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三十二章隨軍記者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蘇傑踢爆陸遜統率的是酒鬼軍隊,耳曼人噴着滿嘴酒氣對羅馬人發動衝鋒,寫的文章不能動搖陸遜的地位,可也讓到陸遜名聲更加響亮,至於“名聲”是好是壞,就見仁見智了。

如今蘇傑成了個標杆,陸遜度量大,不使用任何手段包括官面上的和私底下的手段對付他,不過有時也會問起:“最近的蘇傑小朋友有沒有什麼大作?”蘇傑小朋友有什麼大作?他遊山玩水,興致地寫起了遊記來:…我們已經打通了萊茵河的一大段,河的兩邊都在我軍手中,我去的地方屬於萊茵河中部,幾乎是我看到的河最為壯麗的一段。在此長上百公里的地段,萊茵河從西有洪斯呂克山脈、東有陶努斯山脈的險峻、板岩覆蓋的山坡之間過,形成一段曲折而深邃的峽谷。遠至科布倫茨,兩岸山坡上佈滿森林。

我俯下身,拿起一把河泥,那河泥地往下趟,肥得----在天裏你把女人種下去,秋天後你就能夠收穫好多好多的漂亮的女人!萊茵河的兩岸的樹木的樹葉,由異常豐富營養的水與泥的滋養下,生得格外蒼綠,好象我們緬州的翡翠!

羅馬人都被打跑了,我們的繼續前進,兩岸回覆千百年來的靜寂無人聲,只要稍加耕耘,就會變成着無盡葡萄酒的寶地呵!

我想過對岸去,可是一時間”用户忙。無法接通“----呵呵,太多地物資要運過去,大船沒了。管理渡口的軍官見我們等得不耐煩,好心派給我們一條橡皮艇,嘿!我還是第一次坐上橡皮艇。以前都是坐木船,我與我的保鏢王中士坐上去,可是我們萬萬沒想到,那送我們過河的兩個都是新手。我的天吶,我們地小艇一離岸後就立即被河水衝往下游,那河水錶面上看上去不急,然而一下水就知道威力,我們的小艇轉了個彎。渡口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萊茵河。我們小看你了!

我與王中士竭盡全力,用手、用座位上的木板幫那兩個笨蛋劃。最後總算從急中掙出來,在一座前出河的羅馬軍營的牆下靠岸了。

倒也沒什麼怕,因為那座羅馬軍營上面是我們的旗子。

我們登上岸後。首先遇到了幾名耳曼人,他們不是正式士兵,屬於外包公司的僱員,負責留守此地,他們非常的熱情、樸實。哎哎哎呀。想起説過外包公司地壞話,我就有點慚愧哦。

由他們當嚮導。我們踏着一路暗黑地血跡塗抹過的巨石台階向着走,爬過了軍營城牆一個巨大地圓柱形樓,過道越來越窄,我們首先是彎着,後來幾乎是爬着向前走,當我們終於置身於高聳在萊茵河之上的箭樓時,我們一下子被眼前的美景驚呆了!

環繞軍營過地萊茵河多麼壯麗,的藍天何等明淨,我借用陛下的名句來形容面前的美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

餘觀萊茵勝景,在面前一湖,銜遠山,大河,浩浩湯湯,橫無際涯…”蘇傑幾乎每到一地,就寫一篇遊記,彷彿這廝到前線不是採訪打仗,而是用公款去遊山玩水,吃喝玩樂,嘿,happy到不得了。

他的“惡劣”舉動不但沒被編輯指責,他寫地東西,每篇不拉地在《時代》雜誌上登刊出來!

奧妙在於文章地下面,有帝國官府“移民辦公室”的廣告!

蘇傑地遊記,無意中契合了“主旋律”通過遊記,介紹新徵服領土的肥沃富饒,發民眾的嚮往之心,進而移民到新徵服的土地去,開枝散葉。

在帝國時期,官府大力鼓勵華族生育,向外移民,聲明以“黃人種淹沒世界”多年的功夫下來,採取了有力的措施,在內,所有民眾都得到國家的保障,讓新移民少了後顧之憂,對外,有種種的獎勵和安置配置措施,還真的把民眾的積極調動了,少論“父母在,不遠遊”帝國人追隨着他們的皇帝,眼睛總盯着前方,遙望目戰國策所及以外的地方,心想着視野的那一邊是什麼情景,而且邁開腳步走向未知的前程!

通過蘇傑的遊記介紹,《時代》雜誌不失時機地舉行了“萊茵河波影”的大型音樂會,獲得了官府的大力支持,在各地巡迴演出,萊茵河地區成為了新移民的目標。

《時代》雜誌雖然在關於戰爭的場面上比不過其它的雜誌與報紙,可是有了蘇傑的遊記,卻在另一方面獲得了成功,雜誌的影響擴大,廣告的投資增多,至於蘇傑,得到的好處自然更多,官府給他授勳,封其為勳爵,不到三十歲,名利雙收。

當然啦,作為“隨軍記者”身處高盧前線,不寫點戰爭場合説不過去,於是他觀摩帝國軍進攻美因茲地區的羅馬軍營。…四周都是樹,通訊兵來來去去,在前線指揮部裏,我結識的李應如少將接待了我們記者羣,不耐煩地道:“記者大人們,你們來得很及時,正是時侯…你們的嗅覺真靈呵!”他戴着耳曼戰區的綠軍帽,一身綠軍裝,我總覺得他綠油油的象棵菜,那種軍裝叫做“62式軍裝”天知道為什麼起了這種名字!他不時看他的那塊大手錶,突然,大地在腳下顫抖起來,剎時耳朵嗡嗡響起來,什麼也聽不見了。這是我們的炮兵從樹林裏開炮轟擊羅馬人的軍營,炮彈颼颼地自我們頭頂呼嘯而過,我們向後看,後方炮兵陣地所在的樹林煙霧滾滾,羅馬軍營也是濃煙高柱,保持着沉默,並不還擊,李上校説等我們步兵一上去,羅馬人就開始還擊。

雖然我們不在炮兵陣地上,可炮聲震耳聾,説話都得大聲地喊,李少將倒好,象一個音樂在聆聽音樂般,側耳細聽大炮的吼叫聲,然後吼叫着告訴我們:“啊…炮火已向後方延伸…快了,馬上就要開始了!”汗水從他的額頭上了下來。

然後他沉着地向傳令兵發出了命令,一個個傳令兵飛也似地跑了出去。

軍號吹起來,在我們的望遠鏡裏,無數的綠軍裝從樹林裏衝出來,形成了一個個的衝鋒向羅馬人的軍營湧去,我方的大炮還在繼續轟擊,羅馬人還擊了!

他們經營多年,雖然剛才我們的打擊力道很猛,可還是保留了不少火力。

投石車發出火油罐,在我們進攻的部隊中爆開,形成一團猛烈的火焰!

但重型遠程的投奔車不多,更多的是弩炮,它巨大的打擊力和度讓人不寒而慄!

羅馬人的弩炮來源於希臘人的扭力彈簧弩炮,不斷改進,具有強大的威力,能良好的弩炮能夠將1塔輪特(古希臘重量單位,約合26公斤)重的石彈拋出300碼開外。

弩炮發石彈與鐵彈,有時羅馬人乾脆將我們發過去的彈丸原樣奉還,彈丸可將頭顱整個打飛,密集的巨型弩炮可以將400米外的目標轟的潰不成軍,他們發的長矛可以將兩個或三個排成密集隊型的目標一起釘在地上,初時接戰時我們吃過一些虧。

不過打到現在,我軍多次進攻下,羅馬人的弩炮逐漸稀缺,同時我們的部隊也懂得散開保護自己,當然還有良的護甲保護,傷亡率漸低。

羅馬人適時改進攻擊模式,他們將弩炮集中攻擊一段路,由他們的指揮官觀看哪裏我們的人多就打哪裏,但我軍飛速向前衝去,領頭的紅旗(紅旗是衝鋒旗)一直飛快向前,最前鋒的部隊架起了梯子,開始攀登軍營城牆。

衝鋒的部隊一接一,大部分都是耳曼人,扛紅旗和指揮的軍官多是華族,我看到一個身材高大的只穿着護甲沒有穿上衣的肌男華族戰士舉着紅旗衝在先頭部隊裏,然後向上攀登,士兵們向上爬,掉下去再向上爬,我從觀察鏡裏看到紅旗到了城頭上,可護旗的戰士不是剛才的華族戰士了,換了人,大概受傷了吧…希望剛才那位扛旗的老兄好運吧,據介紹,華族軍官與扛旗的兵士的死傷率是最高的。

羅馬人在城頭的抵抗消失了,殺聲漸遠,戰鬥向軍營裏發展,已經看不到什麼,我們記者團決定也進軍營,特別是想找到剛才的那位扛旗戰士談一談,結果我們幸運地,也是他幸運地能夠接受我們的採訪,他的腳被支股矛穿,不過並無生命危險。

類似的報導蘇傑寫了一些,登出來的卻是廖廖無幾,編輯認為寫得水平一般,反倒是他的遊記受歡,開了個專欄。

“他專心寫他的遊記那就好!”軍隊裏有一些人笑逐顏開,認為他不會再惹麻煩了,然而天不會遂人願,在七月最新一期的《時代》刊物中,蘇傑又寫了一單猛料《三角錯:耳曼人殺案》,從而,把華族與耳曼族之間的矛盾踢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