以傳授學業為事,弟子多從遠方而來。又撰有《漢書辯惑》三十卷。武后載初元年(690)去世。兒子李邕,也知名。

公孫羅,揚州江都縣人。歷任沛王府參軍、無錫縣丞。撰有《文選音義》十卷,傳於當時。

歐陽詢,譚州臨湘縣人,陳朝大司空歐陽危頁的孫子。父親歐陽紇,陳朝廣州刺史,因謀反被殺。詢本會被牽連處罪,不過僥倖獲免。陳朝尚書令江總與紇有舊誼,收養了詢,教他文字籌算。詢雖然面貌很醜陋,卻聰穎絕倫,讀書即可數行並下,廣泛閲覽經書史籍,尤通《三史》。在隋朝任太常博士。高祖微賤時,曾招其為賓客。到即位後,詢官至給事中。詢始學王羲之書法,後來則漸漸變化字體,筆力奇險遒勁,為當時一絕,人們得到他的尺牘文字,都用作典範楷模。高麗國很看重其書法,曾派遣使者求取其書作。高祖嘆道:“想不到詢之書法聲名,遠播夷狄外族,他們觀詢墨跡,一定以為其形體高大魁梧吧!”武德七年(624),詔令詢與裴矩、陳叔達編撰《藝文類聚》一百卷,書成奏呈皇上,賜絲綢二百段。貞觀初年,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爵渤海縣男,八十餘歲去世。

其子歐陽通,年幼喪父,母親徐氏教他學習父親的書法。每次給通錢,便詐稱:“這是抵押你父親書法墨寶的錢。”通欽慕其父名望很是鋭意進取,晝夜書寫,孜孜不倦,於是其書法成就僅次於詢。儀鳳年間,官至中書舍人。遇母親去世,守喪超過禮儀。服未滿復起用為原職,每次入朝,必光腳徒步走到皇城門外。在官署中值夜班,便席地藉草而卧。非公事不説話,也未曾歡笑。回家一定要穿上孝服,哀號悲慟異常。從高祖武德年間以來,服未滿被起用能哀慼合於禮的人,沒有能與通相比的。因荒年未安葬其母,通住倚廬四年不除喪,十冬臘月家人暗中將氈絮放在他睡覺墊的席子下面,通發覺後,非常憤怒,馬上令人撤去氈絮。通五次遷任,垂拱年間官至殿中監,賜爵渤海子。天授元年(690),封為夏官尚書。天授二年(691),遷職司禮卿,兼任納言事。做卿相一個多月,適逢鳳閣舍人張嘉福等人請求立武承嗣為皇太子,通與岑長倩堅執己見,認為不可,於是忤逆諸武意願,為酷吏陷害,被殺。神龍初年,追復其官職封號。

張士衡,瀛州樂壽縣人。父親張之慶,為齊朝國子助教。士衡九歲時母親去世,他哀悼思慕超過禮儀,父親的朋友齊朝國子博士劉軌思見到他,常常掩面而泣,對他父親説:“從前伯饒號‘張曾子’,又豈能遠過於此!我聽説君子不親自持教,我當為你成就他。”待士衡長大後,軌思給他講授《詩》、《周禮》,士衡又跟熊安生和劉焯學習《禮記》,都能研深究其中的主要論旨。此後,遍讀《五經》,尤注意攻讀《三禮》。在隋朝做官任餘杭縣令,後以年老辭歸鄉里。

貞觀年間,幽州都督燕王李靈夔準備了黑的束作為禮物,到士衡家去聘他,拜他為師。庶人承乾在太子宮,又對他加以表揚徵召。待到洛陽宮謁見皇上,太宗請他登上殿前台階,賜給他食物,提拔授官朝散大夫、崇賢館學士。承乾看見他,問他齊朝滅亡的原因,回答道:“齊後主昏悖暴無度,親近小人,以致像高阿那。。、駱提婆、韓長鸞等人,都是些奴僕下等之才,兇狠險惡無賴之輩,他卻相信他們任用他們,把他們當作心腹。他們誅殺迫害忠臣良將,疏遠猜忌骨至親。窮奢極,傷害百姓。因此當北周的軍隊兵臨城下時,沒有人為齊朝效力,以至於滅亡,實在的原因正在於此。”承乾又問道:“以佈施的方法來求取功德,真有因果報應不?”回答道:“侍奉佛法在於清淨無慾,懷有仁恕之心。如果貪婪無厭,驕縱暴,雖然傾盡財力侍奉佛法,也不能拯救眼前的災禍。況且善與惡的報應,如影隨形,這是儒家典籍上的話,哪裏只是佛經上説的。因此為人君父的,應該仁慈;為人臣子的,當盡忠孝。能做到仁慈忠孝,則福祉帝位長久;如果與此相反,那麼災禍就要降臨。此中道理昭然若揭,願殿下不要為此憂慮。”到承乾太子位被廢除後,詔敕車馬給他,讓他迴歸本鄉。貞觀十九年(645)去世。

士衡以禮學為最優秀,當時跟隨他受業而大有名望於一時的,其中以賈公彥最為著名。

賈公彥,洛州永年縣人。永徽年間,官做到太學博士。撰有《周禮義疏》五十卷、《儀禮義疏》四十卷。兒子賈大隱,官至禮部侍郎。

當時有趙州的李玄植,又向賈公彥學習《三禮》,撰有《三禮音義》傳於當世。玄植同時向王德韶研習《秋左氏傳》,而由齊威講授《詩》,廣博地涉獵漢代的歷史以及老莊諸子的學説。貞觀年間,升任太子文學、弘文館直學士。高宗時,屢次被召見,與道士、和尚在皇帝面前講解經書義理。玄植辯論很漂亮,申敍了規勸諷諫之意,高宗對他很是禮重。後來因事被牽累獲罪,被貶為汜水縣令,逝世於任上。

張後胤,蘇州崑山縣人。父親張中,擅長儒學,隋朝漢王楊諒出任幷州太守時,引用為博士。後胤跟隨父親在幷州,以學問行為人稱道。當時唐高宗鎮守太原,召引他為賓客住在賓館裏。太宗到賓館去請他講授《秋左氏傳》。高祖武德年間,授官燕王諮議參軍。太宗貞觀年間,後胤上書道:“陛下從前在太原時,問臣下:‘隋代國運終結,哪個家族會得到天下?’臣下曾回答:‘李姓必得。明公家的德行事業,天下人繫於心中,若在此倡謀,長驅直入關中,以圖謀帝王大業,誰不慶幸仰賴!’這實在是微臣早識上天的意旨。”太宗説道:“這事我也記得。”便召後胤進宮賜宴,講到以前的事,便從容地對後胤説:“如今我這弟子怎麼樣?”後胤回答道:“從前孔子領有三千弟子,顯達的還沒有子爵男爵的爵位。臣下輔佐贊助一人,便成為一國天子,算算臣下的功勞還要超過先聖孔子了。”太宗非常高興,賜給良馬五匹,授官燕王府司馬,升任國子祭酒,轉官散騎常侍。永徽初年,請求辭官,便加官金紫光祿大夫,供給賞賜之物與在職官吏一樣。去世後追贈為禮部侍郎,陪葬於昭陵。

蓋文達,冀州信都縣人。廣泛涉獵經書史籍,尤其通《三傳》。稟方正文雅,鬚眉漂亮,相貌俊美,有富有學問志的學士君子風度。刺史竇抗曾廣為召集儒生,讓他們互相問難辯駁,那些大儒劉焯、劉軌思、孔穎達等人都在座,文達也參加了。開始詰難駁辯之後,文達的談論都使眾儒生大出意料之外,竇抗非常驚奇,問道:“蓋生是拜誰為師求學的?”劉焯回答道:“該生年輕聰慧,出於天賦。在學問上他是以多問少,我劉焯是他為首的老師。”竇抗説:“這真是冰由水而生成卻比水要寒冷啊。”武德年間,升任國子助教。太宗還在藩國的時候,徵召他為文學館直學士。貞觀十年(636),授官諫議大夫,兼弘文館學士。貞觀十三年,任職國子司業。不久授官蜀王師,後因蜀王有罪,被牽累免官。貞元十八年(644),授予他崇賢館學士。不久去世。他的族人蓋文懿,也以儒家學業知名,當時稱為“二蓋”文懿,是貝州宗城人。武德初年,任國子助教。當時高祖另外在秘書省設置學校,以教育皇帝、諸王的兒子,任命文懿為博士。文懿曾開壇講授《詩》,闡發題旨,當時公侯卿士都聚集一堂,互相詰問辯駁,文懿闡發宣揚風雅之旨,很得詩人的意趣。貞觀年間,在國子博士位上去世。

敬播,蒲州河東人。貞觀初年,考中進士。不久有詔命讓他到秘書內省輔佐顏師古、孔穎達修撰《隋史》,不久授官太子校書。《隋史》撰成,轉任著作郎,兼修撰官編修國史。與給事中許敬宗撰寫《高祖實錄》、《太宗實錄》,從唐代開國到貞觀十四年(640),共四十卷,上書進奉皇上,被賜予雜五百段。太宗擊敗高麗國,給作戰地六山起名為駐蹕,敬播對人説:“聖人與天地合德,山名叫駐蹕,這就是説皇帝的車駕不會到達更東邊了。”最終如他所説。當時梁國公房玄齡極贊敬播有良史的才能,説他是“陳壽之的史才”玄齡因顏師古所注《漢書》文字繁蕪意思難明,讓敬播擇取其中要之處撰成四十卷,傳於當世。不久因撰寫實錄有功,升任太子司議郎。當時剛開始設置這一官職,極負清高的名望。中書令馬周嘆道:“所恨的是空有極高的資格品位,卻不能獲得擔任此職。”參與撰寫《晉書》,敬播與令狐德。。、陽仁卿、李嚴等四人按類彙總。

適逢刑部上奏言事道:“法律條文有:謀反是大逆不道之罪,父親兒子都要判處死刑,兄弟處以放。此種懲處太輕不能達到懲戒目的,希望改用重刑。”皇帝詔命百官詳加議論。敬播談道:“兄弟相親,天倫關係雖然很深重,但與父子關係相比,情理已很不同。活着有不同居室的形式,死後有別宗異支的意義。如今有高官重爵,餘蔭庇護只達到兒子孫子;有封土賜王圭,餘蔭好處也不及於兄弟手足。豈有不沾蔭庇之惠,卻要受牽累獲罪的?這樣背禮違情,實在太過分了。一定要反對禮部的律令,而遵從那秋荼般苛繁的刑法,便是在道德之世而行嚴刑峻法,在太平刑措之卻費盡心機羅織人的罪名,那我認為是不當的。”詔命採納了他的意見。

永徽初年,授官著作郎。與許敬宗等人合撰《西域圖》。後歷任諫議大夫、給事中,並依舊兼修國史。又撰寫《太宗實錄》,從貞觀十五年(641)到貞觀二十三年(649),共二十卷,上書奉獻皇上,賜給綢三百段。後因事獲罪貶為越州都督府長史。龍朔三年(663),逝世於任所。敬播又著有《隋略》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