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光榮與寂寥—&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此,偉大的漢帝國時代開始了。
第十九位的周亞夫,他的父親是周。在下頭的説明中也會提到,周這個人仕奉劉邦亦曾立下武勳,乃是漢帝國之重臣。他的個正直,劉邦曾經説過,把事情給他是絕對不會錯的。基本上,劉邦這個人本身是比較隨便的,因此周這個人比劉邦要來得正經應該是不會錯的。
在此我想到另一件事,也就是和劉邦有關的有名逸事。項羽被打敗——這真是有名的故事,在後世也是常常被拿出來談,不管項羽勝過劉邦多少次,只是在最後一戰中失敗,就失去了天下。在作戰之中,當我方的狀況相當惡化的時候,如果想要逃走的話,就會想到項羽和劉邦的故事,反正只要在最後一戰中獲得勝利就行了!而像現代的職業球比賽也是一樣,只要在第九回結束之前獲得勝利就行了。而拳擊賽也是相同,只要最後還站在擂台上的人,就是勝利者。
就在劉邦已不知第幾次敗給項羽的時候,乘車逃走的途中,這時車子的御者叫做夏侯嬰,當時劉邦的孩子也在車子上,而當快要被敵人追上之時,劉邦一心慌,就把孩子往車外放出。然而夏侯嬰卻把車子停下,將小孩拾起之後繼續逃。劉邦生氣地説道:我是為了要讓重量減輕,所以才把孩子丟棄,為何你又把他給拾回來呢?這樣不是更慢了嗎?這故事十分有名。
在司馬遼太郎所着的《項羽與劉邦》中寫道:這並不是非常無道,而是在儒家的倫理中,把雙親看得比小孩子重要之故。極端地來説,小孩子死了還可以再生其他的小孩,但如果劉邦死了,那就什麼都沒有了。這點對我個人來説,也是個蠻新鮮的見解。
只不過,這依然是違背了人情,因此夏侯嬰才一次又一次地停車把小孩子抬回。在司馬遷的《史記》特別將這件事情寫出,他並沒有對其做判斷,我想大概也是要把對於這件事給讀者來判斷吧!幸好,後來所有的人都得救,算是一個好的結果。而從這樣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劉邦這個人在某些方面似乎也是很難取得天下的,我想之所以能夠成就大業,總是會有某些地方是凡人無從瞭解的。相對地,在項羽這方面,當其受到發時,也會將敵人全都殺死,其所代表的意味如果要拿來理解的話,似乎也不是非常正常,而難以肯定接受的。只不過,比較起來,劉邦這個人還是比較給人不好的覺就是了。
不好意思,我好像離題了,現在要談的是周亞夫。
周亞夫這個人最初乃是因為父親身為功臣,所以才出仕的,大概在紀元前一六二年,他繼承父親之位為候,並以將軍的身份負責北方的防衞,也就是與匈奴作戰。這時,漢文帝——也就是高祖的子孫——在到訪陣中的時候,卻受到兵士的阻擋而無法進入。總之,兵士們是遵守着就算是皇帝,沒事也不能隨便進入陣中的軍律就對了!文帝倒沒有因此而生氣,反而十分佩,稱讚他是個真正的將軍。
其後,發生了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這乃是吳王、楚王等七王——之前也曾説過,所謂的王指的都是王子,全都是漢皇室的一族這七王領有非常廣大的領土,也擁有自己的軍隊,再加上非常任,本就對中央政府的命令置若罔聞。如此一來,景帝就想要縮減他們的領土、削弱他們的勢力。這自然造成了他們的不滿,於是七國之王聯合叛亂,導致漢帝國進入半混亂的狀態。
在此,景帝將進言建議削弱七國的人給殺了,希望能夠平息吳楚等七國的不滿,然而卻沒有用,因而只好派周亞夫為將軍前往平定亂事。周亞夫首先就施行不讓敵軍團結的手段——具體來説,就是將從敵軍據地出發的部隊,從中間加以分斷,使補給斷絕。而當其慌忙回返時,便加以各個擊破,讓一場本來聲勢十分浩大的叛亂,在三個月間便遭到平定。
之前,吳楚七國也曾送使者前往匈奴,告知請其一同出兵,共同將漢帝國滅亡,然在匈奴還來不及出動之前,叛亂便已平定,因而並沒有成功。
這樣的叛亂和在秦朝末年自然發生的全國大叛亂有所不同,而只是貴族因不願自己的權勢受到削減所起的叛亂,由於這不會得到民眾的支持,因而有人認為這也是其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周亞夫雖然建立了非常的武勳,但後來在一些事情上與景帝不合,甚至還被懷疑謀反,最後竟絕食而死,結局非常地悲劇化。
再接下來,則終於進入了武帝的時代。
在此先來看看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直到這個霍去病為止,都是曾在《史記》上出現過的人物,而《史記》的世界,也是在這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後告終。由於《史記》這本書本人已經相當悉,因此在此就不再多言。
現在回到第二十位的李廣,這個人在吳楚七國之亂時,是以率領騎兵活躍的人物。他在很年輕的時候便加入軍隊,勇敢無人可以並稱。李廣同時也是使弓的名人,留下一則“箭立於石”的故事。
當時,中國有許多老虎出沒,某一天,李廣遠遠見到老虎,於是拉弓出,沒想到老虎卻完全沒有倒下。大家到不可思議,於是便靠近察看,才知道那是一塊形如老虎的巨石。本來,箭是不可能在石頭上的,然而這時箭卻立於石中,因而表示李廣這人弓箭威力之強,從此即以勇之名人而出名。
之後,以對匈奴的北方防衞為主,他立下相當的武勳,不但他個人武藝高強,在領軍上也有一套,相當受到匈奴的注目,稱呼他為飛將軍。
李廣雖然以匈奴為對象立下不少令人恐慌的大功,惟其後多少也有些失敗,還遭到嫉妒。其實,當他來到陣中時,兵士們必定歡聲雷動,平常看來雖然輕鬆,然而一旦進入戰鬥,卻能夠帶領整合全軍,對敵方使出尖鋭的攻勢大破敵軍。當其獲勝之後,自是會獲得許多的獎賞,然他會將所有的獎賞完全分給兵士,自己則過着貧乏的生活,也因此獲得兵士們深厚的信任。
還有一次,當文帝出去狩獵的時候,眼前突然跳出一隻大老虎,李廣立刻跳出與老虎扭打,最後以短劍將老虎刺死。看到這情景的文帝不由得嘆了一口氣,説道:你晚生了五十年,若是早五十年出生的話,就能夠跟隨高祖打天下而成為大諸候了!因而對他到十分惋惜。
在這兒我想到一件事必須要先提,那就是我在“私撰中國曆代名將百人”這篇文章中,曾經寫過兩個名將的名件,然而現在我卻認為應該要再追加兩個條件才行。
之前已經有了a和b,因此接下來就是c。這個c呢,我認為是對部下及兵士仁慈,並受到兵士們的愛慕,獲得他們深厚的信賴,甚至願意為這個人而死。
再接下來的d,我認為是不犯秋毫。在讀了中國的歷史書後,我發現這是一件很常見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情呢?其實就是掠奪以及殺等有害民眾的行為。我認為中國的軍隊其實並不限於中國,只要是軍隊,就可能會出現掠奪物資,以及殺非戰鬥人員的行為,而d的條件就是不做這些行為。如此一來自然能夠得到民眾的信望,因此c和d兩個條件也是不可分的。
而李廣之難以再繼續出仕,乃是在進入武帝的時代後,在這時,他已經有一定的年歲。武帝這個人是非常喜歡外表華麗的事物的,因此光是年紀大一點,就已經不討武帝喜歡了。在此,武帝任命自己喜歡的第二十一位的衞青、以及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擔任對匈奴作戰的指揮官。
即使李廣身為他們的前輩,依然必須列於其下。就李廣來説,當然是老大不高興的事,而就第二十一位的衞青看來,也相當令人不快——因為軍隊的秩序因此而產生了混亂——也許衞青本人也並不想這樣,但總之事情最後就變得很麻煩。在雙方的關係愈行愈遠後,李廣最後因故就自刎而死。自刎這種死法,指的就是刎首,具體來説,就是將劍橫於頸部,然後往前一拉,割斷咽喉死去的方法。聽説當李廣死時,其兵士盡皆為之哭泣。
到了唐代,出現了一本叫做《李廣傳》的書既然是為“傳”那就是以李廣為主角的小説。能夠成為小説的主角,可見李廣是相當受到歡的,而在這本書中,衞青和霍去病就成了完全的惡人角。
關於衞青這個人,他的姐姐乃是一個大美人,由於姐姐進入武帝后宮之故,因此衞青得以出仕。然而,這並不只是因為沾姐姐的光而已,他本身也是一個相當有能力的人。
他在年輕時就進入軍隊,最初雖然是以士官的身份進入,但隨着對匈的討代,他也不斷地立下大功。
在此,李廣因為運氣不好,多次移動部隊都沒有遇到敵人,因而無法戰鬥,就在鬱鬱寡歡地歸隊的當兒,卻傳回衞青擊滅匈奴的消息。跟隨李廣的人雖然不歡喜衞青,但這倒也不是衞青有什麼不對。
就這樣,衞青當上了大將軍。所謂的大將軍,比單純的元帥更高,應該可説是帝國軍的最高司令官,已是可以與宰相匹敵的地位。而從李廣一族看來,更是怎麼樣都不可能喜歡他。有一次,李廣的兒子還去毆打衞青。衞青這個人的個穩重,覺得還是不要與李廣多起事端,所以即使被打了也默不作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