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克什米爾之鷹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惡劣的自然環境,從天而降的攻擊,有力無處使的窘境,令人真是窩心。
沒了脾氣的夏侯惇不得不接通了與主帥賈詡的的“全息形象”向這位大人報告了難堪的前線狀況:“我軍殺敵無,損失了二千五百人的兵力,其中一千七百有或輕或重的高原病,另外八百人中有二百因為失足或者被擊中致命處而喪命,剩下六百人多是帶傷。”夏侯惇告訴賈詡道:“他們崇佛,不喜殺生,我軍主要是非戰鬥減員嚴重,就連陳武也不得不下送,不過目前他的狀況良好。”
“敵軍採取與我軍從不接觸的作戰方案,他們的裝備很差,弓箭不能穿透我軍鎧甲,也很少帶甲,但是他們擁有石油,來源還是個…”説出來令賈詡十分震驚,要知道,用上石油,在狹窄的山路上投放,那就是“滾湯潑老鼠-----一他嚴肅地問道:“夏侯將軍,你認為我軍還有取勝的可能嗎?”夏侯惇神一振道:“啓稟元帥,有!”他滔滔不絕地道:“依照陛下對付‘游擊戰’的聖論行事,經過下官的參謀處策劃,我軍動用二十萬人,採取步步為營、多處拉網、全面控制山區山頭山嶺的辦法,當可擊破部族區!”賓果!絕對沒錯,問題是可行嗎?
作為帝國核心人物,賈詡完全清楚皇帝的大戰略,帝國的大敵不是部族區,而是西面的兩個大國!在這樣情況,若是採納惇之意見,得益卻少,豈能為之?
他斷然道:“我們沒有多餘的兵力,除了克什米爾,還有其它不少不服王化的部族區,如果一個個打過去,本不可行。所以,夏侯將軍,我授權你,與部族再行談判,達成和平協議!”夏侯惇不愕然,心有不甘,但上令下達後,只能聽從。
賈詡不過是定下了一個方針指向,具體的實則是他的幕僚們制訂方案,與惇之部屬進行協商,由夏侯惇執行。
與部族人打下去,戰術上絕對可行,畢竟帝國的實力擺在那裏;戰略上卻是失敗的,花費大量人財物,得來不多的人口和一大堆吃不得的冰山,外快則是一堆亮晶晶的石子,怎麼看上去都是吃虧,最主要的是它佔用了龐大的資源,影響到整個大戰略。
與部族達成和平協議,在政治上有自殺的傾向,如果帝國官僚們知道帝國軍打破了至尊的皇帝陛下的“實管”大方針,只怕一大羣人嚎叫着要擰下某個人的頭吧,賈詡微笑着想。
他追隨自己皇帝這麼多年,完全清楚皇帝“大局觀”之好是其他人望塵莫及的,皇帝做事喜歡簡潔明瞭(不説廢話,了衣服就上),賞罰分明,這樣的rp令賈詡不必要一系列的運作,將責任推卸給別人,如果他真的這樣幹了,能夠在官僚面前過關卻必被皇帝看低。
得到了具體指示後的夏侯惇派出使者,打着白旗,尋找部族談判。
部族很快有了迴音,族長古傑蘭願意和夏侯惇舉行高峯會議,地點就在堵路的那堆石頭上。
時間選在清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侯,大家見了面。
出人意料的是號稱“克什米爾之鷹”的古傑蘭族長極為年輕,看上去不到二十歲,甚至有些文弱,只是他的眼睛出了睿智的光芒,他穿着傳統的部族衣着,頭髮卻是極其少見的小平頭而不是部族常見的包頭。
古傑蘭也在打量着夏侯惇,那是個極其強壯的軍人,僅有的一隻眼睛凶氣四溢,壓兒沒有受到前陣子那些亂七八糟事兒的影響。
看着這個獨眼軍人,古傑蘭不由一徵,更加堅定了自己心中的某些想法。
兩人各按彼此的禮節向對方致意,令大家都到欣的是大家都很真誠。
古傑蘭是向夏侯惇背後的龐大勢力致敬,夏侯惇則謝古傑蘭對他的孩子們手下留情。
軍人不尚空談,夏侯惇直接了當地道:“你們用你們的實力贏得了我們的尊敬,我們需要和平!”他的話由翻譯轉述了。
説着這句話,夏侯惇渾身不自在,畢竟對於一位喜歡鮮血勝於喜歡美酒的人來説,説出這句話是多麼奢侈的事。
帝國時期“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訓令深入地浸入了每一個軍人的細胞中,不論你資歷多高,功勞多大,如果是有意違反軍令,除非你違反軍令的收益可觀,否則你的下場就是被勒令役,軍隊不會容許不聽話的人。
所以儘管夏侯惇不喜歡賈詡的那條命令,但還是試着與古傑蘭達成協議。
古傑蘭説話很和氣,可是夏侯惇發現他的立場一認定下來,就象冰山般屹立不動。
夏侯惇則顯得咄咄人,進攻進攻再進攻是他的本。
大家都有達成協議的願望,但也各有各的難處。
於是,談判正式展開,大家就在石山上,視野相當開闊,可以遙望到白雪覆蓋的山峯,山下的峽谷裏,一片翠綠的草場,看上去鳥語花香,一派和平景象,而正在涉的兩位首領,也努力地達成協議,一個過得去的和平協議。
表面看上來是兩個人的事,實際上古傑蘭得和他的長老們商量,還得説服一些頑固的長老,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比之下,夏侯惇則舒服多了,他的副手和參謀們是來幫助他而不會扯後腿,每天晚上絞盡腦汁幫他尋找對手的漏,做他的大腦為他搞定談判的中心思想。
槍舌劍的烈處,並不亞於戰場上的血鋒。
更幸運的是,夏侯惇曾經進入過黃埔軍校的“高級戰略班”培訓過,並取得了結業證書(如果沒有證書者不能再回部隊),對於談判有點心得,加上一幫人幫助他,就勉為其難地擔綱。
為了顯示誠意(更主要的是補給不上來),夏侯惇將大部分兵力後撤了,每天他們就登上石山斗嘴皮。
談判講下去,就不是兩個人的事,加入談判的人逐漸增多。
郎有情妾有意,達成的協議如下:一、部族區承認皇帝陛下的統治,在部族區,皇帝陛下是最高統治者,掛他的像升帝國國旗;二、帝國給予部族區相應的資助金額,幫助部族區改善生活;三、部族區取得內政、宗教、法律、武裝的管轄權,帝國允許“部族高度自治,部族人自管部族區”帝國不得干涉其權利的實施,不可輕易派人進入,帝國可在部族區設立了辦事機構,與部族首領協商解決問題;四、部族與帝國進行劃界,部族百姓當進入帝國實際轄區後,即全面受到帝國管轄;五、部族區內的資源,由帝國與部族首領簽定合同,合作開發,例如阿卡神山的綠寶馬,古傑蘭承諾帝國商人可以進入開發,前提是必須尊重部族的宗教信仰,並且按部族區的税率税;…
協議的最後是大家都以美好的願望,爭取最終讓帝國在部族區取得實管。
求同存異,雙方都作出了很大的讓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象帝國方面,有史以來第一次不謀求“實管”而是虛的管轄,但爭得部族承認皇帝是他們的至尊,同時能夠派人去開發部族區內的資源,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有接觸之後,以後再使水磨功夫慢慢來。
以部族方面,他們保持了他們的獨立,還得到一定的金錢資助(其實是帝國搶着送錢,別把帝國當成冤大頭)。
雙方協議如此,要解決的就是大家在地圖上劃出轄區,結果帝國大獲全勝,最好最肥的土地,如平原、河谷之類全部劃給了帝國,通樞紐、重要河也在帝國手中。
並不是古傑蘭高尚,他説服他的長老們如是説:“不要怒帝國,真的全面開戰,帝國或許會破皮血,但我們則是滅族之災!我們把最好的東西給了帝國,就象盜賊不會打窮人的主意一樣,如果帝國還想進一步併我們,就得付出慘痛的代價,何苦來哉,我料帝國必不會取此下策!”作為“克什米爾之鷹”是站得高,望得遠,他的目光之遠大令人很懷疑他的出身,他真的是一個山裏之民嗎?
經過了十天的談判,最終達成協議,夏侯惇報請賈詡批准,很快也得到了批准,賈詡以特命全權大臣,領欽差大臣關防的身份,授權夏侯惇在協議上簽字!
簽字之後,夏侯惇帶了三分痛苦地道:“這是帝國將軍第一次在沒有取勝的戰爭協議上簽字!”直到若干年後。夏侯惇一直都沒有原諒自己,為了洗這個罪名,他在後的大戰中極為兇殘,意用滾滾鮮血洗清他的名聲。
錯了!不止是他,還有幾個帝國將軍,也與多個部族區簽定了類似的文件。
而這樣的文件,不可避免地引發了帝國中央官僚的憤怒,一時間,彈劾賈詡的奏摺雪片似地飛進了皇宮中!
一個個刺眼的文字:“文和無能,喪權辱國!”
“丟盡了帝國的面子!”
“不顧陛下的期望,違逆陛下‘實管’的聖論,大不敬也!”更烈的有“殺賈詡的頭以謝陛下和國人!”
…
一場政治風暴,就象高高的喜馬拉雅山的雪崩,驟然來臨。
賈詡,他能夠扛得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