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三百八十六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衞寧擁立獻帝的好處,在他剛開始那一道攪亂整個涼州的聖旨便足可看出威力來了。而後,得到的什麼名爵,封地,名望,大義,藉助漢室的餘威指手畫腳,何其風光。

尤其在衞寧大殺朝官,架空了整個皇帝的權限,將整個朝廷收入掌中。

饒是袁紹後知後覺,也終於捶頓足懊惱不已,本來和河東便不是什麼友善關係,當初若聽從了田豐,沮授的建議,出兵攻打鄴城,偷襲箕關,將獻帝奪走,那麼現在站在巔峯意氣風的便該是他袁紹了!

衞寧區區一個小郡士族,一躍爬上了整個天下的巔峯,論及聲望,地位甚至已經絲毫不遜他們袁氏了。袁氏固然有四世三公的赫赫威名,但如今衞氏卻也有同朝兩公的顯赫,要比起來,卻也當真不弱半點風頭。即便這兩公,並沒有多大的實際權力,但終究還是正統皇帝的封爵。

袁紹不甘心和嫉妒,怨怒,但如今的河東論及實力卻並非他可以壓制的了。反而,併了三州之地,掌握了皇帝大義,得了長安兩都財富,總體力量對比來説河東和他袁紹反而是調轉了過來。^^明眼人都可以預見,未來必然會有袁,衞之間的一戰,自然,他袁紹也沒有了威脅河東的手段。

好在衞寧似乎做得還算厚道,他自己推辭不受大將軍頭銜,自以太尉任職,又分了一個和太尉品階相等的大司空職位與他袁紹,算是給了袁紹不小的面子。三公有司空,司徒,太尉三職。事實上太尉與大司馬事實上本就是一個職位。西漢武帝罷太尉設大司馬,東漢光武帝又免大司馬復太尉,而後直到董卓開始,亂改朝制,便開始混亂了起來,太尉,大司馬兩職同時復辟。

如今這個傀儡朝廷,本沒有什麼實際的行政作用,衞寧也無意去整頓疏理,反正用人在他一言而已。即便是讓典韋去批閲奏摺也沒人敢説不行。這個過渡的混亂遲早會被新的政體所取代,那麼那些老大地頭銜也便不廢,大可用來收買人心之類的。

正是如此,司空空了出來給袁紹,倒也還算是三公之列,沒有駁了袁紹臉面要算起袁紹來,此刻袁氏一門,當該是五世三公了。能在門楣上描上那麼一筆。而衞寧召回青州孔融入朝為官。將青州捨棄成為無主之地,加上朝廷封賞他袁紹為了樂安,濟南國兩郡太守,還以為是衞寧有意讓青州與他也算緩解了袁紹心中的不和嫉妒。袁紹甚至已經將這看做是衞寧的服軟和求和了…

但朝廷來使前腳才走,便有了信使從河南地帶回了消息,反而讓袁紹頗為憤怒。曹被封了大將軍?還領了青州牧?

袁紹與曹固然是少年同遊。表面上和和氣氣,但實際上對曹宦官家族出身,是保持了十分的不屑。而如今曹固然看上去混得不錯,得了兗州牧,殺敗了呂布,但比起他袁紹還是差了許多。

衞寧能添太尉也便罷了,實力和名聲是放在那的,袁紹覺得衞寧和他平級也算不得什麼。*而他曹這樣一個傢伙。無論是實力還是名聲還是家族,都遠遠不如他袁紹,憑什麼,能拜大將軍,高了他半階!?更可惡的是,眼看青州無主,正該他袁紹出手,曹領了青州牧。豈不是正擋在他的路前?

當然。袁紹並不知道,衞寧派遣的聖旨使者南下宣召。曹聞得風聲便閉門稱病不出,可他中規中距的推搪,擋不了衞寧地氓,那天使索就將聖旨直接丟在了東郡的大堂上,也不管曹受不受詔命,便返回了河東,一路上大肆宣揚,都不給曹絲毫解釋的機會。

董卓強闢他人為官,也需要對方親自來接受詔命,衞寧這不按常理出牌,反而得人一愣一愣,本就沒想到衞寧會用輿論擴散將東西直接變成事實。朝廷是衞寧的一言堂,輿論也被衞寧早就控制,衞寧説曹接了印綬,那麼曹便是百口莫辯,天下人也還真認為曹一躍得到了萬人之上的官爵。

但終究,這些任命是衞寧通過那個傀儡朝廷來實現的,袁紹也並非想象中的那麼愚蠢,很快便能看出衞寧是要挑撥他和曹之間的關係。^^^可他也決然不知道,衞寧地宣揚實際上不過是為了曹造勢而已,反而還以為曹當真接了那個比他高半階地大將軍印綬。

如此“不自量力”不管袁紹看沒看到衞寧的惡意,擋在了他征服青州的道路前,又爬到了自己頭上,袁紹還是異常的憤怒。

這是又是一條明計。

事實上,衞寧召孔融等北海諸侯入朝為官,空出了青州權利空白,正是為了引誘袁紹出兵去攻。袁紹如今的實力和衞寧反轉過來,即便河東才定三州內部不穩,卻無法動一場大戰,不是不能,卻是不敢。即便袁紹能趁着河東內憂外患未定,而一舉平滅,那必然自己也是大傷元氣,反而成了他人之美。

畢竟河東征戰雍州涼州,不過些微傷亡,給了他們太大的震撼。^^而袁紹要圖謀強大,那麼必然也需要繞過河東地鋒芒,暫時忍下怒氣,尋求另外開墾土地,青州自然是最為適合的地方。

事實上,在袁紹麾下團體中,依舊還有力主與曹結盟向河東開戰的沮授,田豐之黨,又有審配,郭圖等人力主奪取青州,謀取填平和河東差距的避讓之黨,依舊吵得不可開

田豐,沮授昔的進言,袁紹不曾聽,心中雖然懊悔,但終究是不可能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還怪田豐,沮授當初不能勸解得堅決一些。但他卻也沒有怪罪逢紀,審配,畢竟衞寧得到的好處固然多,至少也分攤了不少與他。

可如今兩派再一次又挑起了爭執,袁紹夾在中間左右為難,聽哪邊的都有好處,也都有弊端,但畢竟還是傾向於爭奪青州。曹地“不自量力”一躍爬上他的頭頂,讓袁紹頗為惱恨,而田豐,沮授的反對意見,更讓袁紹不喜。

這個時候麾下一直保持中立的許攸窺算到了袁紹的心思,立刻倒向了審配和逢紀等人建議,袁紹卻算是終究下定了決心。

出兵青州!

但許攸雖然狡猾,缺點不少,但智謀卻也是風華絕貌的人物,他雖贊同袁紹出兵青州,還是忍不住需要賣一下自己的計謀。

為了不讓河東有可能在袁紹背後使點小手段,許攸卻是很清楚的便看到了衞寧地一個隱患。

鄴城這個被衞寧當作和袁紹,曹之間地緩衝之地,在平添了呂布等人進來,卻是袁紹的一個大好良機。

“呂布者,無信豺狼也。其前翻攻打兗州,曹得河東之糧方能敗其,呂布必然恨曹又怨憤河東。雖入鄴城投奔劉備,冀州,兗州,河東三面合圍,緊則兩人同心協力,松則必然反噬內訌,呂布非甘願久居人下之輩,若加以挑動,許之以重利,使其殺劉備而自立,則可倒向主公而反成攻衞或曹地利劍!”這是許攸對袁紹的原話,而讓袁紹頗為心動。

鄴城的丟失一直是袁紹的心病,前翻傾盡全力奪取了幽州,也使得自己疲憊不堪,難以再戰,而後因為一時猶豫,反而使得衞寧實力驀然膨脹,再也沒有輕易取回鄴城的力量。

如今許攸獻策,反而讓袁紹眼睛一片明亮。呂布的名聲放在那的,鄴城三面合圍,與曹,衞寧有仇有恨,若能加以挑動使得呂布殺劉備而倒向自己,鄴城這個衞寧親手佈置作為抵擋自己南下的中轉,反而卻能成為攻打衞寧的掣肘!

若計成,衞寧便無疑是自食惡果,袁紹聽得眉飛舞,幾乎當場拍案,便讓帳下辛評暗中南下鄴城而去。

而後,袁紹既然下定決心要先平定青州,便讓張親自領兵兩萬兵出樂陵,渡過黃河,入駐樂安。又以顏良為大將領兵三萬,出清河濟北,入主濟南。

後起三軍合共四萬兵馬,親自出陣,來奪青州。

濟南本便是靠近兗州邊境,袁紹這般大動作,卻是真讓兗州上下驀然震動了起來。

而河東上下高層,卻是暗自幸災樂禍不已,尤其以衞寧笑得最為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