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宋子貞宋子貞,字周臣,潞州長子人也。悟好學,工詞賦。弱冠,領薦書試禮部,與族兄知柔同補太學生,俱有名於時,人以大小宋稱之。金末,潞州亂,子貞走趙、魏間。宋將彭義斌守大名,闢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歿,子貞率眾歸東平行台嚴實。實素聞其名,招置幕府,用為詳議官,兼提舉學校。先是,實每令人請事於朝,託近侍奏決,不經中書,因與丞相耶律楚材有違言。子貞至,勸實致禮丞相,通殷勤,凡奏請,必先諮稟。丞相喜,自是歡無間,實因此益委信子貞。太宗四年,實戍黃陵,金人悉力來攻。與戰不利,敵勢頗張,曹、濮以南皆震。有自敵中逃歸者,言金兵且大至,人情恟懼。子貞請於實,斬揚言者首以令諸城,境內乃安。汴梁既下,饑民北徙,餓殍盈道。子貞多方賑救,全活者萬餘人。金士之寓者,悉引見周給,且薦用之。拔名儒張特立、劉肅、李昶輩於羈旅,與之同列。四方之士聞風而至,故東平一時人材多於他鎮。
七年,太宗命子貞為行台右司郎中。中原略定,事多草創,行台所統五十餘城,州縣之官或擢自將校,或起由民伍,率昧於從政。甚者專以掊克聚斂為能,官吏相與為貪私以病民。子貞仿前代觀察採訪之制,命官分三道糾察官吏,立為程式,與為期會,黜貪{惰土},獎廉勤,官府始有紀綱,民得蘇息。東平將校,佔民為部曲户,謂之腳寨,擅其賦役,幾四百所。子貞請罷歸州縣。實初難之,子貞力言乃聽,人以為便。實卒,子忠濟襲爵,尤敬子貞。請於朝,授參議東平路事,兼提舉太常禮樂。子貞作新廟學,延前進士康曄、王磐為教官,招致生徒幾百人,出粟贍之,俾習經藝。每季程試,必親臨之。齊魯儒風,為之一變。
歲己未,世祖南伐,召子貞至濮,問以方略。對曰:“本朝威武有餘,仁德未洽。所以拒命者,特畏死爾,若投降者不殺,脅從者勿治,則宋之郡邑,可傳檄而定也。”世祖善其言。中統元年,授益都路宣撫使。未幾,入覲,拜右三部尚書。時新立省部,典章制度,多子貞裁定。李璮叛,據濟南,詔子貞參議軍前行中書省事。子貞單騎至濟南,觀璮形勢,因説丞相史天澤曰:“璮擁眾東來,坐守孤城,宜增築外城,防其奔突,彼糧盡援絕,不攻自破矣。”議與天澤合,遂擒璮。子貞還,上書陳便宜十事,大略謂:“官爵人主之柄,選法宜盡歸吏部。律令國之紀綱,宜早刊定。監司總統一路,用非其材,不厭人望,乞選公廉有才德者為之。今州縣官相傳以世,非法賦斂,民窮無告,宜遷轉以革其弊。”又請建國學教胄子,敕州郡提學課試諸生,三年一貢舉。有旨命中書次第施行之。至元二年,始罷州縣官世襲。遣子貞與左丞相耶律鑄行山東,遷調所部官。還,授翰林學士,參議中書省事。奏請班俸祿,定職田,從之。俄拜中書平章政事。復陳時務之切要者十二策。帝頗悔用子貞晚。
未幾,以年老求退,帝曰:“卿氣力未衰,勉為朕留,措置大事,俟百司差有條理,聽卿自便。”三年十一月,懇辭,乃得請。特敕中書,凡有大事,即其家訪問。子貞私居,每聞朝廷事不便,必封疏上奏,愛君憂國,不以進退異其心。卒年八十一。始病,家人進醫藥,卻之曰:“死生有命,吾年逾八十,何以藥為!”病危,諸子請遺言,子貞曰:“吾平昔教汝者不少,今尚何言耶!”子渤,字齊彥,有才名,官至集賢學士。
商商,字孟卿,曹州濟陰人。其先本姓殷氏,避宋諱改焉。父衡,僉陝西行省員外郎,以戰死。年二十四,汴京破,北走,依冠氏趙天錫,與元好問、楊奐遊。東平嚴實聘為諸子師。實卒,子忠濟嗣,闢為經歷,出為曹州判官。未幾,復為經歷,贊忠濟興學養士。
癸丑,世祖在潛邸,受京兆分地,聞名,遣使徵至鹽州。入對稱旨,字而不名。間陪宴語,因曰:“來時,李璮城朐山,東平當饋米萬石。東平至朐山,率十石致一石,且車淖於雨,必後期,後期罪死。請輸沂州,使璮軍取食,便。”世祖曰:“愛民如此,忍不卿從。”楊惟中宣撫關中,為郎中。兵火之餘,八州十二縣,户不滿萬,皆驚憂無聊。佐惟中,進賢良,黜貪暴,明尊卑,出淹滯,定規程,主簿責,印楮幣,頒俸祿,務農薄税,通其有無。期月,民乃安。誅一大猾,羣吏鹹懼。且請減關中常賦之半。明年,惟中罷,廉希憲來代,升為宣撫副使。丙辰,徵京兆軍需布萬匹、米三千石、三千段,械器稱是,輸平涼軍。期迫甚,郡人大恐。曰:“他易集也,運米千里,妨我蠶麥。”郿長王姓者,平涼人也,召與謀,對曰:“不煩官運,僕家有積粟,請以代輸。”大悦,載價與之,他輸亦如期。覆命兼治懷孟,境內大治。丁巳,憲宗命阿藍答兒會計河南、陝右。戊午,罷宣撫司,還東平。
憲宗親征蜀,世祖將趨鄂、漢,軍於小濮,召問軍事。對曰:“蜀道險遠,萬乘豈宜輕動。”世祖默然久之,曰:“卿言正契吾心。”憲宗崩,世祖北還,道遣張文謙與計事。曰:“軍中當嚴符信,以防詐。”文謙急追及言之。世祖大悟,罵曰:“無一人為我言此,非商孟卿幾敗大計!”速遣使至軍立約。未幾,阿里不哥之使至軍中,執而斬之。召北上至開平,與廉希憲密贊大計。
世祖既即位,奏曰:“南師宜還扈乘輿,西師宜軍便地。”從之。以廉希憲及宣撫陝、蜀。中統元年夏五月,至京兆。哈剌不花者,徵蜀時名將也,渾都海嘗為之副,時駐六盤山,以兵應阿里不哥。謂希憲曰:“為六盤,有三策。悉鋭而東,直搗京兆,上策也;聚兵六盤,觀釁而動,中策也;重裝北歸,以應和林,下策也。”希憲曰:“彼將何從?”曰:“必出下策。”已而果然。於是與希憲定議,令八、汪良臣發兵御之,事具《希憲傳》。六盤之兵既北,而阿藍答兒自和林引兵南來,與哈剌不花、渾都海遇於甘州。哈剌不花以語不合,引其兵北去,阿藍答兒遂與渾都海合軍而南。時諸王合丹率騎兵與八、汪良臣兵合,乃分為三道以拒之。既陣,大風吹沙,良臣令軍士下馬,以短兵突其左,繞出陣後,潰其右而出,八直搗其前,合丹勒騎邀其歸路,大戰於甘州東,殺阿藍答兒、渾都海。事聞,帝大悦,曰:“商孟卿,古之良將也。”改宣撫司為行中書省,進希憲為右丞,為僉行省事。
二年,進參知政事。宋將劉整以滬州降,系前降宋者數百人來歸,軍吏請誅以戒,盡奏而釋之。興元判官費寅有罪懼誅,以借兵完城事訟與希憲於朝。帝召便殿,問曰:“卿在關中、懷孟,兩著治效,而毀言至,豈同寅有沮卿者耶?抑位高而志怠耶?比年論王文統者甚眾,卿獨無一言。”對曰:“臣素知文統之為人,嘗與趙璧論之,想陛下猶能記也。臣在秦三年,多過,其或從權以應變者有之。若功成以歸己,事敗分咎於人,臣必不敢,請就戮。”既出,帝顧駙馬忽剌出、樞副合答等,數前後大計,凡十有七,因嘆曰:“有功如是,猶自言有罪,若此,誰復為朕戮力耶!卿等識之。”四年,賜金符,行四川行樞密院事。
至元元年,入拜參知政事。建議史事,附修遼、金二史,宜令王鶚、李治、徐世隆、高鳴、胡祗遹、周砥等為之,甚合帝意。二年,分省河東,俄召還。三年,帝留意經學,與姚樞、竇默、王鶚、楊果纂《五經要語》凡二十八類以進。六年,同僉樞密院事。七年,遷僉書。八年,升副使。數軍食,定軍官品級,給軍吏俸。使四千人屯田,開懇三萬畝,收其獲以餉親軍。汰不勝軍者户三萬户,一丁者亦汰去;丁多業寡,業多丁寡,財力相資,合出一軍。
九年,封皇子忙阿剌為安西王,立王相府,以為王相。十四年,詔王北征,王命曰:“關中事有不便者,可悉更張之。”曰:“延安民兵數千,宜使李忽蘭吉練習之,以備不虞。”未幾,禿魯叛,以延安兵應敵,果獲其力。進十策於王,曰:睦親鄰,安人心,敬民時,備不虞,厚民生,一事權,清心源,謹自治,固本,察下情。王為置酒嘉納。王薨,王妃使請命於朝,以子阿難答嗣。帝曰:“年少,祖宗之訓未習,卿姑行王相府事。”初,運使郭琮、郎中郭叔雲與王相趙炳構隙。或告炳不法,妃命囚之六盤獄以死。朝廷疑擅殺之,執琮、叔雲鞫問,伏辜,事具《趙炳傳》。初無一毫及。惟王府女奚徹徹,以預二郭謀,臨刑,望以求生,始有曖昧語連及其子讞。帝怒,召,拘炳家,瓛下獄。帝命趙氏子曰:“商孟卿,老書生,可與諸儒讞其罪。”吏部尚書青陽夢炎以議勳奏曰:“臣宋儒,不知向來之功可補今之過否?”帝不悦曰:“是同類相助之辭也。”符寶郎董文忠奏曰:“夢炎不知何如人,臣以曩時推戴之功語之矣。”帝良久曰:“其事果何如?”對曰:“臣目未睹,耳固聞之,殺人之謀,不與也。”帝默然。十六年,有旨:不可全以無罪釋之,籍其家。是冬,始釋及讞。二十年,復樞密副使,俄以疾免。二十一年,趙氏子復訟父冤,又被系,百餘乃釋。二十五年,帝問中丞董文用曰:“商孟卿今年幾何?
“對曰:“八十。”帝甚惜其老,而嘆其康強。是歲冬十有二月卒。有詩千餘篇,尤善隸書。延祐初,贈推誠協謀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公,諡文定。子五人:琥、璘、瑭、瓛、琦。
琥字台符。至元十四年,以姚樞、許衡薦,拜江南行御史台監察御史。建康戍卒有利湯氏財者,投戈於其家,誣為反具。琥知其冤,罪誣者而釋之。華亭蟠龍寺僧思月謀叛被擒,其黨縱火來劫,民大擾,琥亟誅其魁。文法吏責琥擅誅,行台中丞張雄飛曰:“江南殘毀之餘,盜賊屢起,顧尚循常例,安用憲台為哉!”吏議遂屈。都昌妖賊杜萬一,僣號倡亂,行台檄琥按問。械繫脅從者盈獄,琥悉以詿誤縱遣之。黨與竄伏者猶眾,琥揭榜招徠,不三雲集。二十七年,徵拜中台監察御史。屬地震,琥上書言:“昔漢文帝有此異,而無其應,蓋以躬行德化而弭也。”因條陳漢文時政以進。又言:“為國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須人而行,人不濫用,惟賢是擇。”因舉天下名士十餘人。帝從之,皆召用,待以不次。三十年,遷國子司業。卒。有《彝齋文集》。
瑭子禮符。仕為右衞屯田千户。歲餘,謝病侍親,時年才三十二。後還鄉里,築室曰晦道堂,蓋取七世祖宗弼,宋仁宗時為太子中舍人,年五十掛冠所築堂名也。
琦字德符。大德八年,成宗召備宿衞。仁宗在東宮,奏授集賢直學士。調大名路治中,不赴。皇慶元年,授集賢侍講學士。延祐四年,升侍讀官、通奉大夫,賜鈔二萬五千貫。泰定元年,遷秘書卿,病歸,卒。琦善畫山水。嘗使蜀,持平守法,秋毫無私。
趙良弼趙良弼,字輔之,女直人也。本姓術要甲,音訛為趙家,因以趙為氏。父愨,金威勝軍節度使,諡忠閔;愨長子良貴,嵩汝招討使;良貴子讜,許州兵官;愨從子良材,守太原。俱死事。良弼明,多智略,初舉進士,教授趙州。世祖在潛藩,召見,佔對稱旨,會立邢州安撫司,擢良弼為幕長。邢久不得善吏,且當要衝,使者旁午,民多逃去。良弼區畫有方,事或掣制,則請諸藩邸,再閲歲,凡六往返,所請無不從。兀以斷事官鎮邢,其屬要結罪廢者,構嫌隙,動相沮撓。世祖時徵雲南,良弼馳驛白其事,遂黜兀,罷其屬,邢大治,户口增倍。世祖在潛藩時,分地在關陝,奏以廉希憲、商宣撫陝西,以良弼參議司事。阿藍答兒當國,憚世祖英武,讒於憲宗。遂以阿藍答兒為陝西省左丞相,劉太平參知政事,鈎校京兆錢穀,煅煉羣獄,死者二十餘人,眾皆股慄。良弼力陳大義,詞氣懇款,二人卒不能誣,故宣撫司一無所坐。
己未七月,世祖南征,召參議元帥事,兼江淮安撫使。親執桴鼓,率先士卒,五戰皆捷。焚廬舍、殺降民,所至宣佈恩德,民皆按堵。既渡江,攻鄂州,聞憲宗崩,世祖北還,良弼陳時務十二事,言皆有徵。至衞,遣如京兆察訪秦、蜀人情事宜,不逾月,具得實還報,曰:“宗王穆哥無他心,宜以西南六盤悉委屬之。渾都海屯軍六盤,士馬強,鹹思北歸,恐事有不意。紐璘總秦、川蒙古諸軍,多得秦、蜀民心,年少鷙勇,輕去就,當寵以重職,疾解其兵柄。劉太平、霍魯懷,今行尚書省事,聲言辦集糧餉,陰有據秦、蜀志。百家奴、劉黑馬、汪惟正兄弟,蒙被德惠,俱悉心俟命。”其言皆見採用。
庚申,良弼凡五上言勸進,曰:“今中外皆願大王早進正宸,以安天下,事勢如此,豈容中止,社稷安危,間不容髮。”世祖嘉之。既即位,立陝西四川宣撫司,復以廉希憲、商為使、副,良弼為參議。良弼先行,謀諸斷事官八曰:“今渾都海夜思北歸,紐璘遷延不即行,當先遣使奉上旨促紐璘入朝,劉太平速還京兆。”八從其議。至則紐璘果移營將入涇,劉太平將趨六盤,聞命乃止。後渾都海果叛北歸,良弼與汪惟正、劉黑馬二宣撫決議,執渾都海之黨元帥乞台不花、立火者誅之。希憲及慮有擅殺名,遣使入奏待罪。良弼具密狀授使者,言:“始遣捕二帥時,止令囚以俟報,臣竊以為張惶不便,宜急誅之,擅殺在臣,實不在宣撫司,若上怒希憲等,願使者即出此奏。”帝竟不問,使者以奏白政府,鹹以良弼為長者。升參議陝西省事。蜀人費寅以私憾誣廉希憲、商在京兆有異志者九事,以良弼為徵。帝召良弼詰問,良弼泣曰:“二臣忠良,保無是心,願剖臣心以明之。”帝意不釋。會平李璮,得王文統通書,益有疑二臣意,切責良弼,無所不至,至斷其舌。良弼誓死不少變,帝意乃解,費寅卒以反誅。
至元七年,以良弼為經略使,領高麗屯田。良弼言屯田不便,固辭,遂以良弼奉使本。先是,至元初,數遣使通本,卒不得要領,於是良弼請行。帝憫其老,不許,良弼固請,乃授秘書監以行。良弼奏:“臣父兄四人,死事於金,乞命翰林臣文其碑,臣雖死絕域,無憾矣。”帝從其請。給兵三千以從,良弼辭,獨與書狀官二十四人俱。舟至金津島,其國人望見使舟,舉刃來攻,良弼舍舟登岸喻旨。金津守延入板屋,以兵環之,滅燭大噪,良弼凝然自若。天明,其國太宰府官陳兵四山,問使者來狀。良弼數其不恭罪,仍喻以禮意。太宰官愧服,求國書。良弼曰:“必見汝國王,始授之。”越數,復來求書,且曰:“我國自太宰府以東,上古使臣,未有至者,今大朝遣使至此,而不以國書見授,何以示信!”良弼曰:“隋文帝遣裴清來,王郊成禮,唐太宗、高宗時,遣使皆得見王,王何獨不見大朝使臣乎?”復索書不已,詰難往復數四,至以兵脅良弼。良弼終不與,但頗錄本示之。後又聲言,大將軍以兵十萬來求書。良弼曰:“不見汝國王,寧持我首去,書不可得也。”本知不可屈,遣使介十二人入覲,仍遣人送良弼至對馬島。十年五月,良弼至自本,入見,帝詢知其故,曰:“卿可謂不辱君命矣。”后帝將討本,三問,良弼言:“臣居本歲餘,睹其民俗,狠勇嗜殺,不知有父子之親、上下之禮。其地多山水,無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況舟師渡海,海風無期,禍害莫測。是謂以有用之民力,填無窮之巨壑也,臣謂勿擊便。”帝從之。
十一年十二月,以良弼同僉書樞密院事。丞相伯顏伐宋,良弼言:“宋重兵在揚州,宜以大軍先搗錢唐。”後訖如其計。又言:“宋亡,江南士人多廢學,宜設經史科,以育人材,定律令,以戢吏。”卒皆用其議。帝嘗從容問曰:“高麗,小國也,匠工弈技,皆勝漢人,至於儒人,皆通經書,學孔、孟。漢人惟務課賦詩,將何用焉!”良弼對曰:“此非學者之病,在國家所尚何如耳。尚詩賦,則人必從之,尚經學,則人亦從之。
良弼屢以疾辭,十九年,得旨居懷孟。良弼別業在温縣,故有地三千畝,乃析為二,六與懷州,四與孟州,皆永隸廟學,以贍生徒,自以出身儒素,示不忘本也。或問為治,良弼曰:“必有忍,其乃有濟。人易發而難制者,惟怒為甚。必克己,然後可以制怒;必順理,然後可以忘怒。能忍所難忍,容所難容,事斯濟矣。”二十三年,卒,年七十。贈推忠翊運功臣、太保、儀同三司,追封韓國公,諡文正。子訓,陝西平章政事。
趙璧趙璧,字寶臣,雲中懷仁人。世祖為親王,聞其名,召見,呼秀才而不名,賜三僮,給薪水,命後親製衣賜之,視其試服不稱,輒為損益,寵遇無與為比。命馳驛四方,聘名士王鶚等。又令蒙古生十人從璧受儒書。敕璧習國語,譯《大學衍義》,時從馬上聽璧陳説,辭旨明貫,世祖嘉之。
憲宗即位,召璧問曰:“天下何如而治?”對曰:“請先誅近侍之尤不善者。”憲宗不悦。璧退,世祖曰:“秀才,汝渾身是膽耶!吾亦為汝握兩手汗也。”一,斷事官牙老瓦赤持其印,請於帝曰:“此先朝賜臣印也,今陛下登極,將仍用此舊印,抑易以新者耶?”時璧侍旁,質之曰:“用汝與否,取自聖裁,汝乃敢以印為請耶!”奪其印,置帝前。帝為默然久之,既而曰:“朕亦不能為此也。”自是牙老瓦赤不復用。
壬子,為河南經略使。河南劉萬户貪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賂之,得所請而後行,鹹呼之為翁。其黨董主簿,尤恃勢為,強取民女有者三十餘人。璧至,按其罪,立斬之,盡還民女。劉大驚,時天大雪,因詣璧相勞苦,且酌酒賀曰:“經略下車,誅鋤強猾,故雪為瑞應。”璧曰:“如董主簿比者,尚有其人,俟盡誅之,瑞應將大至矣。”劉屏氣不復敢出語,歸卧病而卒,時人以為懼死。
己未,伐宋,為江淮荊湖經略使。兵圍鄂州,宋賈似道遣使來,願請行人以和,璧請行。世祖曰:“汝登城,必謹視吾旗,旗動,速歸可也。”璧登城,宋將宋京曰:“北兵若旋師,願割江為界,且歲奉銀、絹匹兩各二十萬。”璧曰:“大軍至濮州時,誠有是請,猶或見從,今已渡江,是言何益!賈制置今焉在耶?”璧適見世祖旗動,乃曰:“俟他複議之。”遂還。
憲宗崩,世祖即位。中統元年,拜燕京宣使。時供給蜀軍,府庫已竭,及用兵北邊,璧經畫饋運,相繼不絕。中書省立,授平章政事,議加答剌罕之號,力辭不受。二年,從北征,命還燕,以平章政事兼大都督領諸軍。是年,始制太廟雅樂。樂工黨仲和、郭伯達,以知音律在選中,為造偽鈔者連坐,繫獄。璧曰:“太廟雅樂,大饗用之,聖上所以昭孝報本也,豈可系及無辜,而廢雅樂之成哉!”奏請原之。三年,李璮反益都,從親王合必赤討之。璮已據濟南,諸軍乏食,璧從濟河得粟及羊豕以饋軍,軍復大振。
至元元年,官制行,加榮祿大夫。帝作文檄宋,執筆者數人,不稱旨,乃召璧為之。文成,帝大喜曰:“惟秀才曲盡我意。”改樞密副使。六年,宋守臣有遣間使約降者,帝命璧詣鹿門山都元帥阿術營密議。命璧同行漢軍都元帥府事。宋將夏貴,率兵五萬,饋糧三千艘,自武昌溯,入援襄陽。時漢水暴漲,璧據險設伏待之。貴果中夜潛上,璧策馬出鹿門,行二十餘里,發伏兵,奪其五舟,大呼曰:“南船已敗,我水軍宜速進。”貴懾不敢動。明旦,阿術至,領諸將渡江西追貴騎兵,璧率水軍萬户解汝楫等追貴舟師。遂合戰於虎尾洲,貴大敗走,士卒溺死甚眾,奪戰艦五十,擒將士三百餘人。
高麗王禃為其臣林衍所逐,帝召璧還,改中書左丞,同國王頭輦哥行東京等路中書省事,聚兵平壤。時衍已死,璧與王議曰:“高麗遷居江華島有年矣,外雖卑辭臣貢,內恃其險,故使權臣無所畏忌,擅逐其主。今衍雖死,王實無罪,若朝廷遣兵護歸,使復國於古京,可以安兵息民,策之上者也。”因遣使以聞,帝從之。時同行者分高麗美人,璧得三人,皆還之。師還,遷中書右丞。冬,祀太廟,有司失黃幔,索得於神庖灶下,已甚污弊。帝聞,大怒曰:“大不敬,當斬!”璧曰:“法止杖斷遠。”其人得不死。十年,復拜平章政事。十三年,卒,年五十七。大德三年,贈大司徒,諡忠亮。
子二人:仁榮,同知歸德府事;仁恭,集賢直學士。孫二人:崇,郊祀署令;弘,左藏庫提點。
譯文宋子貞,字周臣,潞州長子人,聰明好學,二十歲就參加禮部會試,與族兄宋知柔同補為太學生,當時俱有名,人稱“大小宋”金末,潞州戰亂,子貞避亂於趙魏之間。宋將彭義斌守大名,委任子貞為安撫司計議官。義斌死後,子貞率眾歸附於東平行台嚴實。嚴實素聞子貞之名,任用他為幕府詳議官,兼提舉學校。以前,嚴實每派人向朝廷請示,都是託皇帝近侍之臣奏請皇帝,不經過中書,因與丞相耶律楚材有些不和,子貞來後,勸嚴實先致禮於丞相,凡有奏請,必先稟告丞相。耶律楚材甚喜,從此與嚴實友好無間,嚴實因此更加信任子貞。
太宗四年(1232),嚴實戍守黃陵,金軍全力來攻。蒙古軍應戰失利,金軍勢氣大張,曹、濮以南都為之震驚。有自敵逃歸的人説,金兵大軍將至,人心恐懼。子貞得到嚴實的允許,將宣揚金軍的人斬首,境內才安定下來。汴梁攻下後,河南饑民北遷,沿路都是餓死的人,子貞多方賑救,活者萬餘人。金之儒生亡者,都加以收養任用,如薦舉名儒張特立、劉肅、李昶等。四方之士都投奔而來,故東平一時人才多於其他地方。
七年,太宗命子貞為行台右司郎中。中原初定,什麼事都還是開始,行台所統轄的五十餘城,州縣之官不是從將校中選拔,就是來自民間,都不知如何辦理政事。甚至有的專以壓榨蒐括民財為能,官吏貪圖私利,坑害人民。子貞仿前代觀察採訪之制,派專員分三道糾察官吏,立為規章,罷黜那些貪贓懶惰者,獎勵廉潔勤懇的官員,於是官府始有紀綱,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東平將校佔民為自己私兵,稱之為“腳寨”任意向百姓徵收賦税,遣派勞役。像這樣的有四百處。子貞請求將將校所佔民户歸屬於州縣。嚴實開始還有些為難,經子貞極力説服才同意照辦,人民都認為很好。
嚴實卒,其子忠濟承襲爵位,尤敬重子貞。奏請朝廷授子貞參議東平路事,兼提舉太常禮樂。子貞建立新學廟,聘請以前的進士康曄、王磐為教官,招收學生幾百人,由官府出粟來贍養他們,使他們學習經藝。每季課程試考,他都必親臨試場。齊魯一帶學風為之一變。
憲宗九年(1259),世祖南伐,召子貞至濮州詢問進軍方略。子貞説“:本朝威武有餘,仁德未能廣泛施與。百姓之所以抵抗,是因為怕死。若對投降者不殺,脅從者不問罪,宋之郡邑一紙檄文就可平定。”世祖認為這話很對。中統元年(1260),授子貞益都路宣撫使。不久,入朝拜為右三部尚書。當時,中書省及各部是新建,其典章制度多由子貞裁定。李王。。反叛,佔據濟南,朝廷詔子貞參議軍前行中書省事。子貞單騎到濟南考察李王。。的形勢,對丞相史天澤説:“王。。擁兵從益都而來,坐守濟南孤城。宜增築外城,防他突圍。彼糧盡援絕,不攻自破。”這一議論與天澤不謀而合。其後李王。。果然被擒。
子貞回到朝廷,上書可行者十事,大意是“任官爵是皇上之權,而考察與選拔官員的辦法應由吏部進行。律令是國之紀綱,宜早規定。監司統管一路,若用非其才則不孚眾望,請選公正廉潔有才德的人任職。今州縣官世代相傳,非法征斂,民窮苦無處申訴,應把這些州縣官調開,革除弊政”等等。又請建立國學以教育貴族子弟,令州郡提學試考諸生,三年一貢舉。這些建議朝廷命中書省一一施行。至元二年,始廢除縣官世襲制,遣子貞與左丞相耶律鑄行巡山東,調派所屬州縣官吏。回朝授翰林學士,參議中書省事。子貞奏請頒佈官員俸祿,規定職田,均被採納。
不久拜中書平章政事。又陳奏當務之急者十二策。世祖頗悔用子貞晚了。不久,子貞年老請求退休。世祖挽留“:卿氣力未衰,勉強為朕留任措置大事,等各衙門公務有了條理,聽卿自便。”至元三年(1266)十一月,再次懇切辭職,才被批准。世祖特令中書省,凡有大事,到子貞家中詢問。而子貞雖居家中,每聞朝廷事辦得不好,必上書陳述他的意見,其愛君憂國之心,不因退休而改變。享年八十一歲卒。
商,字孟卿,曹州濟陰人。其先家本姓殷,因避諱宋皇帝之名而改姓商。二十四歲時,汴京被蒙古軍隊攻破,因此到北方去依靠冠氏縣趙天錫,在此與元好問、楊奐等遊。東平嚴實聘請他為諸子的老師。嚴實死後,其子嚴忠濟委任商為經歷,出任曹州判官,不久又任經歷,贊助忠濟興辦學校培養人才。
憲宗三年(1253),世祖在王府接受京兆分地,聞之名,遣使把他從鹽州請來,他對世祖的詢問都做了滿意的回答,世祖親切地稱他的字而不呼其名。有次在陪宴時,商對世祖説:“來時,李王。。建朐山城,東平當輸送米萬石。東平至朐山,運一石米要花十石的運費,而且雨後車輛往往陷於泥淖中,不能按期送到,過期判處死刑。請改運至沂州,令李王。。到沂州去取,這樣方便。”世祖説:“卿如此之愛民,不忍不依從。”楊惟中為關中宣撫使,為郎中。戰亂之後,關中八州十二縣户不滿萬,皆驚惶不安,無所依託。商輔助楊維中,任用賢良,罷黜貪官,使有才能德行的人受到重用和提拔,制定各項章程,印發紙幣,頒佈俸祿,重農業,薄賦税,通有無,等等,一月之內,人民安居樂業。誅殺了一個最猾的官吏,其餘都畏服。還請求朝廷將關中每年的賦税減徵一半。第二年,楊惟中罷職,由廉希憲代替,升為宣撫副使。憲宗九年,廢除宣撫司,商回到東平。
憲宗親自徵蜀。世祖將領兵出鄂、漢,駐軍於小濮,召商詢問軍事形勢。説:“蜀道既遠又險,皇上不宜輕動。”世祖沉了許久説“:卿言正符合我的想法。”憲宗崩,世祖北迴京都,途中遣張文謙去與商議論如何應付時局變化的對策。説:“軍中當嚴格管理符印,謹防詐。”文謙急忙趕上世祖轉告商的話。世祖猛然醒悟,罵道:“過去無一人同我這樣説過,若非商孟卿,幾乎要壞大事。”速遣使至軍中立定規約。不久,阿里不哥之使來到軍中,被逮捕斬首。召北上至開平,與廉希憲共同輔助世祖制定立國大計。
世祖即位後,商建議:“南伐之師應撤回,西蜀之師應擇地屯駐。”世祖同意。朝廷任廉希憲及商為陝、蜀兩地宣撫使。中統元年(1260)五月,至京兆。哈剌不花為徵蜀名將,渾都海曾任他為副將,屯駐於六盤山,起兵響應阿里不哥反抗朝廷。對希憲説“:估計六盤山哈剌不花有三種策略:全力向東,直取京兆,此為上策;聚兵於六盤山,伺機而動,這是中策;整裝北歸,策應和林阿里不哥,此為下策。”希憲問:“他們會採哪種策略?”曰:“必取下策。”不久,哈剌不花果然向和林而去。於是與希憲商定,令八、汪良臣發兵抵禦。其事見《廉希憲傳》。六盤山之兵北上。阿藍答兒自和林引兵南下,與哈剌不花、渾都海相遇於甘州。哈剌不花與阿藍答兒等不合,領兵繼續北上,阿藍答兒與渾都海合軍南下。諸王合丹率騎兵與八、汪良臣兵會合。商與他們議定,分三路抵抗南下軍隊。南北兩軍戰,風沙大起,良臣令軍士下馬步戰,以短兵衝擊北軍左翼,繞到後方,然後從右翼殺出;八從正面進攻;合丹則以兵截斷北軍的歸路。雙方大戰於甘州之東,殺阿藍答兒及渾都海。世祖聞捷大喜,讚歎説:“商孟卿真古之良將也。”改宣撫司為行中書省,晉升希憲為行中書省右丞,為僉行省事。
中統二年,晉升參知政事。宋將劉整在瀘州投降,並將以前降於宋的數人逮捕送來,蒙古軍官要求殺掉這些人以儆戒其他,竭力奏請釋放了這些人。興元判官費寅有罪,恐判死刑,藉故向朝廷控告商與廉希憲,世祖召於便殿向道“:卿在關中,懷孟兩地治績卓著,但攻擊你的言論也有,難道説是同僚中有人要敗壞你的名聲,還是你地位高了而懶於政事?近年來,談論王文統的人不少,為何卿獨無一言?”對曰:“臣素知文統之為人,曾與趙璧議論過,想陛下還能記得。臣在秦三年,過錯很多,對有些事臨時為適應情況在做法上有些改變也是有的,但説以功成歸於自己,事敗歸罪於別人,臣則不敢,若有這樣的事,請殺我的頭。”出朝後,世祖與駙馬忽剌出、樞副合答等統計提出的大政方針先後有十七項,因而讚歎説:“有這樣大的功,還説自己有罪,若真辦他的罪,誰還肯為朕盡力!你們要記住這點。”中統四年,賜商金符,命行四川行樞密院事。
至元元年(1264),入朝拜參知政事。建議令王鶚、李冶、徐世隆、高鳴、胡祗。。、周砥等人修纂遼、金二史,甚合皇帝的想法。二年,巡察河東,很快又召還京師。三年,世祖注意於經學,與姚樞、竇默、王鶚、楊果等編纂《五經要語》共二十八類進呈。六年,任同僉樞密院事。七年,調為僉書。八年,升副使。在任樞密副使時,清點軍隊實有人數,確定軍官品級和俸祿,令四千人屯田,墾田三萬畝,其收穫供親軍軍餉。淘汰不能為軍户者三萬户,雖一丁一户者亦淘汰;丁多家產少、家產多而丁少者,各以其財或力合出一軍。
九年,封皇子忙阿剌為安西王,併為王建立相府,以商為王之相。十四年,詔令安西王北征。王命曰“:關中事有不適宜的,可完全改變。”曰:“延安民兵共數千,應令李忽蘭吉訓練,以防意外。”不久,禿魯反叛,以延安之兵去對付,果有成效。向安西王提出十項政策:和睦親鄰,安定人心,不耽誤農時,防範意外,輕徭薄賦,統一權力,端正思想,謹慎治理轄區,鞏固本,體察民情。安西王均採納。安西王去世,王妃令去朝廷奏請王子阿難答嗣位,世祖認為王子年少不懂事,命商姑行王相府事。
原先,運使郭琮、郎中郭叔雲與安西王丞相趙炳不和。有人告發趙炳有違法事。王妃命把炳囚於六盤山獄中,病死。朝廷懷疑是王妃擅自殺害的,捕郭琮、郭叔雲審問。二人伏罪,其事詳見《趙炳傳》。這事與商本無絲毫關係,但王府女奴徹徹曾與二郭商定,在臨刑時含糊其辭地株連商及其子商王獻。帝怒,將父子下獄,經吏部尚書青陽夢炎及符寶郎董文忠的解救,於十六年冬釋放。二十年,又任樞密副使,不久因病免職。二十五年,世祖問中丞董文用:“商孟卿今年多大年紀?”文用説“:八十。”帝甚惜他已年老。是年十二月卒。其遺著有詩千餘篇,尤善於隸書。延。。初(1314),贈推誠協謀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公,諡“文定”趙良弼,字輔之,女真人,本姓術要甲,音訛為趙家,故以趙為姓。其父名愨,曾為金朝之威勝軍節度使,去世後,諡“忠閔”良弼稟聰明,足智多謀,科舉中進士,為趙州教授。世祖即位前就召見過他。正值設立邢州安撫司,於是升良弼為幕長。邢州很久就沒有賢能的官吏,而地當要衝,來往使臣很多,民多逃亡。良弼在邢州規劃有方,有些事迅速做出決斷,有的則請示於王府,一年之內去王府往返六次,所請示者無不聽從。兀為邢州斷事官,其下屬官吏相互猜疑,彼此阻撓,良弼在世祖徵雲南時將邢州情形報告給世祖,世祖罷兀的官,解散其部屬,邢州因而大治,户口增加一倍。世祖即位前,其封地在關陝,他奏請朝廷任命廉希憲、商為陝西宣撫使,趙良弼為參議司事。阿藍答兒執政,他懾服於世祖的英武,向憲宗進讒言。於是以阿藍答兒為陝西省左丞相,劉太平為參知政事,他們搜刮京兆的錢穀,把許多人逮捕下獄,害死二十餘人,大家都到恐懼。良弼卻敢於仗義執言,使廉希憲和商二人未遭誣陷,宣撫司無一被判有罪。
憲宗九年(1259)七月,世祖南征,召趙良弼參議元帥府事,兼江淮安撫使。他指揮戰鬥,五戰五捷;止士卒焚百姓房屋、殺害降民,凡到一處便宣佈朝廷恩德,人民安居無事。渡江攻鄂州,聞憲宗崩,世祖北還京師,良弼陳奏當前應辦政務十二事,都被採納實施。至衞地,被派遣前往京兆訪察秦、蜀風土人情,不過一月,瞭解詳細情況,報告説“:宗王穆哥無他心,宜以西南六盤一帶地方委他管轄。渾都海屯軍於六盤,兵強馬壯,都想北歸,恐發生意外。紐鄰總領秦、川蒙古各軍,深得秦、蜀民心,年少勇猛,當賦予他以重職,但應速解其兵權。劉太平、霍魯懷今行尚書省事,辦集糧餉,有佔據秦、蜀的野心。百家奴、劉黑馬、汪惟正兄弟,蒙受皇上恩德,都全心全意聽候朝廷差遣。”這些情況和建議,都被採納實行。
中統元年(1260),良弼五次上書勸世祖即皇帝位,提醒世祖,形勢緊迫,關係到國家安危,不能有絲毫猶豫。世祖即位後,設立陝西四川宣撫司,又以廉希憲、商為正副宣撫使,趙良弼為參議。良弼先去赴任,與斷事官八商議,提出“:今渾都海夜意圖北歸,紐鄰拖延不立即起程,當先遣使奉朝廷聖旨敦促紐鄰入朝,令劉太平速還京兆。”八均表同意。紐鄰果然要率軍入涇陽,劉太平準備開往六盤,朝廷使臣來宣佈聖旨後才停止行動。
後來渾都海果然反叛朝廷,引軍北歸。良弼與汪惟正、劉黑馬二宣撫使決議,逮捕渾都海的黨羽元帥乞台不花、立火者,立即處死。希憲與顧慮有“擅殺”的罪名,遣使入朝請罪。使者臨行時良弼將一份密奏給他,並叮囑道:“開始逮捕二帥,只是要把他倆囚起來,聽候朝廷處置。臣認為,把事情張揚出去多有不便,宜儘快處決為好。擅殺之罪在我而不在宣撫司。若皇上責怪希憲等,望使者把這份密奏呈上。”但世祖並未追問此事。升良弼參議陝西省事。蜀人費寅,因私人恩怨而告廉希憲、商在京兆有圖謀不軌的九條罪狀,並説趙良弼可以作證。世祖召問良弼,良弼含淚回答説“:二臣忠良,保證他們無異心,臣願把心挖出來證明。”世祖的懷疑並未因此消除。這時正是剛平定李王。。之亂以後,獲王文統與李王。。暗中勾結的書信,更加懷疑廉、商二臣有二心,譴責良弼,甚至要割他的舌頭。良弼誓死也不亂説,世祖的疑心才消除,費寅終因謀反而被誅。
至元七年(1270),任良弼為經略使,管理高麗屯田。良弼認為在高麗屯田不便,堅持辭任,於是命他出使本。早在至元初多次遣使至本,均無所得。良弼請求使,世祖念他年老,不準,良弼再三請求,才授與他秘書監官職使,並帶隨從兵三千人。良弼不肯帶軍隊去,只點名二十四位官員隨行。
元朝使船行至金津島,本人看見中國使船,來攻擊。良弼舍舟登岸向他們講明來意。金津守臣把良弼請進一間木板房,四面用兵圍困,熄燈後喊聲大作,而良弼鎮定自若。第二天,本太宰府官列兵於四山之上,問中國使來意。良弼列舉他們不恭敬之罪,但仍待之以禮。太宰官內心慚愧,要求國書。良弼説“:必須見到國王才給國書。”過了幾天,太宰官又來要國書,並且説“:我國自太宰府以東,上國使臣沒有到過,今大朝派使臣來,若不見國書,何以相信?”良弼道“:隋文帝遣裴清來,你們國王出城接;唐太宗、高宗遣使來,都見到你們國王,你們國王難道不見我大朝使臣嗎?”本太宰官再回要求國書,甚至以兵威脅。良弼始終不給,只給副本。太宰官仍威脅説“:大將軍將會帶十萬大軍來要國書。”良弼説:“不見你們國王,就是把我頭割去,還是得不到國書。”本知不能使良弼屈服,派使引十二人去見本國王,而將良弼送至對馬島。
至元十年五月,良弼從本回朝,拜見世祖。帝詢問了他出使本的情形,稱讚他“不辱君命”後來世祖準備征討本,三次徵詢良弼的意見。良弼説:“臣居本一年多,見其民俗勇猛好殺,不知有父子之親、上下之禮。其地多山水,但無五穀桑麻之利,得其人不能役使,得其地也無利可獲。何況水軍渡海,海風無定期,禍害不可測,若征討,是以有用之民力填無窮之大。臣以為不征討的好。”世祖同意。
十一年十二月,任良弼同僉書樞密院事。丞相伯顏伐宋,良弼建議:“宋重兵在揚州,最好以大軍先搗錢塘。”後來就是按良弼的進軍方略滅宋的。良弼又建議“:宋亡,江南士人多廢止了學業,宜設經史科以培育人材,制定律令,使吏們有所收斂。”這些意見都被採用。世祖曾問良弼:“高麗是個小國,而工匠技藝都勝過漢人。其儒人皆通經書,學孔孟之書。而漢人只知詩做賦,將有何用?”良弼回答説:“這不是學者的弊端,在於國家提倡什麼。如提倡詩賦,則人必詩做賦;如提倡經學,則人必學習經史。”良弼多次稱病辭職,至元十九年,得到批准,居於懷孟。良弼在温縣別有產業,原有地三千畝,分為二份,其六份給懷州,四份給孟州,永遠屬於廟學,用以贍養廟學生徒,表示自己出身於儒學,不忘其本。有人問他如何治理政事,良弼回答説“:必有能容忍的度量,事情才辦得好。因為人易暴發而難控制,特別是發怒。必須先克己然後可以遏制怒氣,必須順理然後可以忘怒。要能忍所難忍,能容所難容,這樣事情才辦得好。”至元二十三年(1286)卒,享年七十歲。贈推忠翊運功臣、太保、儀同三司,追封韓國公,諡“文正”趙璧,字寶臣,雲中懷仁人。世祖為親王時,聞其名而召見他,呼他秀才而不叫名字,賜他三個僮僕,給他薪水,命王后親製衣賜他,若不合身,立即修整,其受恩寵無人可比。命他到各地去訪聘名士王鶚等人。又令蒙古學生十人從璧學習儒學。令璧學習蒙古語言以譯《大學衍義》。世祖常在馬上聽趙璧講解《大學衍義》,辭意明暢,甚受誇獎。
憲宗即位,召璧問道:“天下如何能治?”璧説“:請先殺在陛下身邊的那些最不好的人。”憲宗聽了不高興。璧退朝後世祖對他説:“秀才,你渾身都是膽!我也為你捏了一把冷汗。”有天,斷事官牙老瓦赤持其印向憲宗請示“:這是前朝皇帝賜臣的印,今陛下登極,是用此舊印,還是換新印?”當時趙璧在帝身邊,質問他“:用不用你,還要由皇上決定,你敢來看問皇上是用什麼印!”奪其印放在憲宗面前,憲宗沉默了很久,自此以後,不再任用牙老瓦赤。
憲宗二年(1252),任趙璧為河南經略使。河南劉萬户貪橫暴,郡中婚嫁都要先賄賂他,得到他的允許後才行,人們都叫他“翁”其黨徒董主簿更是仗勢為非作歹,強取民間美女三十餘人。趙璧到任後,審查其罪行,立即處斬,歸還所佔民女,劉萬户大驚。此時,天降大雪,劉萬户去勞璧之勞苦,酌酒祝賀道“:經略一到就誅鋤強暴,今之雪實為瑞兆。”璧曰:“像董主簿這樣的人還有,如殺盡了,祥瑞之兆就會大至。”劉再不敢做聲,回去病死。當時人認為是為趙璧的正氣嚇死的。
憲宗九年,蒙古大軍伐宋,任趙璧為江淮荊湖經略使。蒙古軍圍鄂州,宋制置使賈似道遣使求和,趙璧請求去宋方談判。世祖囑咐道:“你登城,必看我旗號,若旗揮動,你就速歸。”璧至鄂州城裏,宋將宋京提出:“北兵若班師,我宋朝願劃江為界,每年奉獻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璧曰:“大軍至濮州時,你提出這樣要求,或可能依從,如今已渡江,説這樣的話何益!賈制置今在這裏嗎?”這時,看見世祖在揮動旗,便對宋京説“:改再議。”立即回營。
憲宗崩,世祖即位。中統元年(1260),拜趙璧為燕京宣使。當時,為供給蒙古入蜀軍隊糧餉,府庫已空,到北邊用兵時,趙璧能籌劃供應軍餉相繼不絕。中書省設立後,授璧平章政事,議加“答剌罕”的稱號,璧堅決不肯接受。二年,本已隨駕北征,又奉命還至燕京,以平章政事兼任大都督,總領各軍。三年,李王。。在益都起兵反叛,趙璧隨同親王合必赤征討。王。。已佔據濟南,朝廷各軍缺食,璧從濟河得粟及羊、豬等以供軍餉,軍威大振。
至元元年(1264),任制行官,加榮祿大夫。世祖要人寫伐宋檄文,數人草擬者,都不滿意,召璧來寫。寫完後世祖看了大喜,稱讚説:“只有秀才完全表達出我的意思。”改任璧為樞密副使。六年,宋守臣有遣使來約降的,世祖命璧去鹿門山同都元帥密議,並命他同行漢軍都元帥府事。宋將夏貴率兵五萬、軍糧三千船,自武昌逆而上,增援襄陽。當時漢水猛漲,璧佔據險要之地,設伏兵等待。夏貴半夜潛行而上,璧出鹿門行二十餘里,指揮伏兵發起進攻,奪敵船五艘,令軍士大呼:“南船已敗,我水軍應速進。”夏貴被懾服而不敢動。第二天清晨,阿術領諸軍到達,渡江西追夏貴騎兵。趙璧率水軍萬户解汝楫等追擊夏貴水軍,會戰於虎尾洲,貴大敗而走,宋軍士卒溺死甚眾,璧軍奪戰艦五十艘,擒敵將士三百餘人。
高麗王礻直,為其臣林衍趕走。世祖召璧回朝,改任中書左丞,同國王頭輦哥共管東京等路中書省事,聚兵於平壤。這時,林衍已死,璧與國王頭輦哥商議:“高麗王遷居江華島已多年,外表雖稱臣納貢,言辭謙卑,而內心陰險,故權臣敢於驅逐他。今衍雖死,而其王是無罪的,若朝廷遣兵護送他回京城復國,可以息兵安民,此為上策。”遣使將此策略奏報朝廷,為世祖採納。
從高麗撤兵回來後,調璧為中書右丞。十年,又拜為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卒,享年五十七歲。大德三年(1299),贈大司徒,諡“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