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黃帝鑄鏡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李冰着了魔似地念叨着:“越女天下白,鏡湖五月涼。”他忽然問施麗婭道:“施姐,這個鏡湖在哪?”施麗婭不解地答道:“李冰,是不是趁着晚時分,想去旅遊一下啊?”李冰停止了嬉笑,很鄭重又很興奮地説道:“施姐,我哪有心思去旅遊啊?只是我夢入陰司之時,陰司天子對我説,上古神器陰陽寶鏡的下落,三
內我當會有所悟。剛剛聽你説到一個‘鏡’字,我突然想到,這應該就是一個線索,是上蒼給我的暗示。你快告訴我,鏡湖在哪!”施麗婭聽李冰如此認真地説,也不覺有些興奮,想不到自己無意中一句話,竟然啓迪了李冰。
她興奮地説道:“《軒轅黃帝傳説》中記載: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遠古時代,黃帝鑄青銅為鏡,這在當時,是個偉大的發明,鏡被奉為神器!尤其是黃帝親手所鑄之鏡,不僅能照見人的容貌,更能辨清人心善惡,還能驅祛祟。”李冰急急地問道:“施姐,那這十五面鏡中,有沒有陰陽寶鏡?”施麗婭道:“這個我也不清楚,不知道黃帝所鑄青銅鏡中有沒有陰陽寶鏡。古代醫學名著《黃帝內經》記載:‘帝既與西王母會於王屋,乃鑄大鏡十二面,隨月用之。’傳説黃帝是在湖邊鑄鏡的,這個湖現在稱鑑湖。”趙婉兒不解地道:“施姐,你剛才不是説黃帝造了十五面鏡嗎?怎麼現在又成了十二面?”施麗婭笑道:“這個我更不清楚了,可能是文獻記載不一樣吧!古人認為鏡能辟
,主要是因為鏡子有反
光線的作用,可將有害的‘煞氣’反
回去。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講,鏡子不僅可以改變人們對空間的
覺,還可以
收或反
能量,改變空間的光線和氣候環境。”施麗婭接着介紹道:“《黃帝內傳》中透
,在黃帝與西王母在王屋山會面之後,黃帝就鑄造了十二面大鏡,按月份依次使用。第一鏡直徑為一尺五寸,以後每月遞減一寸。依此類推,第十二鏡應只有三寸,已經到了玲瓏可愛的程度。黃帝還時常親自在湖邊磨鏡,此後數千年裏,那塊磨鏡石都光滑可鑑,不長野草。”李冰
口道:“施姐,你先説説,那個鑑湖在什麼地方。”施麗婭調皮地眨了眨眼道:“李冰,你可知道秋瑾?”李冰
口而出道:“秋瑾?她那麼有名,我當然知道。秋瑾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
豪俠,習文練武,曾自費東渡
本留學。”
“她後來積極投身革命,先後參加過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後來又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準備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卻不料事被捕,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孫中山先生致祭秋瑾墓,撰輓聯:‘江户矢丹忱,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並稱:‘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風秋雨愁煞人’之句,則傳誦不忘。’”李冰剛説完,突然眼前一亮:“對了,秋瑾自號‘鑑湖女俠’,這麼説來,那個鑑湖應該在浙江紹興了?”施麗婭嘿嘿一聲道:“沒想到啊,學工科的李冰,竟然也知道這麼多歷史典故!不錯,鑑湖確實就在紹興。”李冰不覺頓了一下道:“施姐,我還有一疑問。你
誦的詩中,稱為鏡湖,怎麼現在又叫鑑湖了?”施麗婭道:“紹興城北有一鏡湖,野郊則有鑑湖。鏡湖嘛,更為出名,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歡去鏡湖遊覽並
詩作賦。在旅遊品牌宣傳上,鏡糊也一直被認為是黃帝鑄鏡之處。”李冰聽完,樂不可支,開心地笑道:“這就對了,我想我們應該去紹興鏡湖一遊!”施麗婭微笑道:“李冰,你也這麼猴急了。依我看來,黃帝鑄鏡處,不一定是鏡湖,而是鑑湖的可能
更大!”李冰不解地看着施麗婭道:“怎麼可能?陰司天子讓我去找上古神器陰陽寶鏡,我們去的地方,當然應該與鏡字有關。”施麗婭莞爾一笑:“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鑑。《説文》中説:‘鑑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在三代之初,鑑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鑑字是沒有金字旁的。所以,我認為,真正的鑄鏡處,可能就是鑑湖!”李冰想了一下,認為施麗婭所説不無道理。不過,由於鏡湖、鑑湖都在紹興,這就好辦,兩個地方都去一下就行。
趙婉兒聽得入神,想象着那軒轅黃帝所鑄之鏡,不知該有多神奇。
施麗婭看到趙婉兒出神的樣子,不失笑,對趙婉兒説道:“婉兒妹妹,想不想聽聽有關黃帝銅鏡的傳説?”趙婉兒大為驚喜,催促施麗婭快説給她聽。
施麗婭娓娓道來:古時有一個名叫王度,他擁有一面黃帝所鑄之鏡。他的朋友薛俠擁有一把寶劍,左邊的紋理如火焰,右邊的紋理似水波,光彩閃耀,咄咄人。
薛俠要求用這把寶劍跟王度的寶鏡進行比試。王度欣然答應。他們進入一間密不透光的房間,王度拿出寶鏡,鏡面上吐出光華,將全屋照亮,兩人彼此都能看見對方,猶如置身於白晝,而寶劍則黯然無光,只有在王度將寶鏡裝進鏡匣後,古劍才吐出光華,但也僅僅是一、二尺的光景。
薛俠撫摸着寶劍長嘆道:“天下神奇寶物,也有相剋相伏的理論啊。”此後每到月圓之夜,王度都將寶鏡置於暗室,它發出的華光,可以照亮四周數丈遠之處,但要是讓月影照入暗室,寶鏡就變得黯然無光。這是因為陽光和月光是宇宙的第一光線,任何寶物都無法與之匹敵。
黃帝所鑄之鏡,忠實地反外部的物理空間,卻在其內部製造了一個虛幻空間,整個世界都蜷縮在銅鏡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