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洪承疇在馬上似乎猜到了一點情況,又似乎仍然是個謎。他在心中説:“不管它,反正馬上就清楚了。”為了這次南征,多爾袞一直就在加緊準備,十天以前就調滿洲與蒙兵各三分之二,漢軍旗的三順王、續順公等步騎兵的幾乎全部,集中在盛京及其附近地方,糧秣輜重齊備,隨時可以啓程。
四月初九上午,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率領多羅豫郡王多鐸、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還有漢軍三順王、續順公,滿洲貴族的貝勒、貝子,以及八旗的幾位固山額真、梅勒章京等帶兵將領,在堂子裏奏樂,行禮,十分隆重,只是因為大軍已整裝待發,省去了薩滿跳神。出征隊伍裏,還有一個特殊人物,朝鮮世子李(氵(山王))。他的隨軍南下,説明多爾袞對這次出兵的勝利很有把握。
在堂子行禮之後,又在堂子外的廣場上向天行禮。
之後,多爾袞一聲令下,放炮三響,聲震大地,城內城外以及遠郊近郊的列隊等候的大清步騎兵一齊啓程。
此後將近三百年間,不僅滿族的命運,實際是整個中國的命運,從這震天動地的炮聲中開始了。此時代表明朝的崇禎皇帝已死,明朝已亡國,李自成的主力軍在十幾天後就要全師覆滅,他本人將走上無可挽救的大悲劇道路。在中國歷史上滿族的青年英雄愛新覺羅-多爾袞的時代在炮聲中開始了。
這是十幾年來滿洲軍隊向長城以內進兵人數最多的一次,行軍序列和進入長城的路線都是計劃好了的。攝政王帶着一羣朝廷大小文臣和朝鮮世子以及世子身邊的陪臣,走在大軍的中間略後,攜帶的輜重最多。這是南征清軍的“大本營”不但部隊的行動由這裏發出命令,每天由盛京中央政府(朝廷)送來的稟報,也由攝政王批示。走在“大本營”前後的是上三旗(註釋:上三旗--即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的人馬,不僅是因為上三旗在清軍中最為鋭,更重要的是上三旗歷來是大清皇帝直接掌握的部隊,好像皇帝的“御林軍”如今理所當然地歸攝政王直接掌握。
由於山海關沒法通過,所以按照原定計劃,大軍離開盛京後向正西方向走,然後再向西南,從薊州、密雲境內找一兩個口子進入長城,佔領一座城池屯兵,稍作休息,再謀進攻北京。
雖然遼東的氣温比關內偏低,但目前畢竟進入了四月中旬,原野上草木發芽,小山上處處青絲,一片生機。滿洲八旗兵,各旗序列整齊,步騎分開,雖然旗有別,卻習慣上衣服素白,映襯着青綠的山崗和原野,格外顯眼。行軍時既沒有號鼓聲、海螺聲,也沒有説話聲,但聞匆匆的腳步聲和馬蹄聲,偶爾在曠野上有戰馬蕭蕭長鳴,互相應和。
多爾袞有時騎馬,有時乘轎。為着減輕疲勞,並在路上閲讀文書,乘轎的時候為多。由於他已經是攝政王,無皇上之名而有皇帝之實,所以乘坐的是四人抬的黃便轎,前邊有一柄黃傘。另外還備有一頂十六人抬的黃大轎,分成多捆,由駱駝馱運。一座大的氈帳,外罩黃緞,稱做帳殿,也由駱駝馱運。這些黃便轎、大轎、黃傘,以及黃帳殿,都是在他正式稱攝政王之後,命主管官員從皇家庫房中取出來太宗皇帝的舊物,供他南征使用。他的黃轎前後,除幾名隨侍的包衣之外,最顯得威風凜凜的是三百名特意挑選的巴牙喇兵,全是穿着巴圖魯坎肩,騎着一的高頭駿馬。
走了三天,在休息的時候,攝政王派一侍衞章京將范文程叫到面前,問道:“那封密件,洪學士可看過了?”
“看過了。”
“有何動靜?”
“據洪學士的僕人王兒講,洪學士當時捶頓足,痛哭失聲。”
“啊?哭了?”
“是的,他沒有想到會是崇禎給他寫的祭文。他自幼讀孔孟之書,一則不忘君臣之義,二則崇禎的祭文確實寫得動人。如今崇禎自縊殉國,他如果讀了崇禎的祭文而不落淚,豈不是沒有心肝的人。”范文程忽然口氣一轉,又説道“不過,洪承疇一再囑咐臣在王爺面前不要説出他讀了崇禎的祭文忍不住淚的事…”多爾袞哈哈笑了,説道:“我正是要他對崇禎不忘舊恩,好為我剿滅賊效力。他平滿腹韜略,如今怎麼沒有什麼建議?”
“他看攝政王每率大軍前進,又要處理朝政,所以他不急着向王爺有所陳述。其實,他倒是有一些很好的意見。”
“他可以將好的意見寫成稟啓,我在晚上駐營休息的時候看,也可以在轎子裏看。讓他趕快將好意見寫出來嘛。”大軍離開盛京的第五天,即四月十三庚午,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到了遼河地方,接到洪承疇的一封稟啓,在便轎中趕快讀完。當時大清朝廷中的文武大臣,有兩件事都沒料到:一是都沒料到李自成會親自率領幾乎是全部進北京的人馬離開北京,向距離北京七八百里遠的山海衞討伐吳三桂;二是都沒料到一向堅不投降清朝的吳三桂會派使者向清朝借兵。因為事情的變化發展太出多爾袞和大清朝眾多文武官員的意料之外,所以在多爾袞出兵之前,清朝的決策是先向正西走,然後轉向西南,從薊州或密雲境內進入長城,穩紮穩打,看情況向北京進攻。因為多爾袞和清朝的文武大臣們沒有料到情勢發生了新的變化,所以大清的南征大軍按照一般的行軍速度往西,每黎明啓程,黃昏駐營休息。在洪承疇的稟啓中,最重要的幾句話是建議加速進兵,不讓李自成從北京逃回陝西。他説:今宜計道里,限時,輜重在後,兵在前,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前。賊走,則即行追剿,倘仍坐據京城以拒我,則代之更易。如此,庶逆賊撲滅,而神人之怒可回。更收其財富,以賞士卒,殊有益也。
攝政王看過洪承疇的建議以後,仍按照原定計劃,不緊不慢地向西行軍。又過兩天,四月十五壬申,攝政王到了翁後地方。因為究竟是從薊州境還是從密雲境進入長城亟須確定,並要從此分路,所以大軍在此駐軍,晚上將由攝政王親自主持,召開出盛京後第一次最高層軍事會議。
等攝政王來到的時候,黃的帳殿已經搭起來了。圍繞帳殿附近,在樹林中搭起了許多白氈帳,朝鮮世子及其53陪臣和奴僕,清朝中央政府隨軍來的一批大小文官和奴僕,各成聚落,分別搭起許多氈帳,然後是巴牙喇營的官兵們駐紮的許多氈帳,加上許多馬棚和廚房,輜重兵住宿的各種帳篷,在周圍一里範圍內,大本營處處燈火,馬嘶、人聲,十分熱鬧,儼然是小小的行軍朝廷。上三旗不在此地,都在一二里外。
攝政王進了帳殿以後,稍稍休息一陣,用過晚餐。因為離開盛京後就沒有得到北京探報,不知道佔領北京的“賊”有何動靜,心中不免煩悶。此時,各處駐軍開始安靜下來。多爾袞走出帳殿,縱目四顧,但見天青如水,月明星稀,四野寂靜,原野上燈火點點,盡是軍營連着軍營。
多爾袞口到帳殿,派人將范文程和洪承疇二位學士叫來,商議大軍進入長城後如何向北京進攻並截斷李自成的各處援兵,以及佔領薊州,作為長期屯兵之地,準備與李自成在北京東邊進行大戰等等問題。談到大清兵進攻北京,多爾袞想到北京守城的眾多紅衣大炮都已落入“賊”手,而清朝的為數不多的紅衣大炮又不能隨軍帶來,不免格外擔心。剛説了幾句話,一位在轅門專管傳事的官員進來,在多爾袞面前跪下,説道:“啓稟攝政王爺,明朝平西伯吳三桂派使者攜帶密書一封,從山海衞趕來,求見王爺。”多爾袞大為吃驚,問道:“吳三桂派來的使者是什麼人?”
“奴婢已經問過,一位是吳三桂手下的副將,姓楊名坤;一位是個遊擊,姓郭。都是寧遠人。”
“他們帶來的書信在哪裏?”傳事的官員趕快將吳三桂的書信呈上。多爾袞拆開書信,湊近燭光,匆匆地看了一遍,轉給范文程,心裏説:“沒想到,求上門來了!”然而他按捺着高興的心情,又向傳事的官員説道:“對他們好生款待!他們隨行的人有多少?”
“稟王爺,共有十人。奴婢已經吩咐下去,給他們安排四座帳篷,趕快預備酒飯。他們想明天就回去向平西伯覆命,問攝政王何時可以接見他們。”多爾袞一擺手,讓傳事的官員下去。他通漢文,雖然還不能透徹理解書中的有些措詞,但基本能明白吳三桂書中大意。吳三桂只是為報君父之仇,恢復明朝江山,來書借兵,並無投降之意,這使多爾袞心中略覺失望。等洪承疇將吳三桂的書子看完,多爾袞向兩位內院學士問道:“吳三桂只是來書借兵剿賊,並沒有投降我朝之意,是不是?”范文程轉向洪承疇問道:“洪大人,南邊的情況你最清楚,吳三桂派人前來借兵,我朝應如何回答?”洪承疇望着攝政王説道:“最近我朝不得細作探報,對賊動靜全不清楚。據吳三桂來書判斷,必定是吳三桂誓不投降賊,賊已經向山海衞進兵。吳三桂自知兵力不足,前無屏蔽,後無支援,山海孤城,難以固守,情勢危急,所以來向我朝借兵。此正是我朝大兵進入中原,剿滅賊之良機。攝政王天生睿智,韜略在,請問將如何回答?”攝政王沒有做聲,將眼光轉向范文程。
范文程説道:“臣以為這是我朝剿滅賊,平定中原的大好機會。攝政王不必急於召見吳三桂的使者,可由臣與洪學士先接見吳三桂的兩位使者,問清關內情況,再由攝政王決定我大清進兵方略。一切決定之後,王爺再召見吳三桂的使者,給予回書。”多爾袞連連點頭,説道:“好,就這麼辦。你們就在洪學士的帳中接見使者,趕快問明關內情況,向我稟報。我們連夜商定方略,備好回書,明一早,召見使者,叫他們回關覆命。”他微微一笑,彷彿自言自語地説:“哼,吳三桂有吳三桂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我是大清攝政王,又是順治皇帝欽派的奉命大將軍,可不會聽吳三桂的指揮!”范文程和洪承疇都明白攝政王的心思,十分興奮,相視一笑,趕快辭出帳殿。
多爾袞在今夜就要決定戰略的重大改變和行軍路線,所以他命令范文程和洪承疇二人去接見吳三桂的使者以後,立即傳知駐紮在近處的諸王、貝勒、貝子、公、三品以上文武大臣,火速來攝政王帳殿,商議軍務大計,不得遲誤,而駐紮在遠處的王公大臣就不必來了。大家知睿親王的軍令甚嚴,且是在大政殿處分肅親王豪格和斬了大臣楊善等人數之後,誰也不敢大意,立即飛馬而來。約摸兩頓飯的工夫,以英王阿濟格、豫王多鐸為首的諸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臣等二十餘人,紛紛來到,進入帳殿,向攝政王行禮後,在厚厚的氈上坐下。大家已經知道吳三桂派來使者借兵的事,但不知攝政王如何決策。有人正要詢問,范文程和洪承疇進來了。他們剛剛在氈上坐下,攝政王馬上問道:“你們同吳三桂的使者談過話了?”范文程答道:“啓稟攝政王爺,我們在洪學士的帳中同他們談過了,情況也問清楚了。”
“吳三桂為什麼急於前來借兵?”范文程回答説:“李自成親自率領大軍討伐吳三桂,吳三桂只有山海衞一座孤城,兵力不如賊,害怕無力抵禦,所以派遣副將楊坤、遊擊郭雲龍前來借兵。”
“李自成何時離開北京往東來?”
“本月十二,賊的人馬開始從通州和北京出動,李自成本人於十三出正陽門向山海衞來,把崇禎的太子和永王、定王帶在身邊,還帶着吳三桂的父親吳襄。”
“吳三桂打算如何對賊作戰?”范文程回答説:“山海衞的地理形勢,洪學士比我清楚。請他向攝政王爺詳奏。”多爾袞將目光轉向洪承疇。
洪承疇趕快説道:“李自成攻破北京,並不想以北京作為京城,只想在北京舉行登極大典之後即返回西安。因為吳三桂在山海衞堅不肯降,所以他的登極大典屢次改期,不能舉行。在北京傳説吳三桂起初答應投降,李自成派唐通57前來山海衞接防,後來吳三桂不肯降了,回兵山海,將唐通的人馬消滅大半,唐通幾乎是隻身逃回,其實全是謠傳。吳三桂一直不肯投降,後來知道李自成進北京後的種種情況,更下定決心不降。他決定不降,李自成就非打他不可。不將吳三桂打敗,李自成一則不能放心大膽地在北京熱熱鬧鬧地舉行登極大典,二則害怕吳三桂會投降我朝,勾引我朝進兵。所以李自成下定決心,親自率兵東征。”多爾袞問道:“你説,吳三桂會投降我朝麼?”洪承疇回答説:“只要攝政王抓住時機,運用得當,吳三桂可望降順我朝。”
“可是兩年前松山大戰之後,錦州祖大壽也投降了,我朝對吳三桂百計勸降,連先皇帝也兩次下書勸其歸順,他都置之不理,無動於衷。現下他手中尚有數萬兵,肯降我朝?”洪承疇説:“俗話説,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那時,明朝未亡,崇禎未死。吳三桂父子均為明朝守邊大將,明朝也竭力供應糧餉,所以吳三桂尚有忠於明朝之心,不肯降順我朝。如今明朝已亡,崇餉亦自縊殉國。吳三桂困守孤城,既無援兵,又無糧餉接濟,而兵力又不如賊強大,故而求救我朝。臣以為我朝十餘年來總想進兵中原,重建大金朝盛世局面,都因山海關不在我手,隔斷我大軍進出之路。應趁此時機,迫使吳三桂降順我朝,獻出山海關。此是千載難逢良機,萬萬不可遲疑。”多爾袞也抱同樣想法,但是他暫不表明自己已經考慮成的決定,而是環顧眾臣,按捺住心頭興奮,向大家問道:“吳三桂借兵的信,你們都傳閲了。你們大家有何意見?”王公大臣們紛紛發言,各抒己見。多數意見是吳三桂只是借兵,幫助他打敗賊,恢復明朝江山,並沒有向清朝投降之意。而且吳三桂在書子中寫得明白,請我大清兵自中協、西協進入長城,他自己率兵從山海關向西,與我合兵,共同攻破北京,擊敗賊。可見他仍然忠於明朝,不願投降我朝,也不願讓出山海關。倘若吳三桂一面與賊相持山海關城西,一面拒我于山海關城東,豈不誤了大事?在討論中,多數人主張按照吳三桂的請求,大清兵出李自成的不意,從中協或西協進入長城,與清方原來的謀略相合。倘若李自成已經東征吳三桂,大清兵就可以從薊州和密雲一帶截斷李自成的後路,對李自成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同時分兵進攻北京。等一舉擊潰了李自成,佔據了北京之後,再迫使吳三桂獻出山海關投降…
多爾袞覺得大家都是按照原來在盛京時的決策説話,沒有看出來戰爭局勢的突然變化。他想足智多謀的學士范文程剛才與吳三桂的使者談過話,此刻定有什麼新的主張,於是向范文程問道:“你有什麼想法?”范文程回答説:“吳三桂派遣來的兩個使者,一個是副將楊砷,一個是遊擊郭雲龍,都是寧遠一帶人,是吳三桂手下的心腹將領。臣與洪學士向他們詳細詢問了吳三桂方面59的情況以後,叫他們先去休息,等攝政王明一早召見。他們出去以後,臣與洪學士談了片刻,我們都主張應該急速進兵山海關,不必從中協和西協進入長城。”
“啊?!”多爾袞趕快問“你們怎麼想的?”范文程説:“洪學士比我的想法高明,請他説出他的新主張。”攝政王望着洪承疇問道:“我大清兵不再走薊州、密雲一帶進入長城?”洪承疇回答:“現在李自成進犯山海,我大軍應該從此轉道向南,輕裝前進,直趨山海。原來我們不知吳三桂有向我朝借兵之事,臣只想到第一步是如何進入長城;第二步是在山海與北京之間佔據一堅固城池屯兵;第三步是擊潰賊,佔領北京;第四步是招降吳三桂,迫使他獻出山海關,打通關內關外的大道。如今軍情變化,以臣愚見,請攝政王將原謀劃的幾步棋併為一步走。也就是説,將招降吳三桂,打通山海關,擊潰李自成,併成一步棋走。王爺睿智過人,遇此意外良機,何必再像往年一樣,走薊州、密雲一帶的艱險小路,替吳三枝獨戰強敵,留着他坐山觀虎鬥?”多爾袞不覺將兩掌一拍,口説道:“好,你説到了我的心上!”但馬上又問了一句:“倘若吳三桂仍然忠於明朝,不肯投降,我軍豈不被擋在山海關外?”洪承疇已經中有數,立即回答説;“依臣看來,吳三桂並非明朝的忠臣,只是借忠於明朝之名對我朝討價還價耳。如攝政王在此時處置得當,使吳三桂獻出山海關,投降我朝,可不費過多的舌。”
“你怎麼知道他不是真有心做明朝忠臣?”
“當賊過大同東進的時候,崇禎下旨調吳三桂去北京勤工,薊遼總督王永吉也親到寧遠催促。崇禎既下旨叫吳三桂赴京勤王,又命他不要捨棄寧遠百姓,此係崇禎一大失策。但是當時吳三桂手下有四萬兵,可以分出兩萬人護送百姓,他親率兩萬人疾馳入關,再從山海駐軍中出三千兵,夜兼程,馳抵北京,代替太監和市民守城。倘能如此,一則北京必不能失,二則守居庸關與昌平的明軍士氣為之一振,不會開關賊。所以單就吳三桂借保護寧遠百姓之名,不肯迅赴危城,以救君父之難來看,能夠算是忠臣麼?”多爾袞輕輕點頭:“説得好。再説下去!”洪承疇接着説道:“倘若吳三桂真是大明忠臣,當他知道崇禎殉國之後,應該立即三軍縞素,一面為崇禎發喪,誓師討賊,一面號召各地義師,會師燕京城下,義無反顧。然而臣問了楊-,吳三桂一沒有為崇禎痛哭發喪,二沒有號召天下討賊。可見他一直舉棋不定,首鼠兩端,私心要保存實力是真,空談恢復明朝江山是假。臣建議王爺趁此良機,迅速向山海關進兵,迫使吳三桂向我投降,獻出山海城。倘若我不迅速迫使吳三桂投降,一旦山海城被賊攻佔或吳三桂投降賊,李自成留下少數人馬據守山海,大軍迅速回守北京,我軍此次的進軍目的就落空了。”多爾袞驚問:“吳三桂能夠投降李自成麼?”61洪承疇回答:“聽楊-説,李自成從北京率兵來山海衞討伐吳三桂時,將崇禎的太子和另外兩個皇子帶在身邊,將吳襄也帶在身邊,可見他對吳三桂準備了文武兩手。所以倘若吳三桂經過一戰,自知兵力不敵,再經太子的詔諭,加上其父吳襄的勸説,投降李自成並非不可能。所以我大軍去救吳三桂必須要快,按原計劃從薊州、密雲一帶進入長城就來不及了。”多爾袞想了片刻,又問道:“賊李自成率大軍從北京來攻打吳三桂,能夠攻佔山海城麼?”洪承疇略一思索,回答説:“吳三桂可以抵禦李自成三至五,以後難説。”多爾袞又略吃驚,問道:“為什麼吳三桂只能抵禦三至五?”洪承疇説:“李自成必是擔心吳三桂會向我朝借兵,所以匆忙間親自率大軍東征。北京距山海衞雖然只有七百餘里,但因為北京附近各州縣都沒有對賊真正降附,李自成又無後續部隊,所以不僅是孤軍東征,而且是懸軍遠征…”
“你説什麼?”
“臣按照古人兵法所云,稱李自成這一次是懸軍遠征。他的人馬好比是懸在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必須一戰取勝,敗則不可收拾。因此之故,他必將驅趕將士死鬥,不惜犧牲慘重,使吳三桂無力抵抗。”
“李賊從關內攻破山海城容易麼?”
“比較容易。”
“為什麼?”
“臣在出關之前,曾在山海衞駐軍多,故對山海衞地理形勢較為清楚。洪武年間,徐達率領明軍北征,將蒙古兵趕出長城,開始修築山海城。歷代以來,靠長城以界南北。所謂山海關,是指山海城的東門而言,所以山海城的東門修建得十分堅固雄壯。門外又有甕城。甕城雖小,然而城牆高厚,與主城一樣難攻。關門向東,而甕城門偏向東南,所以攻關之敵縱然用紅衣大炮也不能中山海關門。甕城之外,又修了一座東羅城,可以駐屯人馬。明朝行衞所之制,所以將近三百年來,此地並未設縣,稱為山海衞,習慣只稱山海。而山海衞的西城牆在徐達眼中並不重要,只是匆忙修築,城牆又低又薄,城樓比較簡陋。後人增修西羅城,只想着備而不用,草草從事。吳三桂如與賊決戰,必在石河兩岸和石河灘上。一旦戰敗,賊兵乘機猛追,必隨關寧敗軍一起進入西羅城。李自成大軍進入西羅城,乘關寧兵驚魂未定,攻破衞城不難。以臣愚見,請攝政王復書吳三桂,諭其投降我朝,同時我八旗兵從此轉路向南,夜兼程,直趨山海關,實為上策。請王爺斟酌!”多爾袞將膝蓋用力一拍,高興地説:“好,就照你説的辦!”在攝政王黃帳殿中參加會議的諸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臣等,聽了洪承疇的建議和攝政王的決定,都到情緒振奮,紛紛稱讚。但是有人問道:“萬一吳三桂不肯降順我朝,如何是好?”多爾袞轉向洪承疇和范文程問:“是呀,倘若吳三桂只是借兵,不肯降順我朝,如何是好?”范文程回答:“剛才洪學士説得明白,明崇禎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下密詔命他去北京勤王,他卻借護送寧遠百姓入關為由,不肯出一部分兵夜兼程,馳救北京,可見他並非明朝忠臣。他得知崇禎自縊殉國以後,既不命三軍縞素,為身殉社稷的君父發喪,也不傳檄遠近,號召天下義師,共同討賊,而是坐待山海,模稜兩可。就此一事而言,豈是明朝忠臣!所以臣同意洪學士的看法,吳三桂目前向我朝借兵,聲稱要同我合力消滅賊,恢復明朝江山,萬不可信。實際上他要保存他自己與數萬關寧將士不被賊消滅耳。”洪承疇馬上接着説:“臣請攝政王立即率大軍直取山海關,搶在賊之前佔領山海城。今夜即給吳三桂寫封回書,明楊-與郭雲龍帶回。書中大意,一則申明我朝聞賊攻陷京師,明主慘亡,不勝髮指,所以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義無反顧,剿滅賊,出民水火;書中第二層意義要寫明吳三桂往雖與我大清為敵,今不必因往年舊事,尚復懷疑。昔管仲桓公中鈎,後來桓公重用管仲,稱為仲父,以成霸業。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二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如山河之永。”多爾袞問道:“吳三桂已經率將士離開寧遠,還要封以故土?”范文程趕快解釋:“洪學士思慮周密,這句話用意甚深,必能打動寧遠將士之心。”
“啊?”攝政王向洪承疇看了一眼“封到寧遠?”洪承疇説道:“臣聞吳三桂的親信將領不僅在寧遠一帶有祖宗墳墓,還佔了大量土地,給佃户耕種。如今由攝政王答應封以故土,吳三桂手下的眾多親信將領必更傾心歸順。”攝政王恍然醒悟,心中稱讚洪承疇果然不凡。他又問道:“要將吳三桂晉封藩王?”洪承疇説:“王爺今不是輔政王,而是攝政王,有權晉封藩王。不妨將吳三桂晉封藩王的話,先寫在書子中,隨後由盛京正式辦好皇上敕書,火速送來。”多爾袞馬上向坐在帳殿中參加議事的諸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臣説道:“今晚的會議到此為止,不再耽擱。你們各回駐地,傳下軍令:四更用餐,五更起營,直奔山海關,兩白旗在前,其他滿、蒙、漢隨徵各旗,仍按原來的行軍序列不變。”稍停一停,他又補充吩咐:“各旗人馬,都要輕裝前進。運送輜重的駝、馬,隨後趕上…你們速回駐地去吧!”參與議事的文武大臣懷着動的心情,紛紛離開帳殿,乘馬而去。多爾袞又吩咐兩位官員連夜動身,轉往錦州,命駐紮在該地的漢軍旗將士,火速攜帶兩尊紅衣大炮趕往山海關。因為原來沒料到據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會差造使者前來借兵,考慮到從薊州和密雲附近進長城,道路艱險,所以65不曾攜帶紅衣大炮。現在情況大變,紅衣大炮用得上了。
洪承疇和范文程被多爾袞用眼留下,沒有同羣臣一起離開。等吩咐兩位官員連夜去錦州向山海關運送紅衣大炮之後,多爾袞對洪承疇説:“天聰十年天,太宗爺將國號後金改稱大清,改年號為崇德,受滿、蒙、漢各族臣民及朝鮮屬邦擁戴,在南郊祭告天地,廢除汗號,改稱皇帝,也就是登天子之位。當時洪學士尚是明朝總督大臣,在四川、陝西一帶忙於剿賊,對遼東事知道很少,範學士深受先帝信任,遼東的局勢變化,全都親自目睹。從太祖創業,到太宗繼承汗位,我朝國運興盛,不但統一了滿洲各部,而且北至黑龍江以外,招撫了使犬使鹿之邦,將那裏一部分人民遷到遼河域,從事農耕,不願遷移的仍留在原地方靠漁獵為生。當太祖爺起事時,滿洲分成了許多小部落,每一個城寨就是一個國家,靠遊牧為生。太祖起兵之後,一面同明兵作戰,一面同滿洲各部落作戰,真是艱難創業,才建立了後金國。到太宗繼承皇位,又打了許多仗,平定了蒙古各部,除在太祖時建立的滿洲八旗之外,又建立了漢軍八旗、蒙古八旗。所以太宗要改國號大清,改年號崇德,登天子之位,立志進入中原,在中國合滿、漢、蒙各族建立統一國家。太宗辛苦創業十七年,豐功偉業,照耀千載,可惜他懷此鴻圖遠略,未得成功,於去年八月初九夜間無疾駕崩。我們繼承他的遺志,才決意出兵入關,誓滅賊,救民水火。恰遇吳三桂差人前來請兵,真是天意興我大清,才有如此機緣巧合!”范文程説道:“先皇帝生前不曾遇此良機,這也是上天有意使攝政王建立不世功業。先皇帝平生最仰慕大金世宗,喜讀《金史-世宗本紀》,稱之為小堯舜。臣記得,崇德元年十一月某,先皇帝御翔鳳樓,召集諸親王、郡王、貝勒、固山額真、都察院官員,聽內弘文院大臣讀大金《世宗本紀》。可見先皇帝對金世宗一生功業的仰慕。然而以臣今看來,攝政王秉承太宗遺志,佐幼主進入中原,蕩平賊,進而統一南方,君臨華夏,將來功業應非金世宗可以比肩。”多爾袞心情振奮,微笑點頭:“等進入北京以後再看。金世宗雖然很值得尊敬,但畢竟只能割據北方數省之地。我們第一步是打敗賊,進入北京。至於下一步,以後看,以後看。你們今夜要多辛苦一點,命隨徵的文臣們連夜準備好給吳三桂的回書,你們看過以後,命筆帖式用黃紙繕寫清楚,明一早我再親自斟酌,然後在大軍啓程前我接見吳三桂差來的使者,叫他們火速將書子帶回山海。”范文程和洪承疇退出帳殿以後,攝政王也很疲倦,趕快在兩位隨侍包衣的服侍下在柔軟的、鋪着貂皮褥子的地鋪上就寢。但是他太興奮了,因而久久地不能入睡。輾轉反側中,不自地想到馬上來到的輝煌勝利,也想到年輕美貌的…
次,四月十六黎明,天還不很亮,各營用過早餐,原野上號角不停,戰馬嘶鳴,旗旗飄揚,人馬正準備啓程。攝政王也已經用過早餐,站在他的戰馬旁邊,一邊看着十幾個巴牙喇兵迅速地拆掉帳殿,連同帳中什物,綁紮妥當,又分綁在駱駝身上,一邊等候吳三桂的兩位使者前來。過了片刻,楊-和郭雲龍被攝政王的侍衞官員引至攝政王前。他們雖然是大明平西伯差遣來的使者,一個是明朝武將二品,一個是武將三品,但是一則明朝已亡,他們是奉命前來乞師,二則平震於多爾袞的聲威,到了多爾袞的面前立即跪下,不敢抬頭,齊聲説道:“參見王爺!”多爾袞向年紀稍長的問道:“你們誰是明朝的副將楊-?”
“末將就是。”多爾袞將目光移向另一邊:“你的名字?”
“末將是遊擊將軍郭雲龍。”
“啊,啊。”多爾袞微笑容,接着説道“你們送來的平西伯的緊急書信,昨晚我已經看了。我備了回書一封,四更時候我將回書看了一遍,看見有幾句話沒有將本攝政王的意思説清。因這封書子關係重大,已命隨徵內弘文院文臣將書稿修改,命漢文筆帖式在今路上停駐時候抓緊謄寫清楚。大軍今晚要在奔往山海關的路上有一個叫西拉塔拉的地方休息,到時將蓋好攝政王印璽的回書給你們。你們可星夜兼程,奔回山海,向平西伯覆命。”楊-雖然已經知道清朝大軍今要往山海關去,但聽了攝政王的話仍然吃驚。他大膽地抬起頭來,説道:“攝政王爺!末將雖然不知道我家伯爺在書子中怎麼寫的,但末將在山海衞動身的時候,我家伯爺對末將面諭:你見了大清國攝政王,説我關寧將士將堅守山海衞,對賊頭痛擊,務請攝政王率大軍從中協、西協--也就是從薊州與密雲一帶進入長城,與我關寧兵對賊李自成前後夾擊,穩勝券。山海城中的兵將已經夠多…”多爾袞沉下臉,説道:“此是重要戎機,不是你應該知道的。本攝政王已經決定將平西伯晉爵藩王,關寧將校一律晉升一級。待消滅賊之後,寧遠將士仍然鎮守寧遠,原來所佔土地仍歸故主,眷屬們免得隨軍遷徙之苦。至於從何處進入長城,本攝政王自有決定。昨夜本王已下令全軍從此向山海關去,馬上就啓程了,你們隨本營一道走吧。”一位稱作包衣牛錄的官員捧來一包銀子,送到楊-和郭雲龍面前,説道:“你們帶有十名護衞,這是攝政王爺賞賜的二百兩銀子,快謝恩賞!”郭雲龍雙手將銀子接住,大聲説道:“謝攝政王爺恩賞!”楊-雖然心裏還有疙瘩,但也跟着説了一句:“謝攝政王爺恩賞!”與郭雲龍一起叩頭,起身離去。此時,滿、蒙、漢八旗兵的步騎各營,已經按照昨的行軍序列動身,原野上族旗飄揚,十分威武雄壯。
多爾袞今沒有坐轎,騎馬趕路。因為他昨晚睡眠很少,不久就在馬蹄有節奏的——聲中半入睡了。
當天趕到西拉塔拉地方宿營。楊-、郭雲龍和他們的十名騎兵隨着正白旗一起晚餐,又餵了馬匹,休息片刻,拿到密封的攝政王給吳三桂的回書,趕快登程,向山海關奔馳而去。
多爾袞休息到四更時候,指揮大軍出發。為着搶在李自成之前到達山海城,他不顧身體不好,繼續乘戰馬,路上很少休息。雖然他今年虛歲才三十二歲,正在青年華,但是一則正如豪格在背後説的話,他是一個有病的人,不會久於人世,到底有什麼暗疾,至今是一個謎;二則自從在翁後地方見到吳三桂的借兵書信以後,他採取斷然決定,改變原來進兵方略,轉向寧遠和山海關前進,同時在覆信中要吳三桂投降大清。這是一着險棋。萬一吳三桂不肯投降大清,他不僅貽誤戎機,而且在大清國中會大大地損傷他的威望。他反覆想過,李自成不僅有強大的兵力,拼死來搶奪山海城,而且將崇禎的太子和永、定二王以及吳三桂的父親都帶在身邊,準備了文武兩手,所以吳三桂拒絕投降清朝並非是不可能的。多爾袞一邊騎馬趕路,不得休息,一面為他的這一着棋的成敗十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