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卷十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地理三o陝西諸道行御史台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屬州十二,屬縣八十八。(本省陸站八十處,水站一處。)奉元路,(上。)唐初為雍州,後改關內道,又改京兆府,又以京城為西京,又曰中京,又改上都。宋分陝西永興、秦鳳、熙河、涇原、環慶、鄜延為六路。金並陝西為四路。元中統三年,立陝西四川行省,治京兆。至元初,並雲陽縣入涇陽,櫟陽縣入臨潼,終南縣入盩啡。十六年,改京兆為安西路總管府。二十三年,四川置行省,改此省為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大德元年,移雲南行台於此,為陝西行台。皇慶元年,改安西為奉元路。户三萬三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萬一千三百九十九。(壬子年數。)領司一、縣十一、州五。州領十五縣。

錄事司。

縣十一咸寧,(下。)長安,(下。)咸陽,(下。)興平,(下。)臨潼,(下。屯田一千二十頃有奇。)藍田,(下。)涇陽,(下。至元二年,併入高陵縣。三年復立。屯田一千三十頃有奇。)高陵,(下。)鄠縣,(下。)盩啡,(下。屯田九百四十三頃有奇。)郿縣。(下。舊為郿州,添置柿林縣。至元元年,省郿州為郿縣,廢柿林。)州五同州,(下。)唐初為同州,又改馮翊郡,又復為同州。宋為定國軍。金因之。元仍為同州。領五縣:朝邑,(下。)白水,(下。)郃陽,(下。)澄城,(下。)韓城。(下。唐、宋為韓城縣,金曰楨州。至元元年,州廢。二年再立。六年,州又廢,止設縣。)華州,(下。)唐改鎮國軍。宋改鎮潼軍。金改金安軍。元復為華州。(西嶽華山在焉。)領三縣:華陰,(下。)蒲城,(下。)渭南。(下。屯田一千二百二十二頃有奇。)耀州,(下。)唐初立宜州,後為華原縣,後又為耀州。宋為義軍,又改德軍,又為耀州如故。金因之。元至元元年,並華原縣入州,又並美原入富平。領三縣:三原,(下。)富平,(下。)同官。(下。)乾州,(下。)唐以高宗乾陵所在,改醴泉縣為奉天,又升為乾州。宋改醴州。金復改乾州。元至元元年,並奉天縣入州。五年,復置奉天,省好畤入焉,又割永壽來屬,後又改奉天為醴泉。領三縣:醴泉,(下。)武功,(下。)永壽。(下。宋、金屬邠州。至元十五年,徙縣治於麻亭。)商州,(下。)唐初為商州,又改上洛郡,又復為商州。宋及元皆因之。領一縣:洛南。(下。)延安路,(下。)唐初為延州,又改延安郡,又為延州。宋為延安府。金為鄜延路。元改延安路。户六千五百三十九,口九萬四千六百四十一。(壬子年數。)領縣八、州三。州領八縣。(本路屯田四百八十餘頃。)縣八膚施,(下。)甘泉,(下。)宜川,(下。元初置司候司。至元六年,省入宜川。)延長,(下。)延川,(下。)安定,(下。本宋舊堡,元壬子年升為安定縣。至元元年,析置丹頭縣。四年,並丹頭入本縣。)安,(下。本金舊堡,壬子年升為縣。)保安。(下。金為保安州,至元六年,降為縣。)州三鄜州,(下。)唐初為鄜州,又改洛郡,又復為鄜州。宋、金因之。舊領洛、洛川、鄜城、直羅四縣。元至元四年,並鄜城入洛川,又並洛、直羅入州。六年,廢坊州,以中部、宜君二縣來屬。領三縣:洛川,(下。)中部,(下。)宜君。(下。)綏德州,(下。)唐綏州,又改上郡,又為綏州。宋為綏德軍。金為州,領八縣。歸附後,並嗣武入米脂,綏平入懷寧。至元四年,並定戎入米脂,懷寧入青澗,又並義合、綏德入本州。領二縣:青澗,(下。)米脂。(下。)葭州,(下。)唐銀州。宋為晉寧軍。金改為葭州。元至元六年,並通秦、彌川、葭盧入州,並太和入神木,建寧入府谷。領三縣:神木,(下。元初創立雲州於古麟州之神木寨。至元六年,廢州為縣。)吳堡,(下。)府谷。(下。後唐為府州。元初建州治。至元六年,廢為縣。)興元路,(下。)唐為梁州,又改漢中郡,又為興元府。宋仍舊名。元立興元路總管府,久之,以鳳、金、洋三州隸焉。宋時領南鄭、西縣、褒城、廉水、城固五縣,後廢廉水入南鄭。元初割出西縣屬沔州,以洋州西鄉縣來屬。户二千一百四十九,口一萬九千三百七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領縣四、州三。

縣四南鄭,(下。)城固,(下。)褒城,(下。)西鄉,(下。)州三鳳州,(下。)唐初為鳳州,後升節度府。宋為團練州。至元五年,以在郭梁泉縣併入州,隸興元路。

洋州,(下。)唐改洋川郡,又復為洋州,後更革不常。宋復為洋州。元至元二年,省興道、真符二縣入州。

金州,(下。)唐改西城郡為金州。宋升為金房開達四州路。元為散州。

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鳳翔府,唐為扶風郡,又為鳳翔府,號西京。宋、金因其名。元初割平涼府、秦、隴、德順、西寧、鎮原州隸鞏昌路,廢恆州,以所領盩啡縣隸安西府路,尋立鳳翔路總管府。至元九年,更為散府。户二千八十一,口一萬四千九百八。(壬子年數。)領縣五:鳳翔,(下。屯田九十頃有奇。)扶風,(下。)岐山,(下。)寶雞,(下。)麟遊。(下。)邠州,(下。)唐豳州,以字類幽,改為邠。宋、金以來皆因之。領縣二:新平,(下。)淳化。(下。至元七年,並三水入本縣。)涇州,(下。)唐改安定郡,後仍為涇州。宋改彰化軍。舊領保定、長武、靈台、良原四縣。金改保定縣為涇川。元初以隸都元帥府,立總司轄邠州,後屬鞏昌都總帥府,或隸平涼府、陝西省,所隸不一,今直隸省。領縣二:涇川,(下。涇州治此,即保定。)靈台。(下。至元七年,並歸涇川。十一年復立,以良原併入,而長武仍並於涇川。)開成州,(下。)唐原州。宋為鎮戎軍。金升鎮戎州。元初仍為原州。至元十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開成府,仍視上都,號為上路。至治三年,降為州。領縣一、州一。

縣一開成。

州一廣安州。(本鎮戎地,金升為縣,隸鎮戎州,經亂荒廢。元至元十年,安西王封守西土,既立開成路,遂改為廣安縣,募民居止,未幾户口繁夥。十五年升為州,仍隸本路。)莊州。(下。沿革闕。成宗大德八年二月,降莊路為州。)鞏昌等處總帥府鞏昌府,唐初置渭州,後曰隴西郡,尋陷入吐蕃。宋復得其地,置鞏州。金為鞏昌府。元初改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統鞏昌、平涼、臨洮、慶陽、隆慶五府及秦、隴、會、環、金、德順、徽、金洋、安西、河、洮、岷、利、巴、沔、龍、大安、褒、涇、邠、寧、定西、鎮原、階、成、西和、蘭二十七州,又於成州行金洋州事。至元五年,割安西州屬思麻路總管府。六年,以河州屬吐蕃宣司都元帥府。七年,並洮州入安西州。八年,割岷州屬思麻路。十三年,立鞏昌路總管府。十四年,復行便宜都總帥府事,其年割隆慶府,利、巴、大安、褒、沔、龍等州隸廣元路。二十一年,又以涇、邠二州隸陝西漢中道宣司,而帥府所統者,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府凡四;秦、隴、寧、定西、鎮原、階、成、西和、蘭、會、環、金、德順、徽、金洋,州凡十有五。户四萬五千一百三十五,口三十六萬九千二百七十二。(壬子年數。)領司一、縣五。

錄事司。

縣五隴西,(下。)寧遠,(下。)伏羌,(下。本舊寨,至元十三年升縣。)通渭,(下。)鄣縣。(下。宋名鹽川寨,金為鎮,至元十七年,置今縣。)平涼府,唐為馬監,隸原州。宋為涇原路,昇平涼軍。金立平涼府。元初並潘原縣入平涼,化平入華亭,隸鞏昌帥府。領縣三:平涼,(下。屯田一百一十五頃。)崇信,(下。)華亭。(下。)臨洮府,唐臨洮軍。宋為鎮洮軍,又為熙州。金為臨洮府。元至元十三年,復以渭源堡升為縣。領縣二:狄道,(下。)渭源,(下。)慶陽府,唐慶州。宋環慶路,改慶陽軍,又升府。金為慶原路。元初改為慶陽散府,至元七年,並安化、彭原入焉。領縣一:合水。(下。)秦州,(中。)唐初為秦州。宋為天水郡。金為秦州。舊領六縣。元至元七年,並雞川、隴城入秦安,治坊入清水。領縣三:成紀,(中。)清水,(中。)秦安。(下。)隴州,(中。)唐改汧陽郡,復為隴州。宋、金置防禦使。舊領四縣。元至元七年,省吳山、隴安入汧源,十三年,罷防禦使為散郡。(有吳山為西鎮。)領縣二:汧源,(中。)汧陽。(下。)寧州,(下。)唐初改北地郡為寧州。宋、金因之。元至元七年,並襄樂、安定、定平入州。領縣一:真寧。(下。)定西州,(下。)本唐渭州西市,五代淪於先零。宋置定西城。金改定西縣,復升為州,仍置安西縣,倚郭,通西二寨,並置縣來屬。元至元三年,並三縣入本州。(屯田四百六十七頃。)鎮原州,(下。)唐原州,又為平涼郡。宋、金因之。元改鎮原州,以鎮戎州之東山、三川二縣來屬。至元七年,例幷州縣,遂以臨涇、彭陽及東山、三川四縣入本州。(屯田四百二十六頃有奇。)西和州,(下。)唐岷州,又改和政郡,又仍為岷州。宋改曰西和。舊領縣三,大潭、祐川軍興久廢,惟有長道一縣,元至元七年,亦併入本州。

環州,(下。)唐改威州。宋復為環州,後與慶州定為環慶路。金隸慶陽府。元初為散郡。舊領通遠一縣,元至元七年併入本州。

金州,(下。)本蘭州龕谷寨,金升寨為縣,以龕谷為金州治所。元至元七年,並縣入州。

靜寧州,(下。)宋慶曆中,以渭州隴干城置德順軍,復置隴幹縣。金升為州。元初並治平、水洛入隴幹,後復省隴幹,改為靜寧州。領縣一:隆德。(下。)蘭州,(下。)唐初置,後改金城郡,又仍為蘭州。宋、金因之。元初領阿幹一縣及司候司,至元七年並司縣入本州。

會州,(下。)唐初改西會州,又為粟州,又為會寧郡,又為會州。宋置敷川縣。金置保川縣,陷於河西,僑治州西南百里會川城,名新會州。元初棄新會州,遷於所隸西寧縣。至元七年,並縣入州。

徽州,(下。)元兵入蜀,鳳州二縣首降,以鳳州仍治梁泉,別置南鳳州治於河池。後又升永寧鄉為縣,與兩當同為屬邑。至元元年,改為徽州。七年,並河池、永寧二縣入州。領縣一:兩當。(下。)階州,(下。)唐初置武州,又改武都郡,又更名階州。宋因之。今州治在柳樹城,距舊城東八十里。舊領福津、將利二縣,至元七年併入本州。

成州,(下。)唐初為成州,又改同谷郡,後仍為成州。宋因之。舊領同谷、慄亭二縣。元初歲壬寅,以田世顯挈成都府歸附,今遷於慄亭,行慄亭管民司事,不隸成州,割天水縣來屬。至元七年,並同谷、天水二縣入州。

金洋州,本隸興元路,戊戌歲,有雷、李二將挈民户歸附,令遷至成州,自行金洋州事。

土蕃等處宣司都元帥府(至元九年,於土蕃西川界立寧河站。)河州路。(下。)領縣三:定羌,(下。)寧河,(下。)安鄉,(下。)雅州。(下。憲宗戊午歲,攻破雅州,石泉守將趙順以城降。)領縣五:名山。(下。)瀘山,(下。)百丈,(下。)榮經,(下。)嚴道。(下。)黎州。(下。至元十八年,給黎、雅州民千一百五十四户、鈔二千三百八錠,以資牛具種實。)領縣一:漢源。(下。)洮州。(下。)領縣一:可當。(下。)貴德州。(下。)茂州。(下。)領縣二:汶山,(下。)汶川。(下。)思麻路。

岷州。(下。)鐵州。(下。)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等處宣撫司,(至元二年,授雅州碉門安撫使高保四虎符,高保四言:“碉門舊有城邑,中統初為宋人所廢,眾依山為柵,去碉門半舍,復戍故城,便於守佃。”敕秦蜀行省:“彼中緩急,卿等相度,順得其宜,城如可復,當助成之。”三年,諭四川行樞密院,遣人於碉門、巖州西南沿邊,丁寧告諭官吏軍民,有願來歸者,方便接納,用意存恤,百姓貧者賑之,願徙近裏城邑者以屋舍給之。)禮店文州蒙古漢兒軍民元帥府(自河州以下至此多闕,其餘如朵甘思、烏思藏、積石州之類尚多,載籍疏略,莫能詳錄也。)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九、府三,屬府二,屬州三十六,軍一,屬縣八十一。蠻夷種落,不在其數。(本省陸站四十八處,水站八十四處。鹽場十二處,俱鹽井所出。井凡九十五眼,在成都、夔府、重慶、敍南、嘉定、順慶、廣元、潼川、紹慶等路所管州縣萬山之間。)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成都路,(上。)唐改蜀郡為益州,又改成都府。宋為益州路,又為成都府路。元初撫定,立總管府,設錄事司。至元十三年,領成都、嘉定、崇慶三府,眉、邛、隆、黎、雅、威、茂、簡、漢、彭、綿十一州,後嘉定自為一路,以眉、雅、黎、邛隸之。二十年,又割黎、雅屬吐蕃招討司,降崇慶為州,隆州併入仁壽縣,隸本府。户三萬二千九百一十二,口二十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領司一、縣九、州七。州領十一縣。

錄事司。

縣九成都,(下。唐、宋為成都府治所。至元十三年,以本縣元管大城內西北隅併入錄事司。)華陽,(下。)新都,(下。)郫縣,(下。)温江,(下。)雙,(下。)新繁,(下。)仁壽,(下。唐為陵州。宋為隆州。元至元二十年,以此州地荒民散,併為仁壽縣,隸成都府路。)金堂。(下。宋屬懷安軍。元初升為懷州,而縣屬如故。至元二十年,幷州入金堂縣,隸成都府路。)州七彭州,(下。)唐置蒙州,又為彭州。宋及元因之。領二縣:蒙陽,(下。)崇寧。(下。)漢州,(下。)唐為德陽郡,又為漢州。自唐至宋,苦於兵革,民不聊生。元中統元年,復立漢州。領三縣:什邡,(下。)德陽,(下。至元八年,升為德州。十三年,仍為縣,隸成都路。十八年,復來屬。)綿竹。(下。至元十三年,以户少併入州,後復置。)安州,(下。)唐置石泉縣。宋升為軍。元中統五年,升為安州。領一縣:石泉。(下。)灌州,(下。)唐導江縣。五代為灌州。宋為永康軍,後廢為灌口寨。元初復立灌州。至元十三年,以導江、青城二縣户少,省入州。(青城陶壩立屯田萬户府。)崇慶州,(下。)唐為唐安郡,又為蜀州。宋為崇慶軍。元至元十二年,立總管府。二十年,改為崇慶州,並江原縣入州。(本州有屯田萬户府。)領二縣:晉原,(下。)新津。(下。)威州,(下。)唐維州。宋改威州,領保寧、通化二縣。元至元十九年,並保寧入州。領一縣:通化。(下。)簡州,(下。)唐析益州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並附郭陽安縣入州。二十二年,併成都府所屬靈泉縣來隸。而本州有平泉,以地荒,竟廢之。

嘉定府路,(下。)唐初為嘉州,又改犍為郡,又仍為嘉州。宋升嘉定府。元至元十三年,立總管府。舊領龍游、夾江、峨眉、犍為、洪雅五縣。二十年,並洪雅入夾江。領司一、縣四、州二。州領三縣。(户口數闕。)錄事司。

縣四龍游,(下。)夾江,(下。)峨眉,(下。)犍為。(下。)州二眉州,(下。)唐改嘉州,又仍為眉州。元至元十四年,隸嘉定路。領二縣:彭山,(下。)青神。(下。)邛州,唐初置邛州,又改臨邛郡,又仍為邛州。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撫司,兼行州事。二十一年,並臨邛、依政、蒲江三縣入州。領一縣:大邑。(下。)廣元路,(下。)唐初為利州,又改益昌郡,又復為利州。宋為利州路,端平後兵亂無寧歲,地荒民散者十有七年,元憲宗三年,立利州治,設都元帥府。至元十四年,罷帥府,改為廣元路。户一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九萬六千四百六。(至元二十七年數。)領縣二、府一、州四。府領三縣,州領七縣。(本路屯田九頃有奇。)縣二綿谷,(下。)昭化。(下。元初並葭萌入焉。)府一保寧府,(下。)唐隆州,又改閬州,又為閬中郡。後唐為保寧軍。元初立東川路元帥府。至元十三年,升保寧府。二十年,罷元帥府,改保寧路。初領新得、小寧二州,後併入閬中縣,又並奉國入蒼溪縣,新井、新政、西水總入南部縣,仍改為府,隸廣元路。(本府屯田一百一十八頃有奇。)領三縣:閬中,(下。倚郭。)蒼溪,(下。)南部。(下。)州四劍州,(下。)唐為始州,後改劍州。宋升普安軍,又為隆慶府。元至元二十年,改劍州。領二縣:普安,(下。至元二十年,並普城、劍門入焉。)梓潼。(下。)龍州,(下。)唐初為龍門郡,又改龍州,又改江油郡,又改應靈郡。宋改政州,繼復舊。元憲宗歲戊午,宋守將王知府以城降。至元二十二年,並江油、清川二縣入焉。

巴州,(下。)唐初改巴州,又改清化郡,又為巴州。宋領化城、難江、恩陽、曾口、上通江、下通江六縣。元至元二十年,並難江、恩陽二縣入化城,上、下通江二縣入曾口。領二縣:化城,(下。)曾口。(下。)沔州,(下。)唐初為興州,又為順政郡,又改興州。宋改沔州。元至元十四年,隸廣元路。二十年,廢褒州,止設鐸水縣,遷沔州而治焉。領三縣:鐸水,(下。倚郭。)大安,(下。本大安州,至元二十年,降為縣以來屬。)略陽。(下。至元二十年,並長舉及西縣入焉。)順慶路,(下。)唐為南充郡,又改梁州,又改充州。宋升順慶府。元中統元年,立徵南都元帥府。至元四年,置東川路統軍司,後改東川府。十五年,復為順慶。二十年,升為路,設錄事司。户二千八百二十一,口九萬五千一百五十六。(至元二十七年數。)領司一、縣二、府一、州二。府領二縣,州領五縣。

錄事司。

縣二南充,(下。至元二十年,並漢初入焉。)西充。(下。至元二十年,並溪舊縣入焉。)府一廣安府,唐屬宕渠、巴西、洛陵三郡。宋置廣安軍,又改寧西軍。元至元十五年,廢寧西軍。二十年,升為廣安府。舊領渠江、嶽池、和溪、新明四縣,後並和溪、新明入嶽池。領二縣:渠江,(下。倚郭。)嶽池。(下。)州二蓬州,(下。)唐改蓬山郡,又仍為蓬州。元初立宣撫都元帥府,後罷。至元二十年,立蓬州路總管府,後復為蓬州。領三縣:相如,(至元二十年,以金城寨入焉。)營山,(下。至元二十年,並良山入焉。)儀隴。(下。至元二十年,並蓬池、伏虞入焉。)渠州,(下。)唐初為渠州,又改濆山郡,又為渠州。宋屬潼川府。元至元十一年,立渠州安撫司。二十年,罷安撫司,以渠州為散郡。領二縣:江,(下。)大竹。(下。至元二十年,並鄰山、鄰水入焉。)潼川府,唐梓州,又改梓潼郡,又為梓州。宋改靜戎軍,又改靜安軍,又升潼川府。兵後地荒,元初復立府治。至元二十年,並涪城及錄事司入郪縣,通泉入洪,東關入鹽亭,銅山入中江。領縣四、州二。(户口闕。)縣四郪縣,(下。倚郭。)中江,(下。)洪,(下。)鹽亭。(下。)州二遂寧州,(下。)唐遂州,又改遂寧郡。宋為遂寧府。元初因之。至元十九年,並遂寧、青石二縣入小溪,長江入蓬溪,後復改為州。領二縣:小溪,(下。)蓬溪。(下。)綿州,(下。)唐更改不常。元初隸成都路。元至元二十年,並魏城入本州,改隸潼川路。領二縣:彰明,(下。)羅江。(下。)永寧路。(下。闕。)領州一。

筠連州。(下。闕。至元十七年,樞密院言:“四川行省參政行諸蠻夷部宣司昝順言,先是奉旨以高州,筠連州騰川縣隸安撫郭漢傑立站,今漢傑已並蠻五十六。有旨昝順所陳,卿等與中書議,臣等以為宜遣使行視之。”帝曰:“此五十六如舊隸高州、筠連,則與郭漢傑立站,否則還之昝順。”)領一縣:騰川。(下。)四川南道宣司(至元十六年立。)重慶路,(上。)唐渝州。宋更名恭州,又升重慶府。元至元十六年,立重慶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升為上路,割忠、涪二州為屬郡。二十二年,又割瀘、合來屬,省壁山入巴縣,廢南平軍入南川縣為屬邑,置錄事司。户二萬二千三百九十五,口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五。(至元二十七年數。)領司一、縣三、州四。州領十縣。(本路三堆、中嶆、趙市等處屯田四百二十頃。)錄事司。

縣三巴縣,(下。倚郭。)江津,(下。至元十六年,賜四川行省參政昝順田民百八十户於江津縣。)南川。(下。)州四瀘州,(下。)唐改瀘川郡為瀘州。宋為瀘川軍。元至元二十年,並瀘川縣入焉。二十二年,隸重慶路。領三縣:江安,(下。)納溪,(下。)合江。(下。)忠州,(下。)唐改為南賓郡,又為忠州。宋升鹹淳府。元仍為忠州。領三縣:臨江,(下。)南賓,(下。)豐都。(下。)合州,(下。)唐為合州,又改巴川郡,又仍為合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五年,宋安撫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為散郡,並錄事司、赤水入石照縣。二十二年,改為州,隸重慶路。領三縣:銅梁,(下。元初並巴川入焉。)定遠,(下。本宋地,名女菁平。元至元四年,便宜都總帥部兵創為武勝軍,後為定遠州。二十四年,降為縣。)石照。(下。)涪州,(下。)唐改為涪陵郡,又改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並涪陵、樂温二縣入焉。領一縣:武龍。(下。)紹慶府,(下。)唐黔州,又黔中郡。宋升為紹慶府。元至元二十年,仍置府。户三千九百四十四,口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九。(至元二十七年數。)領縣二:彭水,(下。)黔江。(下。)懷德府。領州四。(闕。)來寧州,(下。)柔遠州,(下。)酉陽州,(下。)服州。(下。皆闕。)夔路,(下。)唐初為信州,又為夔州,又為雲安郡,又仍為夔州。宋升為帥府。元至元十五年,立夔州路總管府,以施、雲安、萬、大寧四州隸焉。二十二年,又以開、達、梁山三州來屬。户二萬二十四,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領司一、縣二、州七。州領五縣。(本路屯田五十六頃。)錄事司。

縣二奉節,(下。)巫山。(下。)州七施州,(下。)唐改清江郡,又改清化郡,又復為施州。宋因之。舊領清江、建始二縣。元至元二十二年,並清江入州。領一縣:建始。(下。)達州,(下。)唐為通州,又改通川郡,又仍為通州。宋更名達州。元至元十五年,隸四川東道宣司。二十二年,改隸夔路。領二縣:通川,(下。)新寧。(下。)梁山州,(下。)本梁山縣,宋升梁山軍。元至元二十年,升為州。領一縣:梁山。(下。)萬州,(下。)唐改浦州為萬州,又改南浦郡。宋為浦州,元至元二十年,以南浦為萬州。領一縣:武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