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三章亡命者的羣像—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接下來就進入了戰國時代,在這個多采多姿的年代中,一共有八人入選。秋時代有秋二十列國之稱,也就是有二十個大國,其他則還有許多的小國;然而在進入戰國時代之後,本來是超大國的晉分成了趙、魏、韓三國,最後則有所謂的戰國七雄。當時周的王室雖然承續了下來,但是卻只剩下形式上的都城而已,統治的範圍就僅限於其周圍。這還是因為那是為了要保持諸強國間的平衡,因此並沒有特別要將之滅亡的必要,而讓它繼續存活下來。

所謂的戰國七雄,也就是秦、楚、齊、燕、趙、魏、韓等七國。關於這七雄,高中生應該都學習過,如果照秦、楚、齊、燕、趙、魏、韓的順序背下來的話,我想就應該比較不會忘了,因為這樣剛好大致是依照逆時針的方向,從西方開始繞一圈回來,而大致國力的強盛也是依照這順序。因此,從這兩方面看來,應當算是個不錯的記憶方法。

在戰國時代的八人之中,最古早的是吳起。提到這個人就不能不提到在中國和本都很有名的孫吳兵法。孫吳的孫,指的是《孫子》的孫;而吳,指的則是《吳子》,其著作者就是吳起。吳子乃是對吳起的敬稱,就像是吳老師一樣的覺,與孔子代表孔老師的意義是相同的。

吳起雖是大家所知《吳子》的作者,但實際上也有將《吳子》這本書説是其弟子所着,或是後人之偽作的説法。大抵上,凡是古典名著大概或多或少都有後人偽作之説。

當我在寫作中國的事情時,常倚賴的就是平凡社所出版的《亞洲歷史事典》,上頭有關了“吳子”的記載,只有著作物解釋的《吳子》,而沒有吳起這個人。雖説《吳子》這本書給了後世相當大的影響。但其實吳起這個人本身也相當有趣。只不過,後世的人所認為有趣的人,在當時可不一定具有人氣,像是本的織田信長,當時所生的人可能會認為怎麼會有這麼殘忍的人。而吳起,似乎也有這樣的傾向。

這個人原本屬於儒家,也就是孔子的一門,但並不出名。只知道他是曾進到孔子弟子中最孝順的人物。就在此時,吳起的母親過世,曾子認為理所當然地吳起應該在家為母親服喪,然而沒想到在塾中卻見到了他。因此就問道:為何你沒有在為母親服喪呢?吳起答道:母親已經死了,因此並不能夠再做什麼,與之相比,還不如追求學問來得重要。曾子就認為這樣子的傢伙實在太過分,便破門將他趕走。

重要的是,曾子這個人認為孝順乃是所有道德的開始,從這點看來,吳起的為人着實十分糟糕。而實際上,吳起不但重物慾,而且還好,甚至連子都殺害,從此應該也是多少可以看出端倪的。

在經過了一番辛苦、到處的生活之後,吳起來到了魏國。在一些戰事之中,他逐漸嶄了頭角,也以其善辯的長振而得到魏王的信賴。

曾有一次,在與敵軍的作戰中,有位負傷的兵士由於腳部的傷口惡化開始膿,沒想到吳起居然以自己的口親自替兵士膿,再加以包紮,讓所有的兵士們都相當,願意為他而賣命。聽説這名兵士的母親還因此而淚,嘆息着説:這孩子的父親就是因為念吳將軍的恩德而勇敢戰死,看來將來這孩子也一定是會這樣戰死而成了有名的逸話。

至於吳起自己本身,在死時也是相當壯烈。由於信賴吳起的君主死亡,而據當時的情形,當君主死亡時,受君主寵愛的人物多會為後繼的君王所肅清,特別是吳起的情況,由於他實行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改革,因而受到許多名門的憎惡,在前王的葬式還沒有結束之前,就發生了騷動,準備要殺死吳起。數百人的兵士拿着武器追趕而來,讓吳起不得不做出已經不可能逃走的覺悟。

那要怎麼辦呢,他跑到了放置前王遺體的房間,將身體趴在遺體之上,就這樣,追來的兵士所放的箭,就把吳起像剌蝟一樣死了。而當然,前王的遺體也為箭所中,因此,殺死吳起的兵士,就因為傷害前王遺體之罪而被捕,最後受到死刑之處分。

也就是説,吳起在死前竟然就向殺死自己的人報了仇,這當然是十分壯烈的死法,也表示着吳起這個人是直到死前都還在玩着謀略的。

在《史記》的世界中,提到不少戰國時代的戰事,而這些在本也有不少被寫成小説,一般的讀者可能也較知,而這就是戰國時代初期吳起的故事。

接下來要説提第六位孫臏的故事。孫臏這個人是實際存在的,也有人認為《孫子》這本書,其實應該是這個人所寫的才是。依據近年報研究,認為第一位的孫武有其所寫的書物,而第六位的孫臏也有書物留下,因此兩者都有兵法書傳世。可是,《孫子》這本書之所以能夠一直留傳至今,其實跟曹很有關係,因為曹在研究了《孫子》之後,訂下了註釋繼續留傳。如果沒有他的話,《孫子》大概也不見得夠夠留傳到現在吧!另有一個較極端的説法,就是《孫子》這本書會不會本就是曹聽寫的呢?實際上,我想曹倒確實有寫這種書的實力才是。

關於孫臏這個人,和之前所談到的孫武、伍子胥、范蠡等人合在一起,在海音寺五朗所寫的《孫子》這本書中,倒是將之化為小説中的人物了。

孫臏的臏並不是本名,而是對腳部有殘疾的人的稱呼,而他又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在《史記》上這也是一則非常有名的故事。

在《亞洲歷史事典》中,關於孫臏這個人只寫了他姓孫,至於本名則未提到,因而無從得知。只知這個人年幼的時候曾和另一名叫龐涓的人一同學習兵法,而他們的老師則是鬼谷子。

這個鬼谷老師是個相當神秘的人物,在此後數百年的故事中也有出現。人當然不可能活到幾百歲,所以如果他不是個幻想的人物,就是鬼谷子的名號和兵法乃是個代代相傳的派,至於實際情況如何,那就不曉得了。

這兩個人在鬼谷老師的門下均十分優秀而有名,不過也有人開玩笑説那大概是因為弟子只有這兩個的緣故。

總之,這兩人的將來是十分受到矚目的,而其中的龐涓更是非常積極度地在各國之間遊走,最後來到了魏惠王的身邊,其國家戰略之觀點受到惠王的認同。在當時,如果自己不好好推銷自己,不將自己的理論説出去的話,那就無法得到認同。由於龐涓這個人有相當的辯才,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立下了相當的武勳。而這時龐涓就想到了好朋友孫臏。由於我們不知道他的本名,因此就照孫臏這樣稱呼他吧!

之前,這兩人可能曾訂下了如果有一方出名的話,就一定要提拔另一個人的誓約,因此龐涓在自己取得了相當的地位之後,就想到了之前的約定而將孫臏叫來,並向惠王推薦。孫臏這個人也是很能夠表現自己長處的人,因此也得到了惠王的信賴。

就破綻時看來有點像小説或戲劇的題材——龐涓的心中出現了惡魔,他認為,當孫臏獲得了和自己相同的地位之後,由於孫臏比自己優秀,總有一天會追過並趕走自己的。因此,龐涓就對自己之前把孫臏叫來的事到十分後悔,而想要把他解決掉。於是就用無實的罪名強加在孫臏身上,把他送進了牢獄。在此孫臏必須選擇是要被殺,或者是接受一種叫做“刑”的刑罰,也就是把手或是腳切斷。

這種刑罰到底是直接把兩腳切斷,或者只是把骨頭打碎,具體的情形我們不知道,總之孫臏從此就再也無法站起來了。孫臏在牢獄中努力地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受到這樣的迫害,得出的結論就是自己受到了龐涓嫉妒。當了復仇,孫臏費了一番工夫逃出了牢獄,從此不知去向。

之後,孫臏逃離龐涓所仕的魏國,最後亡命來到了齊國,經過了一番運作之後,終於得到齊之有力貴族的後援,而成為齊的軍師。當時齊的總司令官為田忌,這人也是個非常有力的貴族,名單上第八位的田單也是這個人的一族。

在齊與魏的作戰中,魏的總司令官理作當然地就是龐涓,而以龐涓的眼光看來,應該已經在社會中無地自容的孫臏,竟然以敵軍的軍師身份出現,是他怎麼也想不到的。在此,兩人便進入了必須竭盡智慧的作戰之中——這是在《史記》和小説《孫子》之中的説法,實際上也形容得十分貼切。總之,就是使用各式各樣的策略,最後孫臏勝過了龐涓。

首先,在龐涓自魏出征攻打其他國家時,孫臏就針對空巢一般的魏都突進,而當龐涓聽聞此一消息慌忙回軍時,這慌忙而不整的軍隊就一一地被打敗。這時——説過其實龐涓的心理狀態真的是非常小説化,他一面因為不知是否會被孫臏打敗而不安,在想到對方不知會不會比自己更高竿的情況下,自然就相當地想要顯示出自己的優秀。龐涓的心理狀態一一被孫臏看在眼裏,看來孫臏確實是比龐涓技高一籌。

軍隊前進下陣地,當然吃飯是必須的大事,這時就得利用灶來進行煮炊,而孫臏就利用作灶的數量,增增減減來擾亂敵軍。龐涓跟着齊軍,在計算了灶的數量後,發現灶一天天地減少,就判斷齊軍每都有不少逃兵,因而決定進軍。然而這正好中了孫臏的策略。

最後,孫臏還在森林中剝下了一棵樹的樹皮,在呈現白的樹幹上寫下文字,然後再派軍埋伏於附近。當魏軍來到此處之時,周圍的天已暗,只有白的樹幹上似乎有些文字隱隱浮現。龐涓在發現了這東西之後,舉起松明火把準備看清楚上頭到底寫了些什麼時,發現寫的竟是“龐涓死於此”五個大字。正在大叫的時候,齊軍就以其手中的松明火把為信號萬箭齊發,把龐涓如刺蝟般地死。

記得這個場面在《東周英雄傳》(鄭問著)中也有描畫,對龐涓來説當然有點可憐,但這也成了一個名場面。

得報了大仇的孫臏,死於何時並沒有資料,自報仇之後,就如同他的人生已經結束一般,他自第一線引退,而後我想他大概就是寫他的兵法書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