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祝福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鵲橋仙》紡織剛罷,心繫會郎,鵲橋遙目相望。
手挽連裙穩紅妝,久盼得相思橋上。
纖雲如夢,清河萬重,夢裏囈語誰聽。
琳琅天月朦朧,相約見、後世前生。
那一年的時光不是風箏在天空中隨風漂泊那一年的歲月不是單車在落下肆意轉動那一年的光陰不是楓葉在秋霜裏枯黃脈絡…
踏着愛的音符,着期待的目光,又一個七夕來到我們的身旁。帶着憧憬,帶着嚮往,帶着愛的杯盞,帶着思念的瓊漿。相愛的人,要在今夜一杯一杯盡情地暢飲。醉了吧,醉倒在愛人的臂彎裏,醉倒在天地博大的懷裏。
愛是紅塵裏旎的風景,展現出人間最亮麗的風情。愛是人生動情的篇章,誦出生命最神秘的力量。這是一個溢滿愛的夜呀,天上人間,思念的話語,填平了銀河,沒有了阻隔。纏綿的温存,滋潤了飢渴的靈魂。天涯海角心靈相伴的愛人,守候這一刻的來臨。上演一幕幕愛的故事,生生世世,永恆的主題。
古老美麗的愛情傳説,使人間的愛情變得虔誠、神聖,葡萄架下聽到的綿綿絮語,是忠貞不變的愛的教育,銀河阻斷相聚的身影,斷不了相思的心靈,七夕銀河架起永恆的鵲橋,讓有情人釋放相思的煎熬,享受纏綿的美妙。
輕柔的風,淡淡的月光,攜手相依,看滿天的繁星,你叫我認牛郎和織女星。你説,你做牛郎一生愛我,我説我做織女,一生伴你。不,我們同時説,我們不做牛郎和織女,要天天過七夕,歲歲共嬋娟。不要濁滔天、淚眼盈盈、隔河相望,讓永遠真的存在,相擁在永遠的每一天。
今夜的月亮,她那完美的弧度,好像你對我張開的包容的懷抱。她如彎彎的小船,搖盪在銀的夜空,映着銀河的光亮,放着七彩柔和的光芒,帶着我的愛情,沐浴在你的身上。那霧靄般的輕雲,沉靜中融匯了我的靈魂,是我語還休的容顏,柔和如紗帳的月光瀰漫了我一生的嬌柔,是你永遠的依戀。那靈動的星星是你深情的眼眸,伴着淌的銀河,沿着歲月奔騰在我身旁。
你給了我整片星空,我知道我享有的是一份深沉寬廣的愛。只有你的臂彎是我的城堡,只有你的愛戀是我最美的守候。心中有岸不怕遠航,謝上蒼給我們一座幸福的橋樑,永遠永遠你我紅線相牽,你的路途中有我的蒼老,我的方向裏有你的微笑。在大地多情的懷抱,在羣星閃爍的夜空,描繪這一幅旎的愛情彩虹。
迢迢銀河,情的海洋,點點繁星,愛的詩章,昭昭明月,照亮幸福的方向。我是你前世播下的種子,在今世為你盛開的玫瑰。你是我萬里層雲獨一無二的唯一,是無可替代的奇蹟。讓我們在七夕的深情裏陶醉盤旋,用曠世的愛戀彌補化蝶的跋涉艱難。
腳步輕輕的呀,別擾了鵲橋上那呢喃的夢囈。攜手相牽,讓我們步入心靈的天堂,伊甸的**。
關於七夕的故事:農曆七月七夜晚,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的牛郎和織女一年一度天河相會的子。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開始於漢代。因此,七夕節的形成也在漢代,當時就有“穿七孔針”、“以瓜果祭牽牛織女”、“登樓曝衣”的習俗。到了魏晉南北朝以後,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經從戀愛進而結婚、分離,到每年只能相會一天,傳説逐漸完整,由於情節人,因此在全國各地廣為傳,只是每個地方傳的情節略有不同。以下是在台灣傳的故事:古時候,天上的主宰玉皇大帝的第七位公主叫做織女,花容月貌,手藝高明,天天為天宮織錦。有一美男神叫做牛郎,由於勤於牧牛耕種,因此玉帝就把織女許配給他。但是沒想到兩人卻因為愛情繾綣而漸漸廢馳了工作,玉帝非常擔憂,就命令喜鵲(現為吉祥的象徵)轉告二人,每隔七天才允許二人相聚一次,其餘子都要工作。但是這隻喜鵲心大意,竟把命令傳錯了,説是每天都可以相聚一次,因此二人還是過着恩愛的生活,終於把每天的工作廢馳了。玉帝聽到這個消息,十分生氣,就下令二人每年七月七才能相聚一次,並用髮簪在空中劃了一道境界,把二人隔離。這道境界就是天上的銀河。同時,為處罰喜鵲的失職,命令喜鵲在每年的七月七晚上,要集合同類,在銀河上搭起一座長橋,好讓牛郎與織女過橋相聚。每當二人相聚之時,互相傾訴一年來的思慕之情,不斷地淌着傷心的眼淚,因此,每年七月七的晚上,空中常常會下着細雨。
每逢“七夕”民間的婦女有乞巧的習俗,故有人稱為“乞巧節”;又因這個節的主要活動者是女,也稱為“女兒節”或“少女節”在許多傳統的節中,是最富有漫氣氛的歲時節慶,所以又有“中國的情人節”之稱。
另外七夕也是“註生娘娘”及“七孃媽”的誕辰。
“註生娘娘”陳靖姑,又稱“臨水夫人”是福建蒲田縣臨水人。她之所以被人們奉祀為生育之神,是因為相傳她曾救了很多的產婦。據説:宋代蒲城有個叫徐清叟的人,他的媳婦懷胎十七個月,還沒有生產,有一天,一個婦人自稱姓陳專醫生產專程來拜訪他,吩咐他準備一間房間,房內的地板挖一個,把孕婦移到樓上,並且命令僕人拿着子在樓下看守,不久孕婦就生下一條大蛇,僕人看見立刻就把它打死,孕婦才得以平安。徐清叟很高興要送珠寶表示謝,但是陳姓婦人卻不接受,只要求一條手帕就離開了。多年以後,徐清叟調任福州,在一座陳夫人廟裏面,發現了這條手帕,於是他就奏請朝廷,封贈神號。據説,福州的註生娘娘廟,有配祀三十六婆姐,也就是璘王所賜的三十六個宮女,本省祀奉註生娘娘,只配祀十二婆姐,是略數的。
七月七也是魁星夫子的誕辰“魁星”是星宿的名稱,也就是北斗第一顆星。因為一般相信魁星是“文章之府”所以一般人,特別敬奉魁星,現在一般各地的寺廟,也有奉祀魁星,而且把魁星列為“五文昌”之一,而稱他叫“魁星夫子”七夕乞巧,這個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説“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説:“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裏,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如,到了臨近七夕的時、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節,説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之一。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説: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説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説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裏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待他,他幹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着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着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着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着對他説:“別難過,在伏牛山裏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着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裏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淚。他們的忠貞愛情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這是一個簡短的故事,在這裏祝願天下所有的情人都是幸福美滿,也祝願讀者們開開心心的每一天,七夕的子,大家都是要幸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