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我我魚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次來雷達研究所也不是一無所獲,至少得到了很多啓發,那就是網絡。不管是什麼設備,後的趨勢總是網絡化,這算是一項基礎的產業吧,可惜現在沒什麼人做,正好一展身手。
而且現在離82年ibmpc還有一段時間,足夠自己積累經驗了,無論是研發還是生產,兩年後肯定能成起來。
而且網絡、換機市場是一塊大蛋糕,只有自己知道國家是多麼的迫切需要這東西。
只是現在資金…
~~~~~~~~~長久從火車上下來,只覺得舒無比,空氣都是那麼的新鮮,悶罐子車看來還是不能坐。
幸虧回來之前和虞博士通了電話,有人接站,否則長久還真不知道去哪裏找他。情國家實驗室在山裏面,光坐車就得兩個小時。
等到了地方,長久終於見到了虞博士,一晃就是兩三個月,兩人互相談了一下近況。
長久首先説了自己的事情,包括超級工作站、換機等等新東西,自然隱去了昏倒入院的事情。
虞博士聽得嘖嘖稱奇,似乎這小子到哪都能作出點讓人驚訝的成果來,研製需要的技術倒也罷了,偏偏那層出不窮的創意讓人不得不佩服。
虞博士也説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由於國家實驗室工程浩大,涉及面太廣,以致於幾個月下來才開了個頭,只是定下了各自的規劃及方向,這已是難能可貴了,畢竟這種國家級的工程光籌備就得好長時間。
計算機總局得了上級的指示,所有部門必須無條件支持半導體國家實驗室的工程,如有撞車,一律讓路,因此進展才如此迅速。
現在的基地就設在國營878廠內,廠裏從十年浩劫時就混亂不堪,幾乎失去了生產能力。這次藉着半導體國家實驗室建立的東風,廠裏面領導層全部換血,一個不留。至於那些有經驗的老工人,虞博士則建議重新招回,這是不可多得的財富。
新任廠長是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這是當時的稱呼,現在改稱為院士),華夏半導體權威王shouwu同志,特地從學術一線被派到新組建的國家實驗室擔任要職。
這是長久名單上第一要人,名至實歸的半導體領軍人物。王委員按現在來講也算是海龜,當年他26歲留學美國印第安那州普度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工程力學,第二年即獲得碩士學位,數學功底尤其深。
美國人為了挽留人才,資助他攻讀博士學位,此時王委員對量子物理了興趣,轉而研究半導體。
50年朝戰爆發,王委員夫婦毅然回國,幸而沒受到多大的阻撓。回國之後的王委員即在中科院任職,舉辦了半導體培訓班,組成了華夏第一個半導體實驗室,做出了華夏第一批鍺晶體管,58年還和林lanying合作拉制了華夏第一單晶硅(台灣人好像九幾年拉出單晶硅的時候,欣喜若狂),創建了華夏第一個晶體管工廠。
不但如此,王委員還曾研製成功過光通信機及光測距儀,這是長久在雷達研究所瞭解到的。
只是十年動亂,王委員受到了停職審查,並被監督勞動,沒有機會一鼓作氣將華夏半導體事業推上巔峯,達到與列強平起平坐的地步。即使這種惡劣的情況下,王委員依然做出了成績,着手於基礎理論的研究工作,開展了對新發現的耿氏器件中疇的雪崩馳豫振盪的深入研究。這可是頂尖的研究,其成果75年還在美國物理年會上宣讀過。
正是如此,王委員可以説是華夏半導體工業的創始人,正因為有了他的努力,華夏現在的半導體工藝才沒被老外甩下。總局領導是三顧茅廬,終於將這尊神請了出來,主持半導體研究工作。
這個長久記得很清楚,因此名單上列的第一位大能就是他。只是據虞博士講,這位王委員木吶少言,不太會來事,放在管理崗位上有點不太適合。
不過虞博士和他關係很好,經常,因此虞博士掛個顧問的名,廠裏的大小事務卻是虞博士處理。
在新組建的國家實驗室序列裏,王委員、林教授等等一批物理學家負責生產工藝、設備的改進,及基礎理論的研究、彙編,手下兵強將無數,皆是年輕的工程人才。
這只是878廠的情況,至於硅的提純、拉制另有專人負責,同樣也是行業翹楚領導,不過不在本地,連虞博士也不知道具體情形,只知道用來實驗的硅晶圓的質量是越來越好了。
管理上虞博士可是費盡了心思,總局領導也支持,d老更是在動員會上提出,無論如何困難,用何種方法,一定要把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搞上去,中央絕對支持。
因此虞博士詳細制定了一套工作方法,極力避免消極怠工的情況出現,還聽取老工人的意見,引進了鞍鋼憲法…“兩參一改三結合”要説這鞍鋼憲法可是華人原創,即幹部參加勞動,工人蔘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工人羣眾、領導幹部和技術員三結合。
這可是智慧的總結,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進步。其實沒有不好的制度,只有沒有落實到位的方法。
曾經的鞍鋼憲法被我們拋棄過,作為歷史垃圾隨同國企一起煙消雲散,被打成落後的烙印。改革開放之後本、歐美等等向我們輸出了不少先進的管理經驗及制度,我們也付出真金白銀,不過仔細學習之後卻總是悲哀的發現,先進的制度和兩參一改三結合何其相像也!
社會的大形勢決定了一切,土辦法就是土辦法,怎麼能比得上洋和尚唸的經,同樣的管理思想經過英文一包裝,那就是真理,卻不知自己的真理早就被我們拋棄。
不説這個説起來傷心,草長久聽了虞博士的敍述,對國家實驗室也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知道這東西一時半會也做不成功,因此只向博士詢問手上有多少錢。
虞博士不解長久的用意,只説瞭如果按合同分紅,大概能有個幾十萬美金吧,具體要打電話問美國。
長久盤算了一下似乎也不少了,就説:“都給我,我要成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