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分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漢軍往來衝突,肆意殺戮。
匈奴人狼奔豕突,鬥志全無,只想儘快逃離這個讓他們絕望的戰場。他們已經被打懵了。在他們的記憶裏,敗仗不是沒打過,但是在騎戰中被漢軍擊敗,而且是徹底擊潰,這絕對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從白羊王到普通匈奴士卒,都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而對於漢軍來説,這卻是一場渴望得太久的勝利。身為六郡子弟,他們見過太多匈奴人侵攏漢地,擄掠鄉人的悲劇場面,卻礙於朝廷號令和實力無法出擊,即使反擊,也只是把匈奴人趕出邊境而已,從來沒有深入匈奴人的地盤,更談不上主動攻擊匈奴人。
當然,他們也沒想過能取得如何輝煌的勝利。
此時此刻,他們盡情的享受着自己的勝利果實,無情的追殺潰敗的匈奴人,宣着長久以來積累的憤怒和仇恨,成倍的回報匈奴人。
如果説程不識等人有驚有喜,先驚後喜,那負責阻擊程不識的匈奴人受到的只有驚慌,沒有一絲喜悦。
一聽到雷鳴般的戰鼓聲和馬蹄聲,他們就知道大事不好,再也顧不上攔截程不識,掉頭就跑。
可惜,他們過於傲慢,反應未免遲了一步。
如果在李廣與白羊王纏鬥的時候逃跑,他們還有一線生機。現在李廣已經擊潰了白羊王,戰局進入一片倒的追殺態勢,他們這些已經被程不識打得鼻青眼腫的殘兵敗將還想全身而退,未免有些異想天開。
他們的運氣非常不好,一頭撞上了最後進入戰場的韓千秋。韓千秋趕到時,李廣已經取得了明顯的優勢,一看到他的戰旗。白羊王掉頭就跑,匈奴人全軍潰散,逃得比兔子還快。韓千秋本沒砍幾個人頭。此刻看到一支兩三千人的匈奴殘部,他們豈肯放過。
一個要搶人頭。殺氣沖天;一個只想逃命,無心戀戰。雙方一個衝鋒就分出了勝負。匈奴人奪路而逃,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誰也顧不上誰。韓千秋不依不饒,率軍窮追不捨,斬首無數。
隨着這些匈奴人逃離戰場,天地之間漸漸的安靜下來。夜籠罩大地。漢軍按部紮營,點起了一堆堆的篝火,埋鍋造飯,清點損失,救治傷員,更有無數軍吏點着火把,忍着令人慾嘔的血腥味清點戰場上的屍體,以便計算戰功。
梁嘯第一時間找到了李廣。
李廣心情大好,飽經風霜的黑臉上洋溢着笑容,嗓子雖然有些沙啞。中氣卻依然十足。看到梁嘯,李廣立刻拋下身邊的衞士,快步走了過來。用力攬着梁嘯的肩膀,用力拍了拍。
“小子,這一仗打得痛快,哈哈哈…”一旁的將領看在眼裏,多少有些羨慕。李廣一向心高氣傲,極少主動人。不過他們也沒話説,如果不是梁嘯堅持一人三馬的配置,他們豈能抓住這樣的戰機,豈能取得如此大勝。
千里奔襲。以少勝多,這要是傳出去。誰能不服?
眾將紛紛上前行禮、寒喧。梁嘯笑嘻嘻的還禮,又對李廣説道:“將軍。借一步説話?”李廣還沉浸在興奮中,不免有些疑惑。不過樑嘯幾次給他提建議,事後證明都非常關鍵。他也沒多想,拉着梁嘯,轉身進了大帳。大帳還沒收拾好,連坐都沒地方坐,幾個親衞、掾吏正在收拾。李廣就站在帳中,大大咧咧的説道:“説吧。”梁嘯看看那些正在忙碌的親衞和掾吏,沉默不語。
李廣濃眉一挑,嘀咕了一句,揮手將親衞、掾吏們趕了出去,大帳裏只剩下他們兩個人,説道:“現在可以説了吧?”梁嘯躬身一拜。
“將軍,我有一個不情之請。”
“不情之請?”李廣眼神微縮,臉上的笑容散去。
“你…想説什麼?伯鳴,你已經是一千八百户的侯爵了。我知道,這次奔襲成功,你功勞最大,而且又是先鋒,可是,國家自有制度…”梁嘯笑了,連連擺手,沒好氣的説道:“將軍,我在你眼裏就那麼不堪,居然要託你的門路與同僚爭功?”
“不是啊?那太好了。”李廣如釋重負,尷尬的笑了兩聲。
“伯鳴,我知道你不是這樣的人。不過,你也別怨我小雞肚腸,藉着朝廷威風混軍功的貴人從來都不缺。你是天子信重的人,軍中多少也有些非議,我不能不把醜話説在前頭。你也知道的,將士們掙點軍功不容易。”
“好了,好了。”梁嘯苦笑不已,打斷了李廣。他知道李廣在擔心什麼。軍中將士征戰一生,所得賞賜還不如天子身邊的一個近臣。到邊關走一趟,甚至不用參加戰鬥,就能鍍一層金的人比比皆是。他穿着天子所賜的戰甲招搖過市,身上也烙上了天子近臣的印跡,沒人在背後非議才怪。
“將軍,我的確是來爭功的,不過不是為我自己。”梁嘯收起笑容,很嚴肅的説道:“是為程將軍。”
“老程?”李廣眉頭一挑,詫異不已。
“你為他爭什麼功?”
“將軍,你仔細想一想,如果不是程將軍主動出擊,牽制了至少五六千匈奴騎兵,我們能這麼容易的取勝嗎?”李廣的眉心慢慢的蹙了起來。他久經戰陣,和程不識更是相識多年,見程不識出現在這裏,豈能不知其中原由。用步卒反擊騎兵要冒多大的風險,他同樣一清二楚。
“伯鳴,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不過,這次雖然擊潰了白羊王,斬首數量卻有限。如果再分給他一些,我們就不夠了。”李廣盯着梁嘯的眼睛。
“我可以再等一等,將士們怎麼辦?讓他們把辛辛苦苦砍下的首級送給別人,恐怕不太容易。”梁嘯連連點頭。他正是知道不容易,才急着來找李廣。等李廣把話放出去了,那事情就不好辦了。
“將軍,兄弟們的心情,我能理解。可是將軍也要替程將軍及他的部下想一想,他們同樣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如果因為斬首數量不足,最後只能看着我們領功受賞,下一次,他們還能這麼主動配合我們嗎?”梁嘯苦口婆心,再三分析。
“將軍,這一戰的目的本來就不在斬首多少,而是為了奪取河南地。沒有步卒的配合,我們就算擊潰了匈奴人,也很難守住河南。如果先勝後敗,哪來的軍功?”李廣單手抱,摩挲着鬍鬚,沉不語。
按漢軍的軍功制度,非功不能封侯,可是要立軍功絕非易事。通常來説,有三個必要的條件:首先,要打勝仗,戰平或者打了敗仗,斬首再多也沒用;其次,斬首數量至少過千;低於這個標準,升爵有機會,封侯不可能。計算斬首數量的同時還要考慮傷亡,如果傷亡和斬首數量相當,斬首數量再多也沒用。
最後,斬首數量還要和兵力相匹配,通常要在兵力的三成以上。比如統領一萬大軍征戰,淨斬首數量如果不足三千,封侯的可能也非常低。
綜合這三個條件,要想取得軍功,有幾個必要的條件:首先,要有資格統領足夠數量的大軍。匈奴諸王至少有兩萬騎,沒有足夠的兵力優勢,一旦遇到匈奴人,不敗就是天幸了,哪裏還有取勝的機會。
其次,在保證取勝的條件下,傷亡不能過大,否則也是白忙一場。
最後,還要有足夠的淨斬首數量,至少超過兵力的三成。
李廣、程不識駐邊多年,為什麼一直沒能封侯?朝廷奉行黃老之道,不準主動出擊是一方面,兵力不足才是最本的問題。邊郡太守最多隻能統領萬騎,本無法形成對匈奴人的兵力優勢,豈能取勝。立功封侯?能不吃敗仗就算不錯了。
所以説,這次出征,不管是對李廣來説,還是對程不識來説,都是畢生難得的封侯機會——他們第一次有機會指揮足夠的兵力。
可是,對程不識、韓安國來説,騎兵數量的不足依然是他們封侯的最大障礙。一旦形勢對匈奴人不利,匈奴人就會離戰場,他們追不上匈奴人,很難取得足夠的斬首數量。
有這個條件的只有李廣。所以韓安國、程不識和匈奴人糾纏了這麼多天,依然封侯無望,而李廣卻後來居上,一下子砍夠了足夠的匈奴人首級。
可是話又説回來,如果沒有韓安國和程不識牽制匈奴人,李廣能取得這樣的勝利嗎?特別是程不識,如果他不主動出擊,牽制白羊王至少五千以上的兵力,李廣就算依然能取勝,恐怕也是慘勝,能不能湊夠足夠的淨斬首數量,還是要打個問號。
李廣沉默不語。
梁嘯盯着李廣的眼睛,心臟怦怦亂跳。他知道李廣為難,如果分一部分首級給程不識,不僅他封侯的希望渺茫,也沒法向麾下的將士待。那些漢可考慮不了那麼多,誰想搶他們的功,他們敢拿刀砍人。
該説的已經説了,決定權在李廣手上。如果李廣不肯,他也沒辦法。但接下來的仗恐怕就不好打了,誰願意替人做嫁衣?不扯你後腿就不錯了。
李廣臉變幻,思索良久,長嘆一聲:“伯鳴,你説得沒錯,我不能佔老程的便宜。大丈夫立世,有恩報恩,有仇報仇,不能見利忘義。軍功雖然重要,卻比不上我的清白。”梁嘯大喜,躬身一拜。
“將軍高義,小子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