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鮮矣仁!”曾子曰:“吾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譯文孔子説:“學了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有子説:”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本的事務,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本啊!”孔子説:“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悦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曾子説:“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孔子説:“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孔子説:“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子夏説:“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往,説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説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説他已經學習過了。”孔子説:“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説:“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趨忠厚老實了。”子禽問子貢説:“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説:“老師温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説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有子説:“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有子説:“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孔子説:“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捷,説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説是好學了。”子貢説:“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説:“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説:“《詩》上説,‘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説:“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説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孔子説:“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賢賢易”之我見“賢賢易”出自《論語-學而》篇第7則。
子夏曰:“賢賢易;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就是卜商,比孔子小44歲,孔子逝世後,他也收弟子講學,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大學者,這則語錄大概是子夏的弟子所記。
古今學者對這則語錄中多數詞語的解釋均無大的分歧,唯對“賢賢易”之理解相去甚遠。
楊伯峻先生譯“賢賢易”為:“對待子,重視品德,不重容貌。”這説明他把第1個賢字理解為動詞,當尊重或重視講,把第2個賢字理解為美德;而把“”理解為女或女人的容貌,把“易”理解為輕視或不看重。古代有不少名家也把“”字理解為女,如顏師古、朱熹等人。
我覺得把“”解釋為女,實在牽強,因為這種解釋與後文連不上,而且把子扯進去,也説不出任何道理來。
那麼,“賢賢易”到底怎麼解釋合理呢?
漢代經學大家鄭玄注《周官-太宰》雲:“賢賢者,謂於人之賢者賢之,猶言親親、長長也。”今人程石泉在《論語讀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一書中説:“前一賢字為動詞,後一賢字乃形容詞作名詞。親親、長長、老老、幼幼,皆如此也。”據此,程氏説:“賢賢易者,謂面對賢人而肅然起敬之意。”持此種看法的人,把“”理解為表情或態度,把“易”理解為改換或變更。如果譯作白話,似乎可以這樣表達:“尊重賢者,面對他們時,應當改變平常之態度,要對其肅然起敬。”這樣解釋,同後文聯繫起來,就是告訴人們:對賢者、對父母、對國君、對朋友,都要有正確的態度。我覺得此解較為合理。
我想再補充4點:一是賢字當品德講,古文中難以找到例證。賢賢二字連用,是意動用法,第1個賢字用為動詞,可當尊重講;第2個賢字是形容詞用作名詞,當賢者講。
賢字放在動詞之後向來是指人的,不指事物。如,在舉賢薦能、進賢於君、禮賢下士等詞語中,賢均當賢者或品德高尚的人講。
二是“賢賢易”之後,子夏所説的事父母、事君、友三事,文中均有涉及的對象:父母、君、友。如果按楊伯峻所説,賢賢易是指對子的事,那就應有個“”字來表示所涉及的對象。難道子夏對這個詞還要避諱?
三是這裏的“易”同《孟子-梁惠王下》中的“變乎”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看《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一段話: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他,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試譯這段話如下:莊暴見到了孟子,説:“我見到了大王(指齊王),大王告訴我,他喜愛音樂;我沒法回答他。”莊暴又問道:“喜愛音樂怎麼樣?”孟子説:“大王對音樂喜愛得這麼厲害,那齊國就差不多(有希望)了!”有一天,孟子見到了齊王,問(齊王)道:“大王曾對莊暴説過你喜愛音樂,有這回事嗎?”齊王的態度立刻變得很尷尬,説:“我不敢説喜愛古代先王的音樂,只是説喜愛世俗的音樂罷了。”莊暴大概對音樂是外行,所以齊王在他面前不免要顯示一番;而孟子是通音樂的,齊王在孟子面前就驕傲不起來了。就像現在的某些人,在不懂得音樂、舞蹈的人們面前,啥牛都敢吹;一旦真的面對內行時,他就只能“變乎”説“我哪裏懂什麼經典音樂與舞蹈呢?我只是會唱幾句通俗小曲罷了。”以上所引《孟子》中的話,只是為了説明,“易”與“變乎”中的“”都當態度講;“易”和“變”都當改變講。而且,都説的是面對賢者的表現。
四是把“賢賢”理解為尊重賢者,不僅在內容上合乎情理,而且在句式上也符合規範。
請看,“賢賢易”這整句話所説的4件事,幾乎用的是同樣的句式,都是先説對什麼人,後説對這樣的人應該怎麼樣:你願意尊重賢者嗎?那你就應該對他肅然起敬!你願意侍奉父母嗎?那你就應該竭盡自己的力量!你願意服務於君主嗎?那就應該為他獻身!你願意與朋友好嗎?那就應該對人家説話算數!
寫到這裏,本該結束了,但突然想到了我的學生對我前幾天寫的幾篇文章所提的意見:對每則語錄儘量逐字逐句地講。
我接受他們的意見,就多説幾句吧。
首先,對“齊國其庶幾乎”這句話再解釋一下:其,是語氣副詞,這裏表示推測的語氣;庶幾,當差不多、大概、或許講。這句話在庶幾之後省略了謂語“有希望”或“好起來”全句可譯為:齊國差不多(大概)會有希望(好起來)了吧!
其次,對“有諸”也講一講。這裏的諸,既不是許多或各的意思,也不是“之於”所能解釋的,而是相當於“之乎”有諸,應譯為:有這回事嗎?
再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句話應譯作:(如果能做到以上4條)即使(這個人)沒有讀過經典,我也一定會認為他是讀過的。
子夏的話很易懂。比如,現在的一些人品質非常高尚,敬重賢者、孝順父母、忠於職守、善待朋友,但從來沒有讀過書,人們也一定會誇獎説:看看,人家雖然沒讀過書,可所作所為,比讀過書的人還強得多呢!
最後,對“事父母能竭其力”中的“竭”字,也想囉嗦幾句。竭,是盡力,意思是量力而為,並非要求兒女把一切力量都耗盡。子夏的意思大概是説,兒女要據自己的力量孝敬父母。
現在的青年,有的豐衣足食,有的生活拮据;有的任務繁忙身不由己,有的則行動自由。只要據各自的情況對父母盡孝就行了:生活富裕的,多寄點錢給父母,手頭拮据而有自由身的,那就多回家看看。
真能如此,我想不僅你的父母會誇你是孝子,如果子夏在天有靈,恐怕也會贊你是君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