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226章衞出之於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獨有宰相李宗閔、李德裕,剛正不阿,上殿奏參王守澄勾通宮,狼狽為。無奈這時憲宗正戀着若憲姐妹,又在若憲口中常常聽得説起王守澄是一個忠良的大臣。

這個美人的説話,當然比外面大臣的話有力。任你李宗閔如何一諫再諫,憲宗皇帝總是一個不信。

那一切奏章公文,全由若憲一人掌管,見有臣工忠正勸諫的議論,若憲早已把這奏牘藏匿起來,從此憲宗左右,只聽得婦人小臣阿諛的話,愈加把個皇帝得昏昏沉沉。

若憲姐妹,卻得了外間許多賄賂,不要説別的,便是駙馬都尉,議私送若憲的黃金,足足有十萬兩。

若憲卻暗暗地把所有的錢財,統統運至清陽家鄉,給她父親庭芬收藏。若憲在宮中,只有學士先生的名義,原與一班妃嬪不同。若皇帝去世以後,一樣可以出宮回家去享受富貴。因此若憲在宮中,得了四方的賄賂,又因能得憲宗的歡心,常常受皇帝的賞賜。

她一齊搬回家去,預備他出宮享用。若憲惑憲宗皇帝卻與各妃嬪打通一氣,二三十個美人,把個皇帝包圍起來,裝着千嬌百媚,不由這皇帝不動心,招引得憲宗連連夜在宮中宴遊樂,把朝廷大事,丟在腦後。

你想一人的力能有多少,那二三十個妃嬪,天天用聲媚態去引誘着,得憲宗皇帝漸漸力不濟起來。

那時在宮中養着的一班和尚道士,見皇帝慾,不把修佛學道的事體放在心上,冷落了這班方士道家,他們便在背地裏商量,如何把這萬歲爺的心恢復過來,依舊使他信奉仙佛之法。

那時憲宗皇帝,因寵愛這班妃嬪,終帶領這班妃嬪在御苑宮殿中游玩,還恨玩得不暢快。便召度支使皇甫鎛,監鐵使程異,動用百萬國庫銀兩,大興土木。建造麟德殿,龍首池,承暉殿。

龍首池上建一座龍宮,窮極美麗。憲宗把若憲搬在裏面住着,那若憲忽然得了身孕,一班諂佞的大臣,都奏説學士先生腹中的是龍種,便是憲宗,也是十分歡喜。

待到十月滿足,生下地來果然是品貌不凡,啼聲宏亮。若憲説這是上天賜陛下的貴子,陛下宜為此子祝福。

因若憲一句話,憲宗卻又想起那班和尚道士來了。恰巧李道古薦入一個方士柳泌,和浮屠大通,説能為人祝福延壽。憲宗便命他在宮中建設道場,做三十三天法事,為新生的皇子祝福。

那時憲宗後宮,寵幸既多,生子亦多,都有憲宗領導着柳泌、大通二人,到妃嬪牀前去,一一替嬰兒摩頂祝福。柳泌出長生不老的藥,獻與皇帝。憲宗服下,果然神倍長,眠食都足。

憲宗恃着自己神充足,便夜與後宮各妃嬪周旋着。憲宗所寵愛的,除若憲以外,如章昭儀、吳左嬪、金良娣一班十餘人,個個都出落得月貌花容。憲宗雨遍施,恩愛倍濃,但一人的力究屬有限,夜剝削着,漸漸覺得神不濟起來。

那柳泌得皇帝的歡心,便暗進房中藥丸,憲宗服下,果然神抖擻,百戰不疲。憲宗寵愛的妃嬪太多,有了這個,又丟下那個,他如今仗着藥丸之力,便每夜宣召了七八個妃嬪,伴着他尋歡取樂,居然哄得那班美人,個個歡喜,人人開懷。

憲宗見藥有奇驗,愈加把個柳泌看得和神靈一般,又替柳泌在華清宮中建一座煉丹室,每天憲宗陪着柳泌二人,在室中修道煉丹。柳泌拿着金塊石塊,向丹爐中去燒煉着,給憲宗服下。

它的力,十倍於藥丸,頓覺神氣清神健朗。郭貴妃知道了,便去朝見皇帝極口勸諫,説金石不合於人體。從來服金石的人,都害及身體,請萬歲屏除金石,另求延年益壽之方。

憲宗非但不肯聽貴妃的話,反把那丹爐中煉出來的金石,賞幾塊與貴妃服下。可笑郭貴妃當初勸諫皇上不可服用金石,如今自己卻也服用起來,果然覺得身體清健。

從此不但不勸皇上,且和憲宗搶着服用金石。柳泌又奏稱天台山多生靈草,須有道之土,方能尋得。

服用靈草,更比服食金石有益,壽至千年。憲宗聽了,甚是歡喜,便下諭命柳泌做台州刺史,這宮中煉丹燒汞的事,便託與大通。

當時有許多諫議大夫,紛紛上奏章,説歷代從無有任方士為親民之官的。憲宗看了,心中十分不樂。便下諭道:“如今只煩勞一州的民力,能令人主長生,臣下何竟不樂從耶?”這幾句話,嚇得人人不敢再開口,這時宮中只有一個浮屠大通,他見柳泌在宮中的時候,十分得皇上的信用,自己卻毫無權勢。

如今這柳泌不在皇上跟前,無人和他爭權的了,他便慢慢地把佛法去打動皇帝的心。這位憲宗,只知崇信仙佛,自己心中卻毫無主意。今見大通説佛法無邊,他也十分相信大通和尚。

又説鳳翔法門寺塔上,有一節佛指骨留存着,勸憲宗派京師高僧去把佛骨進宮來供養着,便能得佛天保佑,萬壽無疆。憲宗聽從了大通和尚的話,下旨京中各寺院主持僧。

隨着欽使大臣,前往鳳翔恭佛骨。一時朝中大臣便如醉如狂一般,都隨着和尚去佛骨。佛骨到京師之,真是萬人空巷,男女膜拜的,擁道路。

當時獨有一位刑部侍郎韓愈,他是一代大儒,文章泰斗,看了憲宗皇帝,只是信仙佛,把國家大事丟在腦後,心中便覺萬分難受,便借佛骨的事,上了一道奏章。説道:“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後漢時始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昔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皞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

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其後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史不言其壽。推其年數,當不減百歲。

周文王,年九十七,武王年九十三,穆王在位百年。當其時,佛法未至中國。非因事佛使然也。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

宋、齊、梁、陳、元、魏以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舍身施佛,宗廟祭不用牲宰,盡一食,止於菜果。後為侯景所,餓死台城,國亦浸滅。事佛來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當時美臣識見不遠,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闡聖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今陛下令羣僧佛骨於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又令諸寺遞加供養。

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於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但以豐年之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聖明如陛下,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

苟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信佛,皆雲天子大聖,猶一心信向,百姓微賤,豈宜更惜身命,遂至灼頂燔指,十百為羣,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唯恐後時,老幼奔波,棄其生業。若不即加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

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佛本夷狄,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使其身尚在,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衞而出之於境,不令惑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