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斷魂崖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情景不但使天宏大師心中暗生震駭,就是九大門派所有在場之人,都覺着事非尋常,不為之一呆。
楊夢寰閉目調息了一陣,蒼白的臉,漸轉紅潤,暮然睜開雙目.伏身撿起長劍,大踏步向前走去。
圍守在他身側的九大門派中人,紛紛向兩邊讓開,閃出一條路來。
李滄瀾見夢寰竟未傷在“乾元指”下,只覺前如受巨錘一擊般,腦際轟然一聲,不自主向後退了兩步。
直待楊夢寰走近身側,他才如夢初醒,口中哦了一聲道:“小兄弟武功當真有過人之處…”強自鎮靜下心神。
楊夢寰道:“李幫主的‘乾元指’神功,威力果然不凡,但在下既未死在‘乾元指’,還想再領教幾招!”李滄瀾目光炯炯,盯在楊夢寰臉上,想以他廣博的見聞,瞧出楊夢寰用什麼方法,承受了“乾元指”威功一擊,竟未被創傷當場。
他乃一代梟雄之才,心神略一鎮靜,靈智已開,他不信楊夢寰竟能以血之軀,擋受下“乾無指”神力一擊,是以不住在夢寰身上搜望,想瞧出他以何物接擋“乾元指”力。
他這“乾無指”神功,力能裂金穿石,縱然是身上暗藏鐵甲,也要被指力戳破。
楊夢寰忽地舉手一招“杏花雨”疾刺過去,口中大聲喝道:“李幫主這般的瞧着在下,不知是何用心?”劍花朵朵,幻化出一蓬銀雨灑下。
這一劍他用的是追魂十二劍中一招奇學,但因他近來功力進,同樣一招劍術,用出的威力和過去大不相同。
李滄瀾大喝一聲,龍頭拐一招“排雲掩月”封架開楊夢寰的劍勢,振腕一拐“排雲取月”挾着一股奇厲的拐風,直點過去。
這一拐不但迅速快倫,而且是他全血功力所聚,以他驚人神力,集中一點擊去,力道之強,直能透穿金石。
楊夢寰只覺那點來拐勢,威猛驚人,鐵枴未到,拐風已自人,心中突然一動,起想了《歸元秘笈》上一招奇奧之學,當下一提丹田真氣,全身凌空而起,讓開了一拐點擊。
李滄瀾只覺這少年武功,在這半年之中,進了何只數倍,如再假以時,其成就實難限量。
心念一轉,殺機突起,正待運聚“乾元指”功力點出,突見楊夢寰半空中打了一個旋身,手中長劍隨着旋動的身軀,化成了一片銀芒,直罩下來。
這一招乃趙小蝶傳授於他的一招“銀漢飛星”那旋轉耀目的劍光,使人無法料知劍鋒真正的指襲所在。
李滄瀾雖然久歷江湖,見多識廣,對武林之中各派的武功,知之甚多,但對楊夢寰半空旋身,振劍一擊的奇詭武學,竟然看不出用的是何種身法。但見一蓬劍光,勢如密雨,傾盆潑灑而下,不由心中震駭。
海天一叟縱橫江湖數十年,功力是何等深厚,心中雖震駭,神志可不慌亂,立時長嘯一聲,力注右腕,龍頭拐舞起一片拐幕,虎虎生風,帶起地面沙塵,硬封夢寰從天而降的凌厲攻勢。
楊夢寰長劍過輕,自不敢硬削龍頭拐。半空中調護丹田真氣,下落的身形,陡然又上升三尺,長劍一斂,滿天劍雨,頓時不見。
只聽他冷笑一聲,身軀疾撲而下,長劍幻成一道寒光,與疾落的身勢,合為一體,勢如星墜地,直向拐影中點去。
李滄瀾一見夢寰長劍如瀉星點到,一緊拐勢原想硬指震砸,哪知對方招術詭異,自己拐勢再嚴密,依然無法抵擋,猛覺眼前銀光一,楊夢寰長劍已衝破如幕的拐影,乘虛直下,只聽嗤地一聲,鏘然聲響,但覺肌膚一寒,衣袖已被長劍刺穿。
楊夢寰猛一挫,下降身勢,向後一翻,雙腳點落實地,手抱長劍,星目含威,面呈笑意,卻不立時搶攻。
李滄瀾雄視江湖,野心萬丈,哪裏想到會被一個崑崙門下弟子挫敗,目掃衣袖,龍頭拐一頓,轟然有聲,仰天長長一嘆,道:“李某人縱橫江湖,數十年未逢敵手,想不到今天遭此大辱,尚有何顏見人,小兄弟身負絕學,老朽欽佩已極…”王寒湘觀顏察,一聽李滄瀾之言,知他不甘凌辱,似已存相拼之心,不由一皺眉心,咳嗽一聲,一長身,已到了李滄瀾身側,未容李滄瀾説話,搶先附耳低語了兩句。
李滄瀾臉上一片嚴肅,炯炯目光,環掃四同一眼,略一沉思,嘴角間出一絲獰笑,微微頷首。
王寒湘左手一舉鐵骨折扇,在空中微微揮擺。
天龍幫中五旗壇主等人一見王寒湘手擺摺扇,互望一眼,緩緩舉步向場中移去,環伺左右的天龍幫高手,卻迅速向鐵索吊橋撤離。
忽見靜立一邊的兩個紅衣童子,手一揚,各放出一隻帶哨的信鴿,只見兩點白影,帶着一陣“汪汪”哨嘯之聲,劃空飛去。
李滄瀾回頭一看,見幫中之人已行過半橋,望着來的九大門派中人,突然一陣哈哈大笑,橫拐當,半不戰,卻向鐵索橋邊緩緩退去。
天龍幫各旗壇主及川中四醜,拱圍李滄瀾左右相護。
場中響起了一聲低沉的佛號,少林派天宏大師憎袍拂動,已當先躍到李滄瀾面前,合十當説道:“比劍未分勝負,李幫主這等率眾而退,不知是何用心?”李滄瀾仰臉大笑道:“這斷魂崖乃一處狄峯絕地,除了那座鐵索吊橋之外,絕世功力也難飛渡得過…”天宏大師眼瞧天龍幫中高手,都已登上鐵橋,只有李滄瀾還帶着齊元同、王寒湘、勝一清四旗壇主,和川中四醜排擋鐵索吊橋邊,攔住去路,不一沉臉,喝道:“李幫主的武功、豪氣,素為老衲敬仰,但念今竟然施展出這等鬼蜮技倆,不怕羞見天下英雄嗎,何況你這鬼計陰謀,還未必能夠得逞。”説完話,忽然舉手一揮,他身後隨行羣僧立時各出上臂,頂在前面一人後背之上,十八和尚,舉臂相接,連結有丈餘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