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送龍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時光飛過,扎眼就是半個月,冬雪降臨傅平的問題,意外解決了,終還用不着殺人,方信本體只是和蕭紅琴説過此事,商業主持人就換人了,作為五階,蕭紅琴更意識到了位面排斥力的影響。
而這一年應該有的十萬石,就已經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陸續送到了三關,一石百斤,十萬石就是一千萬斤,如果用於五萬人的話,正好是半年的口糧。
其實,李家這十數年,田產與而增,特別是製藥的藥堂,雖然薄利多銷,也年可獲利二萬兩銀子----雖然現在世道漸亂,但是一兩銀子還可買上二石半糧食。
但是這錢自然不能投入到政軍事上,私家補公家,是有謀反嫌疑。
一行三百騎行於雪地。
此時,大雪停了下來,放眼望去,雪莽莽的一片,時有一些樹木上放着雪,望了過去,竟然沒有絲毫人煙,一片孤寂,偶爾傳來狼嗥,聽得人骨悚然。
行走在路上,只有馬蹄下的白雪在沙沙作響,到了一處,卻看見了一個倒塌了一半的驛站,方信勒住了馬匹,緩緩前行了。
“大人,這就是建成郡的情況了,真是百里無人啊!”三百騎中,嶽名時等將都隨之,一年多來,在方信的經營之下,士兵補充兵餉基本上達到八分,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使一眾將領對他的覺有所轉變。
建成郡啊,固明縣就在其中呢,這是當年的領地,現在也想必是廢墟一片了吧!方信笑着不語。=小説首發==真的要補充糧衣,是可以辦到,但是這又何必呢?
就和他現在,基本上維持四萬人一樣,對各鎮各衞的補給,也維持在一定限量下。
朝廷節制邊鎮地手段是什麼?無非就是糧草物資的供應,只有傻瓜才會通過各種各樣手段來使自己豐衣足食。
除非自立。或者馬上就要自立,不然的話,保持着對朝廷的要求,哭窮哭餓,這不但不是壞事。而且在朝廷心目中,是大好事。
假如方信一下子解決了糧草和武器,豐衣足食,自給自足,完全不需要依靠朝廷,那不反也不行了----朝廷絕對不會允許,這等於就是獨立藩鎮了。
最多隻能自給一半,這是方信的估計,也很可能是朝廷的底線了。
這樣的話,民三十萬地話。就可軍屯五萬户左右,也差不多是這個位置,三十萬人的話,實際上兩個縣就可安置了。
雖然這裏由於二方戰,成為了戰爭中間線,上百里內。百姓早就沒有了,但是推進百里,佔領二個或者三個縣,還是有把握辦到的----而且這裏原本也是肥沃之地。雖然土蠻成為了大半個省的主人,但是實際上,由於土蠻部落制的影響,再加上漢蠻對立嚴重。最重要地是,面積廣大近百萬公里,人口現在卻只有百萬左右,因此土蠻遠沒有建立鞏固的統治。
地廣人稀,處處用兵,蠻司上次集五萬兵攻城不果,損失五千人,已經傷了元氣。退出百里。這一片土地就是方信了。
想到這裏,方信就問着:“這裏就是三道子縣了?”伴隨的姜清柏清聲説着:“正是。三道子縣,原本户籍八千户,如今十室九空了,如是屯田的話,可屯二萬户!”邊疆之地,面積非常大,省有百萬公里,郡十數萬公里,而一縣也有數千平方公里,在內地已經是二個甚至三個縣的面積了。
屯田制,利用士兵和農民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税糧。
“你仔細説來。”
“是,大人,按大人所説,屯田與軍相當,是五户一伍,十户一火,五火一隊,五隊一營,一營設一堡,二百五十户,每户十畝地,是以一堡三千畝地。ashu8”
“各堡,建其稜堡。”方信補充了一句。
“是,建其稜堡,二百五十户,正好是出而休,落而入堡之地。”蠻司讓出百里之地,也並非好意,方信要軍屯的消息並沒有隱瞞過人,他們的思考就是---你現在躲在了高高的三關內,無可奈何,搶無可搶,但是你軍屯,總要出關吧,那就是任憑魚了。
不過方信自然明瞭,他很乾脆,本不建農村農舍----直接建一個城堡。
稜堡,原理就是菱形稜角,使城門、城牆、通道都得到了完美的掩護,叉火力,相互掩護,把死角完全消除還大大擴展了防禦線。
地球歷史上無論是明軍還是清軍面對這種東西時,即使攜帶大炮他們的選擇也都是長期圍困,最後靠飢餓和疾病迫使守軍投降,在遠程攻城重炮出現前,這種稜堡被認為是“幾乎不可能攻克”!
一個基本稜堡,容納千人而住,又有數百人守衞,可使數千人無法攻克。
關鍵是,這種稜堡建造地費用並不算高,而且也省了各户建家建户以及建村子圍牆的工夫,相比之下,還是合算。
最重要的是,方信採取了中國古代塢堡,或者説西方領主堡的經濟政治模型。
在中國歷史上,西漢末年,強宗豪族就開始建築塢堡,南北朝時,塢堡壁壘更是遍佈於北方地區。
其政治經濟特點是,百姓本沒有正常的各家各户獨立模型,全部居住在塢堡內,很有一些共同體的彩,耕作地範圍是塢堡四周,出而耕,落而休,一旦遇到危險,可全數退入塢堡。
在五胡亂華。胡人肆時,也難以輕易消滅塢堡,保留了漢族元氣,現在,就取這個功效了。
姜清柏又繼續稟告的説着:“一營設一堡,是以設1營堡,使用官牛者。ashu8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對分。”地球上,滿清曾有八旗制度,實際上在方信看來。和軍屯的編制是一模一樣,可所謂是滿清的屯田,現在這蠻王採取的制度也差不多,因此就是雙方都採取同樣地政策了。
不過,方信背後到底是整個帝國,有六千萬人,與之相比,蠻人不過六十萬,要想真正對帝國造成威脅,必須等二代人後。起碼繁衍到一百五十萬人左右。
這本是氣數,所以大楚五十年後亡,而西南龍氣五十年後有成龍之機。
“恩,這事就這樣決定,田地不足,並不為患。”方信聽了。淡淡説了一句:“以後收復的土地多了,就可將百姓遷移過去,現在就姑且如此。”姜清柏眉字一展,説着:“大人説地是,現有十數萬民,可設1營堡,出兵二萬五千人。正好補充各鎮各衞,就不知道朝廷,什麼時候許了,現在民無田無地,飢寒迫,易生事端啊!”
“我想朝廷不會不許,朝廷也知民十萬易生事端,敢不慎重麼?”方信一笑説着。他有三鎮五衞的編制。足兵八萬,現在有四萬兵。就算軍屯三十萬人,也不過正好湊足這八萬人,也差不多解決一半糧餉,不至於超過朝廷的底線。=小説首發==嶽名時在馬上坐得端端正正,神不動的聽着方信和他的幕僚説話,文官地事情,武將向無口的餘地,等説完了,才説着:“屯兵雖然不如正營兵,不過末將來看,也可解決一些糧草,各鎮各衞也可補充兵員,不至於到現在,一半都不足。”三鎮五衞,現在編制都只有一半,嶽名時也只補充了七成,並且淘汰了許多老弱,這些將官自然有所不滿,聽他如此説,方信只是一笑,説着:“兵要不要濫,不能打仗的兵要它作什麼?不如留到後面耕田去。”嶽名時雖然有些不以為然,卻也沒有多説,只是應着:“是!”方信主持一年多來,大體上公平,並無違制之處,雖然提拔時,按照親疏稍有幾分差異,但是這本是官場地潛規則,不要説在三關,就是説到朝廷上,也沒有任何問題。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封疆一方吏,這本是常情,只要沒有**破壞朝廷體制,結黨營私,排斥異己,就已經是公忠體國了。
方信見了嶽名時那略帶桀驁地神,心中也不以為意,不必心腹,只要他們基本上能聽號令就可以了,甚至不聽號令地,也要留一個二個典型來----大楚龍氣不衰,敢於急進者唯有死路。
這就是為什麼地球上,同樣山海關,袁崇煥於崇禎元年四月上任,到崇禎二年十二月就被下獄,不過任期一年加八個月。
而崇禎四年八月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直到崇禎十七年被封平西伯,前後十四年都鎮守邊關,並無絲毫問題。
何也,無非就是緩急,像袁崇煥這種一上任就收買軍心,使一年內將士聽命地人,不死才怪。
本朝雖然沒有監軍,但是並不是説沒有制衡,像鎮衞級的將軍,就算有罪,都必須上報朝廷才可處置,雖然説尚方天子劍可斬將奪軍,但是真的作了這事,也差不多是找死了----朝廷又會怎麼樣想?
再行了一段時間,三道子縣縣城,就已經出現在眼前,一行人並沒有進這個殘破的縣城,誰知道里面有什麼呢?中了陷阱可不合算,方信只是指着一片黑魅魅的縣城説着:“此城的情況如何?”
“大人,曾派探騎查看過,這縣城中,現在已經不到二百户人家。”聽了這話,方信點頭,又對着嶽名時説着:“嶽將軍,此縣城,可容納貴鎮不?”
“巡撫大人,如是原本縣城,有百姓在,容不得萬人,但是現在,卻正是合適,只是必須大人送糧送衣而來。”嶽名時仔細觀看,回答的説着。
現在三關,他的兵力最充足,要立軍屯,自然要立一屏障,這非他莫屬。
“這個當然,不但糧衣,而且弓箭弩弓之類,都運三成前來,並且可發動民以工代酬,來修補城牆,爭取在來前完成。”方信説着:“本撫就上奏朝廷,就説收復了三道子縣,不大不小,也算功勞,朝廷會有賞賜----姜清柏,你可為代理縣令,也在奏章中一起報上去。”雖然沒有朝廷命令,不宜屯田,但是先作準備是可以的,而搶修城牆,也是可以地,而由於主要軍屯在三道子縣,這縣令也是關鍵。
方信話説完,二人都心中明白,上次抵禦賊兵有功,這次雖然沒有戰,但是收復一縣也算是功勞,當下應聲説:“是!”過了一會,姜清柏見方信沒有説話,就説着:“大人,下午了,還是早回去,入夜了還沒有入關,就麻煩了。”方信聽了,深深吁了一口氣,説着:“你説的對,回去罷,嶽將軍,回去就給你將令,你可準備出關,駐紮此縣,本官先給你一萬石糧,足夠了嗎?”
“足夠了,大人,一月之內,末將就可將縣城修好,軍營紮好,如大人再送得防城的弩弓弩炮來,蠻人就算出兵三四萬,都可抵禦上半年!”嶽名時大聲的説着。
方信看了他一眼,笑了:“好,就全靠嶽將軍了,不過,軍屯未成軍前,如是敵軍過盛,將軍切不可硬戰,可回關而守之!”這將威望過高,大半鎮衞以他為首,不得不將他調離,前半年調到後面郡裏修養,現在可調到關前縣城中駐紮,但是方信卻不會故意讓他去死,這種事沒有半點好處。
如是玩這種計謀,路子只有越走越狹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