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太祖領兵南下,檝與蒙古軍鏖戰三,兵敗被執,將處死時,神
不變。太祖問他:“你何敢抗拒我大軍,不怕死嗎?”檝回答説:“臣本為一介平民,受皇上恩惠,誓死報國,今既被打敗,死乃幸事!”太祖稱讚他忠義,不僅釋放了他,而且授都統之職,佩以金符,令他招集山西潰散士兵。後隨大軍破紫荊關,取涿州、易州、保州、中山,進至雄州。雄州節度使孫吳堅守,檝入城去向他講明戰降禍福,孫吳投降。
太祖九年(1214),授檝宣撫使,兼行尚書六部事。隨三合拔都、太傅猛安率兵南征,克古北口,攻薊、雲、順等州,所過皆開城投降,得漢軍數萬人,進圍中都。十年,中都降。檝上書奏請皇帝“以仁義取天下,不可失信於民,應止燒殺擄掠,以不負百姓的期望”當時,中都城缺糧,致人相食,檝將軍糧運入城中出售,士兵得金銀綢
,百姓能得到食糧。又提議“:田野久荒,是因兵亂後無牛,應差官去瀘溝橋將軍隊的牛取十分之一分給農民。”採納了他的意見,得牛數千頭,分給近縣,人民大喜,紛紛復業。三合、猛安令檝去招諭保定、新城、信安、雄州、霸州、文安、清州、滄州諸城,皆望風而降,置行司於滄州以便鎮守。檝隨猛安入朝太祖,太祖授他銀青榮祿大夫,仍任前職,兼御史大夫,世襲千户。
河間、清州、滄州反叛蒙古,太祖命檝討伐,又命駙馬孛禿將蒙古軍及。。、漢軍分三千給檝。檝出兵收復河間,得軍民萬口。孛禿惱怒河間人民叛服無常,要殺盡他們,檝解勸道:“驅羊往東往西的是牧人,羊何以知道方向?殺其頭目就行了,把百姓釋放,遷到近縣去,身體強壯的使他們從軍,體弱者務農,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為什麼要殺?”孛禿説:“你能保證這些人不再反叛嗎?”檝答應“可以”具文保證,這些百姓因此能活下來。
太祖命。。裏畢與皇太弟國王分管諸侯王城邑,告諭。。裏畢説:“漢人中若有王宣撫這樣的人,可使他任職。”王檝得以前職兼判三司副使。後又命省臣清查登記工匠人數,派大臣分別掌管。太師阿海上報諸大臣名字,帝對他説:“朕有其人,一時忘其姓名。”又過了許久又説:“想起來了,舊人王宣撫可任此職。”於是命王檝去分管工匠。當時,都城學廟在戰爭中被毀,檝在舊樞密院基地上再建立起來,秋兩季率諸生祭祀先聖先師,把原岐陽的石鼓取來置於廊下。
太祖二十一年(1226),王檝隨大軍西征。軍至秦州,西夏把所有的橋都拆毀,以為防禦。蒙古大軍不能進,太祖向諸將詢問對策,都不知如何是好。王檝夜間督促士卒運木石,天剛亮,橋已建成,大軍得以前進。拖雷監國時期(1228),王檝奉命管領中都。信安盜起,聯合北山李密,劫掠近縣。檝提出:“都城是本之地,不能無備。”引水環城,調度經費,檝自己發行債券,售與賈人,而不向人民征斂,人心稍安。又遣其子守謙率軍討平諸賊。
太宗二年(1230),隨大軍徵關中,長驅直入京兆,進克鳳翔。王檝奏請太宗道“:此處是臣的故鄉,願入城訪求親族。”果然領族人數十口歸順蒙古。四年,攻克汴京。五年,奉命持國書使往宋朝,以兀魯剌為副使。到宋朝,以隆重禮節待他,並立即遣使持金銀及綢緞入貢蒙古。檝使宋往返五次,因和議未成,鬱郁成疾,卒於南方。宋朝厚贈喪葬物品,遣使送靈柩於北方,葬於燕。
王守道,字仲履,先祖系真定平山人。金亡,羣雄並起,州縣官吏多乘亂貪暴不法,百姓往往殺縣令、縣丞及下屬官吏。宣撫司任王守道為縣尉,受百姓歡,因而就讓他代為縣令,後改為真定主簿。史天倪為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鎮守真定,收納大名、澤、潞、懷、孟諸城之未歸附者,任命守道為真定府經歷。金朝恆山公武仙降,蒙古朝廷任命他為史天倪副帥,守道對史天倪説:“此人位居公之下,內心不平,豈能長期悶悶不樂?應預為防範。”天倪不以為然,不久,果然為武仙所害。武仙佔據真定反叛,又投向金朝,史姓族人與所屬各縣豪傑,推天倪之弟天澤為主帥,攻打武仙。史天安在白靅,聞知武仙反叛,他率兵來援,共同收得真定。武仙逃入西山諸寨,抓去了守道家人,以重金誘引守道。守道置之不顧,每天與史家兄弟和部屬徵發調度軍隊,以圖復仇,終於將武仙趕走。
其後,升守道為慶源軍節度使,天澤為五路萬户。又任守道為行軍參謀,兼檢查使。真定是為莊聖太后提供賦税的地方,守道鎮戍該邑,派幕僚每年去朝見太后,答問都令太后滿意,因賜金符、錦衣、金錢。中統三年(1262),史天澤入朝拜為右丞相,立即授守道為真定等路萬户府參謀。至元七年(1270)卒。至大元年(1308),因其子王。。位居高官,特贈守道銀青榮祿大夫、大司徒,追封壽國公,諡忠惠。仁宗即位,又加推忠協力秉義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大司徒、上柱國。
王玉汝,字君璋,鄆城人。金末,鄆城百姓被強迫遷往黃河以南,玉汝同母親從小道還鄉。行台嚴實佔據鄆城,任玉汝為其屬吏,後補為行台令史。中書令耶律楚材路過東平,看出玉汝有才能,授他為東平路奏差官。後來玉汝有事至京師,拜謁耶律楚材,楚材待他如同家人父子。嚴實年老,不勝繁忙的軍務,玉汝奏請以本府總管代行其職務。夏津發生災害,玉汝奏請免該地人民一年的勞役。濟州長官企圖把該州直屬於朝廷,大名長官也想把冠氏等十七城改隸於大名,玉汝都予以駁正。
太宗十年(1238),朝廷把東平分封給諸勳臣貴族,分為十部分,各將其賦税收為己有,與官府無關。玉汝説:“像這樣,則嚴公的事業所存無幾了。”夜深人靜在楚材帳後大聲哭泣。第二天,召問他為何哭,回答説:“玉汝為嚴公之使,今嚴公之地被分裂,而我不能阻止,無面目還報,將死於這荒野之地,所以哭了。”楚材也哀傷很久,指使他到皇帝面前陳訴。玉汝便上書道“:嚴實以三十萬户歸附朝廷,在戰爭中經歷了曲折的行程,三棄其家室,始終無異志,忠於朝廷,與其他降者,豈可一律看待。今分割他所開闢的土地和人民,這不是表彰其功的辦法。”太宗誇獎玉汝的忠誠,説話耿直,下令不分東平之地。調任玉汝為行台知事,仍遙領平陰縣令。
太宗十三年,嚴實之子忠濟承襲父職,授官左右司郎中,總領行台政務。那些原受封之家,認為嚴氏總管東平的事,頗不便,定宗即位後,他們都集聚於朝廷,要再分割東嚴之地。當時,朝廷人心疑懼,準備俯首聽命。玉汝力排眾議,使分封之事又未成功。憲宗即位,詔令百姓於常賦之外,每年另出銀六兩,謂之“包垛銀”玉汝説“:人民負擔不起了!”率領各路管民官至朝廷申訴,准許減三分之一。玉汝歷任龍虎衞上將軍、泰定軍節度使、兼兗州管內觀察使,行台參議。
憲宗二年(1252),因病杜門謝客,每以經史自娛。五年,忠濟使人來請他去幫助處理政務,玉汝堅辭。忠濟以參議之印強迫給他,不得已這才出來視事,僅五六天,經他規劃,政務煥然一新。同年八月十五
,有星落於庭中,不久玉汝逝世。
焦德裕,字寬父,遠祖焦贊曾隨宋丞相富弼鎮戍瓦橋關,從此成為雄州人。父名焦用,在金朝為官,由束鹿縣令升千户,守雄州北門。太祖兵至,州人開南門投降,焦用仍拼命抵抗,終被生擒。太祖見他忠義,釋而不殺,恢復其原來官職。焦用奉命進軍山東,從未妄殺一人。年六十二歲而卒,後因德裕顯貴,追贈中書左丞,封恆山郡公,諡正毅。
德裕通《左氏
秋》,年少就勇敢善
,在其舅父解昌軍中供職。金將武仙殺元真定守臣史天倪,後逃走,其部屬趙貴、王顯、齊福等仍佔據武仙的老巢,多次劫掠太行。太宗選派廷臣中有才辯者去招降,楊惟中推薦德裕,於是德裕到真定去勸降了齊福,生擒趙貴。王顯逃走,德裕追擊
死,朝廷詔賜井陘北邊的田。中統三年(1262),平息李王。。之亂後,世祖命德裕去赦免李王。。在益都的部屬。四年,賜金符,任命他為閬、蓬等處都元帥府參議。宋臣夏貴圍宣撫使張庭瑞於虎嘯山,帥府令德裕援救。德裕夜間直
貴營,令士卒各持三把火炬,貴驚逃,追至鵝奚谷,斬首千人,獲馬匹軍械無計。升京畿漕運使。
至元六年(1269),德裕任僉陝西道提刑按察司事。八年,轉為西夏中興道按察副使。十一年,隨丞相伯顏南征,授僉行中書省事。元軍攻下安慶,至鎮江,焦山寺主僧組織人民抵抗,丞相阿術殺其為首者後,還要全部坑殺其他僧徒,德裕諫止了。德裕奉命先入城安撫。宋平後,奉旨求異人異書。平章阿合馬誣告丞相伯顏殺丁家洲降卒,並奏薦德裕為中書參政,是妄圖讓他來説一句話,以證實伯顏殺降卒的事。德裕不肯任中書參政。很久以後又任德裕為行省僉事。
至元十四年,德裕改任淮東宣使。淮西反元勢力固守司空山,令淮東四郡起兵響應。元帥帖哥得其檄令,立即逮捕郡守許定國等四人,要他們承認其反元罪狀,還要沒收其家產。德裕認為:“四人皆新降之將,天子既愛護他們,他們有地有民,什麼都滿足了,正要誓死報效朝廷,怎敢有非分之望,為何要懷疑他們,難道不是敵人的反間之計?”許定國等因此得救,並恢復他們的官職。德裕拜為福建行省參知政事。至元二十五年(1288)卒,年六十九歲。贈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恆國公,諡忠肅。
石天麟,字天瑞,順州人。十四歲入見太宗,留入宿衞軍。天麟好學不倦,對於諸國語言無不學習。帝命中書令耶律楚材整頓政務,選拔賢能者為參佐,天麟當選,賜名蒙古台。宗王徵西域,以天麟為斷事官。
憲宗六年(1256),遣天麟出使海都,被海都長期拘留。其後邊將劫皇子北安王,住於天麟寓所。天麟與執政大臣相親近,他們談論宗親恩義和臣子對皇帝逆順所帶來的禍福。這些話被海都聞知,並有所悔悟,將天麟與北安王一同釋放送歸。天麟被拘留達二十八年,一旦回來,世祖大為嘉獎其忠誠,拜為中書左丞兼斷事官。天麟辭謝道:“臣奉使海都,沒把事情辦好,而陛下赦免不殺,怎可再受榮寵。況臣才識淺薄,年老力衰,豈能勝任政務,恐為朝廷造成羞辱,不敢遵命。”帝見其態度誠懇,答應他的請求。
有人誣告丞相安童受海都的官爵,皇帝大怒。天麟諫奏説“:海都為皇室宗親,偶爾説些不滿的話,但畢竟不是仇敵。安童不拒絕海都的官爵,是要不引起他的懷疑,以便引導他臣服於朝廷!”皇帝這才息怒。江南道觀中,藏有宋朝皇帝的遺像。和尚素來與道士不和,揭發其事。朝廷將對道士處以極刑,世祖徵詢天麟。天麟説“:遼國皇帝皇后的銅像,至今西京還有,從未聞有令。”江南道觀藏宋朝皇帝遺像一案就此了結。天麟年高七十餘歲,皇帝將自己所用的金龍頭杖賜給他,並且説明:“卿年老,出入宮廷,憑此杖即可。”當時權臣當政,兇焰沖天,人莫敢言,唯獨天麟敢於告發其
詐,無所顧忌,人們敬佩他的忠直。
成宗即位,加天麟榮祿大夫、司徒,大宴羣臣於玉德殿時,召天麟參加宴會,並賜御藥。武宗即位,進昇天麟為平章政事。至大二年(1309)八月卒,終年九十二歲。贈推誠宣力保德翊戴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太師、上柱國,追封冀國公,諡忠宣。
楊奐,字煥然,乾州奉天人,十一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金代末年考進士未中,憤然做書萬言。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守禦汴京的元帥崔立投降蒙古軍,奐改裝平民北渡黃河避難冠氏家中,冠氏待如師友。東平人嚴實聞奐之名,多次打聽他的行蹤,但奐始終不去嚴家。
蒙古太宗十年(1238),詔令税課使劉用之招考各道進士,楊奐在東平兩次因文章優秀而名列第一,於是隨考官至燕京拜見耶律楚材。楚材奏請授奐為河南路徵收課税所長官,兼廉訪使。奐臨行時對楚材説:“在下不才,錯蒙重用。書生理財本非所長,況河南兵荒馬亂之後,遺民不多,今宜休養生息,否則會引起民怨。希望給我撫卹百姓的時間,得以穩定民心。”楚材以為此言極是,表示同意。到任後,楊奐召集當地名士討論如何簡政裕民。他自己巡視境內各地,調查鹽課實行情況。有報告説鹽課增加,奐責令地方當局減四分之一。不到一月,政治清明,輿論稱讚。奐居官十年後請求告老至燕之行台安度晚年。
憲宗二年(1253),太子忽必烈曾屢召奐出任參議京兆宣撫司事,奐多次謝絕,憲宗五年壽終,享年七十歲,賜諡文憲。
奐天資聰明,記憶力強,文章簡練,朝廷老臣也願與他往。關中雖多名士,但名聲均不如奐。奐不好財,家雖不富卻竭力資助別人,看到別人有長處則大加宣傳,若有小過則極力勸改。所著《還山集》六十卷、《天興近鑑》三卷、《正統書》六十卷,均
傳於世。
賈居貞,字仲明,真定獲鹿人。十五歲那年,蒙古軍攻破汴京,居貞奉母親居於天平。剛二十歲就任行台從事。當時,國家法制未立,人們以賄賂相結。有人送他黃金五十兩,居貞拒絕了,太宗聞知十分嘉獎,令有關衙門每月給他白金百兩,以表彰其廉潔。世祖在即位前就知居貞賢能,召入王府,使他監築上都城。竣工後,他因母親去世,辭官歸家。
世祖即位,中統元年(1260),授居貞中書左右司郎中。世祖北征,居貞隨從,給世祖講述《資治通鑑》。有天,世祖問他“:郎中薪俸若干?”居貞如數回答,世祖認為太薄,令增加,居貞辭謝道“:官秩應該如此,不可因臣而亂了制度。”劉秉忠奏荐居貞為參知政事,他辭謝説:“以後必有由郎官而按例求為執政官的,那時將如何對待?”至元元年(1264),參議中書省事,詔令他與左丞姚樞巡視河東、山西。五年,再為中書郎中。這時正當阿合馬專權,忌妒他,改為給事中。同丞相史天澤等纂修國史。
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顏伐宋,居貞以宣撫使之職參議行省事務。大軍渡江後,攻克鄂、漢,伯顏繼續率軍東下,留右丞阿里海牙與居貞分別鎮守。居貞建議説“:江陵系要地,為宋朝門户,以重兵防守。聽説宋軍諸將不和,外來之民滿城,疾病免費,缺薪柴,而又不敢外出打柴。若不乘此時機先取江陵,等到水上漲,恐為宋軍乘機順
而下,那時鄂州危急了。”迅速將此意見上報朝廷,朝廷命阿里海牙領兵攻取江陵,居貞因要負責行省事務而留於鄂州。居貞在鄂州開倉賑濟
民,宋室子孫
寓鄂州者,供飲食,不改變他們原來的服飾,通行宋朝的紙幣。東南一些尚未攻下的州郡,其商人旅客留在鄂州的,發給運銷貨物憑證便於他們回去。免徵商税,開放湖
,造船一百數十艘,用水軍駕駛,不驚擾百姓,百姓安居樂業。
婁安邦以信陽獻降,居貞遣人送他入京朝見皇帝,而安邦偏將陳思聰殺了婁安邦的全家。居貞用計把思聰召來,列舉其罪狀,處以死刑。
宋幼主投降後,其丞相陳宜中挾益王趙曰正、衞王趙籨逃往閩、廣,到處發動百姓反抗,百姓也爭相響應。蘄州司空山的人民及鄂州屬縣縣民傅高起兵響應。居貞發佈檄文,説明禍福,使反抗者人心渙散,再派兵鎮壓,平息反抗。傅高改名換姓逃走,終被逮捕處死。高傅被捕之前,鄭萬户提出:“鄂州大姓都與傅高相通,請求先除掉他們以絕禍。”居貞説“:高一鼠子,無知無識,不久就會逮捕處死,與這些大姓有何關係,我能保證無事。”鄭領兵外出時,還叮囑所留部將,等他回來時,殺盡城中大姓。因鄭萬户戰敗淹死,他的殺大姓計劃才未實現就被揭發出來。
至元十四年,拜湖北宣使,命未下而驕將悍卒合謀擾害百姓,居貞出任視事,百姓才有恃無恐。離開鄂州時,老幼含淚送別,刻其像於石,供奉於官學內膜拜。
至元十五年,調任江西行省參知政事,還未到,百姓就千里來,訴其困苦。因為當時官府逮捕了一些收到宋益王、衞王傳單的人,牽連入獄的大户就有三百餘家。居貞到任後,把他們全都釋放,將宋“二王”的傳單燒燬。有一些士卒帶武器入民家而誣陷別人私藏武器,藉以詐取錢財,取人子女為奴為妾,居貞將他們繩之以法。大水毀壞了百姓房屋,居貞開倉賑濟。南安李梓發作亂,居貞怕將帥出兵擾民,親率領千人紮營於城北,遣人去講明禍福。李梓發的部下聞居貞至,都走散,不肯為梓發效力,梓發及其
子自焚。這次平亂,居貞未殺一人。杜萬一在都昌反叛,居貞調兵擒獲,有人上書列舉巨室姓名數百人,説他們與杜萬一有勾結。居貞説:“元兇已誅,牽連其他人幹什麼!”把那上告的文書燒燬。
至元十七年,朝廷要再徵本,造戰艦於江南。居貞認為人民已極其貧困,再徵
本必釀成大亂,正準備入朝諫止其事,尚未啓程而病逝,終年六十三歲。贈推忠輔義功臣、銀青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追封定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