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是詩人渭波2014年的第一首作品,引起了人們頗多關注。這首詩沿襲了他一貫的文風,但其中又有一些明顯的新變化。渭波的詩總給人以冷峻、孤獨而又不乏積極向上的風格。這與他在尋求真知的道路上,摒棄世俗名利思想,堅持文學的純粹有關。他曾説過,“文字的力量來自對文字的敬畏”正是有了這種鄭重的創作態度,才決定了他的文字更具深邃
、更具穿透力。下面我就淺談下,這首詩給我的
受。
詩的第一節,就給人一種莊嚴的覺,彷彿是一場洗禮。
“這是一場雪遠山靜寂、蒼白/曾經的樹木已折斷了多餘的枯枝/倒掛殘存的血脈”這句詩中,雪和樹木是呈現的主體,是引起我們注意的主要詞彙。我認為,這裏的雪,是指影響自身反思的客觀條件。樹木,則是詩人反思的內在。一場雪,折斷了多餘的枯枝,如同園丁修剪了枝叉,重新獲得向上的生命力。
“倒掛殘存的血脈”詩人認為,這種修剪不等同於絕跡,還有隨時重生危險。
第二節,一開始詩人就寫到“我還在回家的路上/我還在穿越一座城市的過道、鐵柵、斑馬線”這裏的回家,是指回歸人類的神家園。
“我還在回家的路上”是一種正在進行時,這是一種強調的語式。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回家的路上,這是我們從何而來,迴歸何處,是所有有思想的人孜孜以求的永恆命題。我們在尋求心靈的歸屬,神的依託,我們在思考人類生活的永恆目的。然而,回家的路充滿了艱辛與危難,過道、鐵柵、斑馬線,證實了這種危險的存在。有了各種危險,但詩人並不會放棄。接下來,詩人用“尋求蒼白內部的草垛、穀粒、火苗/以及鍋台旁的温暖那些/與蝴蝶有關的面容/與我有關的蹤跡”表明危險的存在與尋求家的温暖顯得微不足道。草垛、穀粒、火苗、鍋台都是家的具體呈現,給人以自然、和諧和温暖的
受,給蒼白以充實。蝴蝶給人以美好、自由,總讓人嚮往、憧憬。這正如家給我們的
受。
第三節,“我知道,眾多的候鳥飛過了眾多的城池/眾多的城池幻化成眾多的國畫/眾多的國畫總有幾隻斷翅的鳥向天翻白眼”遷徙的候鳥,飛過眾多的城池,每一座城池都好似一次考驗。如同國畫的彩繽紛,這種多彩是誘惑,會導致鳥兒斷翅,會導致無法回家的後果。受傷的鳥“向天翻白眼”是因為它們沒有反省自己,而怨天尤人。
“就像這場雪正在這個世界的空白”這句話可能有兩種含義。一、這世界原本是空白的,被雪給填充了。二、這世界原本是填充的,是雪讓世界變得空白了。無論哪種含義,都表達了我們的心,離現實近了,就離夢想遠了,離世俗近了,就離人類的神家園遠了。我們的心是被雪的純淨填充,還是被現實的繽紛填充,完全取決於個人的觀念。
最後一節,“只是,在雪來不及包圍的某個縫隙/我側了側身子,似乎驚動了路上的天”這場雪的洗禮,尚未將某些人(可能是詩人自己)完全純淨、徹底的填充,人
中的某些弱點仍然從縫隙中逃出。這句呼應了,第一節“倒掛殘存的血脈”正是有了這種殘存的血脈,在某種環境中(比如
天)就有了重新生長的可能。路上的
天,指靈魂歸途上的可能令人
弱點(多餘的枯枝)生長的誘因。這種
天會讓雪的淨化蕩然無存,與回家的路背道而馳。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首詩的題目《雪:國畫的空白》。國畫的空白,這空白是國畫的意境所在,這空白是讓人思考,讓人回味的國畫的髓。詩人筆下的雪就是這樣,讓我們這顆世俗的心騰出一片空白,讓我們靈魂得以思索的空間。
附:雪:國畫的空白文/渭波這是一場雪遠山靜寂、蒼白曾經的樹木已折斷了多餘的枯枝倒掛殘存的血脈我還在回家的路上我還在穿越一座城市的過道、鐵柵、斑馬線尋求蒼白內部的草垛、穀粒、火苗以及鍋台旁的温暖那些與蝴蝶有關的面容與我有關的蹤跡我知道,眾多的候鳥飛過了眾多的城池眾多的城池幻化成眾多的國畫眾多的國畫總有幾隻斷翅的鳥向天翻白眼就像這場雪正在個世界的空白只是,在雪來不及包圍的某個縫隙我側了側身子,似乎驚動了路上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