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四百零七章佈局一億人實邊計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因為中國農民們的農耕生產技術,都是幾千年以來,由先祖沿襲傳承下來的,強大的惰不是説改就能改得了的,對於新式生產技術,在短時間內他們很難接受,許多人甚至還是對之嗤之以鼻。

因此,新式農業生產技術不僅沒有人學習應用,而且本就沒有人相信,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豈是你們説改就改的?

馮鋭和趙承夏主持的農業新技術,本就推廣不起來,這讓馮鋭很是無奈,甚至還一度很是頹唐。

不過,趙承夏並不怎樣在意,這種情況趙承夏早就領教過了,他老爹就是一個絕對的“頑固分子”甚至也包括他叔叔趙丕廉。

當初趙承夏回國後,想在他自家的田裏使用新式農業技術時,就被他老爹狠狠地痛罵了一頓。因此,趙承夏建議,對於農民們不願意使用新式農業生產技術的事情不要着急,這事要慢慢地來。可以先在北方邊防長官公署治下大量開墾荒地,由農委會組建一些列新式農場,在農場裏大量使用新式農業技術,等到大豐收後,在巨大的效益示範效應下,這些農民就會主動自己找上門來,要求使用新式農業技術了。

趙承夏的建議,正和宋哲武的心意。

山西的糧食產量雖然自給有餘,可是也多不到哪裏去,不過要供應現在的人口還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在宋哲武的計劃裏,他是要大力召集難民來他控制的四個省,尤其是在北蒙落户安家的。這樣不僅可以救民於水火,挽救無數生命,同時還可以保證他的兵員來源。而更主要的是,這還能達到宋哲武不能明説的一個目的,那就是實邊。

召集難民並不是什麼難事,民國時期大災不斷,據統計,民國期間總計餓死了2億人口。

民國九年到民國十年,華北四省大饑荒,餓死1000萬,災民3000—5000萬;民國十七年到民國十九年,北方八省大饑荒,餓死1300萬人,逃荒人數更是無法統計;民國二十年到民國三十八年,長江水災11次,其中民國二十年,長江水災災民過億;民國二十三年,全國大旱,餓死600萬人;民國二十五年到二十六年,川甘大饑荒,死人無數,僅四川萬縣人口就驟減三分之一每當看到這些數字,宋哲武的心就覺像在滴血一樣。不要説2億人,就是有一億人下來,充實到山西和北蒙,那他的人口基數就足可以和本、蘇聯相抗衡了。

因此,宋哲武在山西安定下來之後,就一直在想着如何能夠養活更多的人。而大量開墾荒地,建設農場就是其中一個辦法。

山西一地,因為開發較早,待開墾荒地十分有限,現有荒山荒地僅230多萬畝。可是,如果要算上綏遠、南北蒙,可開墾荒地會有幾億畝,不要説養活2億人口,就是是十億也未必不可。

只不過,水土保持的觀念已經深深地植在宋哲武這個穿越人士心中,他是不會不顧一切的亂砍亂伐開荒種地的。要知道,幾十年後,肆的沙塵暴經常光顧河北,它的發源地就是北蒙高原。

好在宋哲武因為會採用大量的新式農業技術,畝產會比現在的農民們耕種的土地要大大地提高,按宋哲武的估算,最多有一億畝的土地也就可以滿足他的需求了。

所以,宋哲武要求馮鋭的農委會,必須要在五年內開墾荒地一億5000萬畝,植樹2億畝。

對於這個近乎天方夜譚的計劃,不僅是馮鋭和趙承夏到為難,就是賈景德和趙丕廉也認為絕不可能。

他們之所以認為不可能做到,倒不是認為沒有足夠的荒地可供開墾,雖然他們沒有去過北蒙,可是那裏有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要開墾一億多畝的土地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唯一的一個理由就是他們認為沒有那麼多人力。現在眾多的工廠和鐵路公路建設已經基本消化了來到太原行署的難民,而開墾一億5000萬畝的土地,沒有幾百萬壯勞力是絕對做不到的。

況且,北方邊防長官公署所屬治下,人口有限,並不需要那麼多糧食。與其耗費鉅額資金墾荒,莫不如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工業建設上來,現在資金可是緊張很。

對於這些人的疑慮,宋哲武是不能不給個説法的。可是,他又不可能把他未卜先知的情況告訴他們,那樣的話,一個“神”標籤他宋哲武是躲不掉的。

宋哲武對此的解釋是,中國雖然國土面積廣大,可是人口眾多,每一次的天災都會造成大量災民出現,尤其是長江近水災頻繁,很容易出現大災。

據他研究歷史資料發現,全年沒有月食的年份,每18年中在11年和18年會出現兩次,而這樣的年份絕大多數都發生了水災,31年正式這樣的年份宋哲武很想給這些人講講厄爾尼若現象,最後還是忍住沒説。

不過,這幾個人已經聽明白了宋哲武的意思,那就是宋哲武認為,31年中國會發生大水災這種未卜先知的匪夷所思的説法,如果換在別人説,這幾個人都會不屑一顧。可是從宋哲武這個被研究院專家們奉若神明的人嘴裏説出來,他們又不敢不相信。

一億5000萬畝就一億5000萬畝吧,反正糧食多了總不是壞事情。當然,這個前提是必須要有大量的勞力。現在太原行署和綏遠只能組織起幾萬勞力參與墾荒,絕大多數的壯勞力都在參與太庫鐵路建設,只好先開墾太原行署和綏遠河套地區的荒地。

農業生產要做到旱澇保收,就必須要有完善的水利系統。太行行署所在的晉中和晉西北地區,太原附近區域水利系統較為發達,尤其是賈繼英早年和徐一清、榆次的馬繼禎、閻閻哲成等人修建的天一渠,更是灌溉了太原周邊的十多萬畝土地。

可是晉西北水利設施就要差了許多,許多地方還絕對是在“靠天吃飯”對於現有農田的水利設施的修建是必須要做的,當然,這些地方的水利設施農業水利委員會只需拿出方案,並派人督導執行就可以了。具體的工程安排和民工組織都是由各縣組織村民來義務修建,畢竟這可是給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最麻煩的還是黃河岸邊的水利設施建設。

黃河岸邊有近百萬畝灘塗鹽鹼地,要整治鹽鹼地,就必須要有完備的水利排灌設施。改良鹽鹼地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挖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制止土壤反鹽。

此外,還要採取一些配套措施:如引淡淋鹽,也就是用大量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區含鹽量;覆蓋,選擇適當覆蓋物,抑制水分蒸發返鹽;生物措施,營造防護林帶,與椿棉間作等。

説到生物措施,宋哲武可是在穿越前聽説了,陝西當時使用蚯蚓糞便改良鹽鹼地效果出奇的好。他現在恰恰就有大量的蚯蚓糞便肥料。

這是因為,不僅他在淶源就已經開始大規模開展蚯蚓養雞,就是晏陽初在定縣進行的鄉村建設運動,也引進了宋哲武提供的蚯蚓養雞的法子,兩地有大量的蚯蚓糞肥。

上述這些措施中,其它的都好辦,最難的就是引水排灌。

按理説,黃河岸邊的灘塗引水排灌不應該存在多大問題,可是從河曲到柳林這段四百多里的河岸,因為連年護堤,多數堤岸都要高於岸邊灘塗,在這樣的河堤上開口引水那是萬萬不可以的,否則一旦發生洪水,非出現決口不可。唯一一個辦法就是水灌溉。

水需要的水泵倒不是問題,現在太原的工廠就可以製造。只是水泵水那是需要電的,而現在太原行署恰恰就最缺電。

因為宋哲武現在大量建設工廠,對電力需求十分旺盛,尤其是那十台電爐更是耗電大户,現在太原城裏已經不得已出現定時限電了。新建的幾個大功率發電廠還需要時間。而且,即使是新電廠建成後,也不會馬上滿足黃河岸邊的電力需求。

這是因為,僅有電廠是遠遠不夠的,電力的傳輸是必須要有電力傳輸線路才可以送到需要的地方的。而現在宋哲武最缺的就是銅,大規模傳輸電力,導線的容量必須足夠大,銅線足可以滿足排灌需要。而鋁傳輸功率要相對小許多,大概是銅的五分之一。

山西雖然不缺鋁,可是鋁線必須要做得足夠,這樣重量就必然要增加。尤其是現在太原還做不到高壓傳輸,損耗極大。

對於這個難題宋哲武很是頭痛,可讓他沒有先到的是,這個問題竟然很容易地讓農委會的畢業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水利專家曹瑞芝給解決了。

謝“還沒發現”書友的1888打賞和月票深藍女兒今年高考,成績很不理想,心情很煩,實在對不起各位書友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