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三十八講難容水火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易中天先生在以前的節目中曾經講到,劉備為了給關於報仇,發兵攻打吳國,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而歸,不久病逝於永安。在病逝之前,劉備心安排了後事,留下了一個“亮正嚴副”的輔臣結構,也就是以諸葛亮為正,尚書令李嚴為副,共同輔佐幼主劉禪。從這個安排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劉備的心目中,李嚴也是蜀漢的重臣。但李嚴在劉備死後,不僅沒能起到輔臣的作用,在八年之後還被廢黜和放。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講到,蜀漢的軍政大權掌握在諸葛亮手中,幼主劉禪只是名義上的皇帝。那麼,我們就面臨一個尖鋭的問題: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是想獨攬大權、排除異己,還是另有原因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講壇》,為您彩品三國之“難容水火”上一集我們講了諸葛亮處理的第一種關係,就是他和劉禪的君臣關係。這一集我們要講諸葛亮如何處理他的同僚關係。而在諸葛亮的諸多同僚當中,最重要的人就是李嚴。李嚴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同為顧命,並受遺詔。《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得非常清楚,劉備臨終之前“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也就是説劉備託孤的這樣一個結構,是一正一副,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而且“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還有這麼一句話,這句話記載在《三國志·李嚴傳》裏面。這樣的一個託孤結構或者説輔臣結構,和孫策死後江東集團的情況非常相似。孫策託孤於誰呢?長史張昭;然後呢?周瑜為中護軍,和長史張昭共掌眾事。所以我們就可以來看一看這兩個結構的比較。在孫策那邊,是張昭為長史,周瑜為中護軍;在劉備這邊,是諸葛亮為丞相,李嚴為中都護。長史和丞相都是文官,主管行政。中護軍和中都護都是武官,主管軍事。也就是説,孫權這邊是張昭為正、周瑜為副,張昭為文、周瑜為武;在劉禪這邊,是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諸葛亮為文,李嚴為武。周瑜與張昭共掌眾事,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這真是何其相似乃爾。這説明什麼呢?説明在劉備的心目中,李嚴就是他的周瑜,或者説他希望李嚴能夠起到當年周瑜的作用。李嚴的地位能不重要嗎?那麼我們要問,李嚴他起到了周瑜的作用嗎?沒有。李嚴不但沒有起到周瑜的作用,而且在劉備託孤八年以後,被廢為平民,身敗名裂。這就留下了一個疑案,這應該説是蜀漢史上一個很大的疑案。

*李嚴被廢,這應該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一件大事。諸葛亮的副手、蜀漢重臣李嚴,不僅沒能在官場上青雲直上,還落了一個被放的下場。這可以説是蜀漢政壇的一次政治地震,背後肯定有讓人琢磨的説道。我們要分析幕後的原因,就要先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理清楚,首先我們要知道,李嚴是為什麼被廢的?他又是怎樣被廢的呢?

我們這一集就要分析這個疑案。要分析這個疑案,我們首先就必須回答,李嚴是為什麼和怎麼被廢的。事情大概是這樣,蜀漢建興九年,也就是公元231年,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命令李平獨運軍糧。李平是誰呢?就是李嚴,李嚴這個時候已經改名叫李平了。為了讓我們的觀眾能聽得更方便一點,在我們這集電視節目裏面我們不用他的新名字李平,我們統稱李嚴。李嚴這個時候到了成都,受命代理丞相府的政務,而且負責給諸葛亮催辦督運軍糧。但是到了夏秋之季,天降大雨,運糧不濟,糧草運不到前方。這個時候李嚴也就是李平,就派人去跟諸葛亮講,這個糧草運不過去了,是不是就撤軍呢?諸葛亮同意了。因為我們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運不過去了這個仗就沒法打了,於是諸葛亮就撤軍了。那麼諸葛亮撤軍的消息一傳到成都,李嚴就故意裝作大驚小怪的樣子説:哎,丞相怎麼撤兵了?糧草很多呀,他怎麼回來了?然後又打一封報告給劉禪,説丞相這個撤兵是假的,偽退,目的是誘敵深入。等諸葛亮回到成都以後,就發現李嚴在那兒顛三倒四,於是諸葛亮就把李嚴跟他的所有來往的親筆的書信全部出示。《三國志·李嚴傳》的説法是:“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就是第一封信怎麼寫的,第二封信怎麼寫的,第三封信怎麼寫的,都是李嚴親筆所寫,拿給大家看。這樣一來怎麼樣呢?李嚴沒話説了,《李嚴傳》的説法是:“辭窮情竭,首謝罪負。”怎麼意思呢?理屈詞窮,坦白待,低頭認罪。那麼李嚴認罪以後,諸葛亮就上表後主,把李嚴廢為平民,放到梓潼。所以李嚴在蜀漢的這個政治舞台上時間並不長,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人物,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麼李嚴被廢的這個過程呢,情節可疑。為什麼可疑呢?第一點,犯罪動機不明,就是我們不清楚李嚴為什麼要這樣做。《三國志》的説法是這樣十二個字:“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什麼意思呢?是因為他自己軍糧運不過去了,他想推卸責任,嫁禍於人。那麼“解己不辦之責”這句話是説得通的。

“顯亮不進之愆”就是要故意顯示是諸葛亮不想北伐,膽小怕事撤軍的。這個不大講得通,因為李嚴給劉禪的表文裏説得很清楚,丞相不是不敢打仗,他是偽退,是為了誘敵深入,你不能説這個誘敵深入是給諸葛亮栽贓的。所以犯罪動機不明。第二點,作案手法拙劣。就用這樣一個前言不搭後語的這麼一套説辭,你就能把諸葛亮陷害了?那諸葛亮也太好陷害了。而且你這樣一個前後矛盾的説法,你如果存心要陷害諸葛亮,那你只能口傳,你怎麼能留下把柄呢?親筆書信,你難道沒有想到將來諸葛亮會把你的這些親筆書信都拿出來個大家看嗎?李嚴連這都想不到嗎?可疑。第三,只有一面之詞。就是我們現在的史書上查不到李嚴自己的任何説法。所以北京大學教授田餘慶先生説,此案李嚴的所作所為,田先生給了八個字的評價:“過於乖謬,不符常情”而且田先生還説,頗疑其間另有文章。我覺得田先生這個懷疑是很在理的。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是一種暗箱作的秘密政治,公佈出來的材料往往不是事情的真相。我們也懷疑這個案子的後面還有更深的東西,現在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了。不過這也不是太要緊,為什麼呢?第一個,李嚴確實是“辭窮情竭”確實沒有話説,這個我相信肯定還是真的。第二,諸葛亮廢黜李嚴不是他的單獨行動,而是聯合了當時朝中的大臣二十多人聯名上書,提出廢除李嚴。在這封表文上簽字的,我們説幾個大家比較悉的人名,魏延、楊儀、鄧芝、劉巴、費褘、姜維,這些人可是不同派別的。不同政治派別的人聯合上書要廢李嚴,應該説是李嚴犯了一個比較大的案子。結果李嚴就被廢為平民,放梓潼。三年以後,也就是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去世,李嚴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以後,發病而死。

*綜合以上易中天先生所講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疑案,甚至可以説是蜀漢歷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疑案。在這場政治風波中,是諸葛亮在玩權術、排斥異己,還是李嚴爭權奪利、自取滅亡?要清楚事情的真相,我們有必要看一看諸葛亮和李嚴成為託孤大臣之後他們之間權力、地位的比較,我們還要看看李嚴在被廢之前的表現。通過這兩件事情,我們能夠看到什麼樣的玄機呢?

我們知道劉備託孤是在永安,也就是現在重慶的奉節,把諸葛亮和李嚴從成都召來託孤。託孤以後,諸葛亮就回到了成都,李嚴就留在了永安。劉禪繼位以後,諸葛亮封武鄉侯。李嚴封都鄉侯;而且假節,就是授予他尚方寶劍;加光祿勳,就是再給他加一個榮譽職務。到了建興四年的時候,李嚴由輔漢將軍晉升為前將軍。輔漢將軍就是我們上一集説的雜號將軍,前將軍就是上一集説的名號將軍,就是從副教授升為正教授了。到了蜀漢建興八年,李嚴又升了一把,升為驃騎將軍,後來還到了成都。那麼應該説,從劉備託孤到李嚴被廢,這個人是步步高昇。但是實際上如何呢?實際上他和諸葛亮相比是處處不如。我們也來看一個表,這是劉備託孤以後李嚴和諸葛亮權力、地位的比較。諸葛亮怎麼樣呢?返回成都,主持朝政“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李嚴如何呢?留鎮永安,遠離朝廷。那麼這樣一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王朝的大事小事都由諸葛亮説了算。而李嚴呢,無法參與朝政,難以輔佐少主,疏遠了官場的關係,失去了表現的機會。因為他長期在外面,遠離了政治中心,這樣他逐漸地就被政治中心所遺忘、所拋棄。這是第一點不如。第二點,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領益州牧;而李嚴呢,李嚴當了前將軍以後曾經要求當一個刺史,沒有得到批准。第三點不如呢,諸葛亮是開府治事的。我一再強調開府不開府有很大的區別,開府就意味着有自己獨立的辦公系統和獨立的權力,而李嚴是沒有的。而且李嚴提出了這個要求,也沒有得到批准。所以李嚴表面上步步高昇,實際上處處不如。因此李嚴和諸葛亮的關係,是表面上相安無事,實際上離心離德。諸葛亮要北伐,調李嚴的軍隊,李嚴不去,不發兵。不但不發兵,還提出一個要求來,説我要做個巴州刺史。沒有被批准,可能是不了了之。後來,諸葛亮要西征,又命令李嚴出兵到漢中,李嚴又不去。李嚴説,我要開府,説現在曹魏那邊陳羣、司馬懿都開府了,陳羣、司馬懿不是顧命大臣嗎?顧命大臣就可以開府,你是顧命大臣,我也是顧命大臣,我為什麼不能開府?又不得到批准。當然諸葛亮讓了一步,説這樣吧,你來吧,你到成都來,江州就給你的兒子,就是李豐。因為李嚴後來從永安到了江洲了。這就是他們兩個的這樣一個關係。據這樣一個關係,學者們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一派意見以餘明俠先生為代表,是譴責李嚴的。餘先生的原話是,他説以上材料證明,李嚴完全是一個狡詐、自私、陰險、殘忍、不以國事為重的惡劣分子。而諸葛亮呢,顧全大局、一讓再讓,李嚴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從雜號將軍升為了名號將軍,還不滿足,還要一塊巴州當刺史,後來又要求開府,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官、要權力,十分惡劣。所以自取滅亡是活該的,這是一派意見。另一派以尹韻公先生為代表,認為李嚴提出來要當巴州刺史,後來提出來要開府,是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一個維權行動。為什麼呢?他因為是並受遺詔的顧命大臣,既然我們兩個都是顧命大臣,為什麼你可以開府我不能開府,你領了益州牧我當個刺史還不行嗎?有什麼不行呢?尹韻公先生認為李嚴和諸葛亮的矛盾,主要因為是諸葛亮不容他人染指最高權力。尹先生説諸葛亮這個人,他用了12個字的評價:權極盛、擅權心烈、善於玩權,是一個玩權術的高手和老手。所謂忍讓不過是做姿態,等到李嚴一不小心自己送上門來,對不起,一子就打入了最底層。這兩個結論是對於同樣的史實得出來的,他們對於這個史實本身都沒有爭議,看法完全相反。

*面對同樣的史實,專家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諸葛亮和李嚴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恐怕當事人心裏是最清楚的。我們不能回到三國時代去親歷歷史,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問題,我們可以從歷史事實中去尋找動機。首先我們要問,劉備為什麼要安排一個一正一副的輔臣結構?從這裏入手,也許我們就能夠尋找到李嚴被廢的真實原因了。

這就必須從劉備託孤説起,因為我們必須清楚劉備託孤的時候,幹嗎要安排一個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劉備不這樣安排不就後面沒事了嗎,他為什麼要安排?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還是田餘慶先生説得最有道理。田先生認為,劉備的永安託孤實際上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考慮。要清楚託孤的真實意圖,必須先清楚蜀漢帝國的特殊。它的特殊是什麼呢?是益州這個地方原本有着一股勢力,這個勢力由兩種人組成:一種是益州籍的官僚,就是他是益州人,又在東漢王朝裏做了官,這是一個力量;再一個就是益州本地的豪強,大姓,大族。這兩股力量我們合稱為本土勢力,就都是益州人組成的。除了本土勢力以外,還有外來勢力,外來勢力又分兩撥:第一撥是劉焉、劉璋父子入蜀的時候帶去的,因為劉焉、劉璋父子是外來人,他們帶去了一撥人,這一撥人我們可以稱之為東州集團;劉焉、劉璋父子取得了益州的政權以後,劉備又來了,劉備從哪裏來?從荊州來的,劉備也帶了一撥人,這一撥人我們稱之為荊州集團。那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表就清楚了,三股勢力:一股勢劉備的親信,我們稱之為荊州集團;一股是劉璋的舊部,我們稱之為東州集團;還有一股是本土士族,我們稱之為益州集團。益州集團是老早就在益州的,劉璋的東州集團是後面來的,劉備的荊州集團是更後面來的。這會説明什麼?就是劉備集團這股勢力是後來的外來勢力,劉璋集團是先來的外來勢力,這個益州集團是本來就在這兒的本土勢力,這麼三股勢力攪在一起。攪在一起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劉備稱帝,基礎不牢,再加上夷陵兵敗,國本動搖。在劉備託孤的時候,蜀漢政權最大的憂患,不在曹魏,不在孫吳,而在自己內部。這是劉備最擔憂的。而劉備的想法是什麼呢?第一條,後來居上,不容顛倒。我們這個最後來的外來勢力一定要佔主導地位,這個是不能動搖的。在此前提下,以我為主,兼容三方,就儘量地把這另外兩股勢力也把它融合起來。所以劉備的這個時候的國策應該是這樣的幾句話:鞏固新人地位,穩定舊人情緒,協調新舊關係,消除新舊界限。這樣蜀漢政權才能夠長之久安。所以我們再來看這張表就很清楚了,就是對於蜀漢政權來説,劉備親信組成的荊州集團必須是政權主體,劉璋舊部組成的東州集團是團結對象,本土士族組成的益州集團是防範對象。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劉備才做了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的這樣一個輔臣結構。因為,李嚴是個什麼人呢?李嚴剛好是這個系統的,就是劉璋舊部東州集團這個系統的一個團結對象。李嚴是荊州南陽人,他是荊州人,原來在劉表的手下工作。後來曹南下奪得荊州以後,李嚴不願意投靠曹,就往西入蜀,投靠了劉璋。那麼劉備帶兵入蜀,去奪劉璋的地盤的時候,李嚴又投降了劉備。也就是説李嚴是在劉璋舊部當中,和荊州集團關係最密切的。一方面他靠攏荊州集團,另一方面他人又是東州集團的人。或者用主客、新舊關係來説,他是舊人、是主人,又是和新人、和客人關係特別好。再加上本人特別有能力,那麼選他來做一個副手,是再合適不過了,這就是劉備託孤時候的想法。

*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的輔臣架構,是一個保持各方平衡、心設計的政治安排。按説這個煞費苦心的安排,本來是可以保持蜀漢政權的內部穩固。那麼,回到我們這一集一直貫穿的一個老問題上,李嚴為什麼又被廢掉了呢?易中天先生在前面分析了,不是諸葛亮的問題,不是劉備後事安排的問題,那麼剩下的只有從李嚴本人身上找原因了。李嚴本人有問題嗎?

但是李嚴這個人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第一個,自視甚高,難於共事,這個人格不好。當時有一句名諺叫做“難可狎,李鱗甲”什麼意思呢?就説李嚴這個人肚子裏面有龍鱗,這龍鱗的特點是什麼?你只能順着摸,你不能倒着來。所以李嚴這個人是不好接近的,不好共事的。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呢,效法蘇張,朝秦暮楚。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在這個新人和舊人、主人和客人,也就是外來勢力和本土勢力之間,他擺來擺去,甚至有點挑撥離間,搞是非。由於有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在彈劾李嚴的時候,是把新人和舊人都聯合起來聯名。為什麼要聯名?就是説我們新人、舊人沒有矛盾,你不要再挑撥離間。這是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擁兵自重,分庭抗禮。李嚴留駐永安,後來又到了江州,就是現在的重慶,然後在那兒就不走了。然後在那兒就自己築城,自己擴軍,要求劃出五郡之地來單獨成立一個州。本來蜀漢它只有一個州,就是益州嘛;他又要搞一個州出來,叫巴州。這在諸葛亮看來,他挑釁了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後來居上的這個原則,就是我們新人,我們荊州集團一定要佔據蜀漢政權的主導地位,這個是不能動搖的,他挑釁了這個原則;第二個他挑釁了統一原則,因為他實際上是搞分裂。所以,諸葛亮一定要拔掉這顆釘子。本來劉備安排李嚴為副的時候,是希望他起到一箇中介作用,希望他充當一個潤滑劑。結果他沒有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反而成了當中一刺了。那這刺肯定是要拔掉的。從大局着想,從蜀漢政權的長之久安、安定團結出發,這樣一顆釘子一定要拔掉。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諸葛亮恐怕是早就想拔這顆釘子了,只不過是在等待機會而已。那麼李嚴既然犯了這麼一個低級錯誤,那就對不起了,請你回家養老去吧。那麼除了這些原因以外,我認為諸葛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要依法治蜀。因為諸葛亮接過來的是這麼一個攤子,是這樣一個分着層次的、由三股勢力組成的這麼一個政權,這樣一個政權是有着內部矛盾的和內部危機,有着隱憂的。那麼要把這三部分人團結起來,諸葛亮認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依法治蜀。什麼叫依法治蜀呢?就是不論親疏遠近,不管你是新人、是老人,不管你是荊州集團的、是東州集團的、是益州集團的,在國法面前人人平等。我們大家都按規矩辦,我們一碗水端平,這樣就能做到大家心服口服。而依法治蜀時諸葛亮執政期間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舉措。為了真正地實現依法治蜀,真正做到執法公平、賞罰嚴明,諸葛亮也廢黜了一些屬於自己這邊的人,甚至還殺了自己最喜歡的人,比方説馬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大家都很悉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背後其實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那麼馬謖到底該不該死,馬謖到底該不該殺?諸葛亮殺馬謖的時候,為什麼會淚呢?請看下集——痛失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