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外奔波,總想有個歸宿,簡簡單單一個字卻詮釋着多少遊子的心聲。家是一個人的本,一個人心靈的歸宿,靈魂的寄託。我想寫一點關於家的覺,但卻很難用華麗的詞句來形容它,也許這正是家的普通而又深奧之處吧。

每個人對家的覺不同,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也賦予了家不同的含義。我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父母很早就進了城做生意,當我到了上學年齡時我也跟着他們來到城裏讀書,從此漂泊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因此我從小很渴望有一個安定的家。小時候總以為家在我幼時玩耍的地方,在我過家家的黃土之上,那裏有最疼我的爺爺,那裏有我心目中的鳥語花香,還有我的小夥伴。所以上小學每當快放寒暑假時,我總是特別的興奮,因為我又可以回家了。雖然每年只能回家兩次,但這卻成了我一年之中最高興的時刻。

隨着自己年齡的增長,在這座城市的渲染下,我對家的理解也發生了惟妙惟肖的變化。上高中那年,選擇了離家較遠的一座城市。這是我第一次離開了家,離開了父母。我一個人學習,一個人生活。我以為自己已經很獨立了,卻總是在夜深人靜時想起我的家人,想起了我的兩個家。高中時,我對家的理解是思念,雖然我可以經常的回家,但是每到我出家門我又仍不住回望,有一點點的難以割捨。其實我真的很喜歡那種覺,喜歡那種不在父母身邊的覺。可能那是自己自以為是的獨立,伴着對家的思念慢慢的成長。

小時候經常讀古詩,有很多詩人寫對家思念的一些詩句。記得老師當時給我們逐字逐句的翻譯,並介紹詩人寫作的時代及背景環境。也許兒時懵懂的我只把它當做‮試考‬的要求朗誦背,並沒有深刻理解到一個家字。直到我上大學,真正離開家的那一刻,隨着火車緩緩駛去,我透過車窗,望着自己生活過的城市,那裏有一個自己的家,有一個和父母一起生活多年的家,有一片留給我美好記憶的黃土。看着站台送行的人們,看着不同方向穿梭的列車,我知道這一刻我也像許多人一樣為了自己的夢想離開了家,離開了自己生長的土地奔赴遠方。那一刻我體會到了家是多麼的重要,是我們一生成長的動力,神的寄託。理解到了那些詩人遊子對家的一種渴望,對親人的一種思念。大學中,我把對家的思念更多的化成語言和文字,傾訴着對它的情,記憶着對它的覺。

每次放假回家,從東北到西北,每當列車駛進這片黃土高原,我知道我就要到家了,這片悉的土地,悉的人和語言。出站口裏,一個悉的身影—爸爸又來接我。回到了我思念的家裏,吃着媽媽親手做的飯,一家人高高興興在一起嘮嘮家常,我知道這個時刻我是多麼的幸福。過年的時候我們去老家看望爺爺,來到這個兒時的樂園,看着滿臉滄桑的二位老人,我心目中的老家彷彿經歷滄海桑田,我已想不起它曾經模樣。爺爺都是八十多的高齡了,這在農村已經很不容易了,他們經歷了從舊社會到新社會,見證了新中國的成長。每次回到老家他們總是特別的高興,忙着做好吃的,爺爺把我叫到身邊問我在外面的生活。問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在外面一天吃幾頓飯”還告訴我書念多少是多少,不要強求自己,就算回家我們還有幾畝地種。每當這時家人總會説爺爺,但我能理解爺爺説的話,一個辛苦了一輩子的老人,一個經歷社會變革的老人最高興的就是看到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高高興興的吃着家鄉的飯。在大學裏,我對家的理解更多的是親情。

現在我一個人經歷社會,每當我努力奮鬥時,家是我真正的動力源泉,我充滿着對它的懷念與憧憬。對家的一份情包含着我兒時懵懂的心,童年多彩的夢,長大後神的最後一方樂土。

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