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三十四章東線戰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有一個事實,它凌駕在我們的歷史運動之上,它像一紅線貫穿着我們全部的歷史…它同時是我們政治偉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們神軟弱之真正的原因,這一事實,就是地理的事實。”這段話是一個俄羅斯人説的。

遼闊的大地給了俄羅斯人一種安全,他們身處大地的懷抱中,相信俄羅斯母親會幫助它、保護它,不會到任何恐懼。然而正是巨大的空間、豐富的資源,卻又造就了俄羅斯人的惰和依賴。生活在這廣袤無垠的沃野上,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俄羅斯人只要稍稍費點力氣就可獲得可觀的果實,滿足起碼的生活需要,而無需積極進取,努力創造財富,也無需打細算的過子,可以隨心所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更何況寒冷冬天,到處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黑夜漫漫、白天短促,既不適宜、也無法進行户外勞作,人們寧可聚在室內酗酒、跳舞,發內心的喜怒哀樂,也不會去為生存與寒冷拼搏。

拋開林雲對俄羅斯人的厭惡,他對於那段地理事實影響歷史發展的客觀還是很認同的。這一點無論是任何國家,都無可避免。

從俄國人的角度來看,俄屬波蘭的領土,象是從俄國本土伸出來的一個“大舌頭”它的三面都被德奧兩國的領土包圍着:北面是東普魯士,再外面就是波羅的海;南面是奧地利的加里西亞,其後面是喀爾巴阡山,掩護着通向匈牙利平原的一切通路;西面則為德國地西里西亞省。

當戰爭爆發以後。俄軍總司令尼古拉大公,曾經揮動俄軍迅速侵入東普魯士,以便減輕德軍對於自己法國同盟者的壓力。

俄隊被動員起來,他們集結兵力的準確時間只有上帝才知道,當尼古拉大公因為法國盟友的催促而逐漸失去耐心的時候。他怒不可遏,大發雷霆,然而這並不能立即改變俄軍那低下地效率。

因為和德國相比,在德國邊境的各省中,到處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鐵路網,而波蘭也和俄國本土一樣,通道路體系很不發達,因此。德國人擁有一個重大的優點,能夠迅速集中自己的兵力來擊俄軍的進攻。

在這一點上,不能不提到林雲曾經給克拉克元帥提出的建議。由於大量生產軍用卡車,並且建設了多條重點公路,德軍的集結能力,機動能力遠比僅僅依靠鐵路而提高了許多。有人曾如此評價德軍地機動能力:“你不知道他們(德軍)會在什麼時候出現在哪裏,當你的情報顯示他們在洛林地區進入戰略準備時,可能他們實際上已經繞過了比利時----你不能用舊有的眼光去衡量這樣地機動。”不過,德軍統帥部也充分認識到,德軍如果自己首先發起進攻。那麼,他們向波蘭和俄國境內深入得愈遠,則這種優勢也就會逐漸地消失。所以,據歷史的經驗即可看出,德國方面最有利的戰略,就是要把俄軍引誘出來,使其離原來位置。林雷逐漸靠近德國。待他們進到對德軍有利的地位以後,即發起反突擊把他們壓倒。

然而德國地兵力是早已計劃好的。在東線。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師加上奧軍與俄軍對峙,這種後果固然避免了讓俄軍能有足夠的時間來逐步集中兵力,能夠充分地發動他們那架既笨重而又生了鏽的戰爭機器。可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至少到去年底,東線地戰爭態勢始終沒有達到過戰略初期的預計。

因為在這上問題上面,德奧兩軍統帥部有着意見分歧。雖然雙方都表示同意,認為最為迫切的任務是要在6個星期之內阻住俄軍的前進,以便德軍首先擊敗法國,而後,德軍調頭東向,與奧軍會合,共同對付俄軍,給俄軍以決定的打擊。

但是所謂意見分歧,也只不過是行動方法問題而已。

德國方面堅持,首先要在法國取得決定的成果,因而只想在東方保留最少量的兵力。但是一些政治上地原因妨礙了德軍統帥部從東普魯士撤軍,迫使他們改在維斯瓦河地區進行扼守。這一行為導致了東線戰場上地尷尬局面,雖然在戰爭結束後有的軍事專家認為,如果德軍從東普魯士堅守而不是在維斯瓦河地區與俄軍對峙,東線地戰況必然會走向另一種結果。

而奧國人則受了他們總參謀長康拉德的影響,希望立即發動一次進攻,以便使俄國的戰爭機器拋錨。因為這個想法可能對德國有利,能使德軍在法國進行決戰時不至受到俄軍的干擾,所以德軍統帥部也就同意了奧國人的建議。

康拉德提出的計劃是,首先用兩個軍團的兵力從東北方向攻入波蘭,再以兩個軍團的兵力部署在它們的東面,以便從右翼掩護這兩個軍團的進攻。

在敵人營壘當中,情況也是一樣。同盟者的一方對另一方的戰略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無論從軍事原因,還是從政治原因來説,俄軍統帥部都是希望首先集中全力來對付奧國。因為在此時期,奧地利正是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很容易被擊倒。

如果只留下一個德國,就可以等候全國完成總動員以後再來從容應付。可是,法國人的看法卻與此完全不同。他們希望首先減輕德軍對於他們本身的壓力,因而力主俄軍同時攻擊奧國和德國。

結果,俄國人只好同意,除對奧國實施進攻外,同時也對德國發動了一路進攻。但是,他們對於這個額外的進攻,在兵力和組織方面,都是事先沒有準備的。

這對於戰爭初期的德奧聯軍來説。不啻是個非常有利地情況。

在西南正面上,俄軍有4個軍團,分編成兩個集團,各轄兩個軍團,預計採取向心方式。同時進攻加里西亞境內的奧軍。在西北正面上,俄軍有兩個軍團,預計用來進攻東普魯士境內的德軍。

眾所周知,俄國人是秉遲緩的,而且組織工作糙,所以,他們似乎必然會採取一種謹慎的戰略。可是,這一次卻打破了他們固有地傳統。匆匆忙忙地在兩條戰線上都採取了直接進攻的路線。

6月15,在德軍攻入法國之後的第三個星期,俄軍由雷恩凱夫指揮的一個軍團越過了東普魯士的東邊國界。接着。在7月19和20,他們同普里特維茨率領的德軍第8軍團發生了遭遇戰,並在貢比侖地區擊退了對方的主力。8月21,普里特維茨得悉。薩姆索洛夫的軍團也從南邊突入了東普魯士,前出到了他地後方。

當時,在東普魯士的南方邊界上,德軍有三個師進行防守,而進攻的俄軍卻有十個師之多。普里特維茨在驚恐之中下令撤退。準備退到維斯瓦河後邊來。

這一撤退命令遭到德皇威廉二世地嚴厲斥責。德軍統帥部急忙免去了普利特維茨的職務,轉而掉來了老將興登堡,並由魯登道夫任其參謀長。

魯登道夫隨即制定了一個相當大膽的作戰計劃。他集中了將近6個師的兵力來對付薩姆索洛夫地左翼。這支兵力從數量上來説要比俄軍稍少一些,本來很難於產生決定的影響,但是魯登道夫已經查明,雷恩凱夫還在貢比侖附近,所以決定作一次冒險。除留下少數騎兵作掩護外。把其餘的德軍全部調出來,投到薩姆索洛夫的右翼上面。

由於俄軍兩位軍團司令官之間缺乏通信聯絡。而德國人對於俄軍的無線電命令,也比較容易地截獲和被譯,因而使德軍在執行這個果敢地機動時獲得了很大的便利。

德軍採取向心的方向,同時實施兩個突擊,結果便摧毀了俄軍的兩翼,合圍了其中央部位的兵力,實際上消滅了薩姆索洛夫的整個軍團。

如果説,這一次取勝的有利條件並不是魯登道夫自己創造地,而是由當時地形勢所產生的,那麼,時間短暫地泰侖堡戰役,可以算是一個沿“內線”作戰的間接路線的範例。

魯登道夫獲得從西線調來的兩個軍以後,隨即用來進攻正在緩緩前進的雷恩凱夫,把他趕出了東普魯士。

雷恩凱夫之所以消極怠惰,開始是因為在貢比侖遭受了巨大損失,後來則是缺乏有關敵軍的準確情報。結果,俄軍在這些會戰中損失了約25萬人的兵力,而且更嚴重的是,丟掉了大量的武器裝備。

然而泰侖堡戰役的影響很快就消失了,因為加里西亞戰線的形勢趨複雜,開始對德奧軍隊不利。

奧國第1和第4軍團在波蘭的進攻,最初是獲得了相當進展的,可是,掩護奧軍基本集團右翼的第2和第3軍團,由於兵力比較薄弱,在俄軍第3和第8軍團的強力打擊下,從8月中旬到9月初,遭受了慘重的損失,並被迫退到了利沃夫的背後。

這樣,就使得奧軍第l和第軍團最初取得的勝利終於失掉了,因為俄軍左翼部隊的進攻,恰好從後方對正在發展進攻的奧軍左翼構成了威脅。

奧軍將軍康拉德想調轉他左翼兵力的一部分來攻擊俄軍的翼側,但是突擊沒有成功。後來,由於俄軍右翼兵力的繼續進攻,奧軍產生了驚恐,開始潰敗。到了9月底,康拉德不得不下令實施總退卻,而到10月初,差不多退到了克拉科夫。

由於奧軍方面局勢嚴重,德軍不得不加以援助。於是,在東普魯士境內的大部分德軍,被改編成為新的第9軍團,奉命開到波蘭的西南角上,並從那裏協同奧軍一起進攻華沙。可是,俄國這時已經完成了動員工作,俄軍重新改編以後,立即開始了一連串的反攻。

俄軍不僅擊退了德奧聯軍的猛攻,而且自己轉入了進攻,隨後又集中大量的兵力攻入了西里西亞。

尼古拉大公用7個軍團組成了一個巨型的“方陣。”其中,前面3個軍團組成為突擊集團,其左右兩翼各由兩個軍團進行掩護。此外,還有一個第1軍團,也已經侵入了東普魯士的東邊一角,並在那裏同一支弱勢的德軍進行戰鬥。

為了應付這個危險局面,德軍把整個東線的指揮權給了興登堡、魯登道夫和霍夫曼3個人。他們以德國邊界內的平行鐵路網為基礎,擬定了一個新的反攻計劃。

德軍第9軍團在優勢俄軍的壓迫之下,逐步向後撤退,有系統地破壞了波蘭境內那些本來就不發達的通線。第9軍團退到西里西亞邊界時,立即開始向北轉,進入到波茲南-託倫地區,而後,在11月11,又往東南前進,到達了維斯瓦河西岸,直接指向了俄軍掩護右翼的兩個軍團的接合部。

後來,楔入敵方的這支德軍,就把俄軍的兩個軍團給劈開了,迫使俄軍的第1軍團向華沙撤退,而其第2軍團也差一點在羅茲地區被包圍。

當時,俄軍突擊集團編成內的第5軍團如不調轉頭來予以救援,那麼,德軍可能又獲得一次“泰侖堡式”的勝利。俄軍第5軍團回師救援的結果,使一支採取包圍行動的德軍反而落入了俄軍設置的陷阱。但是,他們終於突出了包圍圈,與主力會合在一起了。

如果説西線的戰線陷入對峙的僵局,那麼東線則成為了被動的防禦,然而這種防禦又必須隨時據政治形勢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的態度決定了這條東方戰線,在什麼時候會越來越向歐洲南部發展。

這就是林雲離開維也納之前所瞭解到的東線戰況。他現在倒不是特別擔心東線,關鍵在於平衡----美國的參戰就是打破平衡的其中一個環節,而林雲現在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消除這種影響,從而達到理想的平衡狀態。