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賣考題的胖子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燈籠昏暗的光亮在搖盪,靴子踏在青石板上發出清脆的聲響,在巷子內迴盪,人影朦朧,時而細長,時而巨大,被**照映,在巷子兩旁的壁上搖曳。
范進緊跟在拿着燈籠的楊凌身後,腳步矯健得一點也不像五十來歲的人,在疾走的同時,時不時回頭瞧上楊瀾一眼,生怕楊瀾腳步慢下來,拖慢步伐,見楊瀾若是跟在身後,便不時催促前面的楊凌再加快一點步伐。
巷子的盡頭便是一條能容四輛馬車才行駛的黃土大道,沿着大道往前行百餘步,便是會試地點所在,貢院。
北院在北京城東南隅,原本是元朝的禮部舊址,永樂十三年(1415年)改為貢院,當時,因為朝廷財政困難,連京城的城牆和皇宮都沒有建立,貢院便用木板和蘆葦搭乘簡易的考房,周圍是用荊棘編織而成的圍牆。
萬曆之前,貢院的建築還是草蓆木板結構,且又實行“鎖院貢試”制度,最怕着火,雖然嚴加防範,百多年來,着火的事情卻也層出不窮,最嚴重的一次,明天順七年(1463年)二月貢院大火,監察御史焦顯鎖上貢院大門,不許人員進出,致使七十多名舉人葬身火海。
到了萬曆朝,擔任首輔的張居正決定對貢院進行改建和擴修,重建工作在萬曆二年(1574年)三月展開,在萬曆三年(1575年)九月告竣。
擴建後的貢院增加了面積,方圓達一百六十多丈,將房舍改為了磚石結構。
重建的貢院,外面有荊棘牆,門朝南向,門前立有三道門坊,左邊的門坊稱為“虞門”右邊的稱為“周俊”中間的稱“天下文明坊。”內有兩道重門,左右各一,以備稽查。再進去又是一道龍門,穿過龍門甬道,則是明遠樓。在貢院四角各有樓相望,作為瞭望監察所用。
從東往西有號舍七十區,每區有七十間,乃是磚石結構的瓦房,可以避風雨,防火燭。
再往北走,中間位公堂,公堂以東有一間監察室,再往東有三間用來密封試卷和供應補給的房間。公堂對面有兩間房,乃是用來抄錄試卷所用。公堂後面是燕喜堂,從東往西有十多間房舍,用來供書吏,工匠休息所用。其後則為會經堂,有二三十間房舍東西相連,乃是同考官們的住所。
雖然,並未進入過京師的貢院,通過陳光,侯國光等人的打探,楊瀾已經將貢院的構圖牢記於心了,之所以記得貢院的地形,並非為徇私舞弊做準備,這只是出於他的習慣而已,無論去哪兒,若是有機會的話,楊瀾都會事先了解那個地方的地形構造和大概環境。
很多時候都用不上,然而,誰又能肯定,永遠不會派上用場呢?
正因為在各個方面都已經準備停當,楊瀾才會這樣不温不火,一派雲淡風輕,像范進這樣焦急上火,患得患失的,進入考場就算有十分本事,恐怕也只能發揮出七分來。
三人剛剛走出小巷,這時,面奔來一人,擋在了他們身前。
那人身形巨胖,行進間,便如一座小山移來,楊凌停下了腳步,范進見楊凌停下腳步,心中一急,一把將楊凌推開,埋着頭就要往前闖,若不是他收腳收得快,險些撞到那人身上。
“你這廝好沒有道理,擋人去路作甚?”心情焦急的范進一改往畏畏縮縮的作態,指着那擋路之人高聲喝道,當然,若沒有楊瀾與他一起,恐怕他的態度又是另一種選擇了。
對面那胖子笑了笑,沒有理會范進的質問,他向一旁招了招手,兩個下人模樣的人打着燈籠奔了過來。
范進有些不耐,可是那人身形巨大,擋在巷子口,讓人無法進出,再是不耐,他也只能等候,於是,他讓到了一旁,讓楊瀾走到了前面來,雖然,不知道這胖子有何目的,讓楊瀾和他打道總比他自己親身上陣為好。
“兩位,可是參加會試的舉子?”楊瀾點了點頭。
“請問這位兄台有何指教?”
“指教談不上?”那個胖子臉上出了神秘的笑容。
他長着一張忠厚老實的臉,肥在臉上層層疊疊,笑起來便擠成了一團,眼睛眯成了縫,讓人瞧見,可喜得很,不知不覺便信賴了那傢伙幾分。
“既然兩位是參加會試的舉子,小人斗膽耽擱兩位文曲星少許工夫,放心,雖然耽擱了些許時間,兩位絕對會覺得值得!”楊瀾笑了笑,説道。
“兄台,長話短説吧!”
“好!”那胖子向楊瀾翹起了大拇指,笑道。
“既然兄台如此乾脆,在下也不再繞**了,在下有一條明路指給兩位老爺,保管兩位今科能夠金榜題名!”
“此話當真?”不待楊瀾答話,范進急急説道,半途上了一腳。
“絕無虛言!”那胖子轉身面向范進,斬釘截鐵地説道,那張臉,説不出的誠懇。
這時,他的兩個下人已經趕了過來,一人提着燈籠,一人手裏則捧着卷軸之類的東西,很大一捆。
“兩位!”那胖子壓低了聲音,他向四周望了望,然後神神秘秘地對楊瀾和范進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